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成语故事1
水滴石穿
【典故】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经典成语故事2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经典成语故事3
成语噬脐何及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庄公六年》。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领兵去攻伐申国,经过邓国。邓国的国君邓补侯向大家介绍楚文王说,他是我的外甥。于是把他留下,并设宴热情招待。
邓补侯还有三个外甥,分别名叫骓、聃和养。他们看出楚文王不怀好心,就请求邓补侯把他杀了,邓补侯不答应。于是三个外甥说:“将来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趁早打算,将来后悔起来,就像用嘴咬不到自己的'肚脐那样,没有用的!如果要杀他,现在正是时候!”
邓补侯听了这话还是不答应,说:“要是把他杀掉,今后别人再也不会来吃我其余的东西了三个外甥又劝他说:“如果大王不听我们的话,国家就要灭亡,到那时,你还能到哪里去得到其余的东西呢?"
邓补侯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杀楚文王。可是,楚文王不久就对邓补侯动了手。他在攻打申国回来时,就攻打了邓国3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又一次攻打邓国,最终灭掉了邓国。
经典成语故事4
【成语名字】尖言尖语
【汉语拼音】jiān yán jiān yǔ
【近义词】:牙尖嘴利
【反义词】:轻言细语、轻言轻语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尖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
【成语解释】指言语尖酸刻薄。
【尖言尖语造句】这人总喜欢尖言尖语的讽刺别人,很不招人喜欢。
【尖言尖语的'成语故事】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王员外骂道:“畜牲!若要不知,除非不为。你在外胡行,那个不晓得,尚要抵赖。”便抢过一根棒子,劈头就打道:“畜牲,还不快走!”廷秀反向前抱住痛哭道:“爹爹,就打死也决不去的。”赵昂急忙扯问道:“三官,岳父是这样执性的,你且依他暂去,待气平了,少不得又要想你,那时却不原是父子翁婿。如今正在气恼上,你便哭死,料必不听。”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冷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料道安身不住,乃道:“既如此,待我拜谢了母亲去罢。”王员外那里肯容,连先生也不许他见。赵昂推着廷秀背上,往外面走,道:“三官,你怎么恁样不识气,只要见岳母做甚?”将他推出大门而去,正是: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经典成语故事5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经典成语故事6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经典成语故事7
【拼音】shì mín rú z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公子僚当上吴王,长子光心存怨恨,他设宴让专诸扮作厨师杀掉吴王,自己成为吴王阖闾。他任用伍子胥为相国,任用孙武为将军,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生活十分俭朴,视民如子,几年后,吴国就成为强国。
【典故】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
【释义】把百姓看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形容爱民。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称赞有仁义道德的官员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爱民如子、视人如子
【押韵词】寡廉鲜耻、厚颜无耻、下车之始、同患难,共生死、发踪指使、千夫所指,无疾将死、挥毫落纸、逆知所始、眦裂发指、许友以死、......
【成语举例】其在军州倾心下士,视民如子,无约而视附,不言而条理。
经典成语故事8
yǐ yì dài láo
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西,后投降四川称帝的公孙述,汉光武帝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冯异想进攻恂邑,隗嚣也率军进攻。冯异手下建议避免正面交锋,冯异主张先占据该城,然后以逸待劳,等待疲劳的`隗嚣来攻,这样把隗嚣打得狼狈不堪。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军争》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作战、工作等方法
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经典成语故事9
【成语】:画虎类犬
【拼音】:huà hǔ lèi quǎn
【解释】: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成语故事】:
马援将军曾写信给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听听别人的过失,并学学别人的长处。他在信中说:“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长的'为人,豪侠好义,我却不愿意你们去仿效他。……”为什么马援不希望侄子们仿效豪侠好义的人呢?原来,如果学不成龙伯高,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刻鹄不成,刻出一只骛来,也可以说是刻成相类似的飞鸟。但是,如果学不成杜季常,就容易成为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会画出一只狗来,完全会变成不同性质的兽类。
“画虎类犬”这句成语,就是出自马援写给侄儿的这封信。因为,虎是兽类中的权威者,一般的野兽都很怕它,而狗却是卑劣的兽类,只晓得摇头摆尾的向人乞怜,所以后人便用“画虎类犬”来讥笑一个人不能自立风格,只知道模仿他人,却得到相反的效果。
“画虎类犬”和“东施效颦”还有“弄巧成拙”这些成语都可以互相通用。
经典成语故事10
【拼音】dān sì hú jiāng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国相国子之暴政,大将子被、太子平率兵讨伐,国内大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并控制大部分领土,燕国老百姓用箪送吃的`,用壶装喝的欢迎齐军,齐宣王想侵吞了燕国咨询孟子,孟子说:“你会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
【典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用法】作宾语、状语;常与“迎接”连用
【近义词】壶浆箪食、壶浆塞道
【示例】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箪食壶浆以迎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成语造句】
◎ 例如缘木求鱼、杯水车薪、水深火热、箪食壶浆、事半功倍、一暴十寒、知人论世、出类拔萃、天时地利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名言佳句,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经典成语故事11
出处:
元代石君宝的《曲江池》曲。
意思:
棉絮里藏着针。比喻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尖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不仅文章写得好,也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外表似乎很软,骨干却很硬朗。他自己说:“我写的字好比绵里铁。”同朝书画家赵松雪在苏轼的书法作品后面所题的《跋》里说:“公自云:‘余书如绵里铁。’观此书,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铁也。”比喻外柔内刚,柔中有刚,就叫“绵里铁”,为褒词。
后来,“绵里铁”变作了“绵里针”,这就不是称赞的意思了。如元曲《曲江池》(石君宝作):“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rdquo,励志名言;其中的“绵里针”,也说作“绵里藏针”,形容表面装和气,而内心尖刻阴险的人。
经典成语故事12
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他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朽木不可雕的意思是:〖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经典成语故事13
【拼音】qī ruǎn pà yì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宋襄公很想学齐桓公那样成为诸侯霸王,先是扶植公子昭回国即位成齐孝公,然后召集曹等小国在宋国开会,杀掉公子子则,请出楚成王召集其他诸侯在宋国开衣裳之会。在会上楚成王凭着自己的武力当上霸主,欺软怕硬的宋襄公自认倒霉。
【典故】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
【释义】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畏强欺弱
【近义词】重富欺贫、厚此薄彼、畏强欺弱
【反义词】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其它使用】
◎ 的选择一般是软弱而没有还击可能的'人,遵循的法则是欺软怕硬,没有哪个傻瓜会把强大的人当成“替罪羊”
◎ 他们像我一样,欺软怕硬,就这么回事,受了老婆的气会拿乘客出,受了乘客的气会拿老婆出。
◎ 张斑斑却表现恶劣,拒不悔改,肠胃蠕动却很少异常,看来上帝也是欺软怕硬的。
◎ 他从不吃亏,欺软怕硬无论男同学、女同学他都厚着脸皮,用一张小嘴巴讨人喜欢。
◎ 对反动派不要怕,他的样子好象很凶,其实他是欺软怕硬的。
经典成语故事14
【成语名字】失张失志
【汉语拼音】shī zhāng shī zhì
【近义词】:失张失致、失张失智、做张做致
【反义词】:气定神闲
【成语出处】
1、《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
2、《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娘见那女孩儿前言不应后语,失张失志,道三不着两,面上忽青忽红。
【成语解释】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失张失志造句】那个突发事件让大家都有些失张失志,紧张起来。
【失张失志的成语故事】
《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一日,计安不在家,做娘的.叫那庆奴来:“我儿,娘有件事和你说,不要瞒我。”庆奴道:“没甚事。”娘便说道:“我这几日,见你身体粗丑,全不像模样。实对我说。庆奴见问,只不肯说。娘见那女孩儿前言不应后语,失张失志,道三不着两,面上忽青忽红,娘道:“必有缘故!”捉住庆奴,搜检她身上时,只叹得口气,叫声苦,连腮赠掌,打那女儿:“你却被何人坏了?”庆奴吃打不过,哭着道:“我和那周三两个有事。娘见说,不敢出声,撷着脚,只叫得苦:“却是怎的计结?爹归来时须说我在家管甚事,装这般幌子!”周三不知里面许多事,兀自在门前卖酒。
经典成语故事15
不打不相识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20
经典成语故事11-16
经典成语故事04-29
经典中国成语故事05-23
中华成语故事09-19
儿童成语故事08-05
英语成语故事08-28
班门弄斧成语故事01-02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