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中华成语故事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中华成语故事1
【成语】画龙点睛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典故】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释义】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文章等
【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好龙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听了一个很好的'画家,然后要求他在宫门前画出三条巨龙,就重重有赏。
画家就画了三条巨龙并点了眼睛。第一个看见龙的人是一个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哪有点好玩,于是他把三条龙的眼睛擦去了。过了好一会画家和皇帝刚想出宫看龙,但还没出到门外就听见人们的讨论,有人说:“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画家解释道说:“我明明画上眼睛了呀!”皇上说:“再画上去就行了。”画家说:“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皇上听了说:“为何?”画家有解释道:“要是这三条龙再点一次眼睛的话,它就会飞走的。”皇上已经很生气了,听了这话气上加气,命令道:“你在说这些话,再不画好,朕就要你的人头!”画家不得不画了了。
画家刚点好三条龙的眼睛,突然墙上的画不见了,乌云盖满了天下,然后只见三条龙,腾云驾雾而过,然后才恢复了平静。
从此以后这个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画龙了,而画家拿了赏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中华成语故事2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中华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中华成语故事4
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5
公元前541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围杀害了楚王,自己当上国君,史称楚灵王。公子围原本是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篡夺王位后, 更是为所欲为,任意迫害他看不上眼的人。
灵王篡位不久,就出兵攻打齐国,将齐国的一个大夫全族处死。 接着又突然袭击弱小的赖国,从而引起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为了供自己享乐,灵王不惜耗费大量钱财,征用无数民工,建造了一座豪华的章华宫,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宗室大臣白公子张对此非常忧虑。为了楚国的前途,他明知灵王不愿听逆耳之言,也要寻找一切机会向他进谏,劝他节制淫乐,爱 惜民力,以德待人。 灵王开始还能让子张把进谏的话讲完,但次数多了。越来越感 到讨厌。一天他问一位大臣:“子张最近老是在我面前唠叨,要我注 意这当心那,你看用什么办法叫他不再开这种口?”
那大臣回答灵王说:“以后子张再咳叨,大王可以对他说,我常 和鬼神打交道,听到各种各样的.劝谏,不想再听其他话了。”’ 不久,子张又向灵王进谏,灵王就用那大臣教给他的话回答。子 张听了,愤慨他说:“殷朝的武丁是位贤明的君主,还到处求贤。大王的德行比不上武丁,却如此讨厌别人规劝。做大王的臣子太难了!” 灵王听了这话,不便指责子张,勉强地说:“好,那你就继续进谏吧。我虽然不能采纳你这些规劝的话,但还是愿意把它放在耳朵里的!” 子张无可奈何,苦笑一声,说:“臣是为了大王采纳才进谏的。不然的话,巴浦产的犀角和象牙多得很,大王尽可以用来做滇(zhen) 塞耳,又何必把规劝的话当作滇来填耳呢?”
“以规为滇”这一典故,比喻不重视别人的规劝,简单易懂。
中华成语故事6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中华成语故事7
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中华成语故事8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中华成语故事9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中华成语故事10
【成语】:以羊易牛
【拼音】:yǐ yáng yì niú
【解释】: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举例造句】: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成语故事】: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中华成语故事11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特别是《成语故事》,它是由一个个典故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有《八仙过海》,《守株待兔》……
《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韩湘子,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蓝菜和,花龙去参加蟠桃会。他们为了过海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们终于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和神术过了东海。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歇后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多用心、多努力,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所以我以后要在学习上多动脑子、多努力,也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种庄稼的人看见了一只兔子在树桩上撞死了,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只兔子。然后他就每天在树桩旁边等,庄稼也不管了。最后兔子没再出现,禾苗也都枯萎了,他也饿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好吃懒做,要靠自己的劳动,不能坐等天下掉馅饼,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收获。
与此同时,我也很佩服先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想出这么多典故来。
中华成语故事12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判案公正。
中华成语故事13
上周,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讲了古代很多有名的成语故事。有“朝三暮四”、“画蛇添足”、“一叶障目”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在所有的成语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是“朝三暮四”的.故事了。它主要讲的是一位老爷爷养了很多的猴子,之前他每天要给猴子们喂食十粒橡子。后来,老爷爷的钱不够了,他给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早上三粒,晚上四粒橡子吧?”猴子们非常生气的大声叫喊。于是,老爷爷改口说:“那么改成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可以吗?”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增多,只是分配方式有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了。这个故事就是最早“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由来。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就是指事物的实质不变,用玩弄的手法欺骗人。现在用来比喻做事长长变卦,反复无常。
我们小朋友,要有理想,做事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噢!
中华成语故事14
【成语】: 捕风捉影
【拼音】: bǔ fēng zhuō yǐng
【解释】: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 《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举例造句】: 若被黜者一一求其所以得罪之故,捕风捉影,捏造流言。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上疏》
【成语故事】: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象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象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中华成语故事15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中华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中华成语故事03-15
中华成语故事09-19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01-20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11-24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03-23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03-27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9篇04-13
经典成语故事11-16
经典成语故事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