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奖励”中成长 教师随笔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让学生在“奖励”中成长 在一节学片交流观摩课上,面对来自不同中心的语文教研组长们,我不免有些紧张,这次的课改实践交流是让我面对一群不认识的学生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了能让初次见面的学生敞开心扉,与自己达成零距离的配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课堂“奖励”,最终使得这节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奖给回答偏差的学生 [教学片段]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搭石。 师:你学得很认真。请你具体说出什么是“搭石”?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左右…… (下面的学生显得很紧张,开始嘀咕:“哎呀!你读错了,是二尺。”) 师:(走近学生,摸着他的头)老师不仅听了你的回答,还听见很多同学在帮助你,给你纠正了一个字。“二”和“两”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我们作为读者,一定要尊重作品的作者,所以在朗读课文时不能添字、漏字,更不能改字。你刚才就偏差了一点点,有没有信心再读一遍。 【反思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位老师都喜欢思维敏捷、回答正确的学生。学生举手的那一瞬间其实就是情感的最直接流露,他们除了要展示自我外,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一份肯定的赞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师者不能因为学生犯了一点点错误而否定孩子所努力付出的成绩。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当学生把“二”读成“两”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了他更多的关爱。因为我发现眼前的这一群孩子显得比我还紧张,这样的观摩阵势他们没经历过,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更多的是只允许自己和别的同学都来答对问题,好好表现,千万不能出差错的,因为他们今天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一个代表,何况后面听课的还有自己的老师和领导呢?当时的情景不过才上课几分钟而已,如果此时的我否定了学生的回答,那么一定会让眼前的这几十位陌生的孩子感到我的严厉和苛刻,他们心里可能会想:“与其回答错误还不如不回答的好”。孩子们从此有可能就回避了我的所有问题,那将如何继续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呢?所以我给了那位学生勇气,奖给他再说一次的机会,不仅仅在于几分钟时间,更多的是我尊重了他。当他第二次正确回答完毕后,其他同学都会心地点了点头,那一刻我也冲着他赞许地点了点头。虽然我对他个人的点评显得有些啰嗦,但我觉得自己同时是把尊重和信任传递给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气氛得到了缓和。】 (二)奖给回答正确的学生 [教学片段] 生:我觉得这里的“动作协调”也是一种美。 师:请你告诉老师什么是“动作协调”? 生:“动作协调”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我觉得这儿很美,他们配合得很和谐。. 师:你从“动作协调”感受到了一幅“和谐”的美景图,(板书:和谐)你真是学习的主人,很用心,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奖励你,请你来读这段话。 【反思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教师的启发或同学之间的启发之下,常有智慧火花的闪耀。在这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是十分可贵的。它是孩子自我努力,积极思考、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标志。此时的奖励性评价,作用有三: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三是孩子的长处和能力,常常是在鼓励中得以强化的。就如在人们过搭石的情景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画面作者都作了生动详细地描述。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朗读机会那当然好,可毕竟课堂上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于是我激励回答正确的学生再来朗读部分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开发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意识,又让表现好的学生得到了再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部分朗读的占用时间,给自己所计划的机动内容争取了时间。课堂气氛也就在这连环的激励中调动起来。】 (三)奖给学生要求的“奖励” [教学片段] 生:“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觉得这儿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到它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生:因为“上了点年岁的人”是指老人,老人都能够这样做,让我非常敬佩,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幅美景。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让你敬佩的老人,想老师奖励你什么呢? 生:我想考考同学们。 (全班同学你看我,我看你) 师:哦!原来想当小老师,老师支持你,同学们呢? 全体生:好,来吧!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变数,常常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总是最棒的。”为了这句话,我总是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的要求。当我听到学生的“考考同学们”这句话时,我吃了一惊,原本单纯地以为学生可能会说:“我想把这段话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或“让我想来领读这段话吧!”之类的要求。那么此时我便顺水推舟地让他再次朗读,自己则可以借他在朗读的那会儿时间去捡起被风吹落一地的教具(当时有一玻璃窗被风突然吹开,把放在讲台上的那些纸作的石头都吹到地上。我当时满脑子只是在想自己得刻不容缓地捡起它们,因为板书马上就要用上了)。始料不及的是学生的要求“奖励”居然那么别出心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我就在全班同学的错愕中答应他的这种要求。其实那个时候的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因为不知道他会提怎样的问题,会不会使课堂陷入“坚冰”呢?但我更多的是相信自己能行,因为课前备课时我已经从各方面考虑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即使学生们回答不上他的问题,相信自己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的。而紧接着这位同学提了个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此时的我还惦着地上的那些教具,于是我采取让同桌之间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那也就在孩子们的讨论中自己不失时机地关好了窗户,捡起了教具,而那个同学所提的问题也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迎刃而解。可谓是“塞翁失马,乃是福也!”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整节课达到了高潮,学生“主体能动”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 评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很美的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在教学《搭石》第二课时中,主要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展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美”。 整节课上完后,我仍有一种余惊未了的感觉:一是担心时间来不及,所以在每个教学环节衔接时显得很“赶”。如在第2自然段中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在这一环节中,我忽视了学生可能会产生的质疑,如“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我把这些问题都理想化了,以为这不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缺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于自己的疏忽,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失去了挑战意识。自我为中心地急着去“赶”学生,让孩子们跟随我转移目标去发现另外的“美景图”。二是庆幸几次的“有惊无险”的提问、评价过程。为了遵循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省去了以往观摩课的打磨预设,无拘无束、坦坦荡荡地站在学生中间。在交流讨论时,我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相机出示每个自然段的,始终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朗读奖励”和调侃式的“你想奖励什么呢?”等,给了孩子们充分、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关爱与温馨的教学氛围,于是才使得眼前这群陌生的学生能够向我敞开心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整节课才能临危而不乱,才会充满生机,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 对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也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奖励板书”了,也就是这节课的亮点之处,由于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纸制作了多块石头,并写了很多有关行为美的词语,有“爱幼、和谐、关心、谦让、尊老、互助……”上课伊始,在学生回忆搭石概念时,我很快地用简笔画勾勒出山里的家乡风景图,并给小溪搭上了石头,一副动态的板书即刻呈现给孩子们,之后,随着每个自然段的讲解我相机贴上那些有关行为美的词。最后的机动部分就是整篇文章感情的升华,由于时间的允许,我望着自己的讲台上还有那么多的石头,为了感谢眼前这群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我面对全班同学,真诚友好地邀请他们“有希望上台搭石的人请举手!”我坚信此时的学生已经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这样的“奖励”已不再具有挑战性,但只有这种让学生亲手去实践的“奖励”,孩子们的思维情感才能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果然同学们纷纷举手,一块块粘有美好行为的石头也就在同学们的一片片掌声中平稳地搭在小溪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素质教育课堂舞台上,教师只有对课堂充分预设,及时机智地使用有效的“奖励”方法,巧设平台,把关爱移植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只有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等方面上,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激励教学中表扬艺术的八种策略 一则情理交融、激励性很强的评语,一段肯定、称颂的赞美之词,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激励的方法去赏识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心情愉悦、精神爽朗,这种参与研究型激励教学的手段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表扬是激励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手段。表扬也需要讲究策略,否则不但效果不好,还可能形成另一种伤害。 一、要表扬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人格 对人格的赞美往往会使学生认为自身的价值必须依附在他人给予的赞同上。比如说,“老师觉得你很了不起,文章写得这么棒!”“最近我认为你变成了个好孩子。”同样,面对一群学生时,老师不能对一些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说:“很棒!很聪明!”因为其他未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听后会感到自己“很差、很笨”。所以,表扬学生通常是:“不错”、“正确”、“答对了”等,这些语言没有附带对学生人格的评价。 二、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 太廉价或过度的表扬经常会起反作用,这是因为:它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习以为常,表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好行为过于感到惊奇,往往会使学生理解为反面的不良行为也不会很严重,而且这种行为很快就会发生。 三、不要随便把学生互相比较 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而不能“人比人、比死人”。什么事都让学生互相比较,是一种很不好的教育手段。如教师表扬某一位同学手工作业,“你的手工课作业完成得真好,全班没人比得上你!”在赞扬的同时打击了其他同学。 四、公开与私下表扬双管齐下 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公开表扬效果较好,而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面前表扬更令他感到愉(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thread-68516-2-1.html)快,因为这样做会避免他陷入被同学议论、讥讽的尴尬境地。但是,对有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教师应有意识的公开加以表扬。 五、表扬要尽量公平、一致 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间内,突出的良好表现,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心情和喜好对待学生,赏识学生。不管心情如何,一与学生接触,就应该像演员进入角色,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六、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当学生们的表现不一致时,教师应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导向,让表现不到位的学生懂得,只有表现转变才会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和赞赏。例如,上课时只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教师应该这样表扬:“张刚举手发言了,我非常欣赏他的大胆和勇敢!”而不能这样说:“怎么全班同学都不举手,只剩张刚一个人举手?”这样会挫伤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七、珍惜学生的“这一刻” 教师不要计较学生过去或一贯的不良行为而怀疑学生进步的可能性,不求十全十美,而要相信“滴水可成大海”。 一个学生对要求过高的教师说:“你这样不相信我的表现──我改你又不相信,我不改你又不满意,那我还不如不改!” 一个好教师就像一个好猎手,他不但要时时刻刻捕捉学生的缺点,更重要的是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 八、表扬与奖励要结合好 许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教师的一些“空口”。所以,只要有可能,教师就应该在表扬的同时给以不同形式的奖励。 针对不同年龄、要求的学生,教师的奖励可多种多样:纪念章、星星、成果的公开展示、自我汇报、可以早下课、可以推荐参加球队等等。 以上表扬学生的策略,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在教育中让我们用真诚、爱心对学生多一分赞美,少一些批评;多一份肯定,少一些指责。在他们人生道路上,为了他们的进步、进取,教师一定要学会赞美学生,善待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