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魔鬼经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1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2
周日花了一天时间把《魔鬼经济学》大概看了一遍,很就不看书了。没想到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一本书,还是最近几个月来看完的唯一一本书,着实让自己意外。
看完后,首先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列维特是个很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我觉着他才是一个牛逼的旁观者,有数学思维却不表面运用数学,能够洞察人性。
刚看完时,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想着想着就觉得有点不对。我是学计算机,为什么我半年没看完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却在一天之内兴致勃勃地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难道我的兴趣不在计算机?再进一步想,我毕业这么久没有任何计算机方面的进修,也就是说我能保持我还行的技术能力靠的完全是大学里的基础。可怕了,我在吃老本,现在吃以前的,那以后吃什么呢?我该注意了,思考了。不过,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不过,我好像是突然意识到了点什么……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3
在经济学家眼中,生活即决策,即利益的权衡。这种线性视角直指繁荣与复杂背后简单而清晰的真相,帮助我们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决策。最近尤其想给自己专业充电,就搜索经济金融相关书籍拿来读,《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具备科学与趣味交织,揭示了日常事件间奇妙的联系,让我产生浓烈兴趣,欲效仿经济学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收集到更多火花四溅的乐趣与神奇逻辑,于是利用一周的闲时读完这本书,感受颇多。
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非经济知识的简单论述,史蒂芬·列维特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按照其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魔鬼经济学”应该还无法单独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该书中所研究问题大都是个案,又和微观经济学所主要研究的“供给、需求、产品市场”等关联度不大,所以很难归入哪一个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门类。
书中研究的`“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共同之处”、“3K党和房地产经纪人的共同之处”等问题,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作为研究前提,《魔鬼经济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乎,魔鬼经济学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假设前提,所创新发展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其中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非常适用于人力资源工作者开展工作,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等职能都需要研究人性和心理。招聘时,面试或其他测试时按照招聘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其实就是在探究人性,以最快方式了解一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的制订,结合书中的“老师”、“相扑运动员”、“房地产经纪人”等案例,他们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前提在做自己的工作或处理问题,若其间出现问题,则归咎于制定的政策存在漏洞,为此做深入研究也是为修订更为完善的考核政策;薪酬制度的制订所遵循的原则也是探究人性,如工资公平,“公平”不等于“满意”,而是等同于“没有采取不满意的对抗行为”,这就是人性。魔鬼经济学是一种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技术,它可以指导我们日常工作。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想要的答案。我们日常生活面对大量所谓“官方数据、据统计、大量数据表明等”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数据,我们应将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就如同河里的水,真正要喝的话,最好还是先通过过滤与消毒!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4
《魔鬼经济学》动机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主要来源有三: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欺骗无处不在,越是高层,越是懂得如何欺骗;父母对孩子影响,不在于你对孩子做什么,而在于你本身是什么;信息是一种资源,掌握更多的信息,你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大的影响力;普通民众并不会理性的考虑概率的`问题,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公式:风险=危险+愤怒;人们更加害怕失去而不是得到,害怕未知而非已知,往往夸大自己对事物发展的控制力;事情不能想当然,一些似乎很合乎传统逻辑的,传统智慧的东西,不一定正确。下结论是需要谨慎,需要深思熟虑。因果关系的确定,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和内在的联系或解释来说明;混杂因素无处不在,偏倚在各个学科中要做专门的考虑。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5
《魔鬼经济学》下面这些命题作者都用一些数据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姑且不论这样的方式是否是有效的)
1、美国的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成绩好看些,往往会在试卷评阅之前进行私自修改;日本的相扑运动里面的相扑运动员为了自己的排名在关键局一般会相互作弊。这是作弊的案例。
2、3K党的人和房地产经纪人一样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益最大化。所谓专家经常滥用一些数据来恐吓大众以达到目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对他们的研究数据进行怀疑。
3、毒贩的地位和收入都是极其低的,他们的危险也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在贫民窟里面贩毒并不被当成是一件可耻的事,加之生活贫困,和很多有明星梦的人去好莱坞,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做到贩毒集团的高端,所以不愁没有人贩毒,所以贩毒的人待遇很差。
在这里作者举例说:为什么一个妓女的收入会比建筑家的高,因为想做妓女的人少,相对供给比建筑师的相对供给就少,而需求也可以这样说:妓女不需要建筑师,但是建筑师不一定不需要妓女。
4、美国的犯罪率为什么在前几十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犯罪分子的减少作者把这个归于“堕胎合法”案的通过。因为想堕胎的母亲大都是来自贫穷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未婚群体,如果他们将孩子生下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不是很足,这就增加了潜在犯罪的数目,但是堕胎合法就降低了潜在的犯罪人数,这个影响当然是由在法案通过后的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得到的。
5、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结论就是不要完全相信那些专家的话,因为当你读足够多的专家的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大部分观点是完全相反的。父母对孩子确实有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于做父母本身的人品,至于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则是次要的。
6、一个人的名字对他的一生有影响吗?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的,这还是要通过他们的父母实现,当一个父母给他们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他们多半是寄予某种希望,当然他们也会为这种希望而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
作者还分析了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取名,由于种族对立依然存在,所以在取名字时是收到影响的,黑人想在黑人区呆下去最好是取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名字。底层的阶级取名一般倾向于想高层人士学习,所以当那些名字被底层人士普用之后高层人士一般会创造出新的名字。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好的,同类的书籍在市场上其实是很多的,就是研究一些比较切中实际的'问题,尽量多的找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当然一切大都要回归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正常心里,基于此作出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符合我们的现象。
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1、尽量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要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当然一定要是准备的数据。
2、做经济分析的时候,当分析和数据或者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换一种相反的解释,“或许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或许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人们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6
《魔鬼经济学》这本熟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在中国和国外各种刊物上基本上都提到过他,他的知名度特别高,这就是因为他是以话风清奇,脑洞诡异而著称的,你可以发现这个作者在各个问题的分析中特别的刁钻,他的这种思维习惯可能是我们很多普通人都很难用上的,但是从这本书里面我们依然可以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
首先是理解和应用这个经济学原理。有很多,比如宏观经济或者是各种数学模型,这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但是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人的动机问题。人做一个事一定有他的动机,不管他中间的过程如何复杂,他的过程和结果之间肯定会有一种必然的关系,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大多数事情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不管是靠观察,还是靠数据来揭示别人的动机。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反常和逆向的思维来看问题,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有一些思维假定,比如,犯罪率有了下降,那肯定是警力更充沛了,肯定是警察多了,或者是采用什么新的治安措施,但是,这种事情不一定总是对的。
因为,的确在许多地方犯罪率下降是伴随着警察的增多,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犯罪率下降本身肯定是原来有一个相当高的基础,那么既然一个城市的犯罪率高,他自然就要配备更多的警力。所以说,有的时候并不是犯罪率和警察数量的关系,而是警察数量对于犯罪率有了一个反作用,这是我们用正向思维所很难想到的。
第二个,就是在职场生活中对某些事情要有一个核心算法的设计,这核心算法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编程,然后去学习怎么用每一个应用程序,而是对于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案,像作者在这本书里面所调查的问题,都是相当难以调查的.。比如两个相扑力士在比赛的时候有没有放水这种情况,正常人肯定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两个人在相扑的时候几秒钟就可以决定胜负。一个人用没用劲儿,你很难在比赛台上正面的看出来,但是,即使你想要用所有的数据来进行分析,难度也非常大,因为这些数据太杂太乱,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相扑力士都会进行假赛,那么要发现这种情况,就需要一个完美的核心算法才能很好地直揭露这种情况,所以作者就设计了一个很好的算法,那就是,七胜七负的人会被淘汰,八胜六负的人就会胜利,那么假如在最后一场比赛之前,一个人已经相当于是胜利了,最后一场比赛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而另外一个人刚好卡在胜利和失败的边上,他的最后一场比赛对他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一个人对于比赛不是很看重,一个人却极为看重这场比赛,在这种比赛之前,作弊的几率当然是最高的。他就着重地调查了这种比赛,结果发现,卡在胜负边缘的人,胜率高达75%,这就很明显地显示出两个人在比赛的时候,肯定那个已经获得胜利的人做了一些放水的事情。
这种事假如没有一个完美的核心算法是很难发现的,假如你直接利用整个的数学模型或者是分析,也很难发现这里面的猫腻,因为整个对决得胜的胜率差不多还是维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的。
最后一点就是,要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怀疑权威的这个精神。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统计学家,在电视上说未来会怎么怎么样,但是这种预测正确的几率甚至还没有一个人瞎萌乱猜高。那么我们就要想一想,他说的这话看上去有逻辑有道理,但是,原因是不是能直接导向结果,结果是不是完全由这个原因导致的呢?假如这两点没有把握好,那么虽然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实际上结论确是错的。
作者正是因为有这种时时刻刻都怀疑权威的态度,所以才会发现某些我们大家深信不疑却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结论,比如金钱可以收买选举。作者就发现金钱在实际选举的作用中,只是人们所想象的十分之一。这说明我们所想的和一些权威所说的都并不一定是真理。
好,我们今天想要讲的这个对于魔鬼经济学的读后感,就总结出了三点,从这本书里可以对日常生活中有益的一些启示。第一个就是要善于用经济学的原理。第二个就是要有反应思维逆向思维。最后一个就是应该有一个严密的核心算法。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7
三块钱的东西卖三百块,你说他是骗子,三块钱的东西买三百块,再开张发票,那就是商业。
这世界有三种荒言最可恶,广告,广告以及广告。
如果牙膏的目标是没有蛀牙,他就应该白送给你用。
物有所值就是那些不用广告的东西,大米五毛钱一碗,猪肉五块钱一斤。
市场经济就是掩耳盗铃,卖价一百块的东西,你明明知道它只值一块钱,还是要买。
全国牙防组织,中华营养学会都是些什么单位?有几个人?
骗中国人最简单了,在地上捡泡狗屎,只要你敢说它是用美国技术弄出来的,再给它起个洋名,保准卖个好价钱。
“阿梳达带卡”是什么?一种化妆品,这个词什么意思?没意思。
这世界骗来骗去的,骗子都被骗子骗了。
中国的股评家都是好人啊,拿着庄家的工资冒充散户的亲戚。
骗人不是罪恶,骗不成才是。
——《伊甸樱桃》
随着老潘频频在各大媒体露面,出席各种大型活动,写博客,拍电影,可说是新时代的另类商人,大众不得其解,只以为是老人家没事干爱凑热闹。实际呢?
soho的房子越卖越好,越卖越贵,以为是什么新设计理念或者是什么地点之类的因素,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广告。
老潘之所以成为“文化商人”,目的,只有一个,卖房子,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广告。不需要请什么明星大腕,不需要去争那些指标,只需露面,让消费者们记住他潘石屹,以及,soho现代城。
普洱茶在经过一阵肆虐后,开始归于平静,当然,东山崛起,不是不可能。很长时间没弄明白,做了那么多年的云南人,自然知道普洱的名贵,可是,也不至在短短几年之内,由几十块,变成几万块。知名度之高,之远,是从未预见的。
03年,云南出了一件事,从茶马古道开始,组织了一批规模不小的马帮,托着普洱茶,一路走到北京,走了三个月,死了很多马,也算是历经艰辛,为什么这么做?弘扬文化没错,让云南打造知名度没错,最主要的却是商家看到了普洱的商机,借此炒作,一时间风起云涌,人们纷纷跳水,往里砸钱,想乘机大赚一笔,最终演变成为价格战(更类似于股市)。
某天吃饭时,小餐馆的老板说,期货交易就是只看见价格,看不见实物。股票跌了,还能再涨,茶价跌了,大批的货物堆积在阴暗的仓库,何时能见阳光。人们就在这样的盲从中将价格推到浪尖,去过勐海,也去过思茅,茶场的老板说,其实,普洱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即使是出厂价也如此。卖到外地,甚至出口,这其中的差价,早就被大鱼吃进,而小虾只能随波逐流,随着政府颁布收取印花税,一夜之间,俨然是93年海南泡沫经济崩塌的场面。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目的就是宣传,变相说来,是大众能够消费的商品,消费不起的`,打广告有用吗?国际名牌不需要打广告,垄断行业,一样不需要,没见过蔗糖的广告,没有见过食盐的广告,没有竞争,广告也就失去价值,同样,没有消费能力,再好的创意也是对牛弹琴。
坐在去往南宁的火车上,遇到两个韩国人,一路聊了起来。
在首尔,大多数人是不买房子的,因为买不起,有钱都买车,那比较实际,且,租来的房子,只要有家人,又温馨,与自己买的有多大差别?
土地是有限的,房价上涨是必然的。可是,在大多数人买不起的情况下,房价涨到天上,对生活在底层的人,会有多大影响?消费力不足,只是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犹如空中楼阁,可高,也可低,到达一定的承受度,就是爆炸的气球。
租与买?所有权是最大的区别。而自古的观念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很多时候,定向思考,成为了我们的方式,足以左右人的一生,意识形态,环境风俗,固有的沉积,限制新的事物诞生,当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也许,换角度,会带领我们走上崭新的人生。
这是我读完史帝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的感受,05年的畅销书,却在这时才看,虽是迟,但,还不晚。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03-15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04-28
魔鬼训练心得体会03-22
《亲爱的魔鬼先生》读后感04-29
经济学专业实习报告03-10
经济学专业实习报告[经典]10-18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04-30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02-07
经济学心得体会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