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成语

时间:2023-01-10 16:16:19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利益的成语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利益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大计:大计:长远的重要的计划。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出处: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百年大业: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重要计划或措施。同“百年大计”。

  百世之利: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出以公心: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寸利必得: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出处:《史记·高祖纪》:“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得不补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得不偿丧: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出处:金·王若虚《进士彭子升墓志》:“晚登一第,则到官未满而亡,仅予随夺,得不偿丧。”

  得不偿失: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出处: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得不酬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出处:《后汉书·西羌传论》:“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关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

  得月较先: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出处: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分我杯羹: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焚林而猎: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焚林而狩: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焚林而田: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焚林而畋: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焚林竭泽: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出处:清·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窃恐焚林竭泽之后,能无鱼惊鸟散之忧?”

  焚薮而田:薮,林薮。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肤受之诉: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出处:《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浮名薄利:浮名:虚浮的名声;薄利:微薄的利益。形容名利微不足道。

  出处:宋·赵师侠《扑蝴蝶》:“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浮名虚利:浮名:虚有的名声。虚利:空有的利益。形容名利是空虚的东西。

  附膻逐腥:膻:羊肉的气味。依附、追逐有膻腥气味的东西。比喻巴结权贵,追逐个人利益。亦作“附膻逐秽”。

  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像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国中,究竟能有几个?”

  公私兼顾:公家和个人双方的利益都得到照顾。

  出处: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

  顾全大局: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然而要顾全大局呢,也有个无可奈何的时候;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不能不自己开解自己。”

  涸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浑水摸鱼:浑水:不清的水。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五:“其余那些人,有的是浑水摸鱼,乘机会弄个资格。”

  混水捞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同“混水摸鱼”。

  混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出处:茅盾《蚀·动摇》:“他又觉得南乡农民的办法,‘也不无可取之处’,只要加以变化,自己就可混水摸鱼,择肥而噬。”

  急公近利: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急功好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同“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既得利益:指人们或集团已经获得的,法定的某种特别权益。

  假公济私:假:借;济:帮助。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出处:《汉书·杜业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假公营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同“假公济私”。

  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焚薮:竭:排水;薮: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鱼,烧光草野捉兽。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出处:《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可,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近水楼台: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出处: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据图刎首:谓贪图未得的利益而断送自己的生命。

  出处:《文子·上义》:“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虽愚者不为,身贵于天下也。”

  捐躯殉国: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汀堵逖糍だ都恰ぷ饭馑隆罚骸凹燃逋遥枭彻姥灾伊液稳胀/td>

  涓滴微利:涓:细流;滴:水珠。象小水珠一样微小的利益。

  出处:《新编五代史评话·晋史》卷上:“贪取涓滴之微利,而自弃丘山之大功乎!”

  利己损人:为了使自己得到好处而损害别人利益。参见“损人利己”。

  卖公营私:指出卖公众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

  出处:《魏书·赵黑传》:“高官禄厚,足以自给,卖公营私,本非情愿。”

  卖主求荣:指出卖主人的利益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得势则聚若蝇蚊,失势则散若鸟兽,甚至卖主求荣者颇多。”

  名利双收: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六回:“其实名利双收,三百六十行生意,再没有强如做官的了。”

  囊漏储中:常比喻实际利益并未外流。同“囊漏贮中”。

  囊漏贮中:指粮食从小器漏入大器,其实并未漏掉。常比喻实际利益并未外流。贮,盛米器,大于囊。亦作“囊漏储中”。

  匿瑕含垢:比喻为长远利益而能包容大度。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秋毫勿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

  出处:《北史·隋纪下·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染指于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处:《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攘权夺利:犹言争权夺利。争夺权力和利益。

  出处: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

  攘人之美:攘:窃取、夺取。夺取别人的好处。形容窃取他人的利益和好处。

  杀鸡取蛋: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久的利益。亦作“杀鸡取卵”。

  杀鸡取卵: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伊索寓言》

  舍己为公: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

  舍己为人: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私心杂念:为个人利益打算的种种想法。

  出处:郭小川《忆延安》:“在向阳的山坡上点起斗争火焰,扫荡着私心杂念,改造着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损公肥私:损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

  贪求无厌: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

  贪求无已: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同“贪求无厌”。

  贪蛇忘尾: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出处: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贪小失大: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出处:《吕氏春秋·权勋》:“达子……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糖衣炮弹: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用腐蚀、拉拢、诱惑等手段去牟取自己的利益。

  出处: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49章:“不要中了敌人的糖衣炮弹,被人家拉过去。”

  螳螂黄雀: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略语。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打虎功思悬赏,杀人身被官拿,试看螳螂黄雀,劝君得意休夸。”

  同利相死:指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托公行私: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危迫利诱:用暴力压迫,用利益引诱。形容软硬兼施,企图使人服从。

  违害就利: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唯利是求:以利为着眼点。指一心只顾谋取利益。同“唯利是视”。

  唯利是视:以利为着眼点。指一心只顾谋取利益。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

  卧榻鼾睡:别人在自己的床铺旁边呼呼大睡。比喻别人肆意侵占自己的利益。

  出处:宋·岳珂《程史·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耶?”

  相忍为国: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

  出处:《左传·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

  辛壬癸甲:用以指一心为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

  出处:典出《书·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孔传:“[夏禹]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么害公。”

  妖魔鬼怪:妖怪和魔鬼。比喻各种危害人民利益的邪恶势力。

  出处: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便信着他跟将去了。”

  遗名去利:指丢弃名位和利益。

  出处:唐·卢肇《宜州新兴寺碑铭》:“但学者不能窒欲攘贪,遗名去利。”

  以利累形: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出处:《吕氏春秋·审为》:“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处:《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有利可图:图:谋取。有利益可谋求。

  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等到有利可图,可否即允照办。”

  与狐谋皮:比喻所谋之事有害于对方的切身利益,终难达到目的。

  出处:《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出处:《太平御览》卷二0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争名夺利:争夺名位和利益。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争名竞利:争夺名位和利益。同“争名夺利”。

  出处:宋·秦观《自警》诗:“争名竞利走如狂,复被利名生怨隙。”

  争权夺利:争夺权力和利益。

  出处:郭沫若《蔡文姬》第三幕:“他们就只晓得争权夺利,草菅人命。”

  争权攘利:争夺权力和利益。同“争权夺利”。

  出处:李大钊《大哀篇》:“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

  正龙拍虎:①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②讽刺社会公信力缺失;③比喻无中生有;【近义词】: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反义词】:实事求是【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出处:《史记·周正龙列传》:“周氏正龙者,秦地金州镇坪人也。正龙置彼画于深山密林中,遮掩修饰,远近数数摄之,得虎照数十副。照中虎卧于林下,双目炯炯,俨然真大虫也。归而献之县官,官喜,以呈上官,州府台阁皆不疑,布之互联网,传告天下,厚赏正龙。网民见之,咸以为假,竟相怒骂之,有好事者遍搜天下旧年画,果得虎照原版画,多不可数。正龙之谋遂败焉,天下皆以为耻。”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锥刀之利: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同“锥刀之末”。

  出处:《后汉书·舆服志上》:“争锥刀之利,杀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灭。”

  锥刀之末: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出处:《左传·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自私自利: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出处:《晋书·潘尼传》:“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列子·杨朱》:“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

  口惠而实不至:惠:恩惠。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出处:《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出处: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先小人,后君子:先做小人,后做君子。指先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然后再讲情谊。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化这们说。凡事先小人后君子好,先君子后小人就不好了。”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利益的成语】相关文章:

利益的名言02-27

关于利益的名言02-14

利益的名言15篇02-27

关于利益的名言7篇02-15

关于利益的名言8篇02-14

成语的成语故事12-13

经典的成语02-02

带有迎字的成语和成语解析04-13

成语的故事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