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网络环境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

              

                    浙江省浦江县花桥乡中心小学  傅晓珍   

摘要:运用网络环境、创造合适于学习者主体,使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两方面同步展开、同步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优化。网络环境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而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共同提高。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优化  拓展 

   

一、研究背景

(一)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势在必行。

信息时代的降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二)从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拓展阅读大有可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看得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课本看得多,课外阅读少;指定阅读多,自主阅读少;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等突出问题,造成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挫伤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和兴趣,妨碍了学生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依据“大语文教育” 观念,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在教材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图像色彩鲜艳、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逼真的优势,把网络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努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然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依托多媒体网络的辅助有目的地进行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其意义不言而喻。

(三)从生源、校情来看,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拓展阅读迫在眉睫。

我校地处农村,48%以上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经济条件影响,学校图书馆内藏书量有限,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阅读要求。作为学生个体,平时购买的书籍原本就屈指可数,且多半是学科教学的补充资料。要完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或段),除了利用常规渠道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之外,寻找突破途径迫在眉睫。我县加大教育投入,为各班安装了实物展示台、电脑以及中控设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成为可能。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

(一)网络环境下对语文学习领域的拓展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时间都是固定的。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整合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整合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人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融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

(二)网络环境下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拓展

    网络世界,知识无限,这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轻击鼠标,古今中外,上下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华章,尽收眼底。这一切正是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机延伸和无限补充。

    网络阅读适应每一个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和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辟了更精彩的天地,大大减少了阅览室和图书馆资料的不足和查找资料的难度。

    1.开放的网络,学生面对无穷的阅读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开放性越显突出。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学生阅读的内容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文本读物,而是可以通过登陆如凤凰语文网、雏鹰文学网等网站去享受阅读的快乐,获取丰硕的知识。

    2.及时的网络,学生面对新鲜的阅读内容

    当今的学生不仅仅是要读圣贤书,更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神九”发射、伦敦奥运会……这些国内外大事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出现在网络上,这比普通的传媒要及时。这些内容虽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告知于学生,但在课间、综合实践课上总会有学生在第一时间交换彼此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这缘于学生每天从网络获取了大量的、最新的信息。此外,学生也可从每天下午电子阅读课中获知一些新近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大开阔了阅读视野。

    3.对话的网络,学生面对交流的阅读内容

    在生活中,虽然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内容与他人进行交流,但往往不及时,而且交流的面窄。而网络的优势,不仅提供了及时、大量的阅读者,更在于提供了一个让阅读者交流的平台。在阅读完某篇文章后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利用BBS论坛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展开讨论;利用QQ与他人一对一交流……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确网络交流的技能、道德,学生就能体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

(三)网络环境下对语文学习方式的拓展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

    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

    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言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

    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信息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怀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四)借助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

    1.课前进行补充性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着悬殊的时空差距。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理解上有不少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把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如当时的历史背景或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或主人公的相关信息等梳理后适时呈现给学生,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从而拉近课文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正确深入的理解。

    例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学习对马克思、恩格斯知之甚少,更不了解当时马克思的生活竞是如此的贫困,以及为什么会如此贫困,从而就不能入理解他们之间的这样伟大的友谊,甚至还会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课前我们在网上向学生提供了许多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当学生了解了马克思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才窘困到连一张邮票都买不起,但他却毫不在意,继续为事业而奋斗不息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学得十分投入,取得了非常好看教学效果。

    2.扩充内容进行知识性拓展

    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

    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望庐山瀑布》一课,是一首豪放绝美的古诗,诗人李白通过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瀑布的赞美之情。课堂上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现瀑布的录像、图片、声音、文字,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也拓展了本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庐山瀑布的壮观和作者的情怀。第二环节是“理解感知,精读悟境”。借助网络阅读课件以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的逐步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意思。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律的自听自练的朗读训练,体会古诗蕴含的美妙意境。第三环节是“课外延伸,读写训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进行网上阅读,学生可以大量阅读李白的诗词,感受他的诗风;发现运用相同手法的诗句,如夸张、想象等;领略诗仙的风采。再如《北京》一课,写的是北京美丽的风景,这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我就借助多媒体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随着画面的出现,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长城的美景陶醉,时而为古代劳动人民建造故宫而惊叹。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令人神往的天安门,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一篇课文只是教学中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信息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3.进行解惑性拓展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其资料来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包罗万象:科技知识、自然风光、童话寓言……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在。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能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仅仅靠老师的语言,传统的教学挂图和投影来创设情境是不够的。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软件,通过创设图、音、像并茂的情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如教学《加入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仅凭教材,学生很难理解“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四种天然指南针到底是怎样指路的。为了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笔者课前精心准备了拓展资料包,里面有关于这四种天然指南针的文字解说、动画演示等材料,生动形象,简明有趣。课堂中笔者请学生四人一组,自主选择一种或几种天然指南针进行探究阅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化。还可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难、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蒋军晶.作文教学新视点  新作文小学教学.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何克抗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傅晓珍: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