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大家都知道,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影响,全面地看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更好;如果三方面教育不一致,就会产生分力,教育影响就被消弱,甚至抵消。而实际上,在这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难免有由于人多而顾此失彼的现象,社会教育又不以家庭和学校的意志而转移。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女”,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对一个孩子最为至关重要的教育莫过于家庭。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理所当然充当着教育孩子的角色,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那如何让孩子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呢?在这里,我就自己的一些看法浅谈一下。

        一、不要过分保护。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其实质是溺爱。过分保护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在每个家庭里,孩子都是长辈的掌上明珠,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义不容辞地帮一把。假如我们相反去做,即当孩子求助于自己时,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给孩子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样,当他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解决问题时,他便会从中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如果我们总是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孩子一次一次的求助面前,越蛆代疱,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孩子严重的依赖性,会显得孩子懦弱、无能。当我们抱怨孩子的独立性太差,依赖性太强时,请抠心自问,这是谁之过呢?

          二、不要过分干涉。家长总是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要按父母的意愿去活动,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注意,人云亦云。限制孩子的言行,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影响力创造力的塑造。然而不少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于孩子的“主观”或横眉冷对,或粗暴干涉斥之为“不听话”,强迫孩子改正其“路线”和行为,结果只会令孩子感到厌烦、恼火,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遂容易产生出逆反心里,使多少有“创造性”和主观的火花掐灭在苗头之中。

         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并予以鼓励,是发挥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是人类宝贵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其植根的基础往往就在儿童时代的有“主见”上。因此,对待有主见的孩子,要尽量减少指使、限制的做法,应更多的采用平等、劝导方法,提别是对那些心理好奇,有冒险精神,有坚持性,不怕困难,自信、自立,不喜欢受人约束的儿童,更要善于因利势导,将这一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倾向导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这并不是主张对孩子事事顺从,如果按他的方法干下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后果不严重,就不妨让他试一试,无论事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有益。因此,爱护和善待有主见的孩子,支持他们的探索活动,赞赏他们创造成绩,在正确引导中保护儿童的创造萌芽。

         三、不用严厉惩罚。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孩子压而不服,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孩子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注意时效短,难免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应认真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孩子个体内部的自我强化和惩罚机制,使孩子认清所犯错误的危害,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采取严厉惩罚。有位教育家说过一句话“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顽固不化的孩子进行惩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

        四、温暖理解民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⑴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⑵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⑶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家长不看电视甚少说话;⑷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父母打骂。这一类型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儿,经受不了风吹雨打,一遇到挫折,就丧失斗志,心灰意懒,孰能想到,这都是家庭“温暖理解”的结果。人的一生历经千重万难,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此时就必须靠个人意志消除困难。意志坚强的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强。所以时不时要给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这才能让他变得坚强、自信、自立。我们应该教育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动各方面发展,才能为将来报效祖国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