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7-31 17:02: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总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总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拿起《呼兰河传》,美丽的插图将我深深吸引了,打开,我仿佛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题记

  大作家,应该都是幸福的吧!我带着这个想法,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我向大街上走去,呼兰河这个小城,可真热闹啊!街上做买卖的吆喝声,孩童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然而,一阵哭泣声打破了这和谐的风景。一个小孩玩着玩着掉进了大坑里!这大坑极其危险,掉进去了很难上来,越挣扎越深陷,一个好心人连忙将小孩子拉了上来,而一些过路人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又转了回去,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这要是现在,一定有一群人帮忙,或是早就将这个坑填了,枉绝悲剧的发生。由此看来,呼兰河的人们,似乎不太愿意参与别人的事,似乎都很冷漠。

  走着走着,到了“祖父的园子”,我左看看右瞧瞧,园子里的.一切果真那么自由:白蝴蝶、黄蝴蝶在空中嬉戏,玩累了便在随处可见的小野花上小憩一会;倭瓜和黄瓜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不开花不结果也没关系;小萧红可以看着祖父种菜,也可以拿个黄瓜啃,可以朝天浇水,也可以躺在草地上享受这短暂而美好的自由……

  在呼兰河这小城中,我看到了人们的冷漠,命运的不公,同样也看到了萧红幸福的童年。书中写尽了她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挽留,尽管她不知道最后祖父的园子怎么样了,左邻右舍还在干什么,火烧云是否会一会儿变出马来,一会儿变出狗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我心里很久很久才平静下来。但是,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关于呼兰河城的一幅幅的画面。在这本书中,写了呼兰河城人的无知、愚昧。写了冯歪嘴子的坚强;有二伯的古怪脾气;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还有我和祖父在后院时的快乐时光……

  灰色的天空,平静的叙述,黯淡无光的`画面,把我带回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呼兰河城,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回循环。这个小城中住着一个十二来岁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个子很高,一张黑乎乎的脸,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小团圆媳妇命运悲惨,被街坊邻居议论纷纷,有的说她:瞒岁数、不知道害羞……她的婆婆总是打她,给小团圆媳妇抽贴、跳大神、出偏方,更残忍的是把小团圆媳妇烫在刚开的热水中,还有让她当着很多人的面前把衣服脱……我从中感到了:小团圆媳妇很惨,被婆婆虐待,而且婆婆很无知愚昧,听别人传出的谣言,不相信自己的媳妇。婆婆还很迷信,听从别人出的偏方,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把一个好好的花季少女给活活害死了,小团圆媳妇死的很惨。

  我和小团圆媳妇有着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我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父母宠溺着。二小团圆媳妇却整天被打,直到死亡。我很同情小团圆媳妇,正是花季少年却死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说多久也说不完,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读者才能感受出来。小城的黑色也只停留在我们的心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正如作家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呼兰河传》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如诗如画地讲述了作者萧红年幼时在呼兰河畔的所见所闻。娘娘庙的风土人情、十字街的繁华、“跳大神”时人们的欢畅,这些无不诉说着呼兰小镇的五彩的风土人情。

  可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五彩缤纷的事物背后黑暗的那面同时存在。

  那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传统、残忍,而毫无意义的仪式被延续下来,比如“扎彩衣”,“算卦”。这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他们的愚味,残忍,对传统的事物不分辨真假。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向上的小姑娘,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旧习,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她在八岁时便被卖去了呼兰镇的老胡家,这在年幼的小团圆媳妇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她本是个性格里稍带调皮的小女孩,但当时的人们麻木地认为只有乖巧贤惠才是女孩子们的本分,顺从更是排在德行的首位。就是如此,小团圆媳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常常遭到婆婆的毒打,身上留下烙铁的印记。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重病,又被卷入一场各种传统仪式的漩涡。人们不用药物治疗,反而迷信各种如“跳大神”、“扎彩衣”、“算卦”等仪式。最后,小团圆媳妇在被用烧开的水洗澡时丧命。

  从这方面看,《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就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吗?

  童年的萧红顽皮、稚气、天真,但当时可怕的封建社会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正因此,她就借一本《呼兰河传》表达她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自由自在的语言让人感觉她生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可她的遭遇却十分不幸。她是个女孩,在上世纪时,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父亲的殴打,母亲的冷言冷语,祖母甚至拿针扎她的手,沉重的生活压地她喘不过气,而祖父却给她晦暗的生活照进了一丝光亮,祖父让萧红的生活感受到了光明,温暖。这是她后来创作灵感的源泉。

  前四章萧红写了自家园子里的故事,后三章写了三个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她把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小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她受尽了苦难,在婆婆家被婆婆用烙铁烙、用针扎,有时还不停地打她,有时被折磨晕了就被水泼醒继续折磨,这一切正因为婆婆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最后她因为人们的迷信被活活烫死,那时,她才十三岁。但是周围的人只是看热闹,直到她被烫死后就把她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在路边有一个大水塘,时常有孩子掉进去淹死,却无人施救,而且有人死后他们在茶余饭后时讨论葬礼时吃什么下酒菜,他们冷漠、麻木不仁、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快感、他们毫无同情和温暖、他们生活困苦,看到人死后的扎彩,又感叹起了人死后有多么风光。

  现在虽然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事件少了很多,但冷漠依旧;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扶,路边有人乞讨却没有人在意,那些遭受了校园暴力的人却被人辱骂……

  朋友啊,请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的关爱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周我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这一段中记录了萧红和祖父的许多趣事。她和祖父一起种菜,一起浇水,一起抓虾,一起吃水果,一起玩藏帽子游戏。虽然她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她有一个好祖父,一个大园子,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这一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祖父的怀恋与对美好童年性生活的回忆。

  萧租父的园子让我联想到了爷爷奶奶的菜园,那儿也有我的许多童年记忆。爷爷奶奶有几块很大的菜地,菜地里种满红薯、花生、香菜、玉米、番茄、茄子、辣椒…它们各个长势惊人,每次回老家都可以看见几种长得又大又肥的菜。冬瓜像个穿了绿衣的大胖孩子,在田里呼呼大睡;留着长胡子的玉米见太阳出来了,咧开大嘴笑了,露出满嘴大金牙;水淋淋的番茄、茄子像一颗颗大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我像萧红一样在菜地快乐地玩耍。夏天,我把干草一掀,绿的.、褐色的蚂蚱像一架架小飞机“呼”的一下起飞了。冬天,我在大棚里帮爷爷奶奶种黄瓜,我把黄瓜苗从小盒子里一个个转移到小块土坑中再盖上土。秋天,我爬上树干,把一个个硕大的果子摘下来。

  《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感受到了萧红对祖父的怀恋。是呀,我也一样向往田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第一章讲述了呼兰河的当地风情。乍一看,这完全是关于家庭八卦的事情,就像我不喜欢看的电视剧一样。

  呼兰河人充满了惰性与愚昧,没有革新的意愿,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那大泥坑子虽然搞得人仰马翻吞噬了不少,可呼兰河人除了拉人拉马和口头上说说的拓宽点走的路,却没有人使用填坑的方式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对不幸者就都叫花子,没有一点恻隐之心;三是染缸淹死过人照样是生意红火,冷漠的`呼兰河人没有因此而改变一点点;四是扎彩铺的精美与伙计的粗糙丑陋形成鲜明对比,呼兰河人对生老病死没有一点点动容,一切都是走过场而已,仿佛一个个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远方。

  后半部分的内容开始有一点点生气,买麻花的女人家的五个孩子是有思想敢于反抗的,最后被驯服了,被当成一出戏看;吃块豆腐竟然是呼兰河人的最爱,闭塞的程度可见一斑;火烧云的变幻莫测预示了呼兰河即将到来的风起云涌;最后一剂药膏象征着呼兰河人依然沉沦在混沌未开的当下。

  第一章看下来,呼兰河人似乎个个混吃等死,深受封建社会的荼毒,真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为怒其不争。愚昧无知是不是这里的最终结局呢?等待下一章揭晓。

  这一章我看到了鲁迅式批判的影子,却没有看到文学大师的造诣高深在何处,可能真的是水平有限。可是这么高深的文学著作,带着天真烂漫的10岁孩子又如何能读懂呢?他们能从这里吸收到什么养分呢?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10岁的孩子更需要培养阅读兴趣,激发正能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7

  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开心极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许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我请大家买这本书时,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评价说:“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还有许多教授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评价。

  受语文课本《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影响,本以为是很温馨的,没想到却很悲伤。

  那里的人很迷信、无情、麻木无知。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与其是病死的,不如说是被逼死的。一开始婆婆把她打病了,然后给她跳大神,大神让她当大众洗三次澡,先是大神让小团圆媳妇脱衣服,小团圆媳妇不愿意脱,她的婆婆命令四个人把她衣服撕了,然后把她抬进大缸,大缸里全是滚烫滚烫的水,一开始她挣扎,然后大神要往她头上倒热水,小团圆媳妇昏了过去。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便没了兴趣,大部分要回家,大神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便拿一根针在她手指上刺一下,她就醒了。后来每倒一次就昏迷一次。跳完了大神,病还没好,就给她抽贴,又为价钱啰嗦了一大堆,后来又想让她活着,又啰嗦了一大堆,说什么七八岁就用两三两银子给订下来,如果死……最后才付了钱。

  磨房里还住了冯歪嘴子,他后来成了家,有两个儿子,最后他媳妇死了,冯二成命运也一样。

  我觉得那婆婆太可恶了,我甚至有点同情小团圆媳妇,我觉得我们应该远离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寂寞: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火烧云》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曾经让我们无比着迷。还有那篇《祖父的园子》,俏皮可爱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厚的祖孙情。他们都出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这本书时,书中描写的'人物的悲惨命运牵动着我,小城里病态的愚昧的风俗让我愤恨,而这愤恨之后,又是“不得不”的可怜和同情……

  小团圆媳妇的惨死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她长得太高、吃得太多而被街坊们说“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婆婆就要严加“管教”,当她被婆婆“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婆婆愿意花钱为她治病,而且街坊们也热心地给她出主意。但他们所谓的给她治病,其实就是请来各路大神,用各种偏方,最后致她于死地。一个活生生的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就这样被一群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人给活活折腾死了。到底谁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任?是她的家人?众街坊?还是那些大神?或许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流传几千年的风俗和习惯。我常常在想,谁能救救她,救救她们呢?

  当然,书中也不全是消极的,被人当笑话的磨馆冯歪嘴子,他在妻子难产死后,以顽强的毅力抚养孩子长大。

  《呼兰河传》与鲁迅的许多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国民的愚昧、迷信、自私、麻木,呼吁人们反抗、觉醒、变革、进取。联系我最近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终于明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他们在寻求中国之路时,为什么首先要去启迪心灵、开启民智;也明白了为什么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开启民智的一剂猛药。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打开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渐渐地,内容情节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于是她以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呼兰小镇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

  小说从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起点,然后展开了对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整个小城的人们,挣扎地生活。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困循地生活着。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旧中国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作者鞭答那些愚昧保守、苦中作乐的劳动农民,而歌颂着他们当中那些善良淳朴、勇敢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们。

  在作者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暑假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呼兰河传》。起初,我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不感兴趣,但是读完之后,我立刻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

  这本书的前四个章节主要写了“我”生活的呼兰河小城是一个普通而简单的小城,“我”生活的无忧无虑:清晨,祖父和“我”读古诗;闲时,与祖父在院子里拔草、捉蜻蜓和蚂蚱;雨后,屋顶还会长出蘑菇……好不快活!但是后面的第五、六章节的画风突然一转,从原来的健康、快乐、自活泼变得伤感和凄凉。后面两章主要写了十二岁的团圆媳妇,被她的婆婆打骂,最后被开水活活地烫死。让人看了非常的愤怒和惋惜。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作者自己和祖父早晨读故事的场面。每天清早,“我”就求着祖父教“我”念古诗,“我”越念越起劲,越念越不想下床吃早饭。祖父没办法,只好耐心地教“我”念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我的动作、语言里,可以读出“我”是一个自由、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祖父的耐心和对“我”的慈爱。

  再从生活出发,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也很有耐心。比如,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难题时,爸爸妈妈会帮我们解开难题;当我们摔倒时,爸爸妈妈总是来扶起我们……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学会感恩!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出乎意料,也让我懂得了感恩,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总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03-30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4-2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5-0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1-2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0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01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的记忆02-05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3-1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5-03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总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总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拿起《呼兰河传》,美丽的插图将我深深吸引了,打开,我仿佛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题记

  大作家,应该都是幸福的吧!我带着这个想法,走进了萧红的童年。

  我向大街上走去,呼兰河这个小城,可真热闹啊!街上做买卖的吆喝声,孩童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然而,一阵哭泣声打破了这和谐的风景。一个小孩玩着玩着掉进了大坑里!这大坑极其危险,掉进去了很难上来,越挣扎越深陷,一个好心人连忙将小孩子拉了上来,而一些过路人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又转了回去,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这要是现在,一定有一群人帮忙,或是早就将这个坑填了,枉绝悲剧的发生。由此看来,呼兰河的人们,似乎不太愿意参与别人的事,似乎都很冷漠。

  走着走着,到了“祖父的园子”,我左看看右瞧瞧,园子里的.一切果真那么自由:白蝴蝶、黄蝴蝶在空中嬉戏,玩累了便在随处可见的小野花上小憩一会;倭瓜和黄瓜想开花就开花,想结果就结果,不开花不结果也没关系;小萧红可以看着祖父种菜,也可以拿个黄瓜啃,可以朝天浇水,也可以躺在草地上享受这短暂而美好的自由……

  在呼兰河这小城中,我看到了人们的冷漠,命运的不公,同样也看到了萧红幸福的童年。书中写尽了她对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的挽留,尽管她不知道最后祖父的园子怎么样了,左邻右舍还在干什么,火烧云是否会一会儿变出马来,一会儿变出狗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我心里很久很久才平静下来。但是,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关于呼兰河城的一幅幅的画面。在这本书中,写了呼兰河城人的无知、愚昧。写了冯歪嘴子的坚强;有二伯的古怪脾气;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还有我和祖父在后院时的快乐时光……

  灰色的天空,平静的叙述,黯淡无光的`画面,把我带回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呼兰河城,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回循环。这个小城中住着一个十二来岁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个子很高,一张黑乎乎的脸,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小团圆媳妇命运悲惨,被街坊邻居议论纷纷,有的说她:瞒岁数、不知道害羞……她的婆婆总是打她,给小团圆媳妇抽贴、跳大神、出偏方,更残忍的是把小团圆媳妇烫在刚开的热水中,还有让她当着很多人的面前把衣服脱……我从中感到了:小团圆媳妇很惨,被婆婆虐待,而且婆婆很无知愚昧,听别人传出的谣言,不相信自己的媳妇。婆婆还很迷信,听从别人出的偏方,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把一个好好的花季少女给活活害死了,小团圆媳妇死的很惨。

  我和小团圆媳妇有着相同的年龄,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我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父母宠溺着。二小团圆媳妇却整天被打,直到死亡。我很同情小团圆媳妇,正是花季少年却死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说多久也说不完,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读者才能感受出来。小城的黑色也只停留在我们的心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正如作家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呼兰河传》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如诗如画地讲述了作者萧红年幼时在呼兰河畔的所见所闻。娘娘庙的风土人情、十字街的繁华、“跳大神”时人们的欢畅,这些无不诉说着呼兰小镇的五彩的风土人情。

  可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五彩缤纷的事物背后黑暗的那面同时存在。

  那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传统、残忍,而毫无意义的仪式被延续下来,比如“扎彩衣”,“算卦”。这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他们的愚味,残忍,对传统的事物不分辨真假。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向上的小姑娘,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旧习,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她在八岁时便被卖去了呼兰镇的老胡家,这在年幼的小团圆媳妇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她本是个性格里稍带调皮的小女孩,但当时的人们麻木地认为只有乖巧贤惠才是女孩子们的本分,顺从更是排在德行的首位。就是如此,小团圆媳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常常遭到婆婆的毒打,身上留下烙铁的印记。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重病,又被卷入一场各种传统仪式的漩涡。人们不用药物治疗,反而迷信各种如“跳大神”、“扎彩衣”、“算卦”等仪式。最后,小团圆媳妇在被用烧开的水洗澡时丧命。

  从这方面看,《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就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吗?

  童年的萧红顽皮、稚气、天真,但当时可怕的封建社会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正因此,她就借一本《呼兰河传》表达她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自由自在的语言让人感觉她生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可她的遭遇却十分不幸。她是个女孩,在上世纪时,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父亲的殴打,母亲的冷言冷语,祖母甚至拿针扎她的手,沉重的生活压地她喘不过气,而祖父却给她晦暗的生活照进了一丝光亮,祖父让萧红的生活感受到了光明,温暖。这是她后来创作灵感的源泉。

  前四章萧红写了自家园子里的故事,后三章写了三个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她把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小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她受尽了苦难,在婆婆家被婆婆用烙铁烙、用针扎,有时还不停地打她,有时被折磨晕了就被水泼醒继续折磨,这一切正因为婆婆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最后她因为人们的迷信被活活烫死,那时,她才十三岁。但是周围的人只是看热闹,直到她被烫死后就把她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在路边有一个大水塘,时常有孩子掉进去淹死,却无人施救,而且有人死后他们在茶余饭后时讨论葬礼时吃什么下酒菜,他们冷漠、麻木不仁、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快感、他们毫无同情和温暖、他们生活困苦,看到人死后的扎彩,又感叹起了人死后有多么风光。

  现在虽然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事件少了很多,但冷漠依旧;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扶,路边有人乞讨却没有人在意,那些遭受了校园暴力的人却被人辱骂……

  朋友啊,请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的关爱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周我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这一段中记录了萧红和祖父的许多趣事。她和祖父一起种菜,一起浇水,一起抓虾,一起吃水果,一起玩藏帽子游戏。虽然她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她有一个好祖父,一个大园子,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这一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祖父的怀恋与对美好童年性生活的回忆。

  萧租父的园子让我联想到了爷爷奶奶的菜园,那儿也有我的许多童年记忆。爷爷奶奶有几块很大的菜地,菜地里种满红薯、花生、香菜、玉米、番茄、茄子、辣椒…它们各个长势惊人,每次回老家都可以看见几种长得又大又肥的菜。冬瓜像个穿了绿衣的大胖孩子,在田里呼呼大睡;留着长胡子的玉米见太阳出来了,咧开大嘴笑了,露出满嘴大金牙;水淋淋的番茄、茄子像一颗颗大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我像萧红一样在菜地快乐地玩耍。夏天,我把干草一掀,绿的.、褐色的蚂蚱像一架架小飞机“呼”的一下起飞了。冬天,我在大棚里帮爷爷奶奶种黄瓜,我把黄瓜苗从小盒子里一个个转移到小块土坑中再盖上土。秋天,我爬上树干,把一个个硕大的果子摘下来。

  《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感受到了萧红对祖父的怀恋。是呀,我也一样向往田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第一章讲述了呼兰河的当地风情。乍一看,这完全是关于家庭八卦的事情,就像我不喜欢看的电视剧一样。

  呼兰河人充满了惰性与愚昧,没有革新的意愿,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那大泥坑子虽然搞得人仰马翻吞噬了不少,可呼兰河人除了拉人拉马和口头上说说的拓宽点走的路,却没有人使用填坑的方式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二是对不幸者就都叫花子,没有一点恻隐之心;三是染缸淹死过人照样是生意红火,冷漠的`呼兰河人没有因此而改变一点点;四是扎彩铺的精美与伙计的粗糙丑陋形成鲜明对比,呼兰河人对生老病死没有一点点动容,一切都是走过场而已,仿佛一个个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远方。

  后半部分的内容开始有一点点生气,买麻花的女人家的五个孩子是有思想敢于反抗的,最后被驯服了,被当成一出戏看;吃块豆腐竟然是呼兰河人的最爱,闭塞的程度可见一斑;火烧云的变幻莫测预示了呼兰河即将到来的风起云涌;最后一剂药膏象征着呼兰河人依然沉沦在混沌未开的当下。

  第一章看下来,呼兰河人似乎个个混吃等死,深受封建社会的荼毒,真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为怒其不争。愚昧无知是不是这里的最终结局呢?等待下一章揭晓。

  这一章我看到了鲁迅式批判的影子,却没有看到文学大师的造诣高深在何处,可能真的是水平有限。可是这么高深的文学著作,带着天真烂漫的10岁孩子又如何能读懂呢?他们能从这里吸收到什么养分呢?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10岁的孩子更需要培养阅读兴趣,激发正能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7

  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开心极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许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我请大家买这本书时,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评价说:“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还有许多教授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评价。

  受语文课本《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影响,本以为是很温馨的,没想到却很悲伤。

  那里的人很迷信、无情、麻木无知。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与其是病死的,不如说是被逼死的。一开始婆婆把她打病了,然后给她跳大神,大神让她当大众洗三次澡,先是大神让小团圆媳妇脱衣服,小团圆媳妇不愿意脱,她的婆婆命令四个人把她衣服撕了,然后把她抬进大缸,大缸里全是滚烫滚烫的水,一开始她挣扎,然后大神要往她头上倒热水,小团圆媳妇昏了过去。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便没了兴趣,大部分要回家,大神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便拿一根针在她手指上刺一下,她就醒了。后来每倒一次就昏迷一次。跳完了大神,病还没好,就给她抽贴,又为价钱啰嗦了一大堆,后来又想让她活着,又啰嗦了一大堆,说什么七八岁就用两三两银子给订下来,如果死……最后才付了钱。

  磨房里还住了冯歪嘴子,他后来成了家,有两个儿子,最后他媳妇死了,冯二成命运也一样。

  我觉得那婆婆太可恶了,我甚至有点同情小团圆媳妇,我觉得我们应该远离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寂寞: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火烧云》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曾经让我们无比着迷。还有那篇《祖父的园子》,俏皮可爱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厚的祖孙情。他们都出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这本书时,书中描写的'人物的悲惨命运牵动着我,小城里病态的愚昧的风俗让我愤恨,而这愤恨之后,又是“不得不”的可怜和同情……

  小团圆媳妇的惨死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她长得太高、吃得太多而被街坊们说“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婆婆就要严加“管教”,当她被婆婆“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婆婆愿意花钱为她治病,而且街坊们也热心地给她出主意。但他们所谓的给她治病,其实就是请来各路大神,用各种偏方,最后致她于死地。一个活生生的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就这样被一群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人给活活折腾死了。到底谁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任?是她的家人?众街坊?还是那些大神?或许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流传几千年的风俗和习惯。我常常在想,谁能救救她,救救她们呢?

  当然,书中也不全是消极的,被人当笑话的磨馆冯歪嘴子,他在妻子难产死后,以顽强的毅力抚养孩子长大。

  《呼兰河传》与鲁迅的许多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国民的愚昧、迷信、自私、麻木,呼吁人们反抗、觉醒、变革、进取。联系我最近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终于明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他们在寻求中国之路时,为什么首先要去启迪心灵、开启民智;也明白了为什么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开启民智的一剂猛药。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打开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渐渐地,内容情节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于是她以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呼兰小镇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

  小说从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起点,然后展开了对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整个小城的人们,挣扎地生活。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困循地生活着。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旧中国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作者鞭答那些愚昧保守、苦中作乐的劳动农民,而歌颂着他们当中那些善良淳朴、勇敢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们。

  在作者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并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杯具,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终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明白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述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十分趣味,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

  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我,童年的完美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暑假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呼兰河传》。起初,我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不感兴趣,但是读完之后,我立刻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

  这本书的前四个章节主要写了“我”生活的呼兰河小城是一个普通而简单的小城,“我”生活的无忧无虑:清晨,祖父和“我”读古诗;闲时,与祖父在院子里拔草、捉蜻蜓和蚂蚱;雨后,屋顶还会长出蘑菇……好不快活!但是后面的第五、六章节的画风突然一转,从原来的健康、快乐、自活泼变得伤感和凄凉。后面两章主要写了十二岁的团圆媳妇,被她的婆婆打骂,最后被开水活活地烫死。让人看了非常的愤怒和惋惜。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作者自己和祖父早晨读故事的场面。每天清早,“我”就求着祖父教“我”念古诗,“我”越念越起劲,越念越不想下床吃早饭。祖父没办法,只好耐心地教“我”念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我的动作、语言里,可以读出“我”是一个自由、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祖父的耐心和对“我”的慈爱。

  再从生活出发,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也很有耐心。比如,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难题时,爸爸妈妈会帮我们解开难题;当我们摔倒时,爸爸妈妈总是来扶起我们……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学会感恩!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出乎意料,也让我懂得了感恩,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