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
今天,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并从中选了五篇文章供我们阅读。其中有《吃饭时要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别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别人相碰应说“对不起”》。
我最喜欢《主动帮别人捡起掉下的东西》一文。里面主要讲了一天,“我”的东西掉了,突然,一个男孩跑过来,帮“我”把它捡了起来。我非常高兴,于是,我向同学指出了这一点。从此,同学们就有了这美好的品德。在国外,这些美好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别看这都是些小事,但是,我们能从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中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是否美好。中国之所以没有其他国家发达,就是因为有一些人没有美好的品德。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2
简洁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画,枯树下,落叶飘零,一只鸟蹲在鸟笼上沉思。它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问题?
其中封面上的两句话让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教育的细节”,何为魔鬼?何为天使?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全书共有六辑,分别是“四个序”“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里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一本书有四个人给他写的序:有周国平的《从观念到细节》、张文质的《自明的火种》、陈心想的《细节里藏卓见》和陈大伟的《先睹为快》。真的忍不住,赶紧找个没有课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书中。
一口气读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一边是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一边是生动灵活的案例;一边是熟视无睹的经验之谈,一边是细微之处的惊艳和惊喜;一边是批判束缚的各种冗繁的事务,一边是尽显教师的人性情怀;一边是敢于发声的拒绝之美,一边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爱。
“活在观念里”的《平等观念在哪儿》,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陈旧和腐朽。记得学生每次都扬起笑脸和我欢喜地打招呼,我有时候由于走得急,或者忙,都只是简短的一声“嗯”就过去了。那天在厕所,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说,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师打招呼了,因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没有回答。那一刻,我读懂了孩子内心的沮丧和失望,我想这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交往和成长呢?自此以后,学生只要和我打招呼,我必笑脸相迎,甚至我也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如果一群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老师好”,我的回答不是“你好”,而是“你们好”。我要让和我打招呼的`学生们,都收获问候的喜悦,而不是只有一个孩子得到回答。
教育的细节含笑在师生的问候里。
在“守住教育的重心”这部分的《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里,我也读出了感同身受。我们学校经常检查学生的奇装异服、奇异发型、染发烫发、穿戴首饰等现象,我们也遇到过男生不愿意剪短发的。那时候都是我们一个班主任带着一群学生直奔理发店,和老板说明要求后,就让老板直接给学生理。尽管学生们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大多还是默默地忍受了。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四个班主任联合起来把校外的一个理发老头请到教室,让发型不过关的学生一一排队理发,学生们虽然不敢吱声,但那天的晚饭好像都没有吃。
而在《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中,贾老师并没有强制学生改变,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采用教学智慧来矫正学生的心理,美化学生的心灵。贾老师先是开“做一个合法公民”的主题班会,特别强调“三不许”,可是学生照样我行我素。如果是我,这时候早就着急了,肯定强迫学生立马照办,但是贾老师并不着急,而是逮住这位学生来办公室的机会和她比美。
贾老师的这个“比美”的中介,过程自然,语气亲切,既照顾了学生的情绪,又引导学生“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让我由衷的佩服。
当然,风格即性格,贾老师的方法不能简单复制,但我却看到了教育的美丽和沟通的艺术。
教育的细节绽放在发丝里。
在“一厘米之变”中有一篇《润泽的座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我也被学生的座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有个学生已经换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还是不满意。而文中的张老师苦思冥想了两天后,设计了一个班级活动——挑棋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也让那个屡屡换座位的学生受到了教育和心灵的震撼。
文中的作者说:当学生换座位的要求变得“无理取闹”时,老师此刻的迁就则是冷漠的代名词。但是老师的积极干预必须基于免于给学生造成伤害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给老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老师要有宽广的同情心,而这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人性知识。同时,它还要求老师具备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借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与他人建立谐美交往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细节躲藏在座位里。
细节决定成败,而教育的细节更是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细节》在细节中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3
上次参加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时发了一本书《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开始没有在意心想又是一本无聊的书吧,何况好久都没对书有过感觉了。可是在一天不经意翻书的过程中开始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了,继而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书中的故事也是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书中教会我们如何去处理各种突发和常见的现象。
“蹲下并正视孩子的眼睛”。孩子能读懂你的表情,和他们说话时,我们应尽量蹲下和他们的视线齐平,这样一来,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在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冲着他们说话。四目相对的交流要比四脚相向好得多。问问我们自己平时和孩子们说话时由于忙就会站着简短回答他们的问题,更谈不上正视孩子的眼睛,那孩子的感觉是多不被老师重视啊。
“做语言的规范使用者”。平时我们总是喜欢和孩子们说叠词:吃饭饭,睡觉觉,让老师亲亲你的小小脸脸。其实喜欢幼儿并用乳名来称呼他们和学幼儿说话是截然不同的。幼儿会照搬大人的语句,模仿大人的说话方式。所以我们老师务必规范使用语言,给他们树立榜样。所以在工作中想想我们有没有自觉避免说儿语,有没有给小孩示范如何正确使用语言?
“对幼儿的提问要难度适中”。当向幼儿提问时,大人应该注意避免引起他们胡乱猜测。同时,还要全面地考虑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尽量保证孩子们一般都能正确地判断和回答。我突然就想起来有一次教授一首儿歌《春天到》时,我就问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没想到开始是一阵安静,没人回答,我又重复了一遍还是没人回答。过了一会儿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们想要说了我很高兴终于有孩子能回答了,结果听到:今天是星期一,今天是儿童节。过了一会有个小朋友说了三月,我好激动啊,可是孩子们还是没说出季节,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季节。所以我们应该提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问题。
“帮助幼儿学会轮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天天都会遇到孩子们玩玩具时来告状:李老师,肖铭笛不给我玩玩具;老师,豆豆抢我的玩具。有时候孩子们为了一个玩具还会大打出手,这时候想想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通常我们会根据平时孩子们的性格个表现来判断这个问题,从而片面地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会看见一个孩子很失望无奈地受伤地表情,有的'甚至不服的态度;另一个孩子很高兴甚至炫耀自己是胜利者的姿态!这时我们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处理是不是过于牵强,至少我们应该去了解事情的经过,或是采用帮助幼儿学会轮流的方法呢。我们可以分析情况,然后再做出建议:“我知道你想玩,但是笛笛在玩呢。”“你可以一边等,一边玩别的玩具”“你可以用别的玩具去和笛笛换看行不行”“要不你等着笛笛玩累了你去玩了。”
88个教师把自己工作中的事例拿出来分享,真的让我学到很多。我会常常阅读这本书,它会是我工作的好伙伴。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4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拿到书本,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何为魔鬼?何为天使?当我一页一页翻看着的时候,我想我似乎明白了。
《教育的细节》这一书其实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片段,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他不似教育类书本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理哲学,更像是话家常般的阐述,读之让人耳目一新。
如《单独的座位》、《课堂中的道具》、《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些细节常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见,可也常常被我们忽略。当我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永通先生提到的《一厘米之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哲哲。哲哲小朋友,长得非常帅气,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回答到点子上,数学操作也做的又快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你会听到很多的告状声,哲哲抢积木了,哲哲把小朋友弄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都会想怎么让他变好呢?其实改变他人何其不易,不如试着改变自己。也许你会觉得你改了他怎么还是这样?那么不如想我改的是不是不够,再多一厘米如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两位老师、阿姨、孩子的妈妈甚至孩子的整个家庭都在悄悄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你再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迫不及待到现在的学会等待,从原来的不敢放手到现在的其乐融融。也许有时候还是很调皮,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每天一厘米,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一厘米之变”所变化的就是种种细节,包括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教育重心的“一厘米之变”、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5
有礼貌是一个人一生保持良好品德的基础。今天,孙老师推荐大家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的好奇心一下子涌入心田。我看了5个片段,它们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
其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文中主要讲罗恩。克拉克先生是怎样教育他的学生养成道谢的好习惯的。克拉克先生还拿出了实际行动。“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不说谢字,我就把东西拿回来。一个十二年级的男孩回忆说:在他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根棒棒糖作为奖励,正当他满怀欣喜地刚要把糖放进嘴里时,克拉克先生把它抢走了。因为他当时没说“谢谢”。然后克拉克先生就把棒棒糖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一篇文章吗?因为每次老师递给我东西和发给我东西时,我从没吐出过“谢谢”这两个字,现在想来真是羞愧难当啊。以后我要养成感谢的好习惯,做一个文明人。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6
本次假期,再次阅读了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相较于第一次阅读时的粗浅甚至不以为意的观后感,再次阅读时,对于本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初读此书时,总以为该书不过是强调对于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的重视,并不觉得此书有何特别之处;而此番再读,才发现书中的细节,并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小事,更包括那些深植于脑海深处的不以为错误的某些意识与行为。
纠正观念上的错误
朱老师在书中指出的第一个细节,是某些错误的思维观念:在他看来,比起行为上的错误,观念上的错误更值得老师们警惕。不由得想起在班上试行语文小组积分制的初期,总是担心小组组长不会尽职尽责以至敷衍了事,所以每次总会找来那些积分垫底或没有达标的小组组长进行谈心、劝导甚至批评教育,可想而知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小组积分制上,附加了奖励制度,凡是某一任务的积分达到第一的小组可以获得当日一项语文作业的减免权,一经试行便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无论是背诵默写,还是上交作业,各个小组都能够既快且好地完成,即使是积分垫底的小组也没有丧失积极性。同样是小组积分制,为何结果截然不同?原因便在于前者对学生的思维上以惩罚垫底为主,后者的思维上以奖励第一为主,可见一味地惩罚显然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深究这种思维定势的根源便在于内心对学生的不信任;而后者能够成功虽然不能说是在思维上对学生百分百的信任,但至少没有前者那么明显地显露出对学生的不信任。其实,对学生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这种观念本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不信任的态度必然无法带来美好的结果。也许,对学生多那么一丝信任,我们便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
言语的细节
第二个让我心有触动的细节,便是书中所涉及的言语的细节,这里的言语细节并不是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所需要注意的话语,它的指向依然是那些我们不以为意的无意识的错误言语。记得有一对相差三岁的姐弟都在我校就读过,但姐姐的成绩一直位于学校顶尖名次,而弟弟则与之相差甚远——长期处于中间甚至中下名次,凡是教过姐弟俩的老师谈论起他们,对于弟弟的表现总是颇有微词;有的老师甚至当着弟弟的面提起表现优异的姐姐,虽然意在希望他像姐姐一样认真努力学习,并无其他恶意,但在弟弟的心里无疑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之所以提到这对姐弟,便在于这样的兄弟姐妹在教学生涯中是难免会出现的,而这样的比较话语总会无意识地形成,虽然这样的.比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恶意,但总会给表现不好的一方造成莫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兄弟姐妹的关系。可兄弟姐妹,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本就存在着差别,而一味地比较无疑是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但人物的比较本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不带恶意甚至心怀好意的比较话语,更是无法证明这些话语本身就是错误的。也许,学生某些难以预料的不当言行,便来自于老师无意识的错误言语。
读完此书,才发现教育的细节,并不仅仅存在于教育教学的行为当中,更在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观念以及言语表达当中;行为上的细节容易引起注视,但内在的思维观念和言语表达上的细节却难以引起注意。想来,作为教育者,时时刻刻皆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得有所观视,如此才能堪破教育的细节,给学生带来最完美的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
今天,孙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来,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读《教育的55个细节》!它的作者是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孙老师说着,说着,我就陷入了沉思:咦!今天怎么要读书?我回过神来,带着好奇的心情看起了当中的一篇《吃饭时保持礼仪》。之后,我又阅读了《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主动帮别人拣起掉下的东西》和《接到别人递的东西应主动说:“谢谢”》。它们写的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文明礼仪的'养成。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了!我认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非常简单,为什么有好多同学不会说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下课时,两位同学相撞了,可他们不会说对不起,而互相打斗起来。我想,如果他们各自说声“对不起!”那不就大事变小,小事变没了了吗?看来“对不起”这三个字还真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教养。伙伴们,我们不小心碰撞了别人真应及时说“对不起”哦,那才能养成礼貌、懂规矩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名礼仪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8
四月份,我们阅读了朱永通老师的专著《教育的细节》。这本书立足于教育过程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让我获得深刻的启发。教育之路悠远绵长,那些美好的教育细节如春雨,培育心灵,让师生心与心相印。
朱老师说:“总有教师独具匠心,从爱和尊重出发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而且不能坐太久。”他在《自迟到看教育文化》中提到:学生迟到,是教育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就像试纸,很快就能检测出不同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含金量。对于学生迟到,大部分的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凡迟到一次,就当一次班级义工,帮当天值日的同学做卫生,或在班会课上讲一个小故事。这样的惩罚无可厚非,学生理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某次朱老师到河南郑州听课时,发现这里的学生迟到,却从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丝毫没有影响上课的`进行,老师和同学们安之若素,即使见到,也是微微一笑。
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名为《始于每一个的观念》。文中讲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孩子回家和父母说到,在上舞蹈课的时候,老师C对没有带舞蹈鞋的学生是不允许上课的,只能在一旁见习,并且这位老师对未带舞蹈鞋的学生批评得很严厉,可是每节课都会有人忘记带;而另一外老师W,面对未带舞蹈鞋的学生,不但不生气,而是面带微笑,从储藏间里为这些孩子找一双差不多大小的舞蹈鞋,并且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买两双舞蹈鞋,一双放在书包里,一双放在学校里,除了换洗,不要放在外面,果真,很快就再也没有学生忘记带舞蹈鞋了。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观念下的不同处理方式,所激发的情感回应截然不同。可见,情感是教育中不容小觑的人性成分。
朱老师在《怎么和孩子说话》一文中提到: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许多教育的成败,源于我们和孩子们的说话方式。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让学生信心百倍充满力量。
随口一句消极的话,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痛苦的刺激源。给学生造成难以愈合的身心创伤。语言暴力是把双刃剑,割去了教育中的人性之美。我们在情绪激动时,如果做不到口吐莲花,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虽然能给学生语言上的尊重、鼓励和信任,但偶尔也会对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爆生硬,甚至采用强制式的命令,如“不完成作业就罚下次作业翻倍”“不把知识点背完就不许回家”。这些语言暴力并没有帮我实现更正孩子错误行为的目的,反倒让孩子更加不听教诲,甚至心怀怨恨。
朱老师还提到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习惯。这一部分对我触动挺大的,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纯粹的,是容不得任何物质化的东西来玷污的,这种美德值得我们所有教育者自省。这些藏在教育里的学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毕生精力去探索和思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教育在在处处,处处在在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本着每个孩子的初心把小事做好,顺着每个孩子的天性把小事做细,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让我们向着教育的更细处漫溯。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
今天,我在上播音员班时,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吃饭时要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等文章。宅主要讲了作者的银行卡和驾驶证掉了,还没等他弯下要去捡时,一个小男孩已经跑过来帮我捡了起来。而正是那小男孩的.妈妈教育了孩子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于是作者也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当一个女士把一个空香烟盒扔在地上时,一个叫乔斯林的女孩把它捡起来并还给了她,那为女士起初像疯子一样看了她一眼,后来,她把空香烟盒放进了口袋,离开了。读到着儿,我突然想起了有一次我看见有一个同学的尺掉了,不但没帮他捡起来,还没有告诉她,顿时,感到很羞愧。“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都应该养成。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0
当我用心读完《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后,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朴实、真挚深深的打动了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谈教育的书,大多重复的框架理论让人犯困,鲜有像作者这样结合案例,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了种种共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
一、细节蕴藏卓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细节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细节也无处不在,小到和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大到指引学生的理想,作为老师,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多少细节啊!最近和办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师在交流这本书,起初,我对细节一词概念模糊。我问朱老师细节是什么?于是,朱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讲述她的故事。她说:“细节就是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有的老师起身后将椅子推进桌内,有的老师则不管不顾;比如,学校一楼大厅的门如何打开方便大家行走?为此,她做了很多实验,最终选择向内的门朝外开,向外的门朝里开,这样走路就不会多绕半圈。”听完她的举例后,惭愧不已,因为这些细节我从来都没有关注,我也开门,只想着门朝里开后,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会撞伤,但我没有关注到绕半圈的细节,还窃喜自己的贴心。我想,朱老师此举,一定是因为有关怀之心,所以才会注意到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细节的发现来源于内心是否有着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观念凸显力量
在看到《活在观念里》这一整章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我们肉体的躯壳里,住着一个名叫“观念”的幽灵,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时刻扑闪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们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识到观念这个幽灵的存在。在最近的课堂中,有一课题为“一‘mu’不一样”,周一在6班上课时,我引出课题,本意识地将“mu”的发音读成“mo”,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我的错误,而我也坚信自己的正确读音,可当我走向四班时,照例读出课题,这时孩子们立刻指出错误,说读音为“mu”,因为自己的观念问题,我还加以反驳,坚信自己读得正确,在我们的再三争论下,我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课后,我又将此事说给办公室大姐一朱老师,她也告诉我读“mu”,这是多音字,组词分别为:一“mu”一样、“mo”型。然后,我又查了度娘,原来在这里真的读“mu”,并且原型拼音为一声,朱老师为我讲解完拼音和字音后,这才慌然大悟。随后,又问我:“那你下节课怎么办?这件事就过去了吗?”我点点头,坚定不移的说,我选择不再过问此事,于是朱老师又开始苦口婆心。最终,我选择给全班学生道歉并承认错误。用朱老师的话说,老师向学生道歉并不丢人,反而能让学生更加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可能给好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甚至讨厌我、讨厌我的课程,最后的结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平等对待学生
感触最深的还有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这让我想起有次开会,王校长在会上要求老师们积极回应学生的问候。起初,我匪夷所思,这么小的事还值得大动干戈的在全教会上提醒么?读了此文后,我才明白,王老师不是在小题大做,因为问候是双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处之,则是对情感的破坏,我们对学生情感习以为常的忽略行为,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偏爱好学生,对差生则会恨铁不成刚,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记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么作业都不按时交,我的美术作业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吓、惩罚等办法都不尽人意,后来,我让他每节课都来我的讲台,跟我做同桌并告诉她我们是好朋友,这个座位是谁表现好才可以来跟我当同桌,外加每节课3分钟的循循教诲。最终,这名学生有了好转,我的作业按时交了也听话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唠叨让他折服还是因为习惯,但孩子的进步让我明白: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局外人”,每个学生都想让老师关注、鼓励。老师的态度和方式,将会改变学生的人生。我想,这或许就是平等的力量吧!
四、温和对话孩子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启发很大,那鲜活的例子使我顿悟:自己的言行决定着学生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切记使用语言暴力,用书中所说: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在审视自己的教学中,发现自己对学生缺乏耐心,语言粗爆生硬,时而用强制命令式的语气:如:“完不成作业就罚三张”“随便”等,这种粗暴语言,只会使孩子不听教诲,心怀怨恨,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避免粗暴,要通过关心、爱心跟孩子沟通,多表扬学生,时刻谨记;舌头的摇动,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改变,往往是先从教育的细节的改变开始的。品读《教育的细节》,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审视自己,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全面教育和关心学生的成长。最后,想用文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之中;每一个细节,都又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教育的细节,去细细体味教育的独特韵味吧!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1
阅读朱老师的这部专著,是我们的学习任务。我一直是个乖巧的学生,好好读了,再写点,算是作业。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如何对治我们石化的观念。文本叙述会有个视角或者叫切入点也可,此书定位在学校教育语境里。
观念石化绝对是一件坏事,会害自己。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网的某个位置上,你的石化又会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辐射出去而造成相应的危害。朱老师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没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来的温和的理性。
教会一个老师做老师的是学生,教会一个母亲做母亲的是孩子。大凡我们能以开放的心面对学生或者孩子这一面镜子,从全面到具体,你会有不同层次的看见,而且看见会越来越多。譬如定睛凝视镜子你会看见额头被刚才圆珠笔不慎滑过留下的一条线,擦拭。有看见就会有行动。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们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阐述禅修概念的时候说: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阅读灵修类书籍以及尝试着在生活中贯彻,逐渐明白的所谓禅修不关宗教信仰,不是教会顽石,恰恰说的是我们如何活的问题。如何活?保持觉察的心,面对当下,直视自己心智的活动,观念即在心智里。
禅修既是一个决定,一个开始,也是无比漫长的过程。从不再逃避,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禅修开始。然后看见心智里无数的念头如风起,如云涌。有些来来去去,有些盘桓得久些,但总归会消散会离开。但不止这些,远远不止,禅修就是面镜子,仅仅是面镜子,越看眼睛的透视力越好,越看见问题,不回避去面对,解决一次就多增加了一点觉察力。仅此而已,仅此而已。禅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断地和自己过不去。甚至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许诺,别信张德芬的那套。没有完满,完满在远方。远方,除了遥远,还有什么?
还是回到朱老师的这本书上。说教师和教育的事。很简单,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所有的.关系网中。
首先整理,以求认识。师生关系,也即教和学的关系,是核心关系,至于其他关系不过是这组关系的派生。然后是一个恰好做了老师的人如何在这些关系中面对现实,修炼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一书中曾强调了关系之于修炼的意义。我所认识的那些证悟了的人,没有一个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红尘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最初接触但很快就抛掉的德芬,还是后来的江本胜、胡因梦、源淼、肯·威尔伯夫妇、荣格、希阿荣博堪布、沙吉难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教育这一块,不止学校教育。也就是创巴所说的造福众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连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个观点是: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灵禁锢之人。
朱老师叙述的就是心灵解放之途——保持对细节的觉察能力,同时迎来“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教育境况。
上述这些,就是我解读的《教育的细节》的内容,抛砖,期待玉来。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2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3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的细节》这一本书。接下去谈谈自己教育的一点感悟。从大学毕业至今已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十三年了。从当初一个懵懂、稚嫩的小后生,我变得更加成熟。回顾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和学生在一起,心情会变得愉悦,心态也会更年轻。但面对成堆的作业和班级的琐事时而会变得烦恼。
但虽然工作中有少量苦楚,我从没有放弃过。因为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份事业。虽说平凡又微不足道,但它是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和心灵的寄托。的确,就是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让我每次都能精力充沛地走上三尺讲台,和同学们一道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学工作繁杂而又有些枯燥,但有时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总结,定会发现许多乐趣和那片属于自己的沙漠绿洲,给人无限遐想。
在教学中,和同学们谈谈英美文学,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学生们觉得你知识渊博;和他们谈谈人生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人生阅历;和他们一起课堂互动,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亲和力。是的,这就是我教学经历的真实写照。每每想起,都会喜悦涌上心头,心情自然舒畅起来。
谈到自己的教学观,我觉得可以用“与生为友,共同发展”这几个字来概括,虽说语言朴实,但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第一,与学生为友,相互理解。
自己也是从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成长而来的。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一个阶段。所以,我都会正视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错误,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改正。
第二,永葆年轻心态,跟上时代的节拍。
从刚工作时的90后学生到现在面对的00后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差异,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和荣辱观也有不少的变化。教的学生越来越年轻,而我们老师年纪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心态,更好地融入新鲜事物中,而不会变成学生口中所谓的“老人”。
第三,教书育人,从我做起。
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我经常学习。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关心帮助他们。
以上,就是我个人教育的些许感悟,或许很平实,但我会继续慢慢摸索,去开辟更为广阔的教学绿洲,和学生们一道,共同发展。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4
最近在《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上读到“谭盾的音乐一点儿也不好听”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老师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谭盾的钢琴曲《看戏》作为内容,进行了一次音乐欣赏活动,结果孩子们钢琴曲听了之后却异口同声的回答:“ 不喜欢。”……由此想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孩子们集体说“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也有不少。
一次社会课上,老师先以豆豆和莉莉的口吻简述了他们即将升入一年级时的诸多担心的事情,然后问孩子:“你们马上要升小学了,你们有哪些担心的事情吗?”老师的心里相信孩子们还有半个学期要上小学了,肯定有许多关于小学的问题要问,没想到孩子们却异口同声的'说:“我们没问题。”……还有一次,午餐结束后的5分钟是给孩子们发小红花的时间,老师要根据孩子们上午的游戏情况、上课情况、吃饭情况等发小红花,可是,因为一些事情老师没有按时的发放,下午的时候就有孩子毫不客气的说:“老师,你说发小红花的呢?说话不算话。”……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说,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不是可以随便几句话就可以打发的了的。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活动内容要取材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正如书中所说,在进行欣赏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欣赏经验,要把幼儿先前已熟知的作品与将要欣赏的作品的音乐要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其次,要注意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如社会课中,老师之前并没有很好的让孩子感受到小学生活的美好,又怎么能激发他们去大胆问问题的兴趣呢?可以用积极的语言来启迪幼儿,如:“豆豆和莉莉长大一岁了,要上小学了,好兴奋啊,你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你们开心吗?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有不同的,你想知道小学里的哪些事情呢?”我想,老师以孩子为主角切入,效果也许会好许多。第三,老师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如忘记发小红花了,要先对孩子说声“对不起”,然后再把原因解释给孩子听,或者找个时间发忘发的小红花发给他们,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原谅老师的。当然,做好教育,我们还要做的更多,但无论怎样,都要时刻以人为本,与孩子平等交流,多反思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改进,我想我们会进步更快。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寒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翻开书的第一辑,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当笔者与故事中8岁的男孩做了15分钟的游戏后,这样写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处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贴士”以及给教师自省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语言教师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虽然是短短数语,但带给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心灵给他们爱,书中对此给了点睛的指导,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10几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13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04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精选31篇)08-02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8篇03-30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篇03-13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篇)04-09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2篇03-04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篇03-29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05-18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