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读后感

时间:2023-09-18 07:25: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风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风读后感

国风读后感1

  很久以前,对于历史,我一向比较喜欢古代史,尤其喜欢汉朝前期和隋唐年间的那段历史,后来,受一个三国迷的朋友影响,对三国年间的那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之后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又开始喜欢清朝年间的历史,但是至始至终,对于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却始终无法深入。

  可是在渐渐接触到民国的那些历史书籍之后,心中的那个柔软的角落里开始有了它的一席之地。民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个年代,军阀混战,人们流离失所,各种思想的火花不断地碰撞着,属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有人将这个年代称之为能与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年代,只因这是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和迅速变化的时代。

  我对于民国的前后时间段是比较模糊的',只是觉得也许从国人们纷纷开始剪去辫子,学习西洋文化开始,或许就已步入民国时代。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海外归来的学子,沉浸于中国千年文化的学者,各种思想的辩论或是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局面,再加上各种军阀混战,军人的思想不同于文人的思想,于是,形成了历史上的民国辉煌。

  《民国的风度》,所写的是那些在民国时代具有影响的一部分人,对于这些人的描述,不仅仅是通过他们的光明一面,而更侧重于客观地描述,每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是辉煌的,也有那么一段时光是晦暗的,这些在民国时代能领一方风骚的人物虽然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可是历史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生平的种种事迹。作者对于这些人的把握恰到好处,不是长篇大论般地深入描写,而是每个人千字的精简描述,旨在表现这个年代这些人物的各种风骨,独属于这民国时期的人文风貌。

  历史,在时间的潮流中弥散着浓郁的香味,其实无论是那一段历史,都有这独特的人文风貌,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故事,只是,当我们沉湎于那些宏大的历史故事之中时,是否还有余力来发现其余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民国时期,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国难当头的痛苦时期,可正因为那样一个混乱的时光,才造就了那些独具魅力的思想火花,潜心下来,读一读这份民国档案,品一品那段峥嵘岁月。

国风读后感2

  辛亥革命百年,民众各种庆祝方式,有的提笔书胸臆,有的泼墨展风采,有的欢歌唱豪情。在我看来,踏实的坐下来,点亮台灯,捧起一本讲述民国那些年发生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庆贺的模式,一种缅怀的方法。

  《民国风度》,79个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79篇民国时代的经典传奇,来自《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金牌专栏“钩沉”,“史与诗、学与识、才与情、新与旧的融会贯通”很好的总结了这本精华集的特点,栏目的定位本来为记录故去的学人点滴,却在编辑的笔下,慢慢延展,成为对一个时代的缅怀。“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书中所涉及之人物,无论是蔡公时、蒋百里这样的民族豪杰,梅贻琦、傅斯年这样的一校之长,还是胡政之、邵飘萍这样的铁胆文人,罗念生、施蛰存这样的风流名士,亦或是张申府、、吴兴华这样的英雄烈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风骨”,名士的风骨是其核心,一种风骨没了,“风趣会降调。风雅会流俗”。昨日和友人吃饭,还在谈论为何当今值得称颂敬仰的文人名士越来越少,而颇多所谓“专家”的言论被世人不屑,我想在那个风骨犹存的时代,学术大家们追求的是真,而现如今追求的是名。“学术腐败”这个词,几年前成为热门词汇,各大高校都打出旗号,严格遏制学术腐败,还一片纯净学术天空,可到底是什么构成学术腐败的温床呢?我觉得无论是政府、学术机构,都有需要检讨的地方。

  话题有些扯远了,回归到这本书上。本书是畅销书《民国那些人》的修订版(典藏本),在序言部分增加了著名的人文学者钱理群在北大的演讲《谈谈“民国那些人”》,我觉得这个序言值得仔细阅读,“民国那些人”的承担、独立、自由和创造的精神,而这也应该是新一代大学生所追寻的大学精神。

【国风读后感】相关文章:

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12-21

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12-29

关于祖国风光的谚语06-13

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大全12-10

最新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12-11

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7篇01-07

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6篇01-01

中国风婚礼主持词12-15

中国风婚礼主持词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