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送别》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送别》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送别》有感1
2020年2月12日,一位英雄永远离开了我们。
疫情仍然在无情地肆虐着,为了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多少位英雄献上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而其中就有这样一位英雄,离我们很近,很近。
这个人就是工作于沁水县公安局龙港中心派出所的辅警——田计强同志。
春节前夕,田计强同志就因身体不适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和治疗,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告诉单位领导、同事。出院后,他不顾妻子的连连劝阻,还是执意坚守在防控一线。他放弃了休假,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就为了尽职、尽责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随着此次疫情的到来,田计强主动请缨,坚守一线,他所在的派出所只有正式民警一人,辅警两人。辖区却有人口1935户,5053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7家,娱乐场所3家,物流快递业5家。这简直是天大的工作量啊!但田计强总是义无反顾,迎难而上,直到2月4日他终于不堪重负,病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田计强病倒后,县、市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可惜六个日夜的抢救终究还是没能把田计强同志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也许,田计强同志只是千千万万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中的一位;也许,这个名字我们并不熟悉;也许,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辅警,但他的生命因付出而不普通!
人有生,就有死,但死的价值永远是不同的。如果把人生比作花儿,那田计强同志就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
遗像上的田计强同志嘴角带着一抹笑意,我相信如果有一天疫情防控战役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将会笑得更加灿烂!
向所有坚守岗位默默无闻守护我们的英雄致敬。
读《送别》有感2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白为孟浩然饯行,双方依依不舍,孟浩然乘舟下扬州时,李白凝视着那架孟浩然乘的船,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事。描写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谊,描写了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场面。
何为朋友?朋友就是可以与你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的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很注重友情的,歃血拜兄弟、桃园结义等拜兄弟的事并不少见,成为一个个千古流传的佳话。
相反而言,那种表面亲和,和其他人称兄道弟,而内心奸诈贪婪,时不时给你插上一刀的'人,也并非少见。他危险时,有些人铤而走险救了他,却熟视无睹,不知感谢。
记得四年级的课文《九色鹿》里的内容:有个人叫调达,他掉到了水里,九色鹿把他救了上来,九色鹿不要厚礼,让调达不告诉别人它的住处,没几天,调达就把国王带来捉九色鹿了,九色鹿十分气愤,说调达不守信,国一把他给流放了。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交朋友时一定人清“真”朋友和“假”朋友, 我们要像李白和孟浩然一样做个知己。
读《送别》有感3
《黄鹤楼送别》这首诗言简意赅,凝炼而跳跃,美之极。诗中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意无穷。在执教中教者巧妙地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作者运用清丽自然的语言,创设出雄浑开阔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在读古诗时,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读《送别》有感4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有一天,他带此诗去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本来顾况还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物价皆贵,居大不易。”可当其看过这首诗后,当即改变了他的看法,说道:“有此佳作,居天下亦不难。”这首诗便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将春色与离别之情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草的枯萎,繁荣,绵延及伸展充分的体现了小草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原上茂密的小草,每年都会经历枯萎与繁荣。这是他们的命运,但是,这卑微的生物,它们不会向命运妥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小草反抗命运的证据,大火着了起来,野草很快便被烧尽了,可等到来年,春回大地,春风吹过这被火烧的光秃秃的原野,小草们便又在原野上随风舞动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处的芳草满野连着古道,晴日下一片翠绿接着荒城。重生的小草,多么旺盛的生命力,这生命力势不可挡,于是,古道、荒城、这里、那里,都是小草,都是绿色。这顽强的野草,是多么的卑微,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令人敬佩。全诗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点明送别,茂密的青草目送着远行的人,这些草儿寄满了离别之情。在诗人的笔下,这些草是有生命的,它们就是人,他们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活生生的人,正是诗人这种视万物皆为人的思想,所以他才会发现野草这顽强不屈的品格,并将其以笔表达出来,然后,世上才会有如此佳作。也真是因为如此佳作,野草这种顽强不屈的品格才会被人们所知不是吗?
我非常喜欢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读过一遍,便能记在心里。更因为这首诗告诉了我该如何面对人生,面对困难。不过最让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已不单单是野草,而是一个品质高尚,能和我成为朋友的人。
如果你喜欢这首诗,那你赶快收藏下来吧!
读《送别》有感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我百读不厌,它体现了碧草生机勃勃的样子,深深地显示出白居易对朋友的不忍分离的情感。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青草一株挨着一株,十分茂盛,它每年一度枯萎,一度茂盛,猛烈的野火也没办法将它全部烧光,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它就有蓬勃地长出来了,阳光下,青草蔓延到古道,连接这荒凉的古城,又要送人外出远行了,茂盛的芳草似乎都饱含了送别之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千古不朽的佳句。每次我读到这句时,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那辽阔的大草原上,一棵棵小草从梦中醒来,它们破土而出,舒展着那幼嫩的绿叶,举目远望,一碧千里。草千姿百态,细的如发丝那般柔软,粗得像刚出土的芦苇那样挺拔,高的过了人的膝盖,低的像绒毛一样覆盖着大地。
细细看来,这草的确很美,它们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构成一朵小小的花。你瞧:连成一片,给大地穿上了绿装,给河流镶上了绿边。
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当狂风夹着暴雨疯狂地冲击来时,小草仍然一片片、一丛丛地傲立在原野上,它绝不向狂风暴雨低头,而是迎着暴风雨,不屈不挠地俯伏着。雨终于停了,小草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诗句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抒发了白居易少年气魄豪迈的精神,表达了奋斗不止、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读了使人感动。
这首诗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一个人要取得成绩,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有白居易的这种刻苦顽强的战斗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学习、工作。人们的阅历越深,鉴赏能力愈高,认识愈加深刻。重读这首诗,我们仿佛闻到诗中所描绘的那种碧草芳香,它鼓励我们战胜困难……草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我也要学习草那种顽强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获胜的机会,就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坚持吧,坚持就是胜利!
读《送别》有感6
暑假里,妈妈从新华书店买来了一盒磁带,名叫放飞激情---中国抒情诗经典作品欣赏,我很喜欢。我最喜欢其中第一首诗《送别》。它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李叔同写的。
我一打开录音机,就传来了悠扬舒缓的乐曲声,然后就听见一个艺术家朗诵《送别》的声音: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听完这首诗歌,我仿佛看见一群莘莘学子在“长亭外,古道边”跟师长和同学告别的情景,他们依依不舍,想到从此就要离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他们喝着离别的酒,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晚风拂柳,从远处传来了一阵哀怨的笛声,美好的记忆却永远留在心里。
读了这首诗,我想起三年前我幼儿园毕业典礼时的.情景,小朋友和老师都表演了节目,我们的老师在主持节目的时候,都哭了。小朋友唱着“再见吧幼儿园,再见吧老师,等我戴上红领巾,再向你们来汇报”。时间虽然过去了三年,却依然历历在目。
诗人好像离我们很远了,但又好像离我们很近,不信,你仔细听一下: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读《送别》有感7
曾经痴迷于虚构的浪漫主义小说,以为只有脱离了现实的情节才能营造出洗尽铅华的美;曾经专注于光怪陆离的广袤世界,以为只有在乱花迷人眼的地方才能觅到一处旷世的风景。直到这个仲夏,掀开龙应台的《目送》,感觉到周遭美好情感的所在,震撼于人心的柔软与馨香,才发现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美。正如书中的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送》记叙了龙应台人在中年的所闻所感,她一改素来犀利的文笔,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世间的悲欢冷暖。
她所处的恰是一个面临巨变和别离的矛盾时期:父母容颜渐老,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做子女的措手不及、无力挽留;儿女的步伐日益稳健,逐渐从她这一代人手中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踏上人生的.主干道;同学会上,曾经的同窗如今也都为经营事业和家庭而劳碌奔波……这角色的转换之间,有轻松和释然,也有牵挂和顾虑。而龙应台没有过分沉溺在情绪的漩涡中,她选择了这样一种诗意的方式送别亲友——用一支笔和一台相机,去定格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为亲友做一次心灵的目送仪式。翻阅《目送》,没有丝毫的矫情和说教,有的是作者的满腔柔情,让人更觉是在读一位老友的书信,坦率得令人心碎。 书中有一句话令人动容:“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不论亲人还是朋友,有时因为生离死别、事业前程的牵绊,情谊便成为了串联着相逢和别离的丝线,注定了他们只能陪你一程。很多时候,所谓的长相厮守不过是泡沫,虽透亮莹润,却经不起触碰。因此,送别成了人生的必修课。古人的相送常是极富文采和诗意的,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喟叹,有“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凄清,也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劝慰……我们没有吟诗作对的雅致和才气,惟有驻足目送,算是对携手的记忆作一个完美的绾结,也是对新的心路历程的开启。 将书重重地扣上,记忆里却掀起了落寞和懊悔的巨浪,才知道自己依旧在为一年前的那次别离而耿耿于怀。六年的相伴,我们一起跨过学习上的一道道关隘,一起面对毕业考的洗礼。尽管我们知道离别本是学业生涯的剧本里固有的情节,但是当最后的钟声敲响,我们揣着毕业证书步出校门的一刻,心中却没有预想的坦然,失意和怅惘向我们袭来。
只是,这本该是记忆里浓墨重彩的送别仪式,竟被青春的自尊演绎成一片空白,最终不了了之。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勇敢坦然地面对别离,不再错过每一次相送。 离别,是一段生命轨迹的终结,也是美好回忆中的小小缺憾。但是,因为有了这一片段,我们才会倍加珍爱现在的拥有,才会了怜取眼前人;同时,我们才把每一次目送当作心灵的成长仪式,坦然地把送别看作人生的必修课。回眸那走过的印刻着履迹的小道,送走的记忆凋落成满地落英,装点着那些逝去的流年,我们站在原地,目送着它们蜿蜒到天涯尽头。
读《送别》有感8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每当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头脑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样一种画面,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饯行。
虽然两人即将要分别了,但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了,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这情。
文中有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我总会想起我的好朋友薛柏宏。”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多美的景色啊!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遥望着远方……难道李白是想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要是能和你一同前往扬州,那该多好。孟夫子,我想你当我的兄长,与我吟诗作对。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李白,孟浩然两人朋友情谊深,有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正如我和我的好友薛柏宏,我们一同上学放学,一同学习,有问题互相探讨,有困难相互帮助,在学习上互相激励又互相竞争。我们天天在一起快乐的学习。
读《送别》有感9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字太白,他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他的先世在隋末罪徒居住在中亚。他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的青莲乡,他字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续屈原之后的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当作者从蜀国到楚地漫游时,看到了水中明月如镜,江水的平静,不由得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名句流芳千古,这正是他青春理想和志向广大的形象体现。诗人正是通过江上行舟初入楚界的新鲜感觉,写出他对蜀地以外世界的憧憬和向往。李白有许多的抱负和梦想,他希望从政,希望能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诗文接着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的视线由大江平野转移到白云明月后,骤然感觉身后的故乡越来越远离自己,于是不免生出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情。
李白从蜀国到楚地行舟之时,望着美丽的山水和两岸的景色,借助于这些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他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想成为游侠一类的英雄思想。接着说出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此时此刻对家乡的无限怀念。
【读《送别》有感】相关文章:
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04-28
送别经典语录07-12
送别同事的句子03-02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02-18
朋友送别唯美句子07-17
送别逝去母亲的句子08-11
语文教案:长亭送别02-28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01-01
《长亭送别》语文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