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8-01 09:51: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大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大全15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1

  了解傅雷的育儿理念才明白,儿子傅聪从小受到的是严父慈母式的教育,傅雷对子女的要求甚至有些严苛,因为小孩子挑食,就不让他吃饭。直到傅聪出国后,傅雷才反思到当年的教育方式不尽合理。其实对于初为父母的他们,特别是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也是贯穿他们人生始终的陌生探索。从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到如何与子女相处,他们也是在不停的摸爬滚打中慢慢领悟。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无比认同。但我觉得,原生家庭的理念,是一种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但对个人评价及后来的人格建设,更多还是自我认知和意识的觉醒。过于强调"子不教父之过",是对父母付出的无形抹杀,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推卸责任。特别是父母改变和改进的时候,作为子女,你是不是也给予了正面的回应和改变?

  家书中另一种重要的情感,就是父母对于人生经验的传递,这既包括学术性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人生旅途的哲思与感悟。大多时候人都有分享的欲望和冲动,特别是在情绪起伏以及有所得失的`时候。喜欢和朋友聊天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体现,只不过因为年两相仿,感受相近,个体间更容易接纳和共鸣。对于父母,本着"要把所有我走过的弯路都给子女指出来"的心态,很多时候他们更加忍不住倾囊相授。这种超前的经验和感受,在个人意识觉醒的特殊时期(例如青春期),就会变得更加难以接受。所以,父母的教育一方面要用对方式,另一方面要看准时机。现在我再读起六十多年前傅雷写给儿子的谆谆告诫,只觉得无限贴合当下我的所有境遇。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简直是普世有效的真理。

  大概从小学时候开始,妈妈就保留了给我写信的习惯。那些暗淡无光的时候,成绩满满的日子,都有妈妈的信,或鼓励,或督促,或提醒,或建议,在不算特别直白表达感情的背景下,给了我很多直抵内心的触动。长大以后确实不常写信了,但和妈妈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的教育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那些伴随我少年求学时代的信,在委屈难过、消沉低落的日子里,是春风化雨的温柔,也是破冰前行的利器。

《傅雷家书》读后感2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在等爱,沁入心田。——题记

  你可曾在喧嚣﹑繁杂的世界里寻过爱的足迹呢?或许,在傅雷给儿子写的封封书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傅雷家书》包含了傅雷这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爱,让我在文字中领会到了父爱如山,深沉而伟大;也如水,细腻而温柔,就这样涓涓之爱流淌在父与子之间……

  “上海已经秋凉了,你那的气候如何?地理书上说波兰是大陆气候,寒暑都在极端。你现在穿些什么衣服。”这哪里是一位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问候,这分明是傅雷在对一个近在身前的儿子日常关心。质朴的语言里,包含着一份如山的爱。“注意:钢丝上有小条子,注明号数,切勿丢掉,否则以后不易分清。钢丝弹性很足,有弹伤眼睛、身、手的危险。你自己千万不可随便拉开,一定要让动手做的人收场。望你牢记在心,万万千千!”傅雷对儿子的爱像空气,无处不在,通过书信,飘越过国界线,爱充斥着儿子的生活。

  “……寄你的书里,《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你可仔细看,而且要多看几遍,隔些日子温温,无形中可以增加文学史及文学体裁的知识。”傅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学者,对儿子要求严格,在学业上,艺术方面亦是如此。望子成龙之心如此强烈。

  天下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我的母亲,对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求十分严格,她能以身作则,给我树立一个完美的榜样。她的学历并不高,但是母亲的言谈举止总能让我受益匪浅。母亲会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和弟弟,也像傅雷对傅聪那样,爱在点点滴滴,教在星星点点。

  刘瑜在书中对孩子说:“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看,不管是伟人还是平凡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如星辰大海,不容沉浸。

  青春易逝,随岁月一同蹉跎的何止吹弹可破的面容,那些懵懂如水的回忆,也会慢慢消逝,我们无需作答,只要在父母的涓涓爱意中成长便可。

《傅雷家书》读后感3

  细节在词典中的意思是琐碎而不重要的小节,细节看似不重要,但正是这些细节,才体现出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一面。

  傅雷在信中写道:上封信中,我要你注意,住在华沙必须问明房东的睡眠时间,切勿深夜弹琴的事,望随时记住。这句话说明傅雷不希望儿子练琴时打扰别人,这也体现出傅雷在日常生活中的随和、平易近人、关心他人。信中他还提到了很多细节,“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日常琐事要做的.neat,就像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见字如面,傅雷认为在平常的写字写信中,通过字迹页面的整洁程度等,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所以他希望儿子无论是写信还是弹琴,随时随地都要保持neat。

  郭德纲有句话在网上很火,“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看一个人怎么样,怎么看呢?观人于临财,就是要看他在金钱面前,是否见财起意?如何取利、如何驾驭财富等。观人于临难,就是要看他在困难面前怎么做,是消极还是乐观?观人于忽略,就是要看他无意中的一些举动,往往能体现他一个人的性格。观人于酒后,这一点就很简单了,我们都知道,酒后吐真言,喝酒以后说的往往都是真话。这些不都是细节体现人品的例子吗?

  我的妈妈就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吃饭时,她经常告诉我,吃饭时不要乱换座位,不要敲碗,不要把筷子插在碗里。写作业的时候,她又告诉我,写作业要快,不要磨蹭,否则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拖拖拉拉,做事做不干净。写大题时,要把答案从左往右写,不要都挤在右边,和做事一样,要提前把事情赶出去,而不是拖到后边。这样的细节要求还有很多很多。

  细节决定一切,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注意点点滴滴的细节,能做好小事,又怎会担心做不好大事呢?这就是我读《傅雷家书》的收获。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几组黑白照片,数不清的来往家书,谱写着傅雷家的情与意。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爱儿子,虽然言语间总是严格的苛求,但在严肃的面孔下,却藏着一颗温柔的爱子之心。这丝丝缕缕的爱,不时从严肃中流露出来,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这样的挚爱与欣赏,他不会因为儿子才华出众就放松教导,在儿子取得成就时也没有高兴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嘱儿子再接再厉,教会儿子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傅雷对儿子的爱,像呵护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谨慎又温柔,动人心肠。

  傅雷也经常和儿子讨论文学艺术。在信中,他与儿子讨论了李白、杜甫诗的异同,分析了各自的长处、短处,再与苏轼的诗相比较,不禁感叹文人墨客高深却无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给人感觉描绘得清晰、明朗,耐人寻味的文字写尽了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虚无、温柔妩媚。傅雷是循循善诱的父亲,更是能和孩子的心灵碰撞、灵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傅雷对儿子的爱是谆谆教导,是吟唱在音乐艺术间的爱。而父亲对我的爱,是不曾言说的安静的爱。他很爱我,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但在我们的交流中却从不提成绩。只是,在我烦躁、迷茫、厌倦时,他会久久地陪伴在我身边,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挚爱温暖我疲惫的心。他的声音,总能使我躁动的情绪平静,愿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从不安沮丧到振作奋起。我的父亲,像一盏黑暗里的明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爱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信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品读这深沉的父爱,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却是甘甜。一封封的家书,承载着多少的爱与思念,只怕,这张张薄薄的信纸,载不动这跨越大洋的许多的情与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每一封家书都充满着傅雷对儿子傅聪深沉的爱,同时也体现着傅雷深厚的爱国之情。

  书中展现了傅雷的严谨、认真与一丝不苟。傅雷对傅聪一直都很严格,他从傅聪很小的时候便给傅聪制定日课,以身作则,亲自监督,严格执行。使傅聪在傅雷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傅雷出门时才敢笑闹玩乐。而在家书中,傅雷也多次提到以前对傅聪“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并对其感到深深地愧疚与无奈。并对傅聪的不信任不放心而感到非常难过和自卑,这也体现出了傅聪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与他对傅聪深深的爱。

  书中也展现了傅雷深深的爱国之情。傅雷给傅聪写的家书中,在鼓励与支持傅聪的同时,也常常提醒傅聪不要忘了自己中国艺术家的身份。他在信中教导傅聪,要保持赤子之心,在傅聪取得成就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他希望傅聪成为中国“黑暗过去,光明重现”的“钟声”,体现出傅雷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对中国具有坚定的信心,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爱国之情,同时也是傅雷对儿子的自豪之情。

  书中同时展现了傅聪的严谨,刻苦用功,有条有理,热爱音乐,热爱祖国,德艺俱备与人格卓越。傅聪从小接受傅雷严格的教育,培养出了严谨刻苦的性格特点,与深厚的爱国思想。在一封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中提到,傅雷对傅聪身在国外,靠艺术谋生而能不奔走于权贵之门的'欣慰。这是傅雷与傅聪属于中国人的傲气与傲骨。在傅聪提高俄语的过程中,傅雷写信指出他的错误并提出建议。体现出傅雷对傅聪的关心,与竭尽所能对服从学业上的帮助。同时也可以看出傅雷的刻苦与努力。而傅聪在钢琴上的造诣,也体现出了他对音乐的热爱。

  《傅雷家书》感情真诚纯真、真实,它是傅雷夫妇与傅聪的内心独白,也是他们思想的准确反映。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同时也能让我们注意到生活中深沉而默默无闻的父爱。同时也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感。家书中的一句句话感动,激励着我们。我们也将带着同他们一样的爱国热情创造未来更美好、更富强的中国。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家书》是初中必读书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观,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书》是一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

  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朋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而我也幸不辱命,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让我打、骂,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他总是这样,不会让我失了面子,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决定,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我们时常意思讨论,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时代观念,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只学到了一个“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严父,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7

  家书,一笔一画寄托着对家人的牵挂。在古代,“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一封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达思念?

  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中饱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期望,满含着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对立身处世的叮嘱。小到对音乐的见解,大到国家大事,字里行间,满含着爱。

  回望宋代,陆游年迈时“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满纸空。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自叹徒劳,却又“寄语红桥桥下水”,不甘浮于心间,借水怀人。

  回望明代,袁凯百无聊赖时收到家书,却“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书中告诫儿子,当儿子取得成就时又丝毫不吝啬他的赞扬——“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信中,傅雷对儿子也极为严格,将错误严肃地提出来,严厉地要求儿子一一改正,但是,这无不表达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期盼和爱,即使相隔千里,儿子的身边总有一个谆谆教诲的`父亲,教他立身处世。信中同时暗含着苦,令人唏嘘——父母不能陪伴儿子的苦、傅雷夫妇不能见到孙子的苦、傅聪未能尽孝的苦……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封封书信,将自己的思念寄给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却不能洗刷内心的思绪。即使异地相隔,也不能阻断亲人那熟悉的字迹,那倍感亲切的家书。

  蓦然回首,家书已离我们日渐远去,网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即使相隔万里,仿佛近在咫尺。科技发达的今天,书信已经渐渐赶不上时代的脚步,驿站的消失,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书信象征过去,科技代表未来,但无论是书信还是科技,都满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

  傅雷的家书,只是近代的一个缩影,它随着历史而失去在通讯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亲情永不消逝,家书,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达与寄托。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一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正是他的严厉,教导出了一位惊世音乐家,正是他的温柔,带给相隔万里的儿子温暖。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家书》读后感9

  爱,是一望无尽的大海,看不到源头,看不到终止;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流露在在言语中,穿行于行动中。《傅雷家书》中是父亲对儿子爱在那字里行间隐藏。

  从1954年开始,一封封家书穿过一道道国境线,送到儿子的手中,那是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直到一方的生命戛然而止。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尽的,我读《傅雷家书》了解到父亲对儿子的事情认真仔细地,从“努力加餐饭”,“我们很想知道你的饮食起居,住的屋子、寒暖、床铺”等等零星事,都是傅雷对傅聪生活点点滴滴的关注,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如春。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很是专注,就像我的父母那样,当我的成长轨迹偏离轨道时,父母都会给我加以改正,在无言的爱里默默关注我的成长。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别了,孩子,我在心中拥抱你!”、“睡眠务须充足,一切总以身体为重,这是最基本的本钱!”傅雷对傅聪总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关注身体状况,天下的`父母应该都是这般啰嗦,哪怕让我们做好防护感冒,返校时父母总会多提几句:“要注意保暖,多喝水,照顾好自己。”

  “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这正是傅聪苦恼时,向父亲倾诉,父亲对傅聪说的话,在语句中体现了傅雷对傅聪思想上的疏通,也侧面表现出傅聪把父亲当做朋友、知己那样信赖,更体现了傅雷向傅聪的期望。

  “你的动作、语言代表你是否对人尊重”。傅雷在这方面从未对傅聪疏忽,在《傅雷家书》中“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多么睿智理性的语言,傅雷从这些细节都是在为傅聪以后的成长铺路。

  一沓家书是来自远方的父爱,傅雷对儿子的爱如山如火,是那么厚重,是那么浓烈,让我们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发现父母对我们的爱吧!爱无尽头!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你瞧,家书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家书的使用是多么广泛!它是徐徐的春风,微微抚摸着海外游子;它是疗伤良药,轻轻慰藉着受挫人士;它是宁静的港湾,无论身处何方都心存一方净土……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傅雷不仅仅是傅聪的父亲,更是他的朋友和老师。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想念,朋友间的关怀以及老师的谆谆教诲!

  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沉的爱,傅雷在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居住海外的长子傅聪,傅雷只能通过书信对其的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在信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来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要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作为父亲,傅雷很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可以说“爱子之意,溢于言表”。

  我联想到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个十分普通的农民,但在我眼里他是独一无二的。每周回家,一句“这周考试怎么样”便直奔而来。若我回答“好”,他便让我再努力一些,不得骄傲;若我回答“还行”,他便让我加强做题思维;若我回答“不行”,他就唠唠叨叨,直至成绩“好转”。父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在教育我方面十分严格。在我六年级时一次数学考得很差,父亲也不怎么记得那类知识点了。父亲便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法子——让我在手机上面查,我懂了之后,然后再讲给他听,他听懂了,我这题才算过了。

  我的父亲工作十分辛苦。最近,爷爷住院了,家里的担子自然而然全都落在了父亲的肩上。有一个星期回家,我远远地看见父亲的背部有红色和黝黑色,十分鲜明。经母亲提醒我才知道真相——那红色的`一大块是被烈日晒的蜕皮了。我问父亲“你咋这么拼呐?”父亲笑着回答“为了你下学期的学费呀”,不经意间我的眼眶里已布满了泪珠。

  同学们,世上的父亲都是这样——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爱全部表达出来,而是把它们藏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让你无法直接发现。

  父爱如酒,不随岁月的流失而改变;但父爱更如坚石,坚定的站在我的身边,保护着我。父爱在微处,只等你发现!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不是正因它厚重,而是因为它里面包含的都是爱。它就是《傅雷家书》,一本关于爱的书。

  没读过《傅雷家书》之前,我以为只不过是一封又一封枯燥无味的家信罢了,为什么要编成一本书来让我们阅读呢,可是,当我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后,我完全消掉了我这个认为枯燥无味的想法,这本书竟给我带来了无数启示,从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父爱!

  说起父爱,他是不同于母爱的,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的是一杯温开水,虽然平淡无奇,可又能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不大却能看清一切的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那个年代珍贵的记忆,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明了的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生行事的准则。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亲,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他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给的爱是永远不能与任何人相比较的。他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和处事态度也是非常好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坦然谦虚,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远铭记。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近几周来,我阅读了《傅雷家书》。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亲。

  从《傅雷家书》中折射出来的,是傅雷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评价傅雷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家长”,对于孩子(尤其是长子傅聪)是标准“中国式教育”。对于“中国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教育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危险的,毕竟天赋也不是逼出来的。那傅雷为什么成功了呢?因为傅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对于傅雷式的教育,我想傅雷与其妻子的墓志铭是最好的概括:“赤子孤独了,便会创造一个世界。”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可见,赤子就是内心纯洁,没有杂念之人。傅雷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为一个不受世俗干扰,沉静在世界万物之中的人。这一点与千百年前的一位伟人不谋而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无杂念,就能成为大器吗?不是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英勇战死锦竹,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吗?还要归功于诸葛亮和他的妻子黄月英对他的熏陶,这一点又与傅雷的家庭不谋而合。傅雷作为一名革命时期的文学工作者,他的思想是进步的,对于新中国的热爱传给了傅聪,傅聪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傅雷的艺术修养是高深的,这也对傅聪的艺术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于中国式教育。真正有意义的中国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样,既做严父,严于律己,严于待人;又做慈父,宽于待人,关爱他人;还做良师益友,适时地透过一段话传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这个暑假看了《傅雷家书》一书,收获很大。

  《傅雷家书》是中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夫妇写给子女傅聪和傅敏的一封信。,是包涵了满满的父爱之作。他们努力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长大,后结婚。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和他的妻子是中国父母的榜样。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奉献一生,同时会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那将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现在可以找到我的人生目标了,虽然我曾经是个盲人。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我们的目标努力,我们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不了你的回报,学业和艺术一定会给你的努力找到答案。”我想,不管努力能不能带来回报,至少可以充实我们的心。我相信,如果我每天把时间花在我认为有用的事情上,我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用最真实的心交流才是最令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么好的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充实人心,让人平静。此外,文学和艺术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在那里吸收的营养会让我们茁壮成长,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反映。可以说是傅雷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头脑。纸上写的都是家常话。只写心里所想,不必为读者操心。正因为如此,感情才如此单纯,没有任何虚伪,《傅雷家书》的含义,远远超出了傅雷一家的范围。本书处处体现着父亲深沉的爱。或许每个父亲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这是可以实现的。最底下,有几个人,因为这需要足够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学识渊博,父子之间要有充分的默契。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宋)司马光

  又到了每个星期妈妈发零花钱的日子,我照例回到房间拿出记账本,记好今天妈妈给的零花钱数目。闲来无事,对比了一下之前,与现在记账后所保留的“存款”,果然钱存的比之前多了不少。

  于是我跟妈妈分享了这件事,妈妈听后不仅夸赞了我,还鼓励我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因为我之前一直大手大脚惯了,每次收到零花钱,不一会儿功夫,就换成了一堆没用的东西,所以妈妈非常好奇,问我怎么突然转性了,我不由回想起之前看的`《傅雷家书》,作为一部以傅雷的亲身经历,来教导孩子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阅读这本书籍后,我收获了一些理财方面的感悟和教益。

  在傅雷看来,“衣、食、住、行的固定开支,每月要多少,零用要多少,以量人为出的原则全面做一个计划,然后严格执行。”这种合理规划非常适合不擅长理财的我,于是,我就按照这种方法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次妈妈给我零花钱,我都会把一半先存起来,剩下的一半用来平时买东西,而且花费的每一笔钱都会记在本子上,如果到下一次发零花钱的日子,这些钱还能有剩余,就继续存起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我已经攒到了一笔可观的数目。

  一直以来,妈妈都嫌弃我乱花钱,但我却没有这些概念,只要是想要的东西,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买,可是大部分时候,会发现冲动消费之后就是无尽的后悔。正如傅雷认为,“理财”,若作为“生财”解,固是一件难事,作为“不亏空而略有储蓄”却也容易做到。只要有意志,有决心,不跟自己妥协,有狠心压制自己的fancy。不是所有“想要”都是“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私心,长此以往,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不再随心所欲。

  不知不觉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我在理财方面有了不少心得体会。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我学会了合理用钱,妈妈给的零花钱能剩下更多,还能知道自己的钱究竟都花到哪里去了,而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傅雷在《傅雷家书》中这样说:“既然生活在金钱的世界里,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钱。”简而言之,理财不失为一种生财之道,只有学会了合理理财,财富才会源源不断。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善于沟通,得出共识;敢于提问,问出真理;勇于质疑,寻得智慧;勤于磨砺,炼出实力。沟通是父慈子孝的最好的通行证,这一点在《傅雷家书》中很明显。

  通过书信,傅雷先生与儿子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内涵,交流彼此的思想,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一封封家书犹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父子俩乐享其中。

  傅雷希望通过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教育和领导儿子,激发儿子通过书信畅所欲谈,一方面及时发现儿子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感悟。

  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严谨,面对困境不气馁,面对顺境不骄傲。当儿子情绪低落时,他告诉傅聪:“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的酒浆。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对于儿子的矛盾,他又这样剖析并激励:“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完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天!”字字句句,都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傅聪也遇事主动写信,漂洋过海寻求沟通交流,主动为自己减压,改正错误,放下包袱,降低风险。一个虚心好问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正确沟通,是父慈子孝的最好的一剂良药。没有沟通,哪来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呢?

  想起正在冷战的我和父亲,每次和他在一起便会有怨恨的目光,但我心里也很愧怍,可每次吵架两人总是无法沟通,最后我总是免不了挨一顿揍或者受一阵责骂,只能在周末独自抱着冰冷的手机,想要找个诉说的对象,却也不知道做什么……多与父母通通电话,或视频聊天,说说学习生活,一吐为快,撒娇,加深自己与父母的感情吧!

  谨记:正确沟通,父慈子孝的通行证。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18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18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1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2-27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3-28

《傅雷家书》语文教案02-04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19

傅雷家书语文教案01-14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9-07

语文《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