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教心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教师随笔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大 教 教 心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十二局小学 卢春燕 孔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记录其言行的《论语》更是被视为儒学的经典,从中使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教育理论的真谛。今天,读了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更深一层的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为事,为学。书中的“大教教心”“学而时习之”、“诲人不倦”……一直萦绕耳边。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教书的人,读此书,是受益匪浅的。 朱熹认为,“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 而周博士也认为孔子的一生都在“教心”,正所谓“大教教心”。 教“仁心”,首先自己应有一颗“仁心”。“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在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国家的忠心、对百姓的仁心、对学生的爱心……而孔子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为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孔子正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三千弟子。从孔子身上使我意识到,良好的品德应该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基础。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致敬。教育不只是言语之间知识的传授,教育者如果光靠言语来说教,那只能是空话,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人格的影响。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与学生心灵相通,“以心教心”。 “大教”包含的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有育人的含义,而育人是重要的。子路是最不好学的一个,但也是孔子最贴心的弟子。因为在孔子看来,子路有自己的优点,他天真无邪,待人真诚,因此,虽然子路琴弹的不好,但孔子还是用言语加以鼓励。虽然没有颜渊的好学,懂事,你能说子路是一个坏学生吗?他在老师需要的时候能站在老师的身旁,当卫国暴乱时,他能誓死护主,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忠和义,我想孔子的教育在子路身上也是成功的。周博士也用陈晓兰女士的例子告诉我们心灵远比技巧重要得多。陈晓兰女士十年不缀,医医院领导、医生之心,虽被排挤出自己工作多年的医院,失去行医之职,却是拥有真正的医术的医者圣人;同理,孔子一生游学,教众国帝王、将相行仁,虽少私塾为堂,却是懂得真正的教育真谛的教者圣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应明白,育人的重要。教育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首先要做到:积极上进,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关心集体,做一个正直的人;尊敬师长,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善待同学,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吧。 要做到教心,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因材施教”。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孔子三千弟中,最著名的10来个人,有的品行高尚如子路,有的善于言辞如子贡,有的精通诗书礼乐如子夏。他们各展其长,都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孔子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常常因为学生没有学会一个生字,没有背会一篇文章而生气,而往往忽略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人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成绩再好,没有良好的人格,不也是枉然吗? “大教教心”还要于教师要从“心”出发,爱学习、爱仁心、爱人生、更爱学生 ,也就是“诲人不倦”。孔子的一生诲人不倦,尽享教学之乐。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都倾注到自己的教育事业当中,达到弟子三千、登堂入室的贤者七十二人的空前盛况。这是怎么样的一个诲人不倦啊!他对待学生总是循循善诱,不温不火,不厌其烦的教导。而在平时的闲谈中,孔子也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论语》不正是孔子平时言语的点滴记录吗?“诲人不倦”是教师对求知者应该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作为老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我们应以孔子为楷模“诲人不倦”,赢得学生的尊重,社会的信任。也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教书育人的信念,就能挺过一条条沟渠、一座座险滩。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周勇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把我们带进了作为教师的孔子的世界,领略了“大教教心”等深藏在《论语》里的道理。”仰视过大师的教育哲学之后,再次俯视自我的教育路程,如沐春风,如饮甘饴。这是一本让人受用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