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2-11-19 09:59:56 成语 我要投稿

有关成语的故事

有关成语的故事1

  [拼音]:shí miàn mái fú

有关成语的故事

  [释义]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语出]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近义]四面楚歌;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韩信属于楚军的行列,曾经多次参加战争,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楚军由项羽指挥,可是项羽却不肯重用韩信,因此他决定到刘邦领导的汉军中找出路。韩信本来就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汉军中间他还是没有机会,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还是没有任何音讯,最后又无奈又生气的韩信只好不告而别。汉军大将萧何知道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马加鞭把韩信给追了回来,然后又禀告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韩信做了大将后,取得了关中的`三秦之地,当韩信打败齐国的同时,汉王正被楚霸王项羽逼得走投无路,这时韩信要求做齐王,汉王无奈只好答应,韩信率军三十万攻占了苏北,把项羽的楚军围在垓下,还专门针对项羽的骁勇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终于打败了项羽的楚军。

  [造句]:

  (1)爱情不远,十步之内有芳草;快乐不远,十面埋伏将你绕;好运不远,十拿九稳把你找;朋友不远,十全十美日,祝福来报到:愿你人生十全十美!

  (2)我们设下十面埋伏,专等敌人自投罗网。

  (3)爱情不远,十步之内有芳草;快乐不远,十面埋伏将你绕;好运不远,十拿九稳把你找;成功不远,十年寒窗天下晓;朋友不远,世界问候日真心问候到。

  (4)四组不同的中国奥运会运动员把他十面埋伏。

  (5)下面请欣赏中国古典千古名曲:十面埋伏。

  (6)可惜我不会抚琴,要不然来上一曲《十面埋伏》该多应景,或许该学那个瞎子,拉上一曲《二泉映月》该是何等的逍遥啊!

  (7)诸葛亮华容道智算曹操、空城计惊退仲达,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都是与此类似的心理战术。

  (8)此时十面埋伏的演奏已经到达了‘九里山大战’的段落,在场之人仿佛亲临其境一般陷入了两军激战、生死搏杀的场面。

  (9)G乃、关山月、碧涧流泉等等,但《十面埋伏》是琵琶曲,后人亦多用古筝弹奏,以琴奏之却是闻所未闻,“焦尾琴”。

有关成语的故事2

  很久以前,人跟蛇是好兄弟,他们互相沟通,互相关怀,情同手足,感情极好。

  但是这个人非常穷,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日子过的非常难过,看着极其可怜。

  某日,他的老朋友蛇问他:“兄弟,你是怎么回事,为何会穷得什么都没有呢?”这个人诉苦道:“我自小无爹无娘,没有一分田地,身无分文,我怎么可能不穷呢?”“看在你跟我是好哥们的份上,我帮你想个办法。”

  蛇说,“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寨,他们那里得了瘟疫,人们病得连看病的力气都没有了,快要病死了,如果你去把他们的病治疗好,他们会很感激你的,会给你许许多多的钱财的,这样一来你就不穷了。”这个人说:“我什么都不会,我又不是医生,又不会看病,再说我也没有药阿。”

  蛇说:“这不要紧,我有法子帮助你,你把我的肝割去,把它磨成面粉,让人们冲开水喝了,他们的病就好了。”“可是我怎么才能拿到你的肝呢?割了你的.肝你会没命的,我的好兄弟。”这个人回答道。

  蛇说:“没关系的,我张开嘴,你爬进去割一块就可以了,我的肝割掉一部分是不会伤害我的,既然是好兄弟我只能这样帮助你了。”这个人照做了,割了蛇的一块肝,磨成粉,把药让全村人喝了,全村人的病马上就好了,大家非常感激他,赠送给他很多的钱财,还让他在那个村寨里安了家。

  这个人一转眼变成了富翁,他有了田地,有了妻子儿女,还有很多的钱。可是这个人慢慢的忘本变质了,他好吃懒做,花钱如水,很快他觉得钱太少了,不够用了,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想起他的蛇兄弟来,于是他装扮成一个穷人的样子,再次找到那条蛇,向那条蛇撒谎说:“好兄弟,上次你只给了我一半的肝,村里的人没有全治疗好,他们并没有怎么感激我,没给我些什么,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穷。”

有关成语的故事3

  [释义]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

  [语出]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正音]死;不能读作“shǐ”。

  [辨形]狐;不能写作“孤”。

  [近义]物伤其类

  [反义]幸灾乐祸

  [用法]用作贬义。用来形容同类遇到不幸;不仅觉得悲伤;也感到自己的处境危险;不免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

  [成语故事]:

  从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彼此联盟发誓,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不料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猎人走后,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

  有个长者经过,看见狐狸在兔子旁边哭泣,觉得奇怪,就问狐狸哭泣的原因。狐狸悲哀的说:"我和兔子同样是微小的动物,是猎人捕猎的对象。我们相约共同对敌,共生死,同患难。现在我的同盟被猎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的`死亡。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

  长者听了,叹着气,说:"你为这样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

  [造句]:

  一、兔死狐悲,尽管他与李二有矛盾,但李二的下场也使他感到凄然。

  二、指尖摸上眼角的泪痣,心中升起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更是酸痛不堪……

  三、为了防止兔死狐悲的立场,就不要让别人抓住任何把柄。

  四、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五、兔死狐悲,所以现在的人才这么容易悲伤呢。

  六、日本的大地震让他们全国上下所有人都兔死狐悲的伤悲。

  七、事情已经发生了,你现在如何的兔死狐悲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八、三军凛然,那种兔死狐悲的感觉油然而生,当即派出一部军士,一路收拾大量的汉人尸骸,在树下掘坑安葬。

  九、小康的意外去世我很伤心就像兔死狐悲一样。

  十、你不觉得你现在的兔死狐悲让别人看上去会觉得很假吗?

  十一、我们室友的这次意外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兔死狐悲的。

  十二、政府出面收购金融投资银行,无非是兔死狐悲,害怕金融危机连累到自身的利益。

  十三、看到一起打拚的同仁相继被裁员,使他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有关成语的故事4

  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麼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有关成语的故事5

  秋天的成语故事(一):春花秋月

  【解释】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结构】联合式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指春秋佳景

  【例句】冬天去了,春天又回来了.吟诵这些诗句,~,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里.(于漪《我与〈千家诗〉》)

  【成语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大举进攻与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南唐后主李煜不问朝政,只会吟诗作词,被宋朝打败,投降后被封为违命侯.李煜感慨地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秋天的成语故事(二):疾风扫秋叶

  【解释】疾: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出处】《资治通鉴·晋记·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力量强大,进展迅速,所向无阻

  【例句】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才能表现我们真正革命的精神,所以就有这样快——如疾风扫秋叶——的胜利.”

  【成语故事】前秦皇帝苻坚实行严厉统治,加强前秦的.军事实力,先后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并占领东晋的部分土地.383年,他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认为打东晋是疾风扫落叶一般,亲率90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惨败身亡.

  秋天的成语故事(三):老气横秋

  【解释】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出处】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结构】主谓式.

  【用法】可以用来形容年轻人没有朝气的样子;也可以形容人摆资格或自负的样子.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例句】你年纪轻轻;为什么总是~的?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国的孔稚珪是一个风韵清雅的隐士,当他得知曾经隐居于钟山的.周彦伦要出任海盐县令时,觉得周彦伦不是真正的隐士,远不及巢父及许由有志气,于是作《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秋天的成语故事(四):各有千秋

  【解释】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出处】汉·李陵《与苏武三首》:“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褒义.表示各有长处;各有本领.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形】千;不能写作“纤”.

  【例句】沪剧和越剧这两个地方剧种;在表演和乐曲方面是~的.

  【成语故事】传说彭祖是颛顼的第二代孙子,彭祖的父亲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女儿女贵.女贵怀孕三年,从腋窝生下6个儿子.彭祖是其中之一,姓坚名铿,传说他活了800多岁.传说中的寿星活了1000多岁,有歇后语“彭祖遇寿星——各有千秋.”

  秋天的成语故事(五):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结构】动宾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成语故事】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有关成语的故事6

  1、冰肌玉骨

  出处:后蜀·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解释: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

  2、冰清玉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

  解释: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

  3、冰清玉洁

  出处:三国·魏·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解释:指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洁而正威,和而不亵”。

  4、不吝金玉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恰好听到树上黄莺巧啭,就对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将《满江红》调赋“莺”一首,望~,意下如何?’”

  解释: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

  5、堆金积玉

  出处:唐·李贺《昌谷集·嘲少年》诗:“堆金积玉夸豪毅。”

  解释:金玉为细软珍贵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锁起,如果堆放说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为显富而为之。

  6、粉妆玉琢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七回:“饮过三巡,竹山偷眼睃视妇人,粉妆玉琢,娇艳惊人。”

  解释:白装饰的,白玉雕琢的。多形容雪景,也可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净可爱。

  7、怀璧其罪

  出处:《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解释: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过。转意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嫉妒。即“匹夫无罪,怀璧乓罪”。

  8、怀瑾握瑜

  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解释:瑾瑜均为美玉别称,直意是指衣里怀着瑾,手里拿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9、金科玉律

  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解释:科律均指法律条文;原来是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现在多指不可改变的条规。

  10、金口玉言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解释:古代称皇帝讲的话,后来有时泛指说话不能改变。

有关成语的故事7

  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释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成语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造句]:

  (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铜琶铁板的事情时有发生。

  (2)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3)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和河滩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把它们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回家了。

  (4)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5)他们是想鹬蚌相争,而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6)到时候他们两家鹬蚌相争,自家与赵雷的清风寨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7)倒是说不定可以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8)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9)与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说:在大山深处。

  (11)他们鹬蚌相争,我们好在暗处坐收渔翁之利。

  (12)龙溪心中暗暗窃喜,鹬蚌相争,自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13)原先打算让冷笑天和燕少宇两个人鹬蚌相争,自己作壁上观,最后自然可以渔翁得利。

  (14)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渔翁得利。

有关成语的故事8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频繁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频繁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

有关成语的故事9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成语解释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

  【相关谜语】聆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德语翻译】Der selbsttuschung

  【泰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sjlvbedrgeri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有关成语的故事10

  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杀掉范氏,并把范氏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铜钟却遗漏在范氏家的院子里。

  一天,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在范氏家附近闹逛,意外地发现了院子里的这口大钟。这可把他乐坏了。他心想:这口钟可是铜的呀!要是把它背走卖掉,一定能卖不少钱。于是他就想去背那口钟。但是,这口钟太篙重了,他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把它背走。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了,分批拿回去。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在午夜时分,扛着一把大铁锤来到那口铜钟边。他举起大铁锤,用力砸了下去。"当--"铜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他吓了一跳。他想:这么洪亮的声音,别人不是都听到了吗?他们要是知道我在这里砸钟,一定会把我抓起来,那这口大钟也就要被别人夺走了。这下可把他愁坏了,他坐在地上,想了好一阵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想:我找块布把耳朵堵起来不就昕不见砸钟声了吗?我在这么近的地方都昕不见,别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肯定也听不见了。

  于是,他撕下两块布塞在了耳朵里,然后抡起大锤试着砸了一下,果然听不到砸钟声了。他十分高兴,使劲地砸起米。

  住在周围的人们昕到了钟声,都跑了过来。他们看见一个人正在使劲地砸钟,就问他怎么回事。那个人猛然看到这么多人,感到很奇怪,问道:"我都听不到砸钟声,你们怎么会听到呢?"

  邻居们这时才看到他耳朵里塞着东西,明白了他的用意,忍不住大笑起来。

  掩耳盗铃的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的出处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有关成语的故事11

  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有关成语的故事12

  【成语】: 坚壁清野

  【拼音】: jiān bì qīng yiě

  【解释】: 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出处】: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举例造句】: 不许出战,只是坚壁清野,待这干贼寇粮尽力弛,方可追他。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一回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有关成语的故事13

  以前,我对成语是知之甚少,一度认为成语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东西,但是自从读了《成语故事》后,我才感到自己对成语的了解太少了,原来成语是这么的有趣,能带给人很多很多的知识,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记得《成语故事》中的有一则《骄兵必败》。

  它写的是:魏相是我国汉朝的一名有名的官员,他当过好多的官。据说,他很小的时侯就读过《易经》,文章写得好,也很有见解。公元前65年,匈奴人攻打汉朝,匈奴人打了败仗,向北方逃去。当时汉朝的皇帝汉宣帝,准备追击打垮匈奴。那时魏相正当丞相。

  魏相对皇帝说:“我听人家说兵分4种:义兵、应兵、贪兵、骄兵。还说义兵打仗会胜利,应兵一定能克服敌人的.进攻,抢宝贝的贪兵不会打仗,骄兵必然会打败仗。”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追击的念头。后来,人们就根据这句话总结出“骄兵必败”这个成语。读到这我才发现,魏相的学问真是太渊搏了。他用了寥寥数语就让汉宣帝知道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但我自己何尝不是跟汉宣帝一样?只要做了什么好事,比如说老师今天夸奖了我,我回家就马上得意地告诉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妈妈听了后往往只会说:“知道了!”现在想想,真是汗颜。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不可磨灭的一大部分,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大家都来读《成语故事》吧!

有关成语的故事14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4月刘邦到汉中即王位。韩信本在项营,因他的建议不能被采纳,就归顺了刘邦。开始,只做了个连敖小官,偏又受到一(批)犯罪案件的牵连。已经杀了十三人,轮到韩信被斩了,他昂首阔步,面无惧色。刚巧看到太仆夏侯婴,韩信说:“汉王不想夺天下,做天下王吧?为何斩杀壮士?”夏侯婴见他言语非凡,形貌壮伟,和他交谈几句后,很喜欢他,就告诉汉王韩信可用。汉王拜他为治粟都尉(管粮晌的官),汉王并没发现他有什么特别才能。

  以后韩信又多次和A相萧何交谈,萧何也认为他是个人才。当汉王人马到达汉的'都城南郑时,各将领半路逃跑的有几十个。韩信估计萧何等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可是汉王并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也逃跑了,来不及向汉王报告此事,便自己去追赶他。有人告诉汉王:“萧A}相逃跑了!”汉王十分恼怒,好像失掉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气喘喘地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怒又喜地骂萧何:“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任我哪敢逃跑,我是在追赶逃跑的人J”汉王间:“你追的是谁?”何答:“追的是韩信呀!”汉王又骂道:“各将领逃跑的有几十人,你不追赶他们,偏偏去追那个韩信,这是欺骗我!”萧何说:“像各将领那种人才容易得到,至于韩信,却是全国推崇的、独一无二的人才。您如果想长久做汉中王,那就用不着与韩信商讨国家大事;如果决定要夺天下,没有韩信就没有合适的人与您商量大事。但看您如何定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发展呀,怎甘心郁闷地长久呆在这里呢?”萧何说:“您若决计向东进军,那就重用韩信,韩信会留下的。”汉王说:“那拜他为大将军?”萧何说:“好极了!”于是汉王就准备叫韩信来,拜他为大将。萧何却说:“不可,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拜个大将军像呼喊小孩子一般,这就是韩信要走的原因!您若真心拜他为将,就应该慎重其事,挑选个吉日良辰,先斋戒,再筑个大土台,作好各种礼节仪式的准备,才行啊!”汉王答应了。

  听到拜大将军的消息,所有的将领都很高兴,个个都想着可能做大将。可是到了拜将那天,却拜了个韩信为将。全军都吃惊,感到意外。

  故事选自《史记·淮阳侯列传》。“国士无双”原是萧何对刘邦谈及韩信对夺天下的作用时所说,后以“国士无双”赞誉难得的人才。

有关成语的故事15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

  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间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她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异,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成语故事12-13

成语的故事08-19

成语的故事11-20

故事类的成语05-17

成语指鹿为马的故事12-21

成语小故事03-16

成语故事07-20

经典成语故事11-16

关于成语的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