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的社会》读后感

时间:2024-04-06 07:05: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冲动的社会》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冲动的社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冲动的社会》读后感

  《冲动的社会》由美国著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撰写,罗伯茨在这本书从美国的社会、经济、战争、医疗等一系列广泛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细枝末节的展开,解析我们如何变得沉迷于“最大化效益”,如何更自我。文中举例如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采用增持抬高股价,压缩成本的方式,竭尽全力取悦股东;领导者们不惜牺牲公众利益去博取政 治资本;消费者沉迷于将个人自信的提升和自我表现延伸到消费品的无尽漩涡中。

  反观我们,全球化的浪潮里我们也无法独善其身,就好像投资市场通用的美林时钟周期理论,周而复始是一个轮回。尽管人人喊着这次不一样,其实每次都一样。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广告充斥,老人的保健品,中年人的焦虑,小孩的培训班,好像都有巨大的冲击力,让我们不断的消耗时间去换取;前篇一律的网红时代,不同的电视节目选出来长得一样的人,因为美的定义被剥夺;短视频时代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把那些一夜暴富,热钱快钱的叙事推送到你面前,让人觉得再不抓住一个风口捞一笔的话,好像就会被时代抛弃了一样。

  我觉得与其说是冲动的社会,不如说是狂热的人群,把氛围变得躁动,裹挟着社会,不管是情愿的也好,不情愿的也罢,都不得不跑步向前。

  究其原因我觉得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商家/广告的指挥棒效应。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在极大程度上积累了财富,我们有这种天然的冲动去购买,加之现在“我买故我在”的消费理念横向。财富的积累过程往往伴随着从该买什么,到想买什么,到盲目消费,很大原因是广告主告诉我们的消费观。这个品牌代表高雅,那个代表热情......不可否认这是人类的进步,赋予产品文化特性,我们从几千年前出土的文物就知道猿人时期的人已经学会打磨饰品装饰自己,这是不可避免的天性,但反天性的是我们的审美塑造已经不是由个体出发,而是灌输式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剥夺,有时不买这个东西好像就是异于人群或者是因为我们不值得,给我们一种羞耻感;二是独立价值观判断的缺失。碎片化时代的阅读,我们习惯了被零碎的信息充斥大脑,变得摇摆不定。也许今天这个观点我认可便接受了,明天另外一个人写的一篇微博又改变了我的观点。对于公众新闻评价有句话说得好:我不了解情况,但不影响我评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甚至也不想去了解,恨不得有个权威人士告诉我结论是什么,什么是正确。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碎片式的教化,让现代人失去耐性去与自己做深入的对话,也许有人终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究竟要什么。三是焦虑和危机感。35岁就可能被淘汰和40岁财富自由提前退休享受人生的叙事,每天都在我们手上的那个小屏幕发生,让人仿佛觉得这个世界好像人人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前,只有自己是慢悠悠。焦虑和危机感相伴而生,因此越想着成为那些故事的一部分,怎样赚热钱快钱,似乎金钱成了成功唯一的价值衡量。一个朋友曾经感慨,在深圳,吃饭的东方好像都在聊着赚钱,在广州,还有街头大排档的立足之处,人民好像没有那么赶,还能聊些有趣的事。

  时代的巨轮向前,人类其实渺小如蝼蚁,但哪怕蝼蚁,也想要抗争,应当如何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对策,是我阅读《冲动的社会》后的感想:一是多读书,建立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体系。我指的读书不只是空有量的积累,而是应实现质的突破,激发自己的思考,就像在课堂上,一句能够被记住的话,也许就是那一堂课的意义。即使身处柏林墙,也有开枪抬高三公分的权力,这就是对自由最好的注脚。二是慢下来,人生也有精彩。孩子不是要比你周边能看到的人都优秀才算优秀,那么多人想要站在舞台聚光灯下,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也有他的精彩;三是从下一代抓起。也许我们这一代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已经无力改变了,那至少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无力的面对这个世界,这是我们最后的挣扎。

【《冲动的社会》读后感】相关文章:

冲动初中作文01-04

《无缘社会》读后感10-22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04-05

《与社会学同游》的读后感01-13

社会的语录01-08

经典社会语录02-08

社会的句子03-08

社会座右铭11-04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