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2 17:21:0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作者简介。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1)“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2)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3)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5)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彩池》。我们学校许多教师都没去过五彩池,我想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为了写好广告语,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同学们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现在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去看看五彩池。

  1、播放五彩池录像或.课件(也可用挂图、投影),出示精美的图像,配上优美抒情式的音乐,老师以课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作解说。

  2、讨论观看五彩池景色后的心情或感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五彩池美丽与神奇)。

  二、朗读体会,观赏五彩池

  引言: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要想深入了解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就得认真学习课文。我们先自学第二自然段。

  1、读读、画画重点词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

  (1)交流学习所得

  从“各种不同颜色”“光辉”“宝石”“闪耀”等词语体会五彩池的美。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想象它所描写的美景。

  从“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无数” 等词语体会五彩池数量众多。

  从“大的……”“小的……”,体会水池大小、深浅不一。

  从四个“有像”,体会五彩池形状各异。

  (2)讨论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水池还有像什么的?”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可以配乐想象)

  (3)小结。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我们一时也说不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2.朗读训练。自愿试读,齐读,启发学生读出美感,读出赞美之情。

  三、欣赏五彩池水的美丽与神奇

  1、先自学,后讨论。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令人更惊奇?重点感悟水色变化的美丽与神奇。

  从第一句领会五彩池的美丽。水源相同,各个池水颜色却不同。

  从第二句话中“上层、下层、右丰边、右半边”的不同颜色,体会五彩池池水的变化多端。

  从第三话句“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体会五彩池水的神奇:看起来,水色丰富多变;舀起来,“什么颜色也没有”。

  2、想想为什么课题叫《五彩池》?

  因为色彩五颜六色,变化多端,所以叫《五彩池》。

  3、朗读训练。可范读,自己练读,自愿报名读,配乐听读,齐读。尤其要读好转折语气“却”“可是”。要指导学生读出惊奇的'心情、神奇的感觉。

  四、探究原因,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1、学生质疑。

  2、小组讨论

  3、启发汇报(老师报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演示。)

  4、看着板画,介绍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1)同桌介绍

  (2)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当导游员,给大家介绍。

  5、小结:欣赏了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色,又听了导游员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五、回应开头,写广告词

  引言:学习到这儿,大家一定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现在能写出吸引游客的广告语吗?

  1、学生动笔写广告语

  2、汇报交流广告语,师生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中国名胜经典》等介绍祖国山河的课外读物,了解祖国还有许多像五彩池这样美丽、神奇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2、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 )。这里栽着( )。一棵棵榕树就像( )撑开的( ),树叶( ),可以( ),( )。树下( ),每逢( ),( )总是( )。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板书设计:

  海滨

  小城海滨(1—3)大海

  沙滩

  小城(4—6)庭院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上的船舰和渔民、战士,再写海滩。写小城,先写家家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写公园里的大榕树,然后写干净的街道。每介绍一处地方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谆谆善诱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 “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这节课里,教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1、新课导入不够新颖,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这节课我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导入,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其实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课题暗藏玄机,可以叫学生多读几遍课题,再提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最后叫学生利用课题找答案。师傅的建议是我豁然开朗,果然有名师风格。

  2、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太平和了,激情可以再多一些,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候没有发出声音。这一点我也尝试训练过的,平时的课堂他们有发声音的,可能来听课的人多了,都不好意思发音了。特别高年级的同学,这点以后要抓出来重点训练一下。

  4、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师生互动少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开始我担心讲不完可能我自己讲得比较多了,忽略了学生,互动少了点。以后的课堂要多注重学生说,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们。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①犹豫:拿不定主意。

  ②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③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④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1)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课内练习。

  1、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攀登——终于——纪念——辫子——勇气——决心——意思——一取得——

  2、要查字——音节——音序——部首——再查几画——组两个词。

  陡、攀、念、勇。

  3、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暑假、发颤、应该。

  4、选字填空。

  纪记 年() ()住 日() ()念

  作做 工() 留() ()()业

  相像 ()声 ()片 好() 照()

  5、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6、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学习目标:

  1.培养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编写动物童话故事,培养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力。

  3.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4.积累八个字组成的成语。

  5.通过生字连词,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6.读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理解寓意。

  学习重点:“读读背背”“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的阅读。 学习难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学习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总是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例如:书包里面的东西杂乱无章,用的时候找不见;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当你遇到这些麻烦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解决,今天我们就讨论这些问题。

  二.明确交际的要求

  1.提出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2.寻找生活中不方便的事情的原因。

  3.和同学讨论,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大家评一评。

  三.小组交流

  1.我来说说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之处,大家帮我想办法。

  2.按照“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联想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路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3.选出说的'好的同学。

  四.擂台比赛

  我要参加擂台赛,介绍我的办法,请其他同学评议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好不好。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了这些词语后,我发现每组词语意思是__,是___(反义词还是近义词)。

  2.区分贬义词和褒义词:“我的发现”中上面一行是___,下面一行是________。

  3.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优美 —( ) 茂密 —( ) 集合 —( )朦胧 —( )

  善良 —( )诚实 —( ) 伟大 —( ) 温暖 —( )

  二.日积月累

  ⑴读读背背

  1.我记住了这八个字的成语,我来背給大家听。大家评一评,看我背的怎么样?

  2.补充下列成语

  ①千里之行,___________。②人无完人,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更进一步。④___________,眼见为虚 。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连连认认

  1.我能借助拼音读生字,并把它和相应的字连起来。

  2.我会填

  ①“笛”是 ____结构,部首是___,共——笔,第八笔是______。

  ②“谎”是 ____结构,部首是___,共——笔,第八笔是______。

  ③“棍”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再查—画,组词( )。 ④“港”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再查—画,组词( )。 ⑤“捆”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再查音节___,组词( )。 ⑥“愤”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再查音节___,组词( )。

  3.我能给下面的生字组两个词

  谎()( )棍()()愤()()妇()()

  笛()( )港()()怒()()捆()()

  二.阅读成语故事

  1.我发现了“不慌不忙”这个词的特点,我还能写出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里填上序号.

  ⑴我们做事情要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方法.

  ⑵我们看人看事不能用老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⑶我们不要做一个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而要做一个思想开放灵活的人。

  三.习作

  第三课时

  一:启发激趣,创设情境

  我读过很多的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仔细读题,明确要求

  1. 编写童话故事2. 要写清它们之间的事情3. 编的故事要生动有趣 三:小组讨论

  1.我知道什么是动物童话,它就是把动物当作——来写,使他们像——一样有生命、言行和情感。

  2.我确定的主人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_________的事情。通过编写这个故事,我要给大家一个启示:________________。

  3.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大家评一评,怎样才能更生动有趣。

  4.我知道了要想写好动物童话,首先要联系动物的___________,还要联系___________,要把文章的___________确定好。

  四:我来写一写

  第四课时

  一:自己修改

  1.我要读一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具备下列要求:

  ①写时有一定的顺序,故事过程要清楚

  ②语句要通顺。③童话故事的内容是否有趣。

  2.我要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桌听,听取他的建议,然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誊写习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本课是学生进入三年级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从方法上说,老师要放手,主要靠学生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的基本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读准字音。此处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识字方法认识理解生字词。

  二、参照连接语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小组内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事。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中哪些描写可以体会出来?

  1、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读出来。

  3、全班交流,老师及时总结:

  ⑴勤劳懂事: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⑵吃苦耐劳:

  “八月,天多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此处有一句描写天热的句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自己的感觉。

  ⑶以苦为乐:

  “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此处写孩子们劳动的场面,写得轻松、欢快、活泼,一点儿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读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这一点。

  四、拓展延伸

  1、摘抄描写天气热的句子。

  2、说一说自己在课余时所从事过的劳动以及收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学习古诗《元日》。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3)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采用“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放手让学生按照“读——看——议——评——诵”的方法自学。教师只作必要的指点即可,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这么冷的天,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 作业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2、收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3、收集课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理解 4、模仿古诗自己也写一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新字、理解词语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和瀑布的优点,教育、鼓励学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质。

  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泉水和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小河、泉水和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的愉快心情,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小河的图片):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条小河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充满远大理想的孩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呀?他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投入大海的怀抱,去感受大海的浩瀚与宽阔。听,哗哗流淌的小河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你们想不想和这快活的小河一起去旅行呀?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4课《快活的小河》。

  板书课题齐读

  3、你能说一个“快活”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带着快乐的心情,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出小河的快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他都遇到了哪几个朋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了解和体会小河的故事吧。

  1、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如果同桌读得好就请你鼓励一下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件出示字词,学生多种形式认读,(说出一个“勇敢”的近义词,强调多音字“奔”,发现“摔‘蹦、撞”都是动词)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遇到了那几个好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大山、泉水、瀑布

  4、课文主要通过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这三个朋友的对话来向我们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到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的三次对话,并用括号做上标记,用以区分。(强调:默读要求——眼动、心动、口不动)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共同学习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1、在这三个朋友中小河最先遇到的是谁?指名读对话。思考小河与大山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汇报:

  小河为什么抱怨?

  (1)理解“抱怨”指导朗读。师举例:妈妈不问缘由而冤枉你时,你会抱怨她对自己的不公平。还有什么情况下你会抱怨呢?当你心中不满而去责怪别人这就是抱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小河的话。

  (2)说明“呜”是拟声词在这里用来模仿的是小河的哭声,可以带着哭腔来读。

  (3)快活的小河刚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哭泣,你觉得此时他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4)看到这条抱怨而哭泣的小河,大山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大山的话)指名读大山说的话?

  (1)边听边数大山共说了几句话?

  (2)看看一、二句后各是什么标点?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导读疑问句结尾处是语调上扬,读感叹句结尾处是语调下降。指名练读、男女生读,齐读。

  (3)师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有认识了谁?

  (4)找出描写泉水动作的词(跳、摔),能看出什么?

  (5)泉水遇到的困难多吗?从哪个词中知道的?你认为“多少”究竟是几个?

  (6)面对这无数的困难,泉水又是怎样对的呢?用文中的句话来说一说。

  泉水面对困难,不叫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板书:坚强

  (7)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坚强勇敢的泉水?

  看图加深理解:泉水从险峻的山峰上奔流而下一路上磕磕碰碰,一会碰到了山石,一会又撞到了树根,历经了磨难的泉水却不叫苦就这样日夜不停的向前流淌。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泉水说些什么呢?

  (8)大山想借泉水告诉小河什么呢?

  大山想借对泉水的赞美来鼓励小河要向泉水那样坚强、勇敢。

  板书:鼓励

  指导朗读:读出大山对小河的鼓励和大山对泉水的赞美

  3、分角色读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二)自主学习小河与泉水的对话

  过渡:在大山的心中,一路奔流,历经磨难的泉水是勇敢的',那么,在泉水的心中谁比自己更勇敢呢?

  1、请三名同学来读小河与泉水的对话,边听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回答问题。指名读一读能体现瀑布优点的句子。(课件相机出示泉水的话)

  (2)哪些词语能看出瀑布更勇敢,更坚强?指导重读变色的字,突出瀑布的勇敢。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勇敢的瀑布呢?看图:这瀑布从高达百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飘飞,这样的景观真是太壮观了!难怪诗人李白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瀑布就这样忍受着撞击岩石的痛苦为我们呈现了这样壮美的景象!

  (4)此时,你最想对瀑布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竖起大拇指大声的对瀑布说声:瀑布,你真勇敢)

  (5)指导朗读:读出对瀑布的赞美。

  小河也被瀑布这勇敢的精神鼓舞,所感动,他还高兴的叫起来了,他想和勇敢的瀑布也成为朋友,一块儿向前流。

  (6)那女生分角色读小河与瀑布的对话

  (7)师生配合读对话(请同学们把我当成勇敢的瀑布,把小河说的话高兴的对我叫出来吧。)

  小结:我真为小河能结识这么坚强勇敢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更为小河的逐渐成熟而感到欣喜!

  (三)体会合作的快乐

  1、(出示课文插图)瞧,他们最终成为了好朋友,手拉着手,多开心那!我想此时你们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激动和高兴,谁能带这高兴的心情读最后一段那?

  质疑:读到这我有些不表白了:课文开头部分说了小河是快活的,结尾处也说了小河是快活的。这两个时期的小河哪个才是真正的快活呢,为什么?

  师:有了朋友就可以互相鼓励,有了朋友就不会寂寞,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勇敢的战胜困难,其实,这就是合作的快乐!齐读最后一段感受合作的快乐。板书:合作

  四、拓展升华

  1、此时三个好朋友已经拥有了同一个理想,那就是?

  2、大家看文章的结尾处是什么标点符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3、通往大海的旅途是漫长而艰辛的,它们三个小伙伴在前进的旅途中有可能遇到更高的山峰、更庞大的岩石、更险峻的峭壁。他们又会如何的面对呢?

  4、小结:

  我们相信不管发生什么,小河都会用他学到的勇敢和坚强去面对一切,三个小伙伴一定会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流进大海,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困难面前能像小河和他的朋友们那样,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做勇敢、乐观的好孩子。也真诚的祝愿你们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17小摄影师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了解故事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关键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关于神话故事。

  2、“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3、揭题:18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四、作业

  复习生字词。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朗读回味

  1、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2、练习复述

  同座练说。

  3、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四、课后作业

  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盘古 开天地

  用自己的一切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和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师板书:11.故乡的酸枣树)黑板上的课题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补充课题)加上“我爱”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我为什么喜欢酸枣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的地方多读几遍。要求读正确,不丢字也不加字。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认读:柿触增映碌岭需

  (2)交流识字方法:

  利用同音字形近字记忆:市——柿,曾——增,录——碌,令——岭。

  俗语、字谜记忆法:昆虫头上长角(触),日照中央(映)。

  (3)口头组词,并练习用“忙碌”说话。

  (4)指导书写8个要求会写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2.指导分段。

  第一段(1):故乡有许多果树,我最爱的是酸枣树。

  第二段(2—4):描写了春、夏、秋酸枣树的特点。

  第三段(5):赞美酸枣树默默奉献的。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8个会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课件展示第一段,指名朗读。

  这一段有几句话?简单概括每句话的意思。

  2.指导朗读。

  “果树的王国”说明什么?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各种各样”是什么意思?我的故乡都有哪些种类的果树呢?(樱桃、山楂、柿子……)

  你从哪儿看出酸枣树很多?(一丛丛、一簇簇)谁能读出“多”?

  3.齐声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朗读2、3、4自然段,边听边画记描写酸枣树的叶、花、果的语句。

  2.自由朗读划记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3.集体交流:

  (1)“她先是羞答答地捧出一两个黄茸茸的小尖芽……从远处看,像一树小巧玲珑的翡翠,可爱极了。”(把小尖芽比作害羞的小姑娘,非常可爱、漂亮;运用拟人、比喻把酸枣树的叶儿写活了。重点体会“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指导朗读出其可爱。并用“小巧玲珑”说个句子。)

  (2)“酸枣花开了……小星星就会散发出醉人的清香”。课文将酸枣花比做什么?她与小星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多,亮)谁能读出酸枣花的特点?指名读。齐读。

  (3)出示课件:酸枣图。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景?(指名说)作者是怎样描绘的?齐读:“一颗颗熟透了的酸枣挂在枝头……到处是霞。”理解“漫山遍野”。

  (4)第4自然段除写了深秋酸枣的样子,还写了什么?(孩子们打枣吃枣。)大家仔细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丰收的喜悦之情)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故乡这漫山遍野的酸枣树生长在哪儿呢?齐读最后一段。理解“瘠薄”(不肥沃)。酸枣树是土生土长的,不需施肥浇水,却让人们吃到了甘美的果实。

  五、。

  作者通过回忆赞美了故乡的酸枣树,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完成板书。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积累描写颜色、形状的比喻句。

  3.课外阅读《我爱山里野酸枣》。

  4.以“我爱家乡的……”为题说一段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方法

  1、想象,以读代讲。

  2、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学生说名称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山村的孩子们一起去看了他们在上学路上的青皮核桃、酸枣等等,老师相信大家在课下也充分读了书,了解了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情景。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扮演山村的孩子们,带领老师这个城里人一起去看看在你们的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分享你们的乐趣,行吗?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把答案用直线画在书上。

  你们一共描述了哪几个季节上学时的情景?这几个季节的上学路上你们分别都做了些什么?

  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

  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

  过渡:你们充满快乐的上学路上真让老师向望啊!快带老师去看看吧!我们先去看看春天吧!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春夏秋冬的顺序有学生来定。

  1、第一段:春天

  (1)请大家轻声读第一段,说说春天在上学路上有哪些乐趣?

  板书:春天

  理解: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

  板书:看野花

  (2)提问:走一路,能看到一路野花,说明花怎么样?

  预设:说明花多。

  提问:都有哪些花啊?

  预设:蒲公英、二月兰(课件演示蒲公英和二月兰的图片)

  对比: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

  蒲公英是黄的,二月兰是紫的。

  这样写突出了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和紫色,花可真多啊!

  (3)过渡:我们置身于花海之中,一边走,一边看,弄得“满身香”。

  师:想想你有没有“弄得满身香”的时候?

  预答:有,喷香水的时候……

  (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满身香的感觉)

  师:那在这儿香味从哪来啊?

  预答:从花中来,花散发出来香味熏的满身香。

  (4)师:闭上眼睛想象你就走在布满鲜花的上学路上,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那种感觉该有多好啊!

  设想如果你走在这样的上学路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发挥想象,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上学时开心、高兴的心情)

  把这种喜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学生练习读课文。

  2、第二段:夏天

  (1)春天花多,那么夏天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赶快去看看,默读课文,带老师看看夏天上学路上你们有哪些快乐?

  板书:夏天

  生:夏天上学,走一路,趟一路溪水。

  板书:趟溪水

  (2)师:什么叫“趟”啊?请大家站起来示范一下。

  (3)夏天很热,老师每天坐车上班都汗流浃背的,还觉得很没意思,但是你们却能趟着溪水,你们觉得怎么样?

  预设:又好玩,又凉爽。

  (4)师:请学生个别读,读出高兴的感觉,其他同学评价,能不能感受到他内心快乐的心情?(2~3个人)

  师:同学们感受到他快乐的心情了吗?谁能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你快乐的心情,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3、第三段:秋天

  (1)师:春天走一路,看满眼野花,夏天走一路,听泉水叮咚,那么秋天怎么样?请你们快带我看看你们秋天上学的路吧!秋天上学的路有趣吗?

  板书:秋天

  生:有趣,能吃野果。

  板书:吃野果

  (2)吃野果怎么有趣了?

  预设:因为我们剥核桃会把手指弄得像黑炭条一样。

  师:为什么剥核桃手指就变黑了?

  预设:因为剥的多了。

  师:看来你们在上学这一路一直在剥核桃吃,那你们知不知道剥皮的过程中会流水,这水流在手上就会变黑,洗也洗不掉?那你们为什么还非要吃呢?

  预设:因为核桃太好吃了!

  师:这核桃可真好吃啊!老师都馋了!除了青皮核桃,我们还能摘酸枣吃。快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摘酸枣的?

  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

  提问:为什么哪棵树上的红,我们就摘哪棵?

  预设:因为红的好吃。

  提问:那青的怎么办?就扔了是吗?

  预设:等它红了再吃,“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师:看来你们真不愧是山里的孩子,特别了解大自然!而且你们有这么多选择余地,证明你们山里的枣树真(多)啊!

  4、第四段:冬天

  (1)师:山村的小朋友们,老师跟你们一起上学,春天看一路野花,真香!老师跟你们夏天一起上学,趟一路溪水,真爽!秋天我们吃一路野果,真好吃!那冬天呢?花谢了,叶枯了,野果也没了。那冬天上学路还有趣吗?

  (学生互相读,交流想法)

  板书:冬天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冬天上学可以滑着冰去,很好玩。

  板书:来滑冰

  师:你们是为什么可以滑冰?

  预设: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

  师:看来,在你们眼里小溪成了长长的大滑梯。那我们是怎样滑的?

  预设: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师:还有其他的滑冰方式吗?

  预设:躺着划,两个人一人站一人蹲,拉着滑……

  师:你们滑冰的方式可真多啊!看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让老师体会到滑冰的方式特别多?

  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还有哪很有趣?

  预设: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师:为什么“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

  预设:两边的景物飞快地向后移动,好像坐在汽车上一样;闭上眼睛看不见景物,听见耳畔嗖嗖的风声,感到速度特别快,就像坐飞机。

  (2)师:山里的孩子们,你们滑冰真有趣啊!为什么你们到了学校为什么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同桌讨论)

  (因为路上的景色太迷人了,同学们太开心了,不知不觉中快乐的时光就过去,好像一眨眼学校就到了,有些恋恋不舍。愿意在这么有意思的上学路上多停留一会儿,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 )

  四、总结写法,进行仿写

  1、过渡:山里的孩子们,你们带着老师走过了春夏秋冬的上学路,这一路走下来,老师觉得你们的上学路真有趣呀!就像一首(歌)一样!让我们在回顾一下这首歌,看看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展示课文的每自然段的首句,让学生找出特点。预设:句式相同。

  师:那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下面的语句又有什么关系?

  都是先概括说这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围绕这句话具体地来写。这种写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这句话叫概括句。

  2、这四个概括句是按照春夏秋冬山村中的不同特点来写的,那么,谁能够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我们身边春夏秋冬的上学路?

  出示:春天上学,走一路,( )。

  四、总结拓展

  山区的孩子们,跟你们走过春夏秋冬这一路,老师真开心呀!感谢你们细致又耐心地带领和讲解,你们真是最聪明的孩子!

  板书设计

  2、上学一路歌

  春天看野花

  夏天趟溪水

  秋天吃野果

  冬天来滑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枣、馋、缓”等11个生字,学会“刺、枣、颗”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突破重难点:

  重点:准确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

  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7-10自然段进行品读,并通过圈画动作词的方式体会其偷枣时动作迅速、方法高明,用给定句式进行过程描述等方式,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刺猬偷枣过程的有趣情形。

  难点: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突破方法:一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对刺猬偷枣过程的描写,抓住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感知其情感的不断变化过程;二要指导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中不断与文情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对小刺猬的喜爱与探究之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枣儿丰收的情景,让学生自然感知到枣儿的“诱人”,并为理解刺猬的“偷枣”行为奠定基础;归纳讲解法,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文题之巧,体会作者对于刺猬的喜爱之情。

  学法:抓关键词句品读感悟法,抓住文章作者赞叹刺猬的句子,并由此深入到课文重点段落中进行品读探究,不断丰满对句子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延伸学习法,通过句式说话训练的方式,不断深化对文本的学习认知,同时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刺猬词语卡片;搜集关于刺猬的资料。

  学生:了解关于刺猬的资料;自主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枣、馋、缓”等11个生字,学会“刺、枣、颗”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感受红枣美丽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准确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刺”的读音,同时展开想象,这位“带刺的朋友”会是谁呢?(仙人掌、刺猬……)教师适时引入:大家猜得很准,课文中这位神秘的“带刺的朋友”就是刺猬。

  2.出示小刺猬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刺猬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介绍(别名刺团、猬鼠、偷瓜獾、毛刺等,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克的虫子,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两周内刺软眼盲)。

  二、自主学习,感知文意

  1.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情况:

  (1)抽取小刺猬词语图片,小组开小火车朗读词语比赛,看看哪一小组朗读得最准确,教师适时抓住易读错词语进行范读指导,注意“扎”读第一声,同时注意准确区分“忽、匆”两个字的读音。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四字词语“斑斑驳驳、噼里啪啦、恍然大悟、蹑手蹑脚”等,其中“蹑”字读第四声。

  (2)巩固词语认读练习:随机抽取词语卡片,学生快速抢读词语,教师再次进行巩固指导。

  (3)课件出示文中生字,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字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生:我用形象记忆法记住了“枣”,下面的两点就像是枣核一样。

  生:我用熟字比较法记住了“乎”,因为这个字看上去就像学过的“手”,就是中间不一样。

  生:我还用形声字形旁加声旁的方法记住了“伸、沟、测”几个生字。

  师:识记生字的方法非常多,只要大家能够观察、比较,就会准确记住它们的字形。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文再次进行部分字词的朗读纠正指导,同时注意指好长句子:“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小刺猬做了什么事情?

  4.学生自主朗读思考,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秋天的晚上)、地点(后院的枣树旁),引导他们说清楚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梳理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一只刺猬在后院偷枣的事)。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第2-10自然段)。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引入: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枣儿,竟然会让小刺猬忍不住来偷呢?孩子们,认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知。

  2.学生自读思考,课件适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3.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提醒读准“玛瑙”一词。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这句话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枣儿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挂满、无数颗”等词语体会枣儿丰收的情形,数量多,抓住“红、玛瑙”体会枣儿颜色样子美,同时抓住“风儿一吹,轻轻摆动”感受枣儿的动态美。并在此基础上随文理解“眼馋”(看见自己喜爱的事物极想得到)。

  4.再读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适时聚焦句子“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运用,更进一步突出了枣儿的诱人(课件同时出示“玛瑙”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感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指导书写

  1.教师:这样颜色红艳、晶莹饱满的枣儿,看着就让人眼馋,难怪小刺猬会来偷。小刺猬又是怎样偷枣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出示1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其在田字格内的占格情况,看看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适时重点聚焦“枣、乎、匆、追”四个生字,指名四位同学板演,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书写,重点从笔画、笔顺以及生字结构等方面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范写指导四个生字,提醒“枣”上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下面的两点方向大致相同,且要落在竖中线上;“乎”第一笔是平撇,中间的横画略长,最后一笔是弯钩,行笔时略有弧度,注意不要写成了竖钩挺直的感觉;“匆”要注意第二笔横折钩要写得略宽,最后的竖钩部分向内收,同时还要注意两笔撇画之间等距;“追”先右后左,右半部分要注意写得紧凑,另外横画之间要做到等距。

  4.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根据书写情况予以重点笔画书写强调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刺猬偷枣的有趣方式,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回顾,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秋天枣儿丰收的图片,引导学生简单描述图画中的枣儿,适时补充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文段。

  2.过渡引入:这枣儿确实让人眼馋,小刺猬到底是如何来偷枣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感受文趣

  1.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刺猬样子的词句,然后试着连起来描述它的样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归纳板书(样子:圆乎乎、长满刺)。

  2.探究交流:作者是如何夸赞刺猬偷枣本领的?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适时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引导学生理解“高明”(文中指刺猬偷枣的本事大、技艺高强)。同时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敬佩之情,并随文理解“钦佩”(高度敬重)。

  3.质疑导学: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小刺猬充满敬重与佩服呢?小刺猬的偷枣本领到底又是如何高明呢?还是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第7-10自然段中,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小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同时圈出小刺猬偷枣时的动作词。想想自己从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自主读画,同时与同学、老师交流。

  生:小刺猬先是爬到枣树上用力将红枣摇下来,然后自己再从树上跳下,并将红枣都归拢到一起,再打个滚儿把红枣全部扎到自己的刺上运走。

  师:你真的读懂了课文,用如此流畅的句子把刺猬偷枣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课文中又是如何具体来描写这一过程的呢?再读一读,看看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再次用心品读词句。

  生:我觉得第7自然段写得好,因为这段话用到了两个拟声词“哗哗、噼里啪啦”,让我好像听到了树枝晃动与红枣落地的声响。

  师:是的,这样描写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美妙的想象。

  生:第8自然段也用到了一个拟声词“噗”,这个词语写出了刺猬掉下来时非常重。

  师:刺猬这样重重地摔在地上疼吗?

  生:我觉得不疼,因为它外面密密的刺可以保护它。

  师:真是聪明的小东西!

  生:我觉得第10自然段中对刺猬偷枣的方法描写非常有趣,作者把它的动作写得清清楚楚的。

  5.课件适时出示第10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1)课件聚焦“爬来爬去、归拢、就地打了一个滚儿、扎在、驮着、急火火地跑去”,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动作词的表达作用,教师适时归纳板书:爬来爬去、归拢、打滚、扎、驮、跑,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刺猬偷枣时动作迅速、方法有趣高明(板书:有趣、高明)。同时抓住最后一句话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中“诡秘”的意思(隐秘不为人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注意强调刺猬一系列动作词的朗读重音。

  (2)引导学生试着利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完整描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注意用到拟声词和动作词。教师针对学生的描述适时予以点拨、梳理。

  6.探究交流。

  (1)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三”,引导学生朗读三句话,看看作者对小刺猬的称谓及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从中体会到作者因为目睹了刺猬偷枣的有趣过程,内心不由自主地激发出对它的钦佩和喜爱之情(板书:钦佩、喜爱)。

  (3)课件再次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作者强烈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7.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三个“?”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随文理解“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路的样子)。

  8.指导学生将课文连起来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深化交流,课堂:

  1.质疑交流: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刺猬”做题目,而要用“带刺的朋友”?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朋友”一词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读来更觉亲切有趣。

  2.教师:可爱的小东西,居然如此聪明!孩子们,其实文章作者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不仅给我们描写了小刺猬是如何偷枣的,同时还写了它们一家的其他很多故事,大家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们会对刺猬有更多的了解。

  板书设计:

  样子:圆乎乎、长满刺

  23.带刺的朋友动作:爬来爬去、归拢、打滚、扎、驮、跑(钦佩、喜爱)

  本领:有趣、高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2-2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5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语文上册电子教案03-09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7-19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1-3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