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时间:2023-12-18 07:21: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

  终于,我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轻轻合上书本,我来到窗子前,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天边,飞鸟掠过绯红的苍穹,思绪将我带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我仿佛看到了神农正在冒着中毒的危险尝百草,他为了人类不惜冒险的精神让人敬佩。看哪!肆虐的洪水淹没了美丽的村庄、肥沃的'土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踏遍千山万水,终于驯服了洪水,让百姓回到了安定的生活。我不禁被大禹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感染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寻声望去,司马迁正在发奋写作,他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让世人感慨。

  突然,我听到了人们无助的呻吟,原来我来到了晋惠帝时期。晋惠帝贵为皇帝,却几乎目不识丁;他君临天下,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一心只贪图享乐,以至于朝廷昏暗,百姓贫困交加。如果历史上少些这样的黑暗时代,那么历史该增色多少啊!

  看卧薪尝胆,我懂得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不忘国耻、不屈不挠的精神;览书圣——王羲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目标专一、勤奋的道理;观郑和七下西洋,我了解了郑和不怕艰辛困苦,不怕强盗横行,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一轮皎洁的明月已挂在天边,柔和的月光透过窗子抚摸着我的脸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坚信,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2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记载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创造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书。上至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古时期,下至中华民国。大大小小几百几千个故事,清清楚楚地将五千年来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华这个民族饱经风霜,却又繁衍生息,千年不衰。在这五千年里沧海桑田,朝代更替,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有晏婴巧舌胜楚王;他的聪明才智让我十分佩服。有荆轲,他大胆刺秦王;有诸葛亮,他有胆识有谋略。一心辅佐刘备助他完成大业。可最终因疲劳过度劳累害病死去了。有好同样有坏,还有多少臣子夺权篡位,昏君无道,比如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他残暴无道,只知的江山,而不知得民心,物极必反,终使人民造反,使秦王朝的灭亡加速。

  在这五千年中,中华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君王朝代的更替,每当一个朝代的更替,总会有一场战争,多少英雄儿女,血撒沙场,那把黄金做的龙椅,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失去生命,为此而“浴血奋战”,这金黄的椅子上有多少人的鲜血,又有多少人的冤魂。那君王的.权力也都是用无数人民的躯体换来的,这不正是那句:成则王,败则寇,弱肉强食的社会吗?我很庆幸没有生活在古代,没有生活在那红的封建社会制度下。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它让我了解了许多故事,学习了一些知识。明白了读史明志,以史为鉴的道理。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讲了很多故事例入:三皇五帝、商汤灭夏、越王勾践、大泽乡起义、霸王乌江自刎……经历了夏、商、周……朝代像我们展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朝发生的事。

  清朝发生了火烧圆明园、中日甲午战争……一些事。火烧圆明园讲的是:英法联合一起攻击清政府,镇政府无力反抗,任人宰割。英法联军攻到北京后,以为咸丰皇帝还住在圆明园,变绕安定门和德胜门,圆明园进攻。英法联军进了圆明园看见了如此多的'奇珍异宝。像饿狼一样,疯狂的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拿不走就用枪托或棍棒砸毁。一连几天天侵略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还把圆明园给烧了。中日午甲战争讲的是:1894年9月17日, 日本舰队在黄海向北洋舰队挑起一场海战。战争打得非常激烈,但是中日甲午战争,清军还是败了。因为日本人用重金收买着清朝当大官的人。军没有弹药了问军事人要,那些贪官不仅不给,还把那些忠臣给杀了。真是可恨,我要是皇帝的话,即将这些奸臣斩首示众。 读到这里,我伤心极了,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才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华上下5000年》读后感02-28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09-01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读后感09-01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02-16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07-05

上下前后的教学反思02-20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02-21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02-16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6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