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3-08-25 15:20: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1

  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崇高母爱之美

  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2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读罢《我与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最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青春的活力,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或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因被批评一次,甚至或因失恋了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谢。史铁生在文中说的那句话还记得吗?“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所以我们何必着急去完成这件事呢?命运有时不能讲公道,但是我们可以像史铁生一样对命运不屈,在现实生活中乐观进取,拥有菊花一般的韧性!

  不言放弃,笑对人生,你的生活将开满幸福的花朵!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3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前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大概是在小学或者初中学过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怀念》。内容大概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和自己的残疾的儿子相约去看花,没等到那一天母亲突然过世了,留下儿子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母亲的愧疚。

  提到史铁生,脑子总会想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孤寂背影。听到《我与地坛》会立刻想到史铁生,然而却未曾拜读过这本书。这几天无意的翻阅到,觉得甚是荣幸。

  《我与地坛》,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定义大概是散文集。加上感情色彩的话,我觉得这是内心独白加回忆录。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与书同名,我与地坛。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大概是因为里面刻画了很多人物,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智力残缺的女孩,地坛的花草树木……每一个人物都很有不同,却有相同,他们构成了地坛的人物缩影。作者通过生动详实的语言,既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时期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又传达了令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刻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力感。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如今想来,母亲是要在远行之前给我立下严明的纪律。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

  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度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作者:惊鸿大人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4

  这本书的作者史铁生,在二十岁,本是最狂妄的年龄,却忽的残废了双腿,这飞来横祸,使得他变得暴戾,抑郁。

  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地坛,地坛成为了作者的倾诉对象,成为了一个能给史铁生心灵慰藉的地方。于是,史铁生爱上了这里,爱了整整十五年,他静静的坐在这里,发呆,看书或思考。书中史铁生有一段对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展现了小虫的生命力之顽强。史铁生的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像。也许,这也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吧!

  史铁生在这里终日思考着生与死,他说:“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为什么活?”那时的他暴躁,厌生,曾无数次的要去死,但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终于领悟透了。他开始热爱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宝贵的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爱护它。人生之路难免会有坎坷挫折,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去辩证的看待挫折,难道它不也是上帝给我们的机遇吗?法布尔说过:“让生命最后一刻提前到来的人都是懦夫,蠢货,傻瓜。我们有权凭着自己的意愿决定坠入死亡之渊的方式,但不意味着我们有权轻生遁世。”

  在史铁生从黑暗中逃出来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也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翻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史铁生还写到,这园中不单单有我的车辙,有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更可以看出母亲在史铁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说:“史铁生的母亲伟大的超过了许多母亲。”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母爱不分大小,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母亲对我们的爱都是加倍存在的,我们应在珍惜母爱,享受母爱的同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不要像作者那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5

  最近,我看了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深受感触。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北京医院,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时候残废了双腿,还惹上了各种疾病。他绝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这个话题,只有地坛这个荒芜的小公园才能让他拥有暂时的安宁。最后,他看透人生,拒绝死亡。

  面对困难、苦难与挫折,一些人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生命:法国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归根到底,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不重视,留给后人的,只是无限的惋惜。

  生命只有一次,难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这岂能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与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残,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把它当成是一次磨炼的机会;与其悲伤痛苦,不如笑看人生。人应该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也是一个人对他母亲的敬重。

  作者在书中有一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不禁让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也让我想到外婆的背影。那是凌晨,大家都还在熟睡,只有外婆悄悄地起了床,轻轻打开一盏昏暗的灯。她一边向水槽里加水,一边抱起我的`脏衣服,放进冰冷刺骨的水里,一遍又一遍地搓洗着,直到水渐渐发黑。灯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我们应该要懂得亲情,史铁生在第一篇文章被发表时,多么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已离去,只能永远在天堂守护着他,史铁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母亲毫不张扬的爱。

  除了亲人之爱,史铁生还写了老夫妻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妹妹的关爱,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笔墨间无处不体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

  无论是亲人之爱,还是其他的爱,这都是铸就了一个坚强的、勇敢的与死神做斗争的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说课稿03-19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03-24

我与地坛的阅读心得05-15

我与地坛语文教案02-23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4-02

我与地坛的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我与地坛》02-27

我与地坛语文教案03-20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15篇)04-13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范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