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    常全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独生子女已经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提出一个严肃的课题。每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课题——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本文就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三: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但相当多的学生家长,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在教育的着力点上:①重视依靠学校忽视以身作则;②重视正轨教育,忽视社会熏染。他们夸大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常说:“教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在学校有班主任的教育培养,有教师的点拔开导,就自然能使学生顺利发展,健康成长。殊不知,学校只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因素。学校对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科学地正轨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铸造灵魂的主阵地,但学校的教育重书本知识。传播、思想的灌输,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的缺点。统计表明: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六、七十年代为40℅,八九十年代下降为30℅,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增多,学校教育逐步显现出他的苍白、软弱和不适应。而家庭和社会这两个因素,则是决不可忽视的。首先家庭特定的时空,特殊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上具有终身性、和谐性、榜样性、基础性等诸多优势。父母亲的一言一行,家里的一草一木,以及家庭成员的方方面面,如情操态度、待人接物、行为习惯、言谈话语……无一不在随时随地地不知不觉地、耳濡目染着、潜移默化着孩子那洁白无暇的心灵。家庭教育重在身教。很多家长平时不注意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误区。其次,社会是个大染缸,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无孔不入。与学校家庭不同的是它的影响重在信息熏染。它具有丰富、多样、补偿、及时等传播特点,可以补偿、丰富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得不到的知识和信息。但其信息的混杂性、松散性,以及难于控制性等特点,给正面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极强的负作用。很多同学染上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学校尤其是家长必须加强对自己孩子教育引导,使其认识社会,具有辩别美丑的能力,增加免疫力。同时也呼吁社会,在繁荣经济、丰富生活的同时,要切实注意减少社会中的不良影响和丑恶现象。

二、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学有所成,干有所为。这愿望,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其强烈。所以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不惜巨资,一定要努力铸造自己孩子成才,以谋求一个好的出路,谋取一个优越的地位。这种愿望是人之常情,这种努力也无可指责。但这就使家长走进另一个误区,就是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①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②重功利,轻道德。成人成才谁先谁后?功利道德孰重孰轻,道理本是十分明白的:成人是成才的基础,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良好的品德,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只重功利,不讲道德,只能偏激狭隘、薄情寡义、少廉无耻、道德卑劣的小人。即使是大学毕业,学有所成,身怀绝技,也会因道德上的缺陷,难为社会有所贡献。可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个严重性,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只关注自己的孩子上重点、上名牌,不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好坏。每次教育,成绩上去了,有赞语、笑脸、表扬、鼓励、关心、爱护、加钱物优待,象春风送暖,好不欢喜;成绩下来了,责备、训斥、辱骂、讽刺,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

冷风凄雨,好不悲伤。难怪有的学生十分不满地说:成绩单是‘晴雨表’,“父母是黄世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极大负担。而有关孩子品德形成的大事,倒是不闻不问,处之泰然。这种只看功利,不讲道德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极其谎谬和错误的,是家长的一大误区。还有少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太高,期望值太高。一味地要求孩子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甚至给孩子立下“非名牌不进、非重点不上”的军令状。其实这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做法。催逼威压,苦苦相逼,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导致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走上绝路,演出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这就是对这些荒唐父母、荒唐作法的控诉。我们国家的高考现实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得去的是少数。期望值越高,失望也越大,应该顺其自然,以一个平常心对待升学,对待考大学。成才重要,成人更重要。功利可羡,道德更可贵。只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于已于人于国于家都有用的人。

三、在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过程中,许多家庭还存在另一个误区。就是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①重物质关怀,轻精神鼓励;②重发号施令,轻沟通理解;③重堵禁惩罚,轻疏导教育。(一)当孩子学习进步、成绩上升应给予褒奖时,或当孩子劲头不足应当给予关怀鼓励时,许多家长采取的方法偏重于是钱财和物品的给予和奖励。他们认为,口头表扬和精神鼓励太虚,只有钱物才实惠、实在、有意义。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奖给钱物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但却助长了他崇拜金钱、追求物质的物欲,染上了铜臭,腐蚀了灵魂。而精神上的鼓励,爱的沐浴,却能让孩子从小树立高尚的志向,有品位高雅的精神追求。尤其是针对性强,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带有纪念意义并可永久保留的物质奖品,其精神上激励鼓舞的力量更是巨大的,可以成为让孩子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二)还有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是孩子的保护人。所以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意志、观点、思想强加于孩子。其实,这是一种不了解学生心理、不尊重学生意愿、自以为是的错误做法。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都有他们自已丰富的看法,对真、善、美的标准,对理想、人生、未来的追求,尽管这些看法、标准,追求不一定正确和完善,但他们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长辈在平等的基础上给他们帮助、指导和鼓励,渴望家长能象朋友那样与他们推心置腹的交往谈心。而不喜欢家长扳着面孔,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拿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这样那样,蛮不讲理的指责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有一句话,叫做“理解万岁”,只有理解,才能万岁。家长们应该认真记取。(三)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会做错很多事,只有在不断的矫正、纠偏中才能最终长大成人。但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少犯错误,采取的措施第一是禁堵;不让做这,不让做那。从不准乱花钱、不准玩游戏机、不准不完成作业,发展到不准看电视,不准迟回家,不准上街,不准交朋友等,简直是清规戒律,壁垒森严,如临大敌,泯灭儿童天性,何乐之有。第二是惩罚;做了错事,违了规矩,本来在所难免,能认识能改正就可。然而有些家长,却恨铁不成钢,一发现错误,立即怒气冲天,火冒三丈,轻则责骂、罚站、罚跑,重则拳脚相加,滥施刑法,让孩子饱受皮肉之苦。而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共同分析讨论,给予疏导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在心灵深处真正懂得道理。这样不讲道理的一味禁堵惩罚,只能加剧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反抗、不合作和阳奉阴违。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这就是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的悲哀。

以上,我从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培养目标和方法手段上,就家长们存在的几个误区,作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其实我们在教育中还有很多的误区。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希望,过分的催逼,过分的溺爱,过分的迁就,过分的求全心理,导致相当多的孩子正在不健康的成长。感情脆弱、性情怪僻、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爱劳动、不敬师长、难于合作、缺少同情心、不关心集体、孤傲离群等不良倾向,在这一代学生身上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还有高分低能、高分少德、适应能力差、吃苦精神少、责任感淡薄都有待于社会认真思考,尤其是应该引起每一家长的理性思考一切莫又走入一个误区:重感情用事,轻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