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
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其实就是一种警告。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在这里作者似乎认为以上种种症状都是自知的表现,应该给立个牌坊。不要误解,作者并不是赞成作死的忧伤,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伪文青们所谓的美丽的忧伤的,正如她在谈到不结婚时说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有多少女爱因斯坦,女贝多芬了……由此可见,作者焦虑的不是感情等儿女情长之事,而是21世纪世界之怪现状的焦虑。当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讽,同时也不忘对社会对女博士不公平的态度进行嘲讽,她是一个傲娇的美丽的女博士。
送你一颗子弹,给你一个警告,在审视人生的同时,请你将你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都转化为生产力吧。如果这样,你必定走得更坦荡荡。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2
今早读完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所感悟。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的一些生活随笔,掺杂一些政论时评。作者的字里行间颇有一些专业(政治学)特色,我猜,作者实际并不如文中所透露的,没那么热爱专业学术研究。
读此书,一方面让我对国外的大学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让我和真实留学生的生活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也随着作者的讲述,长了许多知识。
对于政论时评我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和作者交流,我喜欢的印象也更深刻的,是作者的生活随笔部分。其实我一直很想知道,比自己更优秀人的大学以及留学生活细节和我的大学生活细节究竟具体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我们的想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从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我们,起点并无太大差距,最终的发展却相差甚远?别人和我是怎么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拉开差距的?读此书,让我捕捉到了些许我们成长中的细枝末节的异同。
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我也对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更新,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和际遇也有了些许宽容和内心的平静。我认识到,其实有很多像我一样不甘平庸的学生,比我优秀的学生,也有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人生际遇,也有生活、学习、工作、爱情、婚姻上的思考和烦恼。并且让我开心的是,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每天都在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告诉我,我自己不是异类,我的每一个对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都是有价值的。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对于记录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这突然让我想到,也许当我也不确定自己内心的想法时,把发生的人和事写下来,能够帮我理清思绪,这何尝不是一种让自我更接近自己内心的有效方式呢?和作者一样,我也记性不太好,我也喜欢记录生活和世界,而我最直接的目的,是让我生命里无形如流水的时间,转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物,从而获得时间带给我的安全感。
作者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查无实据。但因为这些记录,我有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我也想通过对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的记录,成立自己的人生个人历史博物馆,这光想一想,就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如作者所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不管认或不认,自己的未来都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也可能并不会按既定道路稳步前行,但活在当下,掌握当下,活好现在,珍惜现在的分秒,你的未来,定不负你!
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条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也包含着我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希望有一天我回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样,“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虫努力破解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观察得足够认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这企图愚蠢,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
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书名,觉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讲的是什么。看了下目录,发现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出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
在此特意选三篇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称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相关文章: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笔记01-05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04-02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04-23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4篇04-25
送你一轮明月初中作文04-07
一颗感恩的心高中作文04-11
一颗糖小学作文通用11-27
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初中作文03-28
读《舒克送你一支神来笔》有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