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时间:2023-11-17 12:15:03 丽华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精选10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劳务派遣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精选10篇)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1

  一、劳务派遣

  法律关系上体现为劳动者、派遣机构、要派单位的三方关系。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而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的劳动者与要派单位之间,体现出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分离。

  二、单位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的优势

  1、减少人事(劳动)纠纷

  2、可以避免劳务流失。

  3、可以减少劳动纠纷。

  4、可以转移部分单位的风险。

  三、我公司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的风险

  1、目前重庆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劳务派遣模式是:由用人单位支付管理费,被派遣员工的工资、社保等,由用人单位转账至劳务公司代为办理。劳动合同由劳务公司与被派遣员工订立、终止、解除,劳动纠纷等也由劳务公司进行处理。但出现工伤时,本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用人单位仍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工资、社保、风险等完全由劳务公司承担的`模式,目前大型劳务公司均不愿采用此种模式。

  2、商管公司共有17人编制,其中6人签订的劳务协议,其余11人为签订的劳动合同(其中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4人)。若要采取派遣的模式,将面临我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按在我公司工作的年限,以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支付半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而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在没有违规违纪的情况下单方面解除,还需要支付双倍的经济赔偿金,这将是一笔不少的费用。

  四、劳务公司情况

  经咨询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由于目前涉及劳务派遣相关法规并不完善,小型劳务派遣公司不能承担相应的风险,建议如需要采用劳务派遣,应选择大型的劳务派遣公司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经调查了解提供以下三家作为参考:

  1、重庆飞驶特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询价情况:管理费80元/人/月。员工工资维持不变,保险续缴,由我公司转账,劳务公司代为办理。

  2、重庆菲思克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询价情况:管理费50元/人/月,员工工资维持不变,保险续缴,由我公司转账,劳务公司代为办理。

  3、利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集团选用)。

  询价情况:管理费80元/人/月,员工工资维持不变,保险续缴,由我公司转账,劳务公司代为办理。

  五、律师建议

  经咨询海外律师事务所律师,劳务派遣可以转移单位的用工风险,减少劳动纠纷便于管理,拟建议可行。

  六、办公室建议

  1、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采用劳务派遣公司将一次性支付一大笔经济补偿金。由于社保和工资实际仍然是由我公司支付,用人成本(工资已接近市场平均水平,再降低将无法招聘员工)并不能降低,反而会每年每名员工要增加600—960元的管理服务费。

  2、从用工风险来讲,当发生工伤由社保报销后,我公司仍然要承担相关责任。

  3、就劳务派遣比较适合的是有编制限制或流动性较强、人数众多的工厂、银行、事业单位、银行、国有企业等。而我公司商管公司车库人员相对稳定,按商管公司提出的由20xx年起给予未休年假的工资额度为724元/人,对比每年要支付的管理费及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要更经济。

  4、综上所述,建议可选择其中一种方式:

  方式一:维持现状,支付未休年假应支付的工资,但需要商管公司与员工做好思想工作,仅从20xx年起计算,之前的不予以考虑,估计费用约为12308元。

  方式二:维持现状,支付未休年假应支付的工资。但可逐步淘汰表现欠佳的员工,对员工的违规违纪要作出书面通知留存,以便于解除合同时举证。与公司签订劳务协议的退休返聘员工,新进人员,劳动合同到期人员经协商一致的可采用派遣形式。

  备注:

  1、工伤差额

  经咨询重庆市工伤保险科,按《重庆市工伤保险文件》规定,当工伤保险缴费基数变更,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齐(例如上半年工伤最低缴费基数为1178元,7月调整为1335元,差额部分就由公司补齐)。用人单位因少报、瞒报缴费基数,造成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工伤产生的医药费用,按照规定报销,未报销的差额为自费费用,公司不承担工伤差额补齐的责任。

  2、单位应承担的其它工伤责任

  职工因工受伤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并认定为工伤的,从受伤之日或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十级伤残的,从生效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因工死亡的,以其死亡当日计算一次性工亡待遇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年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供养亲属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2

  随着我国用工形式的不断变革,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劳务派遣对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满足企业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了解我市劳务派遣现状,更好维护劳务派遣员工的切身利益,促进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我们对我市的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我市4家从事劳务派遣的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到涉及派遣的职工1307人,其中农民工95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至此尚未出拖欠工资及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我市属农业大市,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无技能特长的农村劳动者,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南方用工需求量的增加,农村劳动者大量转移,这位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问题

  由于劳务派遣缺乏正规化管理,因此在实际运营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同工不同酬。劳务派遣工往往从事的是苦、脏、累、重的工作,其工作环境不及正式职工,而且报酬待遇低。绝大多数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比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低很多。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编内职工的工资待遇,也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工待遇低,而且还可列入企业成本,编内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福利待遇就上去了。

  2、福利待遇低,工资增长慢。劳务派遣工的各项福利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因此许多劳务派遣公司都以最低标准来给职工发放福利,与用人单位的正式职工存在较大差异。在企业效益好时,企业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它方式来要求增加工资,而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由派遣公司来发放的,他们的工资增长由派遣公司来决定,因此派遣工对此没有发言权。

  3、自身维权难。由于劳务派遣大都属于异地用工,劳动合同签在本地,而工作地点在外地,当发生侵害自身权益的事件时,由于区域性限制,派遣工很难维权。例如比较普遍的工伤纠纷,很多派遣公司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派往发达地区工作,就能够达到节省用工成本的目的,而两地工伤赔偿标准的不同,造成派遣工权益受到侵害。

  三、几点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配套政策。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针对劳务派遣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配套政策,进一步做好劳务派遣的相关法规政策与法律条例的衔接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实施办法,解决法律实施中的区域差别问题。

  2、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合法权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要有效强化法律的监督、检查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违反法规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有力的保障广大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创新工作方式,加大组建力度,把广大劳务派遣工组织到用工单位工会中来,组织参加民主管理活动,切实维护好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等切身权益,为构建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3

  劳务派遣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根据社会需求开办的一种新的人才中介服务项目。劳务派遣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满足企业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解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管理,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笔者对我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区工商分局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劳务派遣单位18家。主要从事冶金、物流、制造等行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区劳务派遣行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基础较好。调研的5家从事劳务派遣的用人单位中,涉及职工1107人,其中农民工64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参保总人数为1107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678人、参加失业保险622人、参加工伤保险1100人、参加医疗保险618人、参加生育保险618人,解决、终止劳动合同均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无拖欠工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市场前景广阔。江津是一个伴随着新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迎来再次发展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千亿工作强区”目标,随着这几年三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相继上马并开始投产,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市场。

  (三)发展潜力较大。我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以前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较好,企业改制后,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企业下岗职工在家待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富余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这为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较快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维权存在缺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务派遣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在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详细范围,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企业没有具体约束措施。

  (二)经济权利难以保障。一是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一些单位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二是保险福利待遇低。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费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并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劳务派遣公司一般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三是工资增长难。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他方式增加工资,但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增长要按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劳务派遣工对此根本没有发言权。四是“假派遣”侵权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将本企业的职工转签到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员工向劳务派遣工的“置换”,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4

  根据省厅劳务派遣专题调研通知,市就业服务处领导高度重视并作出专门安排,由4名同志组成调研组从3月22日开始在全市范围进行为期四天的专题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各种形式,掌握了实况,摸清了底子,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劳务派遣用工的基本情况

  本地区劳务派遣总量可统计数达x人,占用工单位劳动力的42%,在七个行业中涉及通信、电力和银行业,其中通信x人,电力x人,银行业x人,占用工比例分别为x%,x%和x%。根据行业不同的用工需求,电力系统派遣用工绝大部分为下岗再就业人员,通信和银行业对用工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其中大专学历占62%,本科学历35%,基本为各类高校毕业生,其它勤杂、保安、驾驶等辅助岗位为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用工单位均为国有企业或国有股份制上市公司在本地区的分支机构,非独立法人,规模大、专业性强、由市及县,垂直系统管理。这些单位大规模使用派遣用工主要基于规避劳动风险;工资总额含量包干;严格的成本控制以及服务特性对年轻化(人员更新率)的要求。

  本地区劳务派遣用工呈稳中有升,逐年扩大的趋势。这是由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劳动配套法律的规制以及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各种原因形成的。

  二、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保障情况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通信、电力以及银行业寻求派遣合作在执业资质、信誉、规范和系统管理选择上要求较高,均选取一家具备资质的公营性派遣服务型企业。对此,我们前往该企业调取了劳务派遣协议,劳动合同员工档案,工资表,社保缴费数以及相关财务资料,并走访了用工企业核实社保参保数,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基本做到同岗同酬。

  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动报酬:电力系统实行固定薪酬,通信和银行实行岗位基本工资加发展业务考核计酬的结构型工资,由派遣企业(衡阳市华纳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通过银行以工资折转账的方式支付,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协议履行情况较好。

  三、劳务派遣单位设定的基本情况

  本地区目前已取得派遣资质的企业x个,08年初只有一家——xx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已新增x个。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不下设派遣单位。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派遣企业新增较快,大部分为民营企业。

  市劳动保障局对劳动派遣执业申请设定了规范的审批程序,实行公开、公正、透明,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只要符合法定要求,就予以审批,取得执业资格,没有人为地设置行政审批门槛。在审批执业申请过程中,劳务派遣单位注册资金到位率100%,劳务派遣单位向用工单位收取的服务费由x元/月人不等的协商价格。

  四、对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建议

  1、就业难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存在的现实困境。从稳定与扩大就业的目的.出发,应确定法律条文予以支持,确立规范派遣,加强监督的基本原则。

  2、从本地区情况来看,存在一些如保安、物业公司不具备派遣资质的专业公司隐性执业,实施派遣,亟待规范,应通过劳动监察执法予以取缔。

  3、“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在《劳动合同法》与派遣应签订两年以上的条款互为矛盾。因此在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不再提出,模糊对待,就很说明问题。“三性”的概念不清,在现实中造成企业不敢用工,于是,有些企业用“外包”的外衣来取代“派遣”,危害性较大,特别是钢铁、冶金、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如不加以矫正,将极大地损害劳动者权益。这些用工单位用法律的边沿方式规避和转让风险,使承揽单位因受自身经济能力制约而无法对劳动者履行义务,必须予以坚决治理。

  4、应赋予行政职能规范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行业管理,实行行政备案,监管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5、劳务派遣是劳动者与人力资源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用工单位用人实施岗位管理并承担经济责任的一种形式,对保护劳动者权益,明确责任力度较大。而业务外包只适合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企业完成工程项目。如果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来做业务外包,劳动关系企业主体既用工又用人,为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会与发包单位形成不平等合同,从而弱化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特别是人力资源企业民营化程度较高,趋利避责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此以往,危害较大,应予禁止。

  6、劳务人员的信息安全受民事法律的制约,企业不敢乱作为,可在今后的规范性文件中设针对性条款加以规范。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5

  xx乡是半浅半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他们尽快增收致富,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积累返乡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二、我乡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发布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三、扩大农村劳务输出的建议和对策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xx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5、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输出输入”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输出带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实现“滚雪球”效应。

  6、加强档案管理,强化跟踪服务。要依托劳动管理部门乡、乡两级机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用工需求网络,规范管理。对已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输出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输出队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输出地建立相应的组织,互相帮扶,增强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应成立劳务输出的维权组织,切实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当好“后台”,撑好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就业。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6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3、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4、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20XX—20xx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5、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6、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7

  4月,我们组成调研组,开展“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课题调研工作,对天津市、青岛市、大连市等地区实施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查看了有关的地方法规及文件资料,实地考察了劳务交易场所和施工现场,召开了施工总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参加的三个专题座谈会,40多家企业参加了讨论。

  天津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入地区。全市25万人的农民工,基本属外来队伍,成建制进入本市的企业122家,具备劳务资质,本地劳务企业190家,全市总计312家,占全市劳务总量的60%;山东省既是劳务输出的大省,也是劳务输入的集中地。截至底,山东省劳务分包制度的大框架已初步建立,已成立1169家劳务分包企业,吸纳农民工14.1万人,占建筑劳务人员总量的5.8%;在青岛市,已经建立劳务分包交易市场,劳务分包企业379家,有90%的农民工已经被企业吸纳。

  大连市属于劳务输入地区。全市有28万外来的农民工,大多数农民工被总包企业直接雇用或通过“包工头”雇用;现有200家劳务分包企业。

  一、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调研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筑市场的规范管理,高度重视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建立规范劳务交易场所的工作,建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坚持从基层抓起,从源头抓起,突出重点,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

  天津市在“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了“分包交易中心”。其主要职责:监督管理工程分包行为,对外地进津企业进行严格的备案管理,规范劳务市场用工行为,查处无资质队伍私招乱雇和违法承揽工程行为等。同时,筹备成立“建筑企业劳务派遣中心”,并要求各省驻津建管处也建立建筑企业农民工派遣中心,和区县劳务派遣中心,将全市建筑业使用的零散农民工进行集中管理,为其监督办理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现阶段天津市已成立百家“派遣中心”,拟6月低正式运营。

  青岛市有专门的建筑市场和建筑队伍监管机构——建管局。在建管局成立了“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和劳动用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并进行贯彻落实,同时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企业第一责任人,各项目部项目经理为施工现场第一责任人,并安排专人负责检查、监督各项规定、制度的落实。

  大连市建委年内计划建立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个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由就业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三大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对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进行职业培训、政策咨询、受理劳务企业申办资质并进行初审,对劳务队伍进行日常管理。通过劳动力市场对全市28万名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结束建筑业的非法“包工头”行为和务工人员随意无序的流动局面。

  (二)出台政策措施,扶持企业发展。

  简化劳务分包资质申办程序。青岛市把申办劳务分包资质向本市和外来建筑业企业及人员完全敞开,在办理过程中,尽可能的将有关手续进行简化合并,提高工作效率。现阶段,本市注册劳务分包企业已有379家,有90%的农民工被劳务企业吸纳。

  强化劳动用工合同管理,狠抓合同签订率。青岛市要求各施工企业必须和每一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进行全市规范用工行为大检查,狠抓落实,现阶段全市建筑业农民工合同签订率已达90%。

  严格规范劳务分包市场,禁止无资质“包工头”承揽工程。青岛市规定凡在青注册和施工的企业,必须用有资质的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队伍,严厉打击“包工头”承揽工程,有力的杜绝了“包工头”非法承揽工程和“挂靠”现象。

  制定劳务人工费指导价,定期公布,指导市场。青岛市积极维护劳务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制定并公布了劳务分包企业人工费指导价,作为劳务分包企业与总承包企业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重要参考,受到劳务企业的广泛欢迎。

  主动向社会推荐劳务企业,帮助劳务企业创建品牌。青岛市,积极培育骨干劳务分包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壮大,筛选部分用工规范、管理到位、质量安全好、专业特色较强的劳务企业,通过宣传册等形式向全行业、全社会推介。创立“农民工夜校”,定期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协会、教师对农民工进行普法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了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维权意识。

  天津市实行联动措施,规范劳务市场。强制实行农民工工资卡制度,每月支付不低于53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季度结算并全额支付剩余报酬;制定建筑业农民工专用《劳动合同书示范文本》,保证农民工劳动报酬和工伤保险的合法权益;外地进津建筑业企业进行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初次进津的建筑业企业必须由法定代表人及指定的在津负责人按项目备案。年度考核合格的进津企业可办理年度备案。

  下发劳务资质审批权,推进建立劳务基地。大连市将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的审批权限下发到各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充分调动区、县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根据本地实际发展劳务企业。从下半年发文至今,已建立劳务企业200多家。计划在新增100家,再通过5年的发展,至达到1000家,使大连建筑业从整体上达到结构和谐;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纳入工作日程,政府专项拨款万元,对本地区8万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计划建立金州区、庄河市、瓦房店等劳务基地村镇,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农民进行培训,形成一批模板作业村、抹灰作业镇、砌筑专业乡等。

  (三)规范市场监管,狠抓劳务备案。

  天津市实行了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与地税局联合代征代缴税金和开具税务专用发票等手段,使进津劳务企业合同备案的行为得到全面监控,更有效的遏制了在劳务分包工程中的阴阳合同、小合同大工程、名为分包实为转包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对使用未备案和无资质劳务分包队伍的行为,转包、违法分包和借照挂靠的行为,不签订劳务合同、阴阳合同和不按期结算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规范劳务分包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控制了“包工头”非法承包工程行为。

  青岛市建立劳务作业网上监管系统。7月起,青岛市所有在建工程,建立了闵路电视监控系统,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不到现场,就可以及时监督现场发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劳务分包队伍的有关情况。

  (四)广泛宣传教育,加强执法检查。

  发放宣传材料。青岛市印制了20万套《致广大来青务工朋友的一封信》、《建筑工人手册》,春节后在外来农民工集中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发放,3月份开始在已开工的施工现场发放,基本做到每位农民工人手一册。并要求所有施工现场设置《建筑工人维权须知》告知牌,公布维权公开电话和有资质建筑劳务企业名单。来青岛的外来农民工,根据《手册》可及时,合法就业。

  天津和大连市也充分利用传媒途径,对来本地工作的农民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

  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定期执法大检查。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近几年,青岛市每年组织1—2次“两个规范”大检查,主要针对劳务分包资质管理情况、现场工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及工人工资发放情况、现场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现场“两个规范”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和责任人除按有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全市通报批评外,还做到“四个结合”:与市场信用考评结合、与资质管理相结合、与招标投标相结合、与各项先进评选相结合。

  二、调研地区完善劳务分包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实施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年初,天津实行了分包合同备案制度和分包合同备案公证制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代征代缴税金和开具专用发票手段使进津企业合同备案的行为得到有效监控,更有效的遏制了在劳务分包工程中存在的阴阳合同、小合同大工程、名为分包实为转包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二)实行外地进津企业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制度。天津实行外地进津建筑业企业进行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制度,初次进津的建筑业企业必须由法定代表人及指定的在津负责人按项目备案,办理进津备案手续。年度考核合格的进津建筑业企业可申请年度备案,凭《外地进津建筑业企业备案通知书》全年承揽本市工程和签订合同,对人员全部实行身份管理,进津务工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工资卡。

  (三)简化劳务企业申办资质程序,下放审批权限。青岛市把申办劳务分包资质向本市和外来建筑业企业及人员完全敞开,随来随办,在办理过程中,尽可能的将有关手续进行简化合并,提高工作效率。

  大连市将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的审批权限下发到各区市县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鼓励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区实际,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

  (四)探索创建建筑劳务市场。天津、大连市探索创办建筑劳务市场,进行行业管理和就业培训服务,对本地区零散用工及劳务企业进行有序管理。

  (五)、严格规范劳务分包招投标工作,禁止无资质的“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青岛市明确规定:凡10层(含)以上高层住宅或工程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建筑的劳务分包,实行进场招标,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承担施工任务。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接国有投资或国有控股投资的工程,劳务分包必须实行公开招标。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应采取多种措施在政策上培育和扶植劳务企业的发展,如通过清欠农民工工资、发布劳动指导价、禁止“包工头”承揽工程、简化资质审批程序等手段和形式,创造有利于劳务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执法检查,对于不使用有资质的劳务企业进行劳务作业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督促其规范劳务用工行为,鼓励包工头建立有资质的劳务企业进行工程施工。

  (三)加强对劳务分包企业交易行为的监督制度。可通过劳务合同备案制、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进行监督。

  (四)切实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教育培训力度,降低培训、发证等费用,给予专项培训资金的支持。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8

  近年来,我区劳务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相当规模,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劳务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区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壮大,需要强化组织、引导、培育工作。这也是地委、行署统筹我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部署。

  根据政协XX区工委的安排,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区劳务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组织召开了有地区劳动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劳务经济发展研讨座谈会,分赴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召XX县(市)政府、政协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劳务经济发展的情况介绍,深入到九个乡镇、十五个行政村、九所中学召开乡镇和村干部及中学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十余次,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家属和务工返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七次,发放劳务经济发展情况村级问卷调查表二十份,在校初、高中学生问卷调查表六百余份。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后,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相关委员认真分析情况,讨论对存在问题的对策,提出了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经济给我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变化

  (一)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区劳务输出人数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增长,至2007年底,全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达到130万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福建及贵州省的周边省份。劳务输出的行业也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开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劳动和简单手工操作工种的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2007年开展了对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采矿工、保安员、保健按摩师、钢筋工、砌筑工、沼气生产工、电工、服务员、服装剪裁缝纫工、管工等工种的较大规模培训以来,一定程度提高了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率。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就业能力的提高,给我区农村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2007年的统计,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创收约80亿元,农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116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的47%。

  (二)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劳务经济的发展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大量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剥离出来,推动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还通过在发达地区务工,受到了熏陶,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增强了创业发展的能力,这些变化,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如XX县永新乡农民皮永义先后在四川、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型果园打工学艺,掌握了经果林栽培和管理技术后,返乡创办了绿丰兴科示范园,种植经果林200余亩,年收入10万元以上,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永新乡果树协会,带动本乡发展经果林2000余亩;黔西城关镇凤凰村曾祥龙带回先进的养蛋鸡技术返乡创业,现资产达到了30多万元,并带动了全村80%的农户饲养蛋鸡;XX县竹园乡农民李伦在山东济南天顺牧场务工多年,学会科学养牛和饲料配方等技术,返乡创办了养牛场,年收入5万余元。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村协作经济组织也应运而生,如XX县永新乡没有外出的富余劳动力自发组织了50多个农活承包队,长期在本县内承包农活,农忙季节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余元。

  (三)劳务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出务工农民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不仅启迪了心智,学到了技能,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我区农村带来了许多现代文明的信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后,特别注重对子女教育。如XX市小坝乡彭学富在外务工十余年,由于没有技术,收入仅能保证基本生活。彭学富深感知识、技能、信息是外出务工中创造业绩的关键,20xx年贷款筹资1万多元送子女到新东方技校学习烹饪技术,现在,其子在深圳开餐馆每天毛收入近5千元,今年上半年,彭学富在家乡修建了一栋价值10多万元的二层楼住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转变了生育观念,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劳务经济发展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劳务经济虽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因此,对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是满足于一般性号召和年初分指标、年终统计上报。劳务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仍然停留在群众自发外出找活干的初始阶段,一些职能部门,还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引导发展劳务经济的措施不得力,工作落实得不好。

  (二)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一是文化程度低。以经济、文化相对较发达的XX市小坝镇小坝村为例,外出务工的542人中,小学文化程度194人,初中文化程度30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40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高达92.6%;二是职业技能水平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劳务输转面不广泛。XX县竹园乡显母村是我区劳务输出比较典型行政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合家外出的农户100余户,而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从事又脏又累工资又低的建筑辅助工(泥水工);三是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上当受骗、干活讨不回工资、超时加班加点以及工伤、职业病得不到合理赔偿和有效防治等现象屡见不鲜。据XX市千溪乡吉国祥介绍,在他务工的浙江绍兴“曙光印染厂”这样较大型的企业,工人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由于污染较大,一些工人染上了肺上的毛病,身体不适就自愿离开了工厂,从未有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离厂时体检,进行维权,吉学祥本人也是这样离厂返乡的。而对于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劳动法》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障义务,企业也不履行,广大外出务工人员也根本不知道是自己的权利(我们所到的乡镇政府也几乎不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甚至不了解养老保险政策)。千溪乡500左右名在浙江浪沙袜业集团务工的人员,有的已在该企业工作多年,没有一个缴纳了养老保险。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日益成为我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空间不断收缩,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效果不理想。目前国家投入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经费分属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工作部门管理使用,培训工作各自为政。全区由上述三个部门认定的农村劳动转移培训机构有50户,但各部门的认定要求和标准都不相同,各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而且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培训多以举办短训班为主,效果不理想,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实际脱节,培训后就业率极低。同时,由于培训质量监管工作不力,一些培训机构存在随意压缩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现象。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滞后。县、乡、村三级劳务网络对所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储备底数不清,相关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在用工信息方面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工作量大、效率低,无法为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咨询等服务。

  (五)劳务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发育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盲目的情况。目前全区250个乡仅有18个乡镇设有劳动保障事务所,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务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地县设立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业务范围重叠,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区现有民办职业中介机构12个,但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业务范围也大多只限于本地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以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六)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环境差。有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返乡创业人员有效的引导、服务和政策支持。目前,返乡创业人员占外出务工人员的比例不到8%,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返乡办企业,手续复杂,更没有扶持和激励机制。少数地方还有严重的吃、拿、卡、要现象。千溪乡张某某两年前返乡创办了一个水果糖厂,工厂管理和市场销售情况良好,但至今仍未办到合法的建厂手续。想扩大企业,又因制约因素多而只好作罢,今年放弃办厂,又外出务工去了。

  (七)返乡潮对劳务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今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回贵州,我区作为本省的劳务输出大区,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将给农业人口就业、社会稳定等工作带来压力。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深化对我区劳务经济发展重要意见的认识,切实加强工作领导。作为一个总人口730万,农业人口649万的人口大区,劳务经济不仅仅只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一个有益补充,而更重要的,它是推动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有着极其深远意义。劳务经济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把发展劳务经济和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大力提高对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的水平。一是整合培训经费。由行署组织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工作部门认真研究方法,明确主管单位统筹来自几个渠道的培训经费,合理安排使用;二是整合培训资源,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在师资、信息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并加强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坚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培训活动;三是探索新的职业教育渠道。目前,许多乡镇中学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40%左右,有6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都是外出务工。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乡镇中学部分初中班级为职业教育班级,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在普通初中班级或职业初中班级就读;四是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在继续抓好初级短训的同时,重点抓好高中级培训和中长期培训,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当前,各级有关部门还要及时了解今年因经济危机失业返乡人员的信息情况,并及时组织这批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这样做,不仅为他们再就业积蓄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意义;五是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引导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努力搭建为劳务经济发展服务的平台。劳动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乡镇劳务保障事务所,完善服务功能;要引导和大力支持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网络,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要整合各主管部门以及培训机构,劳务中介组织的信息资源,拓展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为农村劳动力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中介、跟踪管理等各类服务。

  (四)有力推进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整合地县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分别设立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扶持发展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农村劳务经济协会、农村劳务经济人等中介组织,形成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覆盖城乡、运转规范、服务到位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五)切实加大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及时查处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行署驻外办事处的工作职能中增加收集用工信息,为农民工提供维权咨询服务等内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认真设置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增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采取措施,大力扶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是在行署驻外办事处设立劳务联络处,切实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沟通,了解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意愿;二是认真研究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把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返乡创业者的优势,积极培育一些“公司+协会+农户”模式的企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四是抓住我区当前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组织返乡人员参与到各项建设中去;五是充分发挥地县市劳务经济发展促进会作用,助推返乡创业。XX县“劳促会”成立了一个会长与创业业主的联系会,帮助创业者协调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可借鉴的经验;五是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业、扶助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9

  20xx年7月16日,由龙潭街道办事处、龙潭街道鹤林等20余个社区共同发起成立的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是成华区龙潭街道在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按照“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工作思路,引入市场机制组建起来的非盈利性劳务服务组织(企业法人)。公司集培训、就业、维权为一体,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员工,为员工提供规范化岗位,为政府破解再就业难题,为社会提供人性化服务”为工作宗旨。到目前为止,共成功开发就业岗位4000多个,委托培训单位培训员工3000余人,解决了2200多名失地农民、260余名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真正成为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之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一、对症下药,积极探索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

  随着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辖区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这些素质不高,技能欠缺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龙潭街道面前的一道难题。龙潭街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由于劳动力供求双方、现行就业机制等多种原因,造成失地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迫使龙潭街道创新就业服务组织,探索一条更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新路子。

  1、劳动力由于整体素质不高,迫切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劳动就业服务组织。

  龙潭街道幅员面积37.61平方公里,总人口53264人,农村居民44203人,农村劳动力27014人,其中2万人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尚有0.7万人未实现转移就业。2.7万劳动力中,80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下劳动力占65,41岁—60岁劳动力占35。辖区农村居民小农意识强,生活和工作半径小,思想观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加之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造成就业路子狭窄,就业不稳定,迫使需要引导与帮助。

  同时,随着土地的失去,社区居委会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号召力趋小,广大失地农民迫切需要一个有归属感、具有法人地位和一定经济承担能力的劳务服务组织,有组织、系统地为其提供培训、就业、劳动维权等服务。

  2、原有就业体制,迫切需要进行组织创新。

  在原来体制模式下,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促进就业、劳动用工管理、劳动监察、社保管理、培训成果买单等职责,专业培训机构负责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职介机构负责职业推介,企业负责用人。这种模式对政府、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的职责分工太细,割裂了几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追求自身利益,也增加了运作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就业效果不佳。

  作为市场主体的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职介机构,都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职业培训机构只负责实施人力资源培训,而不管学员结业后是否能够就业,培训合格以后就伸手向政府要培训费。社会职介机构在培训学员和用工企业之间充当媒介作用,为了赚取利润,会尽力把所有的劳动力都推荐给企业,而不管这种就业是否是稳定,是否匹配,只要推荐上班,就可以收职介费和领职介补贴。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职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企业就各打各的算盘,没有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最终吃亏的还是劳动者。

  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负责监管企业的劳动用工关系;另一方面为促进就业要求企业多提供就业岗位,就出现规范用工和增加就业两难的现象。同时,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是培训成果和职介成果的买单人,对培训和职介成绩的好坏缺乏监督力度,而专业培训机构和社会职介机构的服务意识和质量并不是政府想像的那么好,那么到位,造成政府管理服务缺位情况。

  3、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各自顾虑,迫切需要一个双方沟通的平台。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不愿意聘请个体农民工,因为个体农民工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如果出了问题(如损坏了物品,不辞而别等),企业很难追究其责任。特别是生产旺季,有人突然请假或辞职,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员进行及时补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同时,农民以个人身份去找工作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因为用工企业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包括用工成本,如不给个体农民工签合同、买社保,甚至随意将其除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个体农民工由于技能欠缺、没有形成团队力量、维权困难等原因,普遍存在“今天上岗、明天下岗”的情况,这样就存在上班有工资,下岗后工资和福利就一断百断,什么都没有,对农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很不利。

  二、拓展服务职能,增强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公司业务范围

  公司以岗位开发和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为基础,进行劳动政策咨询、会员制劳动服务、劳务派遣、后勤管理服务等。

  1、组织委托培训。根据员工求职意愿,组织并委托培训机构对其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产品。

  2、岗位开发及职介服务。公司与用人单位衔接,开发就业岗位,然后根据岗位要求向用人单位推荐相应的合格劳动力。

  3、劳动政策咨询。公司有一批与各地劳动部门有密切合作关系、常年从事劳动服务的专家,精通劳动政策法规,熟悉劳动就业工作程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劳动政策咨询服务。

  4、会员制劳动服务。公司实行会员制劳动服务,公司会员按享受权利分为金卡会员、银卡会员和普通会员三种。会员制劳动服务为企业提供免费代理劳动就业事务、劳动就业政策咨询等9项服务,目的是“为企业选才,助人人就业”,对企业的承诺是“你负责用工,剩下的事情我帮你做。”

  5、劳动派遣。公司与一批职业技校、郊县劳动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人力资源储备丰富,拥有一批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固定员工,专业涉及电器、建筑、电焊、服务员、缝纫、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等,长期向用人单位派遣各类劳务人员。

  6、为企业提供后勤管理服务。公司拥有自己的专业保安、保洁、绿化、物管、家政维修、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后勤管理服务。

  (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公司设立市场开发部、就业指导部和业务部三个主要部门和“劳务工会”,同时设置了绿化、保安、保洁、餐饮、库管、包装、工艺装饰、来料加工、流动服务、劳动力临时租赁(类似“钟点工”)等多个“班组”。

  市场开发部主要职责是岗位开发,其业务员遍布龙潭辖区各社区,辐射城市部分劳动密集型用工单位,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收集、了解用工单位用工需求,整理发布空岗、增岗信息,协调企业和用工单位优先录用当地劳动力。

  就业指导部主要职责是指导求职人员正确就业,其操作流程是:按照项目和市场用工要求,将具有就业条件的农村居民编制成档案,并根据其培训就业愿望分进不同的“班组”进行培训;接收培训合格的学员和人员求职登记,并根据其专业和用工单位需求推荐指导学员面试上岗;负责对已培训员工的派遣、对外输出和“在线”追踪服务。

  业务部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劳动事务代理,负责联系劳动社保监察等部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负责公司培训业务,制定培训工作规划,协调培训单位,组织培训学员,协助办理有关职业技能资格证。学员培训考试合格后,及时移交就业指导部,由就业指导部管理并推荐工作。

  “劳务工会”其宗旨是通过人性化服务,为员工分忧解难,依法开展劳务维权行动,公司员工是否按劳取酬,是否享受了应享受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都将得到保障。

  (三)公司的生存基础

  图强劳务公司是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组建起来的非盈利性劳务服务组织,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定位为综合性、非盈利性,综合性是指公司要全面发展;非盈利性并非不盈利,只是不盈劳动者的利,而要盈市场的利,对企业也只是微利。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会员制服务会费。公司与入会企业签订入会协议,为企业提供11项服务,每个入会企业每年向公司缴纳600元的会费。公司有200余家潜在会员,预计会费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2、政府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性补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职介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作为一家综合性劳务服务的图强公司,政府的政策性补贴随业绩的发展而增加。

  3、为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劳务收益。如政府买单的清扫保洁、河道保洁、环境卫生、消杀、“彩霞助老”服务等,其中也有一些管理收益,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

  4、公司自己经营的后勤管理服务。如家政服务、保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

  三、创新机制,城乡就业市场化运作之路凸现活力

  (一)公司的四大机制创新

  1、创新运作机制,搭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平台。

  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愿申请并参加培训,成为公司的“员工”,公司根据“员工”的意愿将员工派遣或推荐到企业上班,见习期满合格后与图强公司或用工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并办理社保,同时对员工在外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待遇等情况进行综合监管,公司实质上成为失地农民的劳务代理人,这样就解决了用人单位不愿意聘请个体农民工、不签合同买社保,甚至随意将其除名、个体农民找工作难、保障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公司还督促用人单位按劳动法办事,使农民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和谐稳定就业。

  2、创新管理模式,扮演企业的“管家婆”。

  实行会员制劳动服务后,图强公司为用人单位代理劳动事务,企业不用跑劳动社保部门办手续,为企业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随时用人提供保证。例如某公司需要20名保洁人员、10名保安,如果企业自己去招聘保洁人员,则需要设置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另外如果这些招聘人员中有人突然请假或辞职,企业很难及时补充到位。会员制劳动服务下,企业不需要自己去管理这些不稳定的人员,即使出现岗位空缺,图强公司也能在半天内让新员工上岗,保证企业正常经营不受影响。图强公司“员工”由企业和图强公司双重管理,即前者管业务,后者管人事,员工即使出了问题,企业可以直接与图强公司交涉,保证了企业利益。这样一来,图强公司演变成了用人单位的后勤服务部门,保证了企业正常经营不受影响,同时为企业节约了用工成本。

  3、创新保障机制,当好失地农民就业的“保险公司”

  农民员工普遍存在“今天上岗、明天下岗”的情况,这样就存在上岗时有工资收入、一旦下岗后工资和福利就断了的局面,对农民正常生活和保持社会稳定很不利。在新的机制下,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恶意逃工,图强公司都为农民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员工上班领工资,失业领社保和生活补助。失业后公司还派专人来督办再上岗,从而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大大缩短再就业的时间。

  4、创新就业理念,营造和谐就业的良好氛围。

  公司劳务工会不仅是维护员工利益的机构,同时也是公司和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劳务工会通过喝坝坝茶交心聊天、“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工程、工会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对员工工作业绩、表现和思想状况进行及时跟踪,有效解决了许多政府和企业不能或不好解决的问题。如及时解除员工“受了委屈就不干了”的心理障碍,以及“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等困惑;对企业则帮助树立“员工是企业的摇钱树”,“好员工就是好财富”,“没有用不好的员工,只有不会用的老板”,“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的观念,互相沟通,营造和谐就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二)公司目前实际运作效果

  1、“三位一体”服务,失地农民更加信赖。图强公司由街道、社区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是农民自己的劳务服务公司,集培训、就业、维权服务于一体,克服了培训机构、职介机构、企业各自为阵的不足,将职业教育、订单培训、转岗培训、观念培训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花小钱办实事,使培训针对性更强。对农民来讲,参加自己的公司培训,有很强的归属感,加上能够长期稳定就业,并有效解决培训、就业、维权中存在的困难,深受农民欢迎。

  2、集团运作,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图强公司是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且能够独立承担经营风险的非盈利性有限责任公司,采取集体团队的形式有效地将零散的失地农民组织起来,打破村社行政界限,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要求来促进劳动就业,市场化经营,成批量转移就业,提供劳动保障所等政府部门不能提供的劳动就业服务,提高了抗风险(公司经营风险、劳动者就业风险)能力。

  3、减少中间环节,用工、就业更加高效。图强公司利用培训就业和会员制服务两种手段,借助辖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劳动力资源和辖区企业岗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对接,做到找工作和招工人同步进行,同时完成,既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企业节约了招工成本,为员工节省了职介费,受到劳资双方普遍欢迎。

  图强公司实施组织创新、三位一体促进城乡就业市场化之路,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失地农民就业难,就业农民维权难的现实问题,也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集中居住、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 10

  一、概述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企业通过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将部分员工委托给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招聘、培训、发放工资等事宜。这种用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劳务派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

  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共收集了100份问卷和20份访谈数据。

  三、结果

  劳务派遣的现状

  目前,劳务派遣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用工方式。在受访的企业中,有60%的企业采用了劳务派遣的方式。在这些企业中,有30%的'企业将劳务派遣员工用于生产一线,有20%的企业将劳务派遣员工用于技术岗位,有10%的企业将劳务派遣员工用于管理岗位。

  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虽然劳务派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劳务派遣公司的资质良莠不齐,有些劳务派遣公司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其次,劳务派遣员工的权益保障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险缴纳不规范等。最后,劳务派遣员工的职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晋升难、缺乏培训等。

  四、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资质评估机制,淘汰不良的劳务派遣公司。

  完善劳务派遣员工的权益保障机制,制定同工同酬、社会保险缴纳等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建立劳务派遣员工的职业发展机制,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和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职业发展水平。

  企业应加强对劳务派遣员工的关注和管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政府应加强对劳务派遣的监管和管理,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加强对劳务派遣研究的支持力度,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应建立完善的劳务派遣宣传机制,提高社会对劳务派遣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劳务派遣的健康发展。同时应加强对企业和员工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劳务派遣的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员工的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劳务派遣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劳务派遣辞职报告04-18

劳务调研报告02-11

劳务派遣申请书08-02

劳务派遣委托书07-21

劳务派遣合同02-18

劳务派遣承诺书02-19

劳务派遣协议范本02-14

关于劳务派遣合同04-20

劳务派遣协议书03-22

劳务派遣合同范本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