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主要人物看中国古代教育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
摘 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红楼梦》中父母生活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为例,探讨古代私塾教育的形式内容、不足之处;民主教育思想的萌芽有与封建教育思想的冲突;科举制度的重功名、轻德育。并针对这三各方面,归纳出《红楼梦》中的教育问题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三点启示: 性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孩子的德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心。 关键词:古代教育,科举制度,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启示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最高峰。对于《红楼梦》的研究绵延不绝,众说纷纭。政治家眼中它是一部历史小说;文学家眼中它是一部文化小说;情人眼中它是一部言情小说;父母眼中它是一部家庭伦理小说;孩子眼中它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浪漫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他(她)们的成长与教育息息相关。中国的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在贾府这个地位显赫的封建大家庭里,有养尊处优的公子小姐,有卖身为奴的丫鬟小厮,有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妇,有封妻荫子的世袭贵胄,有热衷功名的平民寒士,有道德下滑的皇商贵族-----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面对的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教育思想也不同。本文将联系《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成长与教育,探讨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点与不足,寻找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1】 通过作者的自述,可知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 原因与目的是: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今天,我们读《红楼梦》就从作者的本意出发来探讨当时的教育。 (一)寒士寺庙求学和私塾教育环境的比较 贾雨村寄居在甄士隐隔壁的葫芦庙内,是一名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的穷儒,从他身上我们看到清朝寒士教育的环境以及科举制度对改变寒士命运的作用。教会是西方中世纪平民接受教育的机构,寺庙成为中国古代寒士静心攻读的“自修室”。在有宗教色彩的场所读书,人的教育潜移默化会带有宗教的影子。教会学校带有基督教色彩,我国的寺庙带有儒佛道色彩,并且儒道色彩更为明显。寒士在孤独的求学生涯中,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一方面,儒家的“入世”思想激励着他们刻苦攻读四书五经,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另一方面,道家的“出世”思想又宽慰着他们禁锢苦闷的心灵,使他们幻想着得道成仙,不为功名富贵所累,上升到精神自由。当然绝大多数寒士的梦想还是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仕途。贾雨村与甄士隐促膝长谈理想报复,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资助,还获得了闺秀少女的眷顾。为将来考取功名,迎娶娇妻埋下伏笔。 与贾雨村的寒士教育不同,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学堂,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描写了清朝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环境:私塾。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唐代,明清时走向全盛,清末走向衰落。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贾府的子弟所在的私塾即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的家塾。【2】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通过贾政询问小厮宝玉学业的问答,就能看出私塾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所以学生的年龄差距比一较大,例如当时贾宝玉、秦钟大约十一二岁,薛蟠大约十三四岁,贾蔷则已十六岁了。 (二)封建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 这些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受到当时“断袖”(男性相恋)风气的影响,对于宝玉和秦钟, “香怜”“玉爱”在厕所说悄悄话的行为,不仅好奇还恶意诋毁。金荣敲诈不成,大喊起来: “都来看啊,亲嘴摸屁股了!”这种行为,现在的调皮男孩们恐怕也有。但带班老师贾瑞不分青红皂白将秦钟和香怜训斥了一顿,引发了宝玉等人的不满,众顽童大闹学堂。从中我们窥见当时性教育的缺失,是因为人们刻意回避造成的。贾瑞作为带班老师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对于青春期少年的性心理应该比较敏感关注的。第十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描写,贾瑞(即贾天祥)正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因父母早死,爷爷贾代儒对他要求严格,平日里不许他多走一步,就怕他在外吃酒赌钱,耽误学业。但贾瑞偏偏对“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凤姐动了心思,对于他的调戏, 凤姐没有拒绝,骗其半夜约会,却故意放他鸽子,让他挨了一夜冻。爷爷并未想到贾瑞会因凤姐这桩“风流案”夜不归宿,对他的教育是狠狠地打了三四十板,还命令他跪在院子里读孔孟文章。这种不对症的教育失败了,过了两天贾瑞又去找凤姐,寒冬腊月半夜被淋粪尿,还被贾蓉、贾蔷抓到敲诈写下两张各五十两银子的欠条。贾瑞卧病在床仍翻来覆去想着凤姐,瘸腿道人给他一面“风月宝鉴”镜子,告诫他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三天后来收取,保管身病痊愈。可贾瑞好奇害死猫,反面一照是骷髅,正面一照是凤姐,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地进了镜子,与凤姐亲密一番。如此三番五次,不到三天一命呜呼了。贾代儒夫妇哭得死去活来,大骂道士:“什么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从中可见贾瑞的死,固然与王熙凤的心狠手辣有关,也与贾代儒夫妇的教育缺失有关。一味回避压制人的本性欲望,不能正确疏导,对于一个生理发育的男人,爷爷奶奶严加管教怕他嫖娼宿妓,却没想到帮他解决婚姻大事。而他自己也有眼无珠,不思悔改,结局可恨可叹。 (三)民主教育思想的萌芽有与封建教育思想的冲突 与贾代儒的封建教育思想相比,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应该算是较为开明民主的。身为前科探花,他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年已四十,膝下只有一女,却不为了延续香火纳妾,也不重男轻女,当林黛玉五岁时,即请贾雨村教她读书写字。即使后来妻子暴病身亡,他也没有续弦。身为兰台寺大夫,皇上钦点的巡盐刺史,他身边不乏美女才女,他对黛玉母亲的感情始终如一,没有受到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影响。也许正是父母的爱情影响了黛玉一生,她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初入贾府,凤姐问她可曾读书,她如实回答后,贾母一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使她初步体会到了封建大家庭的礼数森严,后来宝玉问她:“妹妹读过书吗?”黛玉道:“只上过一年学,认不了几个字。”以黛玉的敏感聪慧,时时刻刻都能感到自己的言行与封建伦理的抵触。幸运的是有外祖母的庇护,她可以与宝玉同吃同住,一同读书吟诗作对。从刘姥姥的眼中,潇湘馆更像公子的书房,有笔墨纸砚和满架子的书。自由读书,《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自由恋爱使黛玉和宝玉羡慕沉醉。但随着年龄渐长,没有父母作主媒妁之言,黛玉和宝玉的爱情虽有目共睹,却无法走近婚姻大门。出于家族利益考虑,贾母、王熙凤、王夫人都倾向于宝玉和宝钗结亲。单就爱情来说,宝黛的爱情是志同道合,超越肉体占有的爱。但对于宝玉来说,婚姻就是家族的延续,关系到他以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选择,是走贾雨村那样的“仕途经济”之路,还是坚决背离此路。走前一条路就能讨得贾母,贾政,王夫人的欢心,以贾家的背景,再拉几个有权势的子弟互为联手,前途光明;走后一条路,荆棘丛生,孤独无助,唯一的知己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林黛玉。他们两个虽有爱情,却无私奔的勇气,所以内心的矛盾痛苦,折磨得彼此疯疯癫癫、相思成病。 宝钗忠诚地信奉封建道德,劝宝玉走读经应举之道,劝林妹妹少看闲书多做女红,她十分真诚地为自己着想也为别人着想。在母亲薛姨妈的教育下,她按封建淑女的标准塑造自己。黛玉缺少父母的教育,在大观园里自由生长,自主意识更强。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的敏感、多疑、自尊、小性,都是独立个性的自我体现。黛玉似乎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放在脑后,总想展露才智、争强斗胜。可惜她的生活环境局限于大观园内,只能在吟诗作对上显显才智,她主动教香菱作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香菱得这么一个热心又懂行的名师指点,效果显著。按道理香菱是宝钗的丫鬟,宝钗教她学诗更方便,但她的老师偏偏是黛玉。可见黛玉对于教育很有热情,教学也有方法,如果离开大观园,接触更多的社会,林黛玉也会许会像李清照一样成为文学史上的女才子。可惜她的民主意识才刚刚萌芽,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做后盾。黛玉和宝玉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注定要依附于贾府才能生存,贾府正是封建统治秩序的象征。尽管贾府已经呈现出荣华将尽的气象,但作为封建秩序维护者的贾母、贾政、王夫人,仍希望宝玉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职,维持贾府的荣华富贵,而宝钗的价值取向正合贾母等人心意。 (四)孩子的德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心 薛宝钗并非不懂教育,而是更懂心理学,在学习方面更注重德育。第二十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 林黛玉的咏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首诗,构思精巧,真是把海棠花写活了,她把海棠看作有生命的人,她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灵魂。 薛宝钗的食蟹诗:桂霭桐阴坐举触,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需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这首诗,大气浑厚,把螃蟹的一生写得颇具历史感,她关注的是社会性。论才学黛玉宝钗不分上下,但在心理上宝钗比黛玉要成熟许多。这不仅跟年龄有关,更多的来自于家教。薛宝钗来贾府之前,母亲原本打算送她入宫候选,从小灌输的就是“女则”“女论语”之类的封建女性奴隶道德。所以,她对这些正统思想深信不疑。因为黛玉行酒令时说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句子,她便训斥说: “咱们女孩儿不认得字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你我只该做写针绩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看也罢了。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不止一次地劝导宝玉,要他走仕途经济道路,以至引起宝玉很大反感。薛蟠是她哥哥,欺男霸女,标准的纨绔子弟,她更看不惯,却不指责,这是因为“长兄为父”,她不能指责。哥哥被柳湘莲教训了一顿,母亲薛姨妈要告官,她却说教训的对。从中能看出宝钗的公正。嫂子夏金桂想借薛蟠之手赶走香菱,宝钗却把香菱收做丫鬟,暗中保护了香菱。从中能看出她同情弱者。薛宝钗能得到多数人的称赞,和她为人处事的方式有关。薛潘的私塾教育,没有使他改邪归正,反而是柳湘莲的一顿毒打使打感到丢脸,出去经商。母亲和宝钗的封建礼教没有使他改变,反而是夏金桂的火爆脾气制服了他。社会教育对于人的品德教育作用有时比人为教育更直接更有效。 薛宝钗和薛潘从小所受家教相同,行为却迥异,这反映了教育影响不仅和环境有关,还和遗传有关。与他们相反的是探春和贾环姐弟.探春和贾环都是贾政和赵姨娘所生。探春容貌端庄,自幼跟随贾母、王夫人生活,虽为姨娘亲生,却处处维护自己主子的地位,做事果断自信;贾环容貌猥琐,有贾宝玉这个“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的哥哥在,贾环很难赢得贾母喜爱.他从小跟随赵姨娘生活,母亲不教育他做人处事的道理,本身资质一般读书不出色,父亲也不重视他。于是他就和母亲一样,通过歪门邪道陷害宝玉。这种小人的卑鄙行为,丫鬟们看了也暗中鄙视。 (五)《红楼梦》中的教育问题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纵观《红楼梦》中对于贾府众子弟的描述,贾蓉、贾琏的家教重功名、轻德育。这与当时整个清朝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3】在清朝统治阶级入关,建立全国统治权以后,鉴于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对于巩固本身专制统治权,麻痹广大人民觉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此更加大力提倡和鼓励。广大的知识分子要想获得功名利禄,解决生活问题,得到社会地位,只有入仕。而封建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要维持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声望也必须入仕,学八股,考科举。当时虽然存在“捐官”的现象,但这样获得的功名的光芒,显然比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得到的要暗淡得多,而且也不能世袭。而经过正规科举得来的功名,则有可以荫封、世袭的机会。就如“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贵族家庭----贾府,它虽是贵族之家,但到贾政辈已经“从科甲出身”,只因“代善临终遗本一上,皇上怜念先臣”才“将这政老爷赐了个额外主事职衔,叫他入部习学”,到了贾琏、贾宝玉辈只能靠科举入仕。尤其是《红楼梦》开卷一写到贾府,便画龙点睛式地写出了它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一是,“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二是“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贾府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竟到了这种田地:“遗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者。”但仍有一线希望:“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贾府的未来,似乎都系在宝玉的读书仕进上头。因此,贾政苛之以严。这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处详尽地描述。贾政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宝玉至贾政书房中,贾政道:“我可嘱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这个“最要紧”的《四书》,指的就是理学家朱熹的《四书集注》。这部《四书集注》神话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孔孟之道,宣扬了程朱理学,在当时被封建王朝钦定为士子的必读课本。贾政规定的“习学八股文章”,就是要背熟孔孟之道,通过死板而烦琐的八股文章的形式,做到能够“代圣贤立言”,维护封建统治。从中可以看出,贾宝玉学哪些,不学哪些,不单是个读什么书的问题,而且是为后代“立身成名”的问题,地主阶级立场何等鲜明。而正是这种封建科举教育思想抹杀了宝玉的才能。综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李白、关汉卿、马致远、吴承恩、施耐庵、李渔、汤显祖这些文学名人都没能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但他们却通过诗词曲文展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才能。李白就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价值:“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是宝玉虽本能厌恶科举考试,却找不到展示自身才能的途径,所以只能不情愿地读四书五经.这种功利主义的封建教育,抹杀了人的个性,也造就了虚伪的德育. 宋代学者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应该把孩子的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因为“成人”与“成才”是辨证的统一,一个人在学业上,特长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品德、人格上的缺陷倒可以贻害一辈子,甚至毁掉他的生命。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也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 【4】 在我国自古就以“教子以德”作为父辈育嗣的根本。因为从人的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来看,一个人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也并非自然向善的。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就之下,经过个体自身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因为人一降生,就在家庭中与父母结成一定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互动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品、个性和追求。也就是说,人的道德社会化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开始,家庭教育奠定了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基础。 在《红楼梦》中,有些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德育,有些则轻视孩子的德育,他们甚至是引诱孩子道德堕落的元凶。贾政、秦业、贾代儒是属于重视孩子德育的家长。贾政在得知宝玉在外游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对他进行了严厉地管制:贾政一见宝玉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打得宝玉底下穿的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秦业对秦钟、贾代儒对贾瑞也是如此: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代儒道:“自来出门,非禀我不敢擅出,如何昨日私自去了?据此亦该打, 何况是撒谎。”因此,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扳,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工课来方罢。贾瑞直冻了一夜,今又遭了苦打,且饿着肚子,跪着在风地里读文章,其苦万状。 而贾珍、贾赦则属于诱使孩子道德堕落的家长。贾珍在其父亲丧礼期间,与贾蓉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 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籍草枕块,恨苦居丧。人散后,仍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父子两人,就如焦大所说的,成日在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乱得不成样子。 从《红楼梦》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中,我认为至少可以受到三点启发:性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孩子的德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表明:教育受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 《红楼梦》中贾府的没落,从根本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封建统治秩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但本文只从人的角度来探讨古代教育,并力求从中寻找一些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中国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辽宁《清史简编》编写组,清史通编[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291-363 【4】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8-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