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29 10:20: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集合15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集合15篇)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

  我很想谈谈那位性格深沉而坚毅的安德烈公爵,这位时常默默不语,时常又冷言冷语,深沉而坚毅的男人,与皮埃尔的宽厚善良形成巨大反差。但两个人却是至交好友,两人都愿望做对民众和国家有意义的事。区别在于皮埃尔希望做得好,但是效果不佳。安德烈从没说过希望,但是却在切切实实地解放着农奴。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位光彩夺目、散发人格魅力的安德烈公爵却突然间地死掉了。他死于战争时期的伤口感染,这个意外事故让我们这些拥有发达医学的现代人感到十分地不能理解。

  我也很想谈谈那位性格随和善良的皮埃尔伯爵。他是位宽厚善良、乐于施舍、不修边幅的好人。我们看到了他婚姻的曲折,看到了他在内心深处的思考,看到了他贯穿始终对周围人和事的细微地观察。作者把他写得如此重要,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我也很想谈谈那些几乎一闪而过的人物。杰尼索夫,骠骑兵军官,尼古拉的好友兼青年时期的榜样。是个意气风发的人物。冲动地向朋友的妹妹求婚,同样,又冲动地带领自己的士兵(为了不至于挨饿)抢夺军需官的粮食。于是,因为抢夺粮食这个原因他消失了,他在半途中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他可能入狱,也可能在医院中死掉。于是我们为他的命运感到十分不平,这绝不应该是这为平民英雄应有的命运。然而造化弄人,在抵抗拿破仑入侵的前夕,俄军总司令的府邸,又出现了这位英姿飒爽的军人的身影。

  严厉的、正派的阿莫罗西莫娃,快乐、热闹的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人,克制内敛、温柔贤淑的玛丽亚公爵小姐,这些都给我们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然而,我决不能忘记谈一下库图佐夫,这位指挥俄军抗击侵略者,一度败退于拿破仑的俄军总司令。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看似失利的鲍罗金诺会战是促成敌人灭亡的胜利的会战,而并非像其他的当事人,仅仅因为俄军的撤退和古都莫斯科的被放弃就断定这是一场失败的会战。事实证明,法军在僵持几个月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随后又近似

  疯狂地溃败了,老将军库图佐夫终于如愿地,让“急于回家”的法国人不得不在严寒中“吃马肉”去了。

  读到文章的最后,越发地感受到库图佐夫的人格魅力。他少有激动的'一面(除了在战前激动地要侵略者去“吃马肉”这一段),大多数都是一种疲倦和接受的状态。他不参与谈话,也不发表意见,任何激昂煽情的言论在他面前都没有表现的余地。他不置可否,很少发表评论;但是他贯穿始终的言行,体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坚韧的人格力量。

  有时候自己受到别人误解和攻击的时候,想想书中的库图佐夫,便会觉得眼前的一切不过滑稽可笑。于是便能淡然处之。——因为真正实在的东西,不是那些表演,而是我们的作为;决定事态发展的东西,不是我们的意愿,而是事情本来就是那样。——这样的性格与命运,正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2

  “国会拥有货币制造和价值设定的权利。”——美国《宪法》第六章第八节

  货币战争自出版至今,对他的争论一直存在。对于一个非金融学专业人士,甚至说是连了解都谈不上的人,我没能力、更没资格给这书的中内容、观点的真伪下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感受。

  本文开头所记的那句话来自美国宪法。美国人对于宪法的态度和行动和中国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人民心中,宪法是等同于生命、信仰一般的重要存在,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国家只出台过宪法的修正案,但是从未对宪法改过一字,这也足见美国人民对宪法的崇高敬意。

  宪法赋予了国会货币发行权,但是却从未给过国会任何转让货币发行权的权力。对于美联储的所有权问题,现在已有定论,就连美联储自己在官网上也说得很清楚,美联储是由美国的私人银行集资成立,各个银行持有一定的股份,只是美联储的股份不允许在市场上转让或销售而已。这也就是说美国的中央银行确实并非国家所有,而是属于私人,但是属于私人,并不代表受私人控制。就像我们国家的土地一样,我们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在这里二者正好相反。但无论如何,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值得考究的,美国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存在着违宪。

  货币发行权是否应该掌握在政府手中,始终是一个存在的正义的问题。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波动,而且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一些突发事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这种影响许多时候已不能用波动来形容,震荡可能来得更准确一些,比如说战争、国际性的链式经济危机、重大的`自然灾害等等,这些都会给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而这个时候政府为了调控经济可能就会简单粗暴的先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对经济进行刺激。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让百姓手中的钱发生贬值,这对于人民来说无疑是抢劫。尤其是领导人又存在任期的限制,有时候不免会选择短视,把手伸进老百姓的钱袋子。

  而如果货币发行权在私人手中的呢(这个私人并非是某个人或是一个小集体)?他们会审视自己出台的货币政策,不会随随便便乱发货币稀释自己的财富。凡事又都具有两面性,对于控制着货币发行权的那帮人,尤其是当这个权力一旦集中到寡头手中的时候,那样,这帮人无疑就成了真正的无冕之王,他们虽不是总统,但是对国家政治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无疑是对法律赤裸裸的藐视、对人民权利的贪婪侵犯。对于美国的情况到底是如何,美联储的股权是否真的集中到了几大银行的手中,在可靠的证据的情况下,也不能妄加评论。

  《货币战争》中还有许多的问题让我十分感兴趣,以后有时间,还会跟大家继续探讨。

  尽管这本书争议颇多,但是我对这本书还是很中肯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他用生动富有逻辑的语言对书中的金融、历史、政治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我想在这一点上,对于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书来说,是很成功的。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3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一样。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用心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以前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就应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感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好处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好处到底是什么?人就应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就应以前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此刻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好处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此刻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好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4

  《战争与和平》#看到停不下来,中午没去走路,终于看完了,只想说托尔斯泰太伟大,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

  我的视角很不同,最喜欢那十五六岁的少年军官彼嘉,他热情真挚,为了去前线,跟大人们磨,遇到战俘还想着给他吃东西,温柔地照顾他,彼嘉死了,杰尼索夫耳边回荡着彼嘉的一句话:“我吃惯甜东西。非常出色的葡萄干,你们全拿去吧!”

  我也喜欢库图佐夫,历史上真实的独眼将军,托尔斯泰说“他的目标只有三方面:第一,竭尽全力打击法国人,第二,把他们打败,第三,把他们赶出俄国,尽可能减轻人民和军队的苦难。(最终,人民爱戴他,皇帝讨厌他)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爱情悲剧让人动容,但托尔斯泰又是温柔的.,最终又有了皮埃尔,而皮埃尔对自己的怀疑,也因为妻子娜塔莎得到了好的映证,在妻子身上只反映他身上真正善的一面,他们彼此得到了救赎。

  尼古拉和玛丽雅这一对完全不同的人走在一起,一样得到了幸福。

  一个个丰富的人物,恢宏的战争场面,让我欲罢不能。草婴先生的译文真好,读起来很流畅。

  今晚开始看《生存与命运》,据说是现代版《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5

  这5天来,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里面主要讲述了:1812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通过卫国战争的胜利,托尔斯泰也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收到创伤的各方人民的怜悯之心,他是一位有博爱观念的'作家。读后感。俄国人民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和爱国热情,被史书称赞,也表现出了俄国人民这种顽强的性格和斗志,是任何民族都打不垮的。

  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中,俄国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当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渗透进来时,他们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一个大国仍然要被强大的小国冲击和压迫,当然这也给俄国的社会进步带来了契机。

  这本书告诉我们:珍惜和平,享受着和平带来了幸福生活,而我们也要为保护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6

  手里拿着《战争与和平》的复印件,好像是在烟雾弥漫的时代。我过去一直崇敬拿破仑的勇气和智慧,但我从未想过从他们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会有如此大的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生动的历史画卷。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

  安德烈以一个看似随和、傲慢和冷漠的年轻公爵的形象出现。他厌倦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无聊,不想被这种生活束缚。所以他一心从军,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和无能。当他九死一生回到家时,他看着妻子死于分娩。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气馁,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虚无。他过去隐居在农村,想一个人呆着。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余生”。直到遇到了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进入喧嚣的彼得堡,加入了当时社会改革的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感情,但在他们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让安德烈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当战争再次开始时,安德烈受了重伤,在娜塔莎的照顾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益处和价值。在沉浮中,他苦苦思索,寻求一种超越世俗生活的价值。安德烈的思考也启发我们的读者思考:生活有什么好处?人应该如何生活?我想每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之前应该都想过这个问题,很有可能他们也像安德烈一样过了一关。

  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此刻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好处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此刻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好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地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7

  高中时,看完了《战争与和平》,和一位好友谈起书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爱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爱的当然是安德烈公爵。

  安德烈公爵不可爱。他说。

  公爵的确算不上一个可爱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贵,太冷傲,其实他也根本没必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物。他甚至不完全是个人,他是思想,是质问,是象征,是托尔斯泰创造出来的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代表。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他。爱一个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人,常常和现实生活无涉。只表示一种认同,或者,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某种理想人格的影子。

  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前些天整理书,又看到了《战争与和平》,两部,81年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和XX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都是二十年前的版本了,现在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吧?只翻看了一下,就进入了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沉迷与震撼。很想再读一遍,又觉得太费时,于是就想到了看电影这个偷懒的办法。从迅雷上下载了电影,却是1956年美国赫本、亨利·方达版的,看了。男女主角都很美,养眼。但总觉得电影缺少了点儿什么。于是,又用电驴下载了1968年邦达尔丘克的电影。看看这部196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著名影片。

  看前苏联电影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年上大学时,在大学礼堂里看前苏联那些战争大片的事,五六个小时的一部电影,看得人肚子都咕咕叫。这部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也很长,四集,六个多小时,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从人物的造型上来说,也许美国版的亨利·方达更帅,赫本的娜塔莎也够漂亮,但美国人太爱他们的明星了,给了赫本太多时间,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有些障碍的。

  安德烈公爵心灵的发展史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一开始雄心勃勃,注重功名,而且十分理性,甚至认为人不必要为了信仰而战。但当他奔赴战场,目睹了死亡之后,奥斯特里齐宁静、广阔的天空却给了他非理性的“天启”,让他顿悟般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转变了思想。后来大橡树的枯荣给予他的,也是类似的启示。这一体现安德烈灵魂转变的重要情节,在邦达尔丘克那里表现的很充分,在美国版里根本没有。还有娜塔莎,安德烈公爵离开后的一年中,因思念而倍感空虚与无聊,是她被安纳托利吸引的重要原因,没有了这个原因,娜塔莎的私奔就显得有些突兀。当然,“活泼的生命是不会犯错误的”,娜塔莎的纯真并没有因为私奔而变丑。

  但娜塔莎是不适合安德烈的。他们之间自以为存在的爱情,其实都是一种错觉。安德烈想用娜塔莎活泼的生命力来驱赶自己内心的虚无感,但当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后,他内心却满是疑虑。“此刻,安德烈心中,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追求和希望失去了原有的神秘的魅力,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邦达尔丘克的电影里,安德烈脸上迷茫而严肃的表情,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爱情这样应该感性的时刻,他心中却全是理性,并在这理性里认清了自己。很多年来,每想到安德烈这个人物,我总想,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女人适合安德烈。每个女人到了他那儿,都会成为另一个丽莎。安德烈不是用来生活的。小说最后,娜塔莎和皮埃尔结了婚,有了几个孩子,终日沉浸在忙碌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中。皮埃尔可以,但你能想象,安德烈公爵会过这样的生活吗?

  50年代的亨利·方达、赫本,很年轻,很漂亮,但正象从美国版的电影中看不到俄罗斯广阔的社会背景一样,他们的气质中,也没有多少俄罗斯韵味。这一点,只要和邦达尔丘克版的安德烈和娜塔莎一比较,就一目了然。当然,也许美国人想拍的,只是一部好看的爱情故事。那就无需比较。

  皮埃尔是另一位主人公。他和安德烈性格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他和安德烈一样,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思考,所以,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过皮埃尔更世俗,更生活罢了。

  除了主人公,两部电影人物反差很大的,还有安德烈的父亲,老保尔康斯基。这是个很多人都不喜欢的角色。他是个标准的大男子主义者,严重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天生不可理喻,孱弱懵懂,没有思想,能吸引男人的只有外表。他跟安德烈谈到丽莎,很有意思:很难对付是不是?没办法,女人都这样……谁叫她那么漂亮呢。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形象相差很大。美国版里,是肥胖的俄罗斯农民形象。而在邦达尔丘克那里,则是戴着一头时髦假发的瘦削贵族,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贵族——了解俄罗斯历史的人,一定会认同这样的形象。

  按说,没有理由喜欢这样的人,但很奇怪,我喜欢。原因自己也不明白。此外,我觉得安德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他父亲很象。

  喜欢的人物,还有库图佐夫。这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的形象差不多。表面上,总是一幅浑浑噩噩,昏昏沉沉的样子。甚至在打仗前,别人都在忙碌着奔跑、侦察,他却连开军事会议时都在睡觉。他好象没有任何行动,但实际上,他对一切,目前的处境,敌我的形势,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洞若观火,所以,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成为了民族英雄。这个人物,倒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在这样的大智若愚面前,滚滚而来,又黯然溃去。托尔斯泰是在用战争表达他认为的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的命运吗?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8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作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的十分准确,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依旧热捧真实,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场面壮观,描写的十分清楚,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地刻画出来。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他随和、善良、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有点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有点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让我感到很可惜。《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9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以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为中心,经过对几个贵族家庭的详细描述,反映了从1805年到十二月起义前夕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生活。

  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盟约,共同抵抗法军。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向在追求着索丽娅。

  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从那以后,生活恢复了平静。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生子,玛丽亚和尼古拉也结婚了,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

  从文章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我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文章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文章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

  安德烈公爵不仅仅是库图佐夫的好助手,还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为国捐躯,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此刻人们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献身的勇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战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只想着怎样才能胜利,才能让子子孙孙们幸福地生活,他们从来没有为自我想过。

  那些被法军抓走的俘虏们,他们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卖国家和人民,与胆小怕死、傲慢自负的拿破仑相比较,他们显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虽然他们很平凡,可是他们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爱的事,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将军、士兵、统帅等等一些人致敬,感激他们所付出的一切!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0

  读了《托尔斯泰传》读后感《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转的丑妇人,生著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著《战争与和平》。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著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1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不朽之作。这本书凭借其宏大的历史场面、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井然有序的格局,自问世以来便受尽热捧,甚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战争与和平》描绘的不是一年或几年间的社会变迁,它的伟大在于将俄国19世纪初的社会历史全部囊括在内。无论是对四大家族的描写,还是对各种战争的叙述,都堪称经典。

  从人物来看,《战争与和平》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士兵、平民,全书共五百多个人物。坚持自我的安德烈,勇于探索的皮埃尔,爱国为民的'库图佐夫···他们都是众多人物中的一员,但他们的个人光辉却不容忽视。从思想内容来看,历史、哲学、婚姻、宗教等方面,《战争与和平》都有涉猎,并且十分精彩地将众多因素融为一体。

  就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来说,他是上过战场的。所以,在对战争的描写中,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真实经验。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战争场面,不同的作战士兵,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并产生共鸣。

  首先,书中所说的四大家族代表的正是那个时期的四种贵族。贪婪无耻、毫无责任感的库拉金家族;充满欢乐、真实淳朴的罗斯托夫家族;正直刚烈、一心为国的保尔康斯基家族;以及富裕、爱国的别祖霍夫家族。整部书从四大家族及其成员展开剧情,描绘属于那个时期的俄国历史。

  其次,其历史性还在于对战争的描述。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从拿破仑称帝,到败走俄罗斯。其间各种战役和事件,如申格拉伯恩战役、莫斯科的大火、塔鲁季诺战役,都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让我们读起来大开眼界,回味无穷。

  在《战争与和平》整部书里,列夫·托尔斯泰都在宣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尽力突显出人民力量的伟大,并且尝试建构真善美的世界。甚至也可以说,《战争与和平》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是给后人留下的无尽的精神财富。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2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和别竺豪夫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初15年的俄罗斯历史,描绘了各阶层的生活,是一部恢复当时社会风貌的宏伟史诗。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雄伟、宏大、复杂的结构和严谨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以一天的才华,在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游刃有余,主次分明,独具匠心。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刻画准确细腻,风景如眼前。虽然是19世纪的小说,但流传至今却没有隔阂感,流露出对人性的同情心,穿越时空背景依然动人心。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和回味,比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争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和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走出窗外,看见皮埃尔穿着邋遢匆匆走过,便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地说了几句话,皮埃尔看起来很粗心,因为他痴迷于娜塔莎,研究了自己的处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告别:“明天,不!再见,再见。然后停下脚步,落在马车后面。娜塔莎把头伸出窗外好一段时间,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种异常感动了我。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很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但我仍然能感受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尤其是皮埃尔说:“明天,不!再见,再见。”更有价值。他似乎觉得这种分离永远不会再见到娜塔莎,战争会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他说了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却极其痛苦的话。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3

  无论是《战争与和平》,还是《安娜.卡列宁娜》,托尔斯泰一贯秉承他的风格—把笔墨放在生活富有却内心空洞黑暗的贵族和受尽压迫的奴隶身上,这应该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出身贵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谓上流社会并且能深切体会到下层社会的疾苦,可以说他本人对贵族生活深恶痛绝,所以才写出了那样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宁娜》中男主人公伊万诺维奇青年时善良正直,却在欲望驱使下占有了卡秋莎,并最终抛弃了其母子。后来的日子他从不曾想起这些年少时的事情,也不曾忏悔,无忧无虑地流连于酒宴舞会,偷情、酗酒、追求贵族小姐,纸醉金迷,堕落不堪。直到有一天他作为陪审团审判了自己沦落在风尘之中的初恋情人卡秋莎。然而,由于他的漫不经心,致使这个无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厌恶了现有的生活,开始怀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最终,卡秋莎流放,他变卖家产相随。

  西伯利亚的风,寒冷万分,夹着雪花、走在冰上。远东的冬天,眼泪也许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经结成了冰。他开始想象自己那从未谋面的孩子,也开始每天如仆人般照顾着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谅。我想,他在内心深处是爱她的,可是她还是一直拒绝他的`求婚,她不希望他的生活因此受到影响,他的名誉土崩瓦解,她只能把爱藏起来,让初恋的爱人永远在心中的某个角落静静绽放,纯真美好。

  一路上,他经历了很多。贵族的心死了,作为平常人的心灵又复活了,灵魂也跟着复活了,人生亦得到救赎。最终的结局亦喜亦悲,卡秋莎找到归宿,伊万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永远没有十全十美,就像一句西方谚语:“你不是上帝!”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黑暗与沉沦,只有洗净这些不见光的污垢才能改变一切。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4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这一句话,是《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句。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本巨著,用极其平和的语调,流露出了对时代和人们的悲悯。

  “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这是战争,为了信仰而有的战争,也许帝王以为这只是一场有关荣辱的如同过家家般的战争的话,那么就错了。如果只是认为受了屈辱,而不和拿破仑议和的斗争,就不是战争了,别人在战场上流血牺牲,而帝王却很无耻的说上一句,“我将准备酒肉。你们准备战争。”这一点,是最令人痛惜的'。帝王——是历史的奴隶。那么,真的是吗?别人在牺牲,他可以说出这种话。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地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两伤一亡。”军官无所谓的耸耸肩。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有这样把生命当做是儿戏一样吗?但是转念又想,这不就是战争吗?死伤是肯定要有的,可是,这种将生命当做儿戏,漠不关心他人死活的事情,不就是只有军官阶级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么?今日,在战场上,你冲锋陷阵,明天的今时,你就有可能沉睡在这个洒满了鲜血的修罗场。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呢?我认为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已经是为了信念组成的不是战斗的战争,再谈到美好的东西,正是抵触的东西。但是,我又认为,在这时候,谈谈这些美好的东西没有错。说实话,本人是很佩服彼埃尔的。在任何情况下,温和却不懦弱。他看上去,是一种美好的结合。在最危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绝望,而是美好的余辉。摇身一变成为别霍斯夫公爵的他,人生充满了戏剧性。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5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组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述了历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潜质,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在各个国家,军人都是崇高和伟大的,都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但军人也是人,也有阴暗和脆弱的一面,部队中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争权夺利和勾心斗角。

  我向来是不喜爱看历史题材的书籍,但是,《战争与和平》是我第一本喜爱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融入书中情节中,体验书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另一反面也不禁的发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能写的让我们对其充满了敬佩。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现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就应珍惜此刻温馨的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就应从此刻开始把握!

  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02-15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03-01

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03-15

最新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04-16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2-19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5篇)03-05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5篇03-02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精选15篇)03-13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14篇03-30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精选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