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05 17:23: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实用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实用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林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林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林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

《红楼梦》读后感2

  大家好!我是王志鹏,我读的是《红楼梦》第一回,这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情节。

  且说那曹雪芹,唯独在第一回解释了回目,而在往后,皆是“话说”“云云”。看这名字倒也是值得考究,甄士隐,真事隐!隐去真事!另有一贾雨村,假语村!你看这原文有“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看来这曹雪芹先生倒也的确“敷演”,如此这般断章取义草草取了名字,可这后面的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又脉络清晰。由此看来,曹雪芹先生在这后面确是用了浓厚笔墨了的,只是没有太重视取名字这等小事,想来也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了。(编者言:事实上,曹雪芹对书中人物取名还是颇费一番脑筋的)

  我记得初中有文学常识,这《红楼梦》好像原名《石头记》,是吧?看了这第一章中间部分,好像是有一点道理呵!不过细看这一百多回,除了宝玉是石头,好像也没有几个“石头”字眼,终究是梦了一场,改为“红楼”。(编者言:名曰《红楼梦》,有多种含意)这男主宝玉,便是开篇这石头所化。据文章所言,这石头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还渐通了人性。不过这石头能入了凡也要多亏了那一僧一道。后来宝玉多次陷入险境,也是这两位所救,且不在话下。而后便“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蹦出个空空道人,而后一番闲扯,你问我答,暂且跳过。你问我为什么跳过?呵!读得懂的`话我会不跟你说?废话!

  且看那石上所说为何?先是一通地名,总之是一名为“葫芦庙”的古庙,庙边的一乡宦,哎嘿!终于,“真事隐”他终于出来了。其女英莲,便是后面那薛蟠之妾香菱,不在话下。且说那甄士隐做了个梦,梦见了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他俩倒也是阴魂不散),梦里倒是将林妹妹的出现及发生在后面那些情节的缘由讲清楚了,而这甄士隐倒也与那“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不在话下。

  这梦终究是醒了,醒了却又见了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只是这两人不修边幅,倒还找这甄士隐讨他的女儿。甄士隐呢?当然不干!不干好啊,在元宵节一个疏忽,丢了。这倒还没完,还应了那癞头、跣脚和尚说的“这有命无运累计爹娘之物”话,烧了甄家,如此也就只好去寻他岳丈封肃安身,这且不在话下。

  话说这贾雨村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发达了却也没忘了当年帮助过他的甄士隐。只是可惜,那甄士隐随道人一同离去,不知所踪,却没有再出现。哦哦,剧透了,这第一回的,也就不在话下了。

  今天的“鹏鹏说红楼”,就到此为止了,期待明天弢弢的表现哦。

  谢谢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3

  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五钗,“憨情”是刘心武先生为她所拟的考语。是的,湘云的确憨。她开朗、活泼“英豪阔大宽宏量”。

  贾母喜欢女孩儿,经常把湘云接到荣国府来玩。湘云豪放、活泼的性格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一片,上到公子小姐,下到丫头仆人。即使是黛玉那样多心的人,也与她相处融洽。她天不怕地不怕,在贾母面前也时常大笑不止,更有甚时,竟然穿上宝玉的衣服在屋内走动,使贾母竟将她误认成宝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富家女子如此的举动确是让人惊讶的。

  在姑祖家的放任、轻松和叔婶家的拘束、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湘云的命运是不幸的`。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家里长大。怎么说也是一个侯家小姐,然而她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两个婶婶对他非常苛刻,甚至嫌费用大,竟要湘云去定时定量的完成一些针线活计,以至于湘云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如此,让她觉得在家中非常累。

  富家的小姐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定数额的零用钱。荣国府的小姐一个月的月例是二两银子,连鸳鸯那样的大丫头一个月也能领到一两银子。而湘云这个侯门小姐呢?只有几吊钱而已。

  史湘云,这么一个乐观、善良的女孩却在叔婶家过着如此暗淡的生活。正如《乐中悲》曲所述:“襁褓中,父母双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她最终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刚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夫妻恩爱没过多久,丈夫就的了痨病死了。可怜的湘云,厄运终究也没有放过他。

  “展眼吊斜辉,湘水逝去楚云飞。”

  敏情——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遍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探春的判词。我不禁要为她感到惋惜,她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是个庶出的女子。庶出的人是毫无地位的,就如贾环一样。但是,她虽然没有出身的优势,却懂得上进。

  “才自清明志自高。”不错,这就是探春。

  探春能干。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充分展示了她的能力。年纪轻轻,只有十几岁的女孩,第一次担任如此重任,却能运筹帷幄,和凤姐一般管理得当,实属不易。就连平儿也说:“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他。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怕他五分。”

  探春的能力不仅展示在管理能力上,吟诗作对,也是技艺高超。“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他乡,与家人天各一方。在元宵节灯谜中,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这也暗示了探春远嫁,如断线风筝般飘落,一去不返的悲惨结局。

  探春她要强,她能干,她才智双全,她不自卑。正是她的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她的才智所折服,也为她悲惨的结局而惋惜。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今天的《红楼梦》,然,对于《红楼梦》的探究却远不及此。“一百个读者,一百个林黛玉。”也许我的见解与你不同,但却希望能同你一起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4

  即是浅酌,那便是刚刚接触的意思。因为一篇读书报告,我开始翻阅了图书馆的红楼梦以及与它相关的各类书籍,但是对我产生影响的并不是原著,而是各类红学家们对红楼的看法。这也是有原因的,我的文学基础并不好,有很多时候看原著并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用意,但是看各类评说却能让我在他们的理解上慢慢地“品”红楼——这便是我的“浅酌”。

  那我到底浅酌到了什么呢?

  众所周知,看《红楼梦》的人们在一开始看的时候,最先关注的无非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我也不例外。但是在众人研究贾府为何“弃黛玉,就宝钗”的经济政治背景时,我却被宝黛之间三世的“木石情缘”深深的震撼了。那是多么令人揪心的爱情啊,人世间的人们都能在他们短短的数十载的时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历经了三世的漫长岁月却依旧抱憾终身,这着实是令人揪心的'。

  虽然《红楼梦》是因其里面人物角色的丰满而被世人所敬仰、所推崇,但宝黛之间唯美的爱情故事却是《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大卖点,人们往往是为了看宝黛的爱情而去接触红楼,继而再爱上了里面活灵活现的人物,即使是一个丫鬟也值得人们去研究她言语中的深意。那就更不用说是主角之一的薛宝钗了。看过红楼的人都知道,薛宝钗是冲着“金玉良缘”而住进贾府的,对于这么功利的做法,正处于浅酌状态的我是不喜薛宝钗的。从她的“热毒”便能看出这人的内心是存在黑暗面的,不然也不会需要用天地间最纯净的东西来治愈,而且还不能根治。

  薛宝钗的所作所为都是带着目的性的,这也许不仅仅是当时的人有,就连现在处在法治社会的人们也会有。至少现在会真的做到“无己”的人是几乎绝迹的,就连做慈善的大善人也不是单纯的为有需要的人做事,毕竟知名度也是获取利益的一部分。然而就目前而言,目的性主义已经开始充斥整个社会了,那么是不是表示薛宝钗也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另一个新坐标呢?其实不然,功利主义虽盛行,但真善美还是我们所歌咏的坐标。我不敢说是每个人都崇尚真善美,都厌恶薛宝钗的“步步心机”,但至少我是的。我可谓是怀着对薛宝钗的不喜而看着她是如何扑蝶进而陷害黛玉的、怀着愤怒看着她和贾宝玉的新婚……

  对于薛宝钗,我是多有不喜,但是我也不会否认她的立场。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薛宝钗的做法虽然不能被那些为宝黛爱情悲剧伤心不已的人们接受,但红学家们还是可以较好的告诉读者们她所作所为的深意,至于能不能全盘接受便是个人问题了,毕竟我们离主角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

  红楼路漫漫,浅酌还在进行中……

《红楼梦》读后感5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最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哪个?”,“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哪个怜?”这个朝代,腐朽的王朝在堕落,那里没亲情,没仁义,却有着凄凉无情但又纯美如水的感情。

  黛玉是水,这已无可非议。即是从姑苏水乡走来的女子,是为白甘露之恩的降珠仙子下凡投胎,她自然携带股清甜的水气。“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有着喜怒无常的性格特点,爱哭的脾气,与那作诗作词的才情,无一不携带水的特点——柔美,空灵,变化无常。然而黛玉有她坚守的一面:对宝玉的感情,用情之深深至泣血。我感觉,这种感情视富贵官爵为泥土,打造在互相赏析,心有灵犀的基础上,干净飘渺。但,它一直是空虚的,如肥皂泡通常,会随时破灭。“春恨秋悲皆自惹,出水芙蓉为哪个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钗则不然,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且不论她在“宝黛恋”中的主角,看她为人处事:和气中携带坚强,为人处世亲厚、同等看待,在被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是一个委婉内敛的人。她从小遭到正统教育的熏陶,深受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毒害,为人行事遵守三从四德,纲纪伦常。宝钗如山,稳重,守分,才知。她的柳絮词更托出她的沉稳,贾母不也这样夸她!“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他们的感情是大伙认定的'金玉良缘。

  只可惜宝玉是个情种,他只看到山水各自的好,看到钗黛各自的美,最后选了一瓢水。或许曹雪芹想歌颂的就是这样干净纯美的感情。为了真爱的人可以抛弃所有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罪名。但这并不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把握如水的感情是非常难的,即使它灵动纯洁漂亮,也只不过从大家的手中一点一点滑落罢了。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所以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华,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在这所有繁华掩盖下的因男尊女卑引起的重重杯具: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执,远嫁的探春,跳井而死的金钏……想到那些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女子,最后都逃不了的凄苦运势,真感觉造化弄人。有貌如何?有才如何?有家世又如何?那些以往拥有些所有居然没办法换取一个容易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她们最大的悲哀。如此的红楼,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社会的无情的鞭挞。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红楼梦》读后感6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菊黄蟹肥,吟诗作唱。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在海棠起社、初斗清新后,即由史湘云作东,按薛宝钗的意图,邀请贾母等人在藕香榭观赏桂花,并大摆螃蟹宴,然后赋菊花诗,作螃蟹咏……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述的一幅颇有趣味的画卷。

  我以为,这一回文字,其趣有三:

  首先,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凤姐、贾母之口,把二百多年前的“食蟹经”刻画的十分细致、周到。螃蟹味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佳肴。但螃蟹性寒,有微毒,年老体弱的人不宜多吃。因此,凤姐在开宴前观赏桂花时就和贾母逗笑,讲“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讨老祖宗笑一笑开心,一高兴多吃两个就无妨了。”贾母也嘱咐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又嘱咐湘云、宝钗二人:“你两个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螃蟹有腥味,要趁热吃,并因其性寒,最好作佐酒菜肴。所以在开宴后,凤姐就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又说:“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多倒些姜醋。”……这些都和我们现在吃法差不多。只是随着科学的昌盛,现代吃法更精细些。例如螃蟹成熟可分笼蒸、水煮两种。笼蒸时最好用绳子把每只蟹扎好,成熟后上盘比较整齐,其优点是味香,营养成分跑掉少;水煮必须用冷水,以防螃蟹脚断,水煮时放少量姜,其优点是可解部分腥气和微毒。又如现在我们用姜醋时还放进酱油、糖、味精等,使调料味更鲜美。现在市场上已有调配好的`瓶装“蟹不离”出售,使食者更方便了。

  其次,作者在此章中描绘了一幅祖孙、母女、姐妹乃至主婢同乐的图画。螃蟹宴主要摆了三桌:“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的……”同时,“令人盛两盘子与赵姨娘、周姨娘送去。”“又令人在那边廊上摆了两桌,让鸳鸯、琥珀、彩霞、彩云、平儿去坐。”后来,“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尽管随意吃喝,……”这段大观园内上下、尊卑同乐的文字,写出了在贾府等级森严的另一面,特别是在主要是年轻人的聚会时,也还有着比较开明、随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民主思想的端倪。

  再次,作者在此回中,还着重描写了众姐妹和宝玉赋菊花诗、作螃蟹咏的动人场面。史湘云和薛宝钗通宵达旦拟出的十二个菊花诗题目,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梦》因“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夺取了一至三名,被推为魁首,充分表现了潇湘妃子的“咏絮才”。而在其后,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作的螃蟹咏中,虽然薛宝钗的诗被说成是“食螃蟹绝唱”,但众人也认为她“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对一向以雍容大度、贤惠温淑著称的蘅芜君来说,也表现了其性格的另一面,耐人寻味。

《红楼梦》读后感7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你本为仙草化身落凡,有着灵动的美态。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你本是女娲补天遗落下的灵石,化身为人找寻真爱。他们,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故事。

  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能理解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和冷漠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她在绝望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

  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然后红楼,则成了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它是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是情感史的递接桥梁。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 在精神力上的质感。让我们我们看到了一个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的神秘情感境界。

  所以,它即使遗憾,却拥有了自己精神上的灌溉;即使可悲,却拥有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即使可怜,却拥有了他人后世的同情与怜叹;即使成为历史,却也拥有了后世人无尽的膜拜与赞叹。

  转眼现在我们的这个繁荣、快速进步的现代社会,我们以为我们很快乐,我们以为我们很幸福,我们以为我们 这样,就什么都比古代的一切还要完善。也许,我们满足了物质的给予;也许我们满足了现在都市的喧嚣;也许我们满足了周遭环境的科学与现代,可是我们却不知道,也许我们在精神方面却是贫瘠的、荒凉的。

  也许爱情的悲剧存在于每个时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轰轰烈烈和遗憾惋惜都成为了历史潮流中的一点飞灰,销匿于滚滚历史尘埃之中。

《红楼梦》读后感8

  夜晚。

  守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守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当浮躁的心完全平静下来的时候,我听到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

  过去。

  读《红楼梦》,心中只觉惆怅及对黛玉的悲哀,一个芙蓉般清纯的女子竟永远只流淌着些小女子的哀、怨的眼泪,而口中却是刻薄尖锐的言语,泪水消散了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和游荡在她和宝玉之间的'情愫……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些都曾是她含泪吟出的无调的歌。过去,我以为这是多愁善感,深锁闺阁的伤春愁思,无缘无由。

  今年。

  柳絮不再纷飞,莲花奇巧的身姿在塘中清雅迷离着,我重读了《红楼梦》,重读了那个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黛玉。

  都说第二次是第一次的重复,第二次也许会趋于平淡,但第二次是一种坚持,一种回味,一次新生……或许一泓清水所承载的真是似水流年的痕迹,或许那随心所欲的青春洒脱已如淡淡的涟漪慢慢地消融了。黛玉已不再是那个与宝玉吵架只会伤心流泪的女子;不再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孤僻小姐;不再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低头落泪的痴颦了。

  在蝉的聒噪中,从质朴而又情真意切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黛玉的眼泪是女子的仓促之泪,她的泪是一种情的凝结,是一个灵魂的最高哀痛,是一个悲剧的绝美体现,是文章的爽朗性灵之美。

  黛玉的品格、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如果我不能了解这一切,深深感到这是一个高洁美好的人,如果不是久已感她之所感,爱她之所爱,和她同忧同乐,同笑同啼,她的悲剧就不会使我这样,回肠荡气,惊心动魄。

  试想,曹雪芹为何把红楼的主角描写的如此多泪?他必定要达到心碎的效果。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价值愈高,悲剧愈大。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却为其他的悲剧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知红颜薄命,便知这首由无数女子吟唱的红楼曲也不过是一首短暂的悲歌。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在茫茫尘俗之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宝玉,在最后,让她“玉带林中挂”,含恨而死。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黛玉的绝佳才情感动了多少人。她的毁灭让我心中隐隐地痛,为之可悲,为之可惜。这痛便像那湖面长年不散的雾气,永不知那朦胧美,久久不散那份奇异的陶醉……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我耳边萦回着这一首绝唱。思绪在这无边的黑夜驰骋,黛玉已消散了,我用我的心在与那情韵雅洁的女子交织着。

  当遥远的声音在耳边徘徊时,

  我又一次翻开《红楼梦》找寻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9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然而,她的玲珑心思,于花开之时便见花落之凄,那份明了、心气、才华,在芸芸大观园里,犹如一枝傲雪寒梅,独立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从单纯的了解情节,到赏佳句美言,到品意境,到看字句背后的作者匠心,析人物性格命运,书中的人物,如同我的朋友,越走越近,逐渐为我了解,为我好恶。

  书如人,人亦如书。

  友谊就像酿酒,经年愈久,味道越浓。第一眼的印象不过是大致分类,如书的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随笔,也有说教八股文。这第一眼,极为浅近,却又非常重要。喜欢小说的人看到诗歌,必然少一份深入品读的热情,而热衷政事的人看到说教八股文,则会有莫大的兴趣。没有热情,也许会错失一生的缘分;拥有兴趣,也许就握着了打开一个世界的钥匙。

  然而,仅凭第一眼,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一本包装精美的.书,里面也许全是空言滥言妄言,甚至谎言。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书亦有斯是陋书,唯其言馨。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花时间读他。正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要像读书那样,静静地用心读一个人,读外表,也读言行,还读内心。有的人,第一眼很“对眼”,然而相交下来越走越远,最后甚至避之不及;有的人,第一印象不过如此,慢慢交往却发现他的众多好处,心中不免窃喜幸好未曾错过;也有的人,从见面的那一刻,恍若隔世重逢,从此相知相惜……好书难求,好友难得。

  读书,必须要读细节,细节处可得文章之真义。读人,最好和他共过患难,患难时方可见人之真情。你生病的时候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的那个人,你失落的时候体贴问候、尽心开解的那个人,在凌晨两点还为你开着手机、肯听你唠叨的那个人,欣赏你的理想同时会提醒你踏实前进的那个人……这些,都是你应该要珍惜的人。

  人格是用一笔一画写成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东西都来自细节;校园里,许多伟大的力量都来自细节。人格浓缩在细节里,学校的精神和风貌也可以通过细节处透视。

  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不容易,但如果你注重细节,也许你已经赢得了一半。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长期培养,严于律己,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桩桩具体小事做起,我们的人格才能高尚,我们的校园才能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铅华洗尽,本色方露。狂沙吹尽,金玉始现。书亦如人,仿佛千变万化。人亦如书,其实万变不离其中。读书,就静静地读,直到看书不是书,看它物却见书的境界。读人,也静静地读,读出真性、真情、真义。

《红楼梦》读后感10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无数经典的文学作品,而《红楼梦》是世界文学殿堂的奇葩,是世界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我们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阅它,并理解它所表达的深意。

  曹雪芹作为一个落没大家族的子弟,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子突然转变为家徒四壁的穷人,他体会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从他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寻它的实际价值,从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东西。

  贾宝玉作为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族公子哥,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个傲气冷漠的人,却会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气逼人”这种话。虽说娇生惯养有点小脾气,但对女子却是极好的。他会因为林妹妹心情不好而放下架子去哄人;会因为对自己的丫鬟发了脾气而去道歉;会拿出一箱子名贵扇子给晴雯撕,就只因为她喜欢撕扇子。而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但是对待外人却也是十分仁慈的。就比如说刘姥姥。刘姥姥曾两次到贾府去攀亲戚,不但没有被敷衍对待,反而得到了不少的好东西。虽然说不是人人都是以真心相待,但也没有仗着家大业大而欺负人。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做到的平等。不是一个人要做到平等待人,而是整个社会都要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要做到平等待人,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实践它。

  贾雨村作为一个文墨描写并不多,却极其关键的人物,他的变化让人难过。曾作为一个穷书生的时候,他连上京赶考的钱都没有,是当时仍富裕的甄士隐给了他银两,让他能去考试。后来他才可能成为进士,成为一方知府。然而他在处理薛蟠打死人并强抢民女这件事上,因为畏惧四大家族的势力,而放弃了作为一个官的应有的品质。且那被强抢的少女是他恩人甄士隐的丢失的女儿,他也没有帮助这个孤苦伶仃的女孩。他的这些做法,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就是缺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诚信和敬业。为官,贾雨村没有敬业、公正。为人,他和那些知实情却熟视无睹的'人一般,没有诚信待人。这一切,都导致了这个社会的不法治。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我们不能如此,我们一定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带发修行的小道姑妙玉,本来常伴青灯古佛之人该是有一颗大慈之心的人,可她却为人尖酸刻薄,傲慢无礼。就拿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事来说,当贾母一行人来到道姑们修行的院子,妙玉便差人去上了茶,茶自然是好的。贾母一高兴就赏了刘姥姥半杯茶。待大家喝完茶之后,道姑收拾茶具,这妙玉便指着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说,这等脏污物就不要了。贾府中身价比她高许多的人都不曾如此,她到是如此。待人和善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千万不要学这种人的做法。

  《红楼梦》当真一本优秀的作品,我们真该好好学习,体会其中乐趣。

  品红楼,体真情!

《红楼梦》读后感11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相聚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首《好了歌》告诉我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了是结束,也是了却、了结、了悟。只有这样,“好”才有意义。世俗人就是做不到“了”,所以就觉得不好。世间荣华富贵终是一场梦,是虚幻的。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木石前盟。可到头来他们的爱情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悲剧展现了人间的富贵繁荣从发际到衰弱的历程。

  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是最清高,最孤僻,最多愁善感的。然而也是最具才华的。她有思想,有志向,有个性,属于封建社会中的一代高尚女性。但是,她过于自尊。在她眼里,“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地方。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她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正因为这种性格,她最后悲哀的含恨而死,空想了一辈子爱情梦。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因为爱情,最后还是含恨“魂归离恨天”了。

  而本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的新新人物。他不会因为自己生得须眉男子而在女性面前自骄,却说:“男儿是泥作的骨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在女性面前由衷的自惭形秽,何尝不能说这是千百年来的千古奇事!他更是把林黛玉是为自己唯一的知己,在爱情方面做了执着的表露。但是,在那个时代,爱情没有自由,儿女的婚姻大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个错误的婚姻使绝望中看破红尘的宝玉遁入空门——他悟到了人生的空幻。

  另外,十二钗中的这首判词让我回味无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着实让人敬佩,一个十七、八岁的'弱女子,竟能把赫赫荣国府管理得这样井井有条。可惜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算计了一辈子,死后得到的只是一张破草席。一切都是空虚的,真真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最后,《红楼梦》的“树倒猢狲散”的凄凉结尾,让读者悟到了家衰人死万事空的真谛。告诉我们,富贵不过是时间的流逝。这段时间过去了,任何幸福繁荣也消失了。所以任凭你现在有什么七情六欲,时间过去了,结局也正如风月宝鉴的反面一样,是骷髅,是尸骨,是死亡,是空虚,是一场梦而已。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可以度化人的书。

  时间流逝,这些花样青年终于看破红尘,诸芳流散,物在人亡。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欢快了一场,终究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12

  悲惨凄凉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庄红最伟大的作品。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盛而衰的命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爱情,象征着感情的高洁与纯粹;宝玉和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和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爱情之中。薛宝玉的深沉、事故与冷静,与宝玉的天真、叛逆与软弱,以及黛玉的诗人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观园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的残毁。《红楼梦》成为一曲青春的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纯洁少年的共同心音。

  凝结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韵,饱含了作者的心血创造《红楼梦》登上艺术的顶峰。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爱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心情!小说的叙述自然而亲切,展开的生活画面如同涓涓流水,波光云影摇荡其中。看似平常的生活,却蕴含着大悲大痛、大起大落的情节。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在历史上,曹雪芹家和《红楼梦》中的贾家一样,是个贵族之家。他出生在清代康熙末年(约1715年前后),死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或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曹雪芹的家世,就只能追溯到抄家之前。他之后的事情我们无法知道,但是能够知道一生他家境的情况。可是,他到了北京之后的事情,记载很少,我们只能晓得一些片段。据说,曹雪芹到了北京之后,就过起了苦日子。晚年更是穷困潦倒他是因为小儿子死了,极度伤心,最终贫病而死的。

  尽管生活贫困,曹雪芹的性格却始终是傲岸狂放的,始终保持着不为世俗所动的自由精神。他多才多艺,擅长写诗和绘画。可惜,没有什么作品留下,我们只能够从他一些朋友的口中描述中的一些形象。然后遥想这位大作家的风采神韵。

  曹雪芹一声的心血,都倾注在《红楼梦》中。但是,《红楼梦》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红楼梦》只留下了八十回,成了“伟大的省略号”!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为高鹗。他的续书,使小说有了完整的形态。高鹗,字兰墅,一字云士,别号红楼外史。他出生于约1738年(乾隆三年),死于约1815年(嘉庆二十年)。

  《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天才补天,而被遗弃,就是人生没落的悲哀。作者以为这剩下的“零一块”的先天本质原是通灵宝玉,可是已经降生到他那个时代环境中,就不幸地变成了可怜而无用的一块顽石了。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14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到其妙处所在。

  《红梦楼》以贾、史、王、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的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了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 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机其真实地,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回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歌,歌赋,音乐等各类的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毛,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养出来的。从而是她在十二金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的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的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他写的“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的研究,有法国评论家陈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西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是一本韵味悠然的书,是一本让人懂得不断反思的书。

《红楼梦》读后感15

  今天上午终于看到了《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死了。整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出场人员数不胜数,金钗十二而偏爱黛玉。红楼开篇介绍说,黛玉本是三生石旁的一株仙草,唤作绛珠仙草,宝玉乃是幻境里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日日浇灌仙草,仙草便有了灵性化成了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一并下凡渡劫,以一生的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情。黛玉为还泪而来,最终也泪尽而夭。

  黛玉是宝玉姑姑的女儿,黛玉之母在黛玉年幼去世后,贾母因心疼外孙女母亲去世又无手足,便将黛玉接到贾府照顾,不久后,黛玉之父也因病去世了。黛玉聪明,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命运让她格外的敏感,心思太过细密,思虑过重,加上先天的血气不足,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便有了病怏怏的`林妹妹形象。偏爱黛玉,因为她的不完美,她的小性,她的俏皮,她损人不带脏字的可爱,怼人怼到哑口无言,她葬花,吟诗,抚琴,待人真心,真诚。大半本红楼读下来,心中装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林黛玉,而不是世间流转着的哭哭啼啼的病较花。

  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个妹妹好似哪里见过一般。黛玉爱宝玉,把宝玉作为在自己在人世间唯一的寄托跟希望。而宝玉对黛玉,则更痴迷,因旁人一句玩笑话,说林妹妹要回南方了,而大病了一场。宝玉对黛玉是痴,是用心,视黛玉为知己,宝玉说,只有林妹妹从不说劝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混帐话。宝玉像小王子一样,像个不染尘事的精灵,却痴迷于黛玉。

  黛玉为宝玉大婚而泪尽而亡。贾宝玉因遗失了他的通灵宝玉而神情恍惚,三魂失了七魄,贾母、王熙凤等人密谋迎娶宝钗给贾宝玉冲喜,黛玉孤苦,身体又弱,识大体的宝钗在众人眼中更适合嫁给贾宝玉,于是便上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的把戏,骗宝玉指给他的是林黛玉,宝玉虽病中痴傻,却仍开心的准备迎娶林黛玉,掀起盖头来,却是宝钗,大喜大悲之下,病的更厉害了,宝玉说,不如腾一间空屋子,趁早将我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服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黛玉则在知道宝钗将嫁给宝玉后,悲愤到吐血,黛玉到死都不知道,宝玉是不知情的,她恨宝玉,带着对宝玉的恨,在宝玉跟宝钗拜堂的时辰,泪尽而终。

  宝玉小时候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出家当和尚去,虽没有看完,也知道宝玉最终在雪地里跪别其父贾政出家了,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佛家说,要斩断七情六欲,但是我却觉得情欲才使得一个人有血有肉,鲜活而伟大。小时候觉得,喜欢的时候,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喜欢,不计较得失,不在乎结局,尽力去追逐,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对方,等到缘分散时,也不会后悔。长大了却觉得,爱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好,一切都好。

  有一首歌叫《痴情司》,是《贾宝玉》舞台剧的插曲,歌词最后一句写道:今生若无权惦念,迟一点,天上见。

  给我黛玉妹妹打CALL。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5-14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1

《红楼梦》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01-15

《红楼梦》读后感12-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2-04

《红楼梦》读后感12-19

《红楼梦 》读后感11-19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