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07-17 12:25: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爱的教育》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1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将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将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将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将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陪着孩子一起走进《爱的教育》的世界,领略着安利柯的父亲对孩子的殷勤教导与安利柯经历蜕变的成长命途。一天一天,一页一页,就连原本带着不满、无法静下心来的我,竟是这样肆意地闯进了这样爱的世界,又更何况是孩子呢?

  这本书好似是台照相机,记录着生活中的善与恶,也同样记录着同学间、师生间、亲子间的点点滴滴,呈现一派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稚嫩却不乏警醒,作为已为人子母的我,有时也不禁感叹,这本书蕴含着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咀嚼消化,并用于自己本身现状。若是这样,这本书收益的人群将会是父母、孩子、师生甚至这整个社会。

  克洛西无疑是孩子们的榜样。残臂穷困的他丝毫没有丧失志气,在破旧的阁楼上依旧能忘我地读书,正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不正是如此吗?看到此,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周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凌然正气,掷地有声,一下子就能撼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弦。

  克洛西与周总理的精神不也是现在孩子们最缺乏的吗?一会儿叫苦,一会叫累,不懂得珍惜现在他们虽拥有的一切。记得著名语文教师谌卫军写过这样一首诗“我是一只鸵鸟,将头埋进幻城,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我却得了夜盲症。”如今的孩子们都是这样的一只只“鸵鸟”,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却缺乏着精神上的馥郁,有着我们给他们的桎梏,失去了他们自由飞翔的空间。

  我认为家长们的心是一样的,爱着孩子,却受着万般折磨。在放与不放间踌躇,像鹰一般残忍,我们不忍,像放鸢一般寸步不离,孩子不愿。而在这本书中,我认为家长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有一点我认为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可以尝试的,那便是用书信来教育孩子。在书中,安利柯的父亲与母亲在教育他时,很多时候采用了这种方法。当安利柯的母亲看到安利柯在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地走过后,便写了一封信教育他应设身处地为穷人着想,并告诉他穷人受施舍后的祝福会给自己快乐和健康。

  这种方式的教育既有利于避免与孩子间面对面的冲突,还可增加孩子启发的时间。并且还能记录下一次次的教育过程,让孩子能够永远铭记。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则是如此。《傅雷家书》中一篇篇父亲对儿子的警讯与告诫,都让儿子发人深省,我想傅聪最后的成功一定离不开父亲的一封封家书。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父母应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工作。当安利柯的母亲教育儿子应该尊重死者、为穷人着想。我认为他的母亲在说这些话以前,便已经是个很好的榜样,这样才能让孩子依样画葫芦地学。父母在孩子一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安利柯的.父母无疑是安利柯一辈子最大的恩师。钱钟书夫妇对于女儿钱媛来说是父母,是亦师亦友。钱媛儿时体弱多病,小学都是由钱钟书夫妇指导,因此这俩夫妇对于他们女儿的一生的意义更为巨大。钱媛果不负众望,有着父亲嗜书如命和母亲做事稳稳当当的性格。在杨绛《我们仨》中,我深深地敬佩着并羡慕着这样的一家人。

  温总理曾经说过,“我曾经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现在我要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前者我主张读书的意义,后者提倡读书的实践’”。这句话,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入的领会。

  读了《爱的教育》后,不应该只注重读时的心的悸动,而应该着重于读完后的实践。只有一个“活”的教育,身为父母的我们,才能为孩子铺垫上成功的基石,也许我们不能为他们挡去风雨,不能保证他们一路无阻,但是至少等我们放手的那天,我们会更安心、更放心,这样,足以。

《爱的教育》读后感3

  妈妈从新华书店带回了一本《爱的教育》。整整的一天时间,如饥似渴地读着,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又细细地品味着这本书,我慢慢地融入了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

  作者埃·德·阿米琪斯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恩利科的角度,描写他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富有哲理,让我沉思领悟,有的辛酸哀伤,让我潸然泪下,有的轻松有趣,让我捧腹大笑。这些关于爱,关于教育的故事,将永远让我铭记在心。

  爱与亲情

  “您要永远记住我,替我亲亲妈妈,亲亲爸爸……还要亲亲小妹妹路易吉娜……” 当菲鲁其奥的脊背被刀子刺穿,将要死去的时候,他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不是“我很痛”,也不是“我想活着”,而是嘱咐外婆,要传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意。

  掩上书本,我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眼泪早就流了满面。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同龄人。他为了救他的外婆,用自己弱小的身体挡住了凶手的砍杀。一开始,菲鲁其奥是一个很不孝顺的孩子,他曾经让他的外婆伤透了心。但是,这一次,当危险真正来临时,菲鲁其奥却用生命守护了那个一直爱着他的人。

  是的,正是“爱”,触发了一个会打架会赌博的“坏”孩子藏在内心的力量。菲鲁其奥的本质是不坏的',他只是骄纵和顽劣。面对这么一个野孩子,外婆痛哭流涕、苦口婆心地教导他,希望他能做个好孩子。爸爸溺爱他,又希望他某天能幡然悔悟,做一个意志坚强,慷慨大方的人。他的家人,始终没有放弃他,这给菲鲁其奥带来了改正缺点的动力。

  像我们这样的孩子,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时候会顽皮,会恶作剧;有时候也会因为我们的漫不经心、蛮不讲理,伤了爸爸妈妈的心。但是,亲人们和老师们,给予了我们最大的爱与宽容,就像海上的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远航;也因为他们的爱,我们的内心爱的种子,也正慢慢地成长,总有一天,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爱与尊严

  “我心甘情愿干这种事。但我绝不给德国人干。为我们自己干事,我乐于去干。要知道我是伦巴第人。”这是一位年轻的小哨兵的话。当长官交给他一件既光荣又危险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回答。

  这个孩子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年代,看到的是闪闪的刀尖,听到的是隆隆的炮声,承受的是来自敌人的欺负。当他知道自己能为自己的祖国献上一份力量时,他,把内心的惊恐、一切的危险都抛在脑后,他想的只是——“我是伦巴第人”。

  从小到大,我一直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听过很多感人的故事,也知道了,爱国就是把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祖国的荣辱联系在了一起。但是,我还是经常问自己,什么是爱国,尊严又是什么?这一次,我从我的同龄人——小哨兵身上找到了答案。“爱国”不仅仅只是喊几句口号,唱几句国歌,而是,我们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即我,我即祖国”这种蕴意,并被这种蕴意所触动时做出的行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还是一名小学生,还没有机会做伟大的事情。但是妈妈告诉我,一个十岁的孩子,爱国就是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爱国就是认真学习,爱护环境,有尊严地生活着。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不仅有菲鲁其奥的临终托付,小哨兵的慷慨激昂,还有很多很多。坚强的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强忍着悲痛去上学,那一双温暖的手给予了他多少安慰啊;经常嘲笑别人的弗朗蒂,却让自己母亲蒙羞,他的行为遭到了校长和同学们的鄙视,他又是多么后悔;经常帮助父母砍柴的克莱谛,得到了大家的赞扬,真令人羡慕;胆小怕死的波列科西,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家庭劳动、学业、书法、品德等方面的二等奖,难道不是我学习的榜样吗?

  作者描写的虽然是十九世纪的故事,但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一个一个感人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他们是如此贴近我的心灵。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教育了我,如何面对困难,面对他人,面对生活,更教育了我,如何理解亲情,理解尊严,理解爱国。

《爱的教育》读后感4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5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经典儿童读物)时说过的一段话。教育的爱,从广义上说,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事业。从狭义上说,就是爱自己、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这种具体到一点一线一面的教育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爱自己”,不论从谁的角度来说都是自尊自强,有向上之心的表现。“爱学生”,是每个老师教育之本,俗话说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孩子。这恰恰是师爱最有力的表达。“爱老师”,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他们不仅有得还得有施,这里的施是指对老师的尊敬与关爱。“爱学校”,学校是教育场所,保护学校的气韵不被污俗所侵,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他提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还认为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

  《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教育电影,讲述了一个八岁小男孩伊桑富于幻想却伴有学习障碍,这不是成人所关注的成绩和排名。当他惹出无数个麻烦后,被送到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他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传统教学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尼库巴发现伊桑并不快乐并找到原因,他发现伊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伊桑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桑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也许影片要诠释的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看过的人一定又觉得,似乎所表达的又不止这么多。

  国内外对于以爱和教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它们所想表达的内涵无非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作品背景下,教育存在各方面的缺失,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等没有用爱来教育孩子,从而影响孩子成长。相反的,若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是物质还有心灵),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一样很优秀。

  对于“爱”的剖析,我认为教师的爱是严格的爱,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光爱不严,师生之间打成一片,影响教师最基本的形象,学生会对老师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 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严是指 “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厉”意味着老师态度的强硬、 武断和偏执,会使孩子产生惧怕、 退缩等不良心理。严是指“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要有分寸。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 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 教师的爱是宽容的爱,理性与感性统一的爱。

  “教育”,一直是个庄重的字眼,“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进行教育的原动力。三尺讲台不言累,一分一秒倾爱心。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应该永不放弃。让教育与爱同行,苦并快乐着!

《爱的教育》读后感6

  最近一直在看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并的是他的畏友写的《续爱的教育》(著者详细名称未知)。这两部著作,前者涉及到学校教育,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的相处之道,译者夏丏尊先生称之为感情教育,是软教育。但其中涉及到较多的病痛死亡,读来不免让人感怀神伤。而后者是自然教育,所崇尚的是意志教育,也称硬教育。我想此两者的结合,才算一个人一生的完整教育,而我认为续书所阐述的比前者重要且深刻得多,但我们却连作者的名字都不得而知,这实属又是历史对有功之人的一种戏谑。我也只能权当悲悯一番,转而对自己能够细读此书而欣喜至哉。

  读罢这两本书,我却不免哀叹原来我未曾真正受过教育。我的小学教育岂是这样走过的:

  如智者般的先生平等温和的看待每位学生,无论贫穷贵贱,无论成绩资质,忍耐学生的淘气无知,即使学生间的吵闹,一瓶墨水正中自己的脑袋,他也绝不在未弄清楚状况时发脾气。

  如兄弟般的同学之间的情谊,印象最深的是卡隆和代洛西。卡隆是这个班级正义的化身,他比同龄人长得高大,魁梧,但他不欺负弱者,而是保护班里常受欺负的同学,如克洛西,耐利等人,且不求回报。

  班里还有其他同学,如整门心思都在如何为商赚钱的'卡洛斐;努力帮助家务且不耽误学习的可莱蒂;勤奋学习不骄不躁的斯带地……

  这本书以其中一名学生——安利柯的笔触写他一学年的生活,其中也包括父母的教育。学生并非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去过盲人学校、见过畸形孩子、去过幼儿院、感受了乡野远足,等等。在真正的生活中。学会感恩,学会思考,懂得同情,懂得奉献。这一切,小学老师好像未曾这样的告诉我,而我,也没那个天份早早就能领悟人生要领。

  而我,也没有一个像安利柯那样经验丰富且具有远见卓识的舅父。在《续爱的教育》里面,安利柯休学一段时间,在靠海居住的舅父身边,感受他的言传身教,体味最接近自然的真实伟大与哲理。

  舅父教给他的是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品种名称,生长习性,而每一种植物的背后即有舅父一段意蕴深长的故事,每一种植物都有它自我存在的价值。

  他告诉了我每日必须努力的方向,即是:第一,增进自己的健康;第二,把心弄好;第三,修养思想。

  “无健康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健康一失,就不能贤明,心因而褊狭,也就不能善良了。”

  “只是心好,或只是头脑好,都是不够的。只是心好,恰如没有舵的帆船;只是头脑好,又恰如备了舵而没有帆的船。这样的船一遇到风,就会撞到岩石上去或触到岸边去,否则就只是团团打旋而已……”

  日行三善难不?其实不难,“待朋友亲切是好事,做正当行为是好事,爱惠待人也是好事,令人快乐是好事,又,无论怎样的小的牺牲也是好事,学得知识也是好事。”这样说来,做好事并不难,只要你用心。

  于是,我回想起昨天,在学校那片属于我自己的小天地诵读《道德经》,是好事;不久过来一位问路的姐姐,亲自带她过去,亦是好事;回来又遇到一位问路的叔叔,又是好事。

  今天洗了一大堆衣物,劳动最光荣,是一件好事;向清洁工阿姨问好了,是好事;帮一起留守的姐妹抬水,是好事……

  很多时候,我才发觉我怎么懂得那么迟,但懂得迟总比永远不懂的好。可懂了就要去做,否则就成了空话。

  文中还阐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关于职业的选择,关于幸福的追求。唯有用心读了方才感受深刻。

  我只是感慨,教师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但用心教学的又有几个。教师教的不只是“学”,更重要的在于“人”。正是由于“人”的灵性、复杂、独特,教学若是套上了模式,不关注“人”而只注重效果,那其实,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人看。管你如何道貌岸然,语言如何殷切热情,可认知错误导致采取的方法也将会有所偏颇。试问,这样如何教出一个心智完善的学生?

  中国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生受教育也越来越多,但是否素质越来越高,我也唯能嘴角上扬四十五度,且笑且伤心。

《爱的教育》读后感7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有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爱的教育》以四年级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令我记忆犹新感人至深的是第五卷二月《护士》(又《爸爸的看护者》)这一节,因为我读到后面是含着泪水,声音哽咽的,差点没读下去,说的是一位乡下叫西西洛的少年到那不勒斯市某医院找他去法国工作前日刚回国突发疾病住进该院的父亲。护士一时记不起他所说的姓名,根据他所说的不久刚从外国回来的老工人,领他到长廊尽头病房尽头一个病人面前说:“就是这儿”,病人面部全变形,只是面部轮廓和眉间似乎还像父亲,病人一动不动,抬眼注视少年,又闭上眼睛,仍不开口,只是吃力的呼吸。医生说病人患了面部丹毒,病很重,但还有希望,好好照顾,对病人有好处,于是该少年一心照顾病人,“替病人整顿枕被,不时摸摸他的手,或者赶走苍蝇,或者呻吟的时候俯身看看,护士送汤药来时,他接过杯子或汤匙替为灌喂”而病人呢?“时时张眼看西西洛,好像仍不明白,不过每次注视他的时间渐渐地长了些”。就这样过去了四天。病人的病势时好时坏,反复不定。西西洛尽了心力服侍。

  第五日下午,西西洛听到室外脚步声和宏亮而又熟悉的'声音,看到手缠绷带的父亲惊呆了,父亲也跑过去拥抱西西洛,说母亲来信让西西洛来医院,他等了好久没来正担心,正要出院,没想到医院搞错了病人,见到儿子西西洛,高兴的不得了,想拉儿子走,说今晚就可以到家,西西洛回视那病人,病人也张大了眼注视着西西洛。这时,西西洛却要留下照顾该病人:“不是,爸爸!请等我一等!我不能回去!那个爸爸啊!我在这里住了五日了,将他当做爸爸了。我可怜他,你看他在那样地看着我啊!什么都是我喂他吃的。他没有我是不成的。他病得很危险,请等我一会儿,今天我无论如何不能回去。明天回去吧,等我一等。我不能弃了他走。你看,他在那样地看我呢!他不知是什么地方人,我走,他就要独自一个人死在这里了!爸爸!暂时请让我再留在这里吧!”父亲决定不下,看看儿子,又看看那病人。问周围的人:“这人是谁?”“同你一样,也是个乡间人,新从外国回来,恰好和你同日进院。送进病院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话也不会说了。家里的人大概都在远处。他将你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呢。”父亲就让西西洛留下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就安心了。西西洛仍旧从事看护,热心与忍耐仍不减于从前。递药、整理枕被、手去抚摸、用言语安慰,从日到夜,一直陪在旁边,直到病人断气。临去世时病人还紧紧握着西西洛的手。助理医生说他的虔诚的使命已经完成让他快回去,说有神保护他这样的人,并祝他好运;护士把窗子上的紫罗兰送给他当作纪念,他把花分开散在病床上说留下纪念这个可怜的死者吧!临走时还不觉脱口而出“再见!可怜的父亲!”

  多么善良的少年啊!如果说在这之前,西西洛认定是自己的父亲病重,父子情深,乌鸦反哺,悉心照料,无可厚非,可是,当他知道自己照顾的不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病愈出院,并没选择同父亲离开,却是继续一如既往的照顾一位如同父亲一样出国打工归来病重的陌生人,真是常人所不能及。要是一般人还不和护士拼命,浪费时间精力,精神损失费也不少。

  在这儿,我不说西西洛是多么的无私,善良和高尚,也不说西西洛让我多么的感动和敬佩,我只说大爱无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的教育》读后感8

  最近和我们家的小学生白宇凡一同读了一本书——《爱的教育》,书中是一个意大利的小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他小学四年级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本书用质朴的语言记述了小学生的所见、所闻及所想,那发自内心的表白,充满爱和友情的情节,读后让人颇受启发。

  一直来,我们希望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友情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均衡发展;我想,作为象我们一样的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在孩子的教育上会显得不知所措;我们习惯于每天把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搞得紧张兮兮的,于此同时也把自己的压力无形之中传递到了孩子身上,把自己无法实现的一些个人愿望施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过早失去童趣。由于家庭的原因和成长的环境差异,不同孩子的个性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想做父母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身心健康、内心充满友爱、热爱学校生活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小学生形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讲述了众多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那就是“爱”。这些“爱的故事”将真诚、友爱、坚强、善良、高尚的真情注入孩子们的心田,滋养着他们的心灵。通过读这本书,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孩子们丰富和善良的内心世界,进而激发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好好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用“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感化孩子。

  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要感谢社会,人在旅途,从一个起点,到一个终点,而在旅程中,为你提供一切的,就是社会。它给了你家庭,给了你权利,给了你生活。总会有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只是人们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沉淀出那么多的.不满。我觉得感恩的心是一剂正确调整心态的良药。它告诉你:人们在感恩大自然的同时,也应该感激这个默默守在你身边的社会。

  还要感谢的是在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

  我觉的“感恩”是尊重的基础。是爱的充分体现。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读完了《爱的教育》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只有不断的去发现,去感恩,才能让人

  觉得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是一种人人都想要而得到的感觉。爱能够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大爱无形,大爱无疆。爱没有国别、区域、种族、敌我、恩怨等时间或空间上区分。这种博大的爱正是以宽容的胸怀,去爱所有的人或物,希望世间没有仇恨,没有猜忌、没有歧视、没有冷漠。希望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爱一个人,就要因对方的快乐而快乐,因对方的痛苦而痛苦!这就是爱!伟大的爱!博大的爱!纯洁的爱!无私的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9

  生活中,我想我也不能肯定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大人们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我们的心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家长对孩子说:“某某的成绩那么差,你少跟他在一起玩。”“你看,某某的功课那么好,你要跟她多做朋友啊。”这些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吞噬着我们纯洁的友情,使我们的天真越来越少,心计却越来越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冷漠,对待纯真的冷漠。

  当然,书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和孩子们对父母亲的依恋和热爱。其间有一对子女听到父母亲生意遭受了挫折,便主动向母亲要求放弃今后的礼物,甚至在饮食方面也要有所节制。着一切让父亲听到了,第二天这对父母买来礼物,悄悄放在熟睡中的孩子们的枕下。

  《爱的教育》描绘的各种爱如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情谊、乡国之恋……近乎完美,让人流连忘返。正如夏丐尊先生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朝着相同的目标一起奋进吧!

  爱的教育第二章读后感5

  爱,是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爱,是纯洁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人,因有爱而完美;人,因被爱而不再残缺。沉浸在爱的海洋中,致使从心底涌上了一股暖流,遍布全身,散发着蜜般的甜味,也只有生活在此,才能有所觉悟,懂得欣赏爱,付出爱,享受爱。而我,在读过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爱,领悟到了这一奇妙的境界。

  《爱的.教育》这本书全身散发着深厚而浓郁的爱的味道,让人不想放开。这是一本可以洗涤心灵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安利柯的意大利男孩一个学年的十个月中所写下的日记,从中透视出他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使人读后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文字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却令我感动到想哭。

  不论是谁,在他心灵深处都有那一片净土,那片土地上,栽种着一朵心灵之花。只要心中有爱,心灵之花就会因此而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我忆起那一个雨天,你拿着伞久久伫立在学校门口,如雕塑般一动也不动。放学了,我背起那并不是很重的书包急忙向校门口跑去,奔跑间,眼睛不断的扫视人群,搜索着什么。突然,我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你,止不住的欣喜攀上我的面颊,如爬墙虎似的在脸上散布开来。我兴冲冲的跑向你,你没有说话,可是我却发现你眼里那掩饰不住的温柔,你一手接过书包,一手牵着我,伞倾向我,让我感到头顶飘过了那么一抹深蓝,阵阵暖意从你那温暖的大手里传来,让我心头顿时一暖。我伸手想拿过书包,不经意间触碰到你的手,我愣了,与那只温暖的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只,凉的那么刺骨,我这才忆起,从出来就看见你一直把那只手放在口袋里,原来是为了我,泪水顿时涌了上来,充满了整个眼眶,还不时的向外溢出,背上的书包也骤然间变得沉重起来。

  雨,依旧在下着,打在我那原本就已被泪水打湿的脸上,使我分不清现在脸上液体到底是雨水还是泪水,我只感到心已被一种叫做父爱的情感所充溢着。

  又如初中的那第一个朋友,你犹如春天新生的孩子,脸上还带着些许的稚嫩,不过也正因这样,我也才会被你的天真与纯真所吸引,因为你看上去是那么的纯洁,其实你不知道,每当我看到你时,不论之前多么糟糕的心情都会瞬间好起来。

  那时,一种叫做友爱的情感在心头弥漫开来。

  回想着,心灵之花已在心中盛开,香气弥散心中,我顿时感到一阵说不出的舒畅。

  爱到花开。

《爱的教育》读后感10

  女儿这学期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课文,老师要求大家回家后能阅读一下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并希望家长也一起学习,为此我特意买了这本书,并认真地看了一遍。

  教育恐怕是最难的事情了,鲁迅早在80年前说中国少有合格的父母,到今天依然让人觉得没有过时,因此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教育子女的关键是父母要具备教育的资格,老师要具备教育的资格,可是不幸的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在"问题父母"、"问题教师"的教育之下,社会上批量生产"问题少年",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人在焦急中束手无策。

  在《爱的教育》之《译者序言》里,译者夏先生把办学校比做挖池塘。他说,我国办学校以来,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把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他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当时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先生给这部小说的评价很高,说作者写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小说原名《心》,夏先生觉得这个书名不醒豁,不能表明内容,先想改成《感情教育》,最后决定用《爱的教育》。

  看了《爱的教育》后感受颇深,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爱的教育,“用正确的爱去滋润、培养青少年的成长,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爱,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健全人格的人。”这是一句极一般的解释。更有许多人说:对现在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爱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这种教育又有多少实际效用呢?在这里,人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词,那就是“正确的爱”。

  一说到爱,人们的脑海里出现的,总是那种要啥有啥、样样迁就的溺爱;管头管脚、包办控制的占有式的爱;或以满足物资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物化的爱。

  其实爱既需要慈,同样需要严,它是严慈统一的爱。如果对孩子不讲原则,没有严格要求,只能培养自私、任性、依赖、骄横的人。长大后不能适应社会,也没有能力服务社会。这个不是正确的爱。

  爱也绝不能把活生生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占有物那样去控制。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天赋、意愿,剥夺了他的自由思想和实际能力,这将使孩子不会自己走路,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独立的人。这不是正确的爱。

  同样,爱不是物资的代名词,人们可以通过物资赠与去表达自己的一份爱,但华服、美食、新车、豪宅绝不能与爱划上等号。爱更多的是情感的东西,精神的东西。在日常的生中,爱给人一种被肯定、被重视、被关注、被接纳的感觉。使人感到温暖、快乐、振奋和上进。爱包含四个要素:

  1、爱是关心。心中装着他人和集体,时刻敏感到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拿出实际行动,主动去帮助别人。如敬业中学韩老师班的一位好学生,一次考砸了,黯然地在操场徘徊,不知如何向对他期望值很高的父母交代。韩老师有意借倒垃圾,走近他身旁,轻轻地说了一句:“所有困难都要靠自己去面对的。”这句话竟成了这位学生日后的座佑铭,上高中后,他在一张贺卡中写到:“那个篮球场上的傍晚,是您为一个迷路的孩子找回了回家的方向。”爱,有时并不要化很多时间,只要你时刻敏感到他的需要,就能及时为他的心灵作向导。

  2、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独立存在,尊重他的独立个性、情感、和特殊的成长规律,平等与之相处,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二期”课改强调以孩子发展为本,使“教师在学会倾听、解读中理解欣赏孩子”“教师在学会支持、引导中创设让幼儿互动的环境” ;“二期”课改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信任”,“更大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11

  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12

  我在两年前刚看到本书的时候,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浸有流泪,我的心已经认定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吸引我的,并不是仅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在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所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在《爱的教育》中,你都会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13

  暑假期间我读了郭景瑞老师写的《新爱的教育》。其实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书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读过《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成长经历,感动了千百万的读者。那这本《新爱的教育》又写的是什么呢?我将信将疑的打开书,一会儿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既是因为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因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

  读完《新爱的教育》这本书后,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到郭老师是一位的纯朴、原生态的'好老师。那就是“做老师的不当班主任,就像鱼儿离了水,鸟儿离了林一样,一点儿意思也没有。”郭老师不是名师,也不是专家,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但他在教学工作中给人的爱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最平凡的其实最感人;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到底有多感人,多撼人心魄呢?

  书中讲到郭老师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调回城里的一个中学,担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原来这个班的班主任是刚毕业分配的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没经验,又因为没和女朋友分配到一起,把个班给耽误了。对于这个差班,郭老师接手后,第一周以课堂为突破口,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紧接着郭老师用爱心唤起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于班中的调皮生,举行班委会,总结会等进行即时教育,因材施教,帮贫结队。就这样郭老师不辞劳苦,为了学生的进步,还经常奔波于家访的路上,才知道孩子们的调皮,学习的不努力,大都来自家庭环境的关系,经过郭老师的耐心与家长交流,半个学期来,学生的成绩进步了,班集体和谐了。在期末考试中,六班取得了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

  书中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刘金龙。他看准了不管他怎么皮,老师都不能对他怎么样,因此跟老师吵架是常有的事,每次都像战场上的公鸡,吹胡子瞪眼,而且还当着郭老师“呸”的唾弃,成绩自然可想而知。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朽木不可雕”的浪子,在郭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学期后,他的成绩由不及格到及格,甚至能考七十分以上。

  班上像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有很多,郭老师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多调皮的学生,犯了多么严重的问题,他都不会讲一句粗话。唯一的一次就是对刘金龙说了几句重话,可是第二天马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并且保证以后绝对不讲粗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他觉得孩子也有自尊心,只有维护孩子的尊严,孩子才会相信你。其次,分不开的还有郭老师的耐心。既然是问题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问题,今天好了,明天又犯事了,这是常有的事。可是郭老师不急不躁,每次有问题都是耐心解决。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恒心。下决心做一件事容易,但是是否能坚持到底呢?郭老师接手这个班级一年后,因为为学生操劳的太多,住院了,后来再也没有走上讲台。但是在这一年里,白天他为孩子们操心、着急,就连晚上因为担心孩子们的成绩而胃痛睡不着觉。想想一个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的老教师,面对差生都不放弃,不退缩,更何况我们年轻教师呢?也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教出有爱心的学生。

  是的,作为一位班主任老师,我们首先要乐在其中,班级中每一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值得老师去关注,去深思,去教育,不能用一个字“好”或“差”对学生定型,学生出现问题要即时教育,耐心地谈话,细心地观察,实地了解到深处,能处理好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是班主任老师最大的快乐。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其实能乐在其中的老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爱。正如书中说的“教育学生这个法、那个法,实际上只有一个法——就是你得真心去爱他们。只有你真心地爱他们,才谈得上这个法、那个法。爱心是源,方法是流;爱心是根,方法是枝叶,有了源,水流才不断;有了根,枝叶才茂盛。无源之水,就会干涸;无木之本,就会枯萎,都是一个道理。”的确,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应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愿我们每一位老师以平和的心态,做平凡的事,用平常的心去浇灌每一朵花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14

  这学期学校开展学生读书活动,我也乘着这股东风,读起了孩子们最热门的《爱的教育》虽说开始随便翻阅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在生活中我扮演母亲的角色,在学校里我扮演老师的角色。想想平日为人为母为师的态度,不觉难堪起来,惭愧了。

  于是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的心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了不起。《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了。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的教育”使我思考,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这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着,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生活中爱无处不在,每天在我们身边,爱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像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孩子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献血,捐献骨髓,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15

  “家”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有人漂泊四海为家,有人坚持乡村是家,有人认为家人是家。我们每个人对于“家”的情感和定义也不尽相同。

  春节已过,又是离家的日子了,我们离开的是家人的牵挂,奔赴工作岗位了,希望酒浅的这个小文能够让你回味家的味道,就算背负行囊再次上路,也产生一些共鸣吧。

  今年的春节过的冷清,因为我很不孝的把母亲在大年初二气的独身回去老家了。有人说,没有娘的地方就不是家,其实多年以来我就是这么觉得。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抱怨无法和父母沟通,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正面沟通过,因为我不愿意花时间在这些小事上纠缠,也不想总是吵吵嚷嚷,因为时代观念问题,注定我们都无法说服对方。这段关系中,最终就是只剩下了愤怒和不满,以及不能得到的和给予的尊重。沟通成了最大的问题,尤其在愤怒的情绪下,尤其对于自己最亲密的人,比如父母、妻女……到底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真的原生家庭吗?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整个社会的教育就是如此。最起码90年代的教育如此,让人羞于表达。

  我们在传统的教育中,历来尊崇儒家孝悌,夫唱妇随。但也许这正是我们无法面对亲人的原因,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充满了责任,独独缺乏了爱的教育,我们对父母不好,发脾气,会被冠以不孝顺的名号,而不是不爱父母。我一直以来就是认为我对老婆好,完全是因为爱情,对父母好,因为是亲情,是爱。而不是所谓的'责任和孝悌。

  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羞于表达爱意的,夫妻之间,总会以老夫老妻,而羞于说出我爱你,出门的亲吻羞于表达,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更是如此,在观念中,我们的父母总是那个慈祥默默为子女付出的人,甚至媒体都在这么渲染,比如年前刷屏的那个视频《啥是佩奇》,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表达爱意的形式很多,不仅仅是局限于过年、母亲节、父亲节……何必过于形式化制式化,我们的社会不该是这个样子的,父亲就在父亲节,母亲就在母亲节,母亲必须和蔼可亲,父爱必须沉默寡言,现实呢?现实不是你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大多情况是什么?是烦恼越说越烦,事情越谈越崩。

  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圈子,不是除了盼孩子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不是除了年夜饭就没有了亲子时光,子女呢?不是不逢年过节就不能打个电话。

  我们的教育太局限了,把我们都框在了一个圈子,无形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过年就提母慈子孝,复杂的世界坍塌成了几个简单的模式,局限了我们整个社会对家的理解,进而影响着我们爱的表达。

  我们教育中缺失了爱的教育,总是在强调孝悌,当然不是说两千年来的儒家文化不好,我只是觉得可以有更深层的人类感情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孝悌道德层面的东西来约束。如果我们都能够自如的表达爱意,接受来自对方的爱,相信效果会更好。

  前段时间在老家,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小侄子的语文读本,《爱的教育》,心头一惊,我们的教育已经开始关注这些了,昨晚我在kindle搜索了这本书,这本书居然是一个意大利人在1886年的著作,民国初期就传入中国,夏丏尊先生根据日、英译本翻译成汉语,丰子恺插图。

  这本书的译者夏丐尊言到:“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就流泪。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如何爱人如何表达爱意,让我们的家庭更美满,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甚至人类更进步。

  心情其实不好,致言语乱七八糟,文中言论也不过是个人浅见罢了。不过还是推荐大家阅读《爱的教育》这个本书。

【《爱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教学反思02-19

爱的教育教学反思03-02

爱的教育经典语录12-15

爱的教育读书感言05-10

关于爱的教育格言03-15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07-16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07-16

《爱的教育》读后感07-15

[精选]《爱的教育》读后感07-15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