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筝》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风筝》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风筝》有感1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七个字合成简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深深陷入其中。
《追风筝的人》全书都渲染着悲伤的感情基调。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哈桑情同手足。而在1975年那个风筝比赛后,哈桑为阿米尔追到了风筝,却被施以暴力。阿米尔目睹一切,却因懦弱不敢挺身而出,这让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因此逼走了哈桑,后因战争随父亲逃往美国。当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时,朋友打来的电话使他踏上了赎罪的道路,却发现一个惊天慌言。他选择去勇敢追逐那只风筝。
阿米尔儿时怯懦不敢追的风等越飘越远。他欠下了哈桑过多。当日哈桑洞悉一切后,“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了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无不令人心痛。而阿米尔仍选择了去补偿,他费尽心思去喀布尔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将他带回美国。索拉博不愿去信任任何人,只想回到过去圆满快乐的'家庭整日沉默不语,郁郁寡欢。阿来尔仍在追着那只风筝,无论是否可以追到。他像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待索拉博,努力使索拉博走出那片阴影,愿意付出一切。哪怕只是换回他的微微一笑。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蓝天,那儿放着属于自己心目中的风筝。只要努力去追,是否可以追到,根本不重要。勇敢追风筝的姿态,才是最美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中的你会是指谁呢?书中,指阿米尔或是索拉博,对于我们,可能是指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目标,为了目标,让我们不畏缩地去追那只风筝吧,既使飘得再远也会使距离缩短,像阿米尔,像哈桑,当一个追风筝的人。
读《风筝》有感2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一件或几件我们永远无法说出口的秘密,因为那隐藏着我们最无耻的愧疚,最卑鄙的懦弱,或者最悔恨的伤害。
《追风筝的人》里,哈桑是追风筝的人。但我感觉,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哈桑的风筝是阿米尔,用他的忠诚和正直追逐一生;阿米尔的风筝是他父亲,用勉强和谎言追逐了一生……
总是有那么一支风筝,一个人放着,另一个去追,而这两个人的命运是想摆也摆脱不了地紧紧相连。
刚出生时的阿米尔和哈桑都是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他们的母亲一个死了,一个走了。人说这样从此两人是兄弟。哈桑死后,阿米尔知道了他们真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是命运吧!当阿米尔知道了他与哈桑之间这个悲剧的根据——等级差,到头来根本不存在时,是多么大的讽刺,也许作者就是想给我们一个讽刺。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着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宽恕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伤害到其他人,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其他人的伤害。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读《风筝》有感3
20xx年,一本描写阿富汗人民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风靡全球。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故事残忍,但又饱含着温暖,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使我潸然泪下。
为了保护阿米尔,其实在阿塞夫的武力威胁下,哈森还是毫不犹豫的拿起了弹弓,说着与身份性格不符的话;为了让安米尔拿到风筝比赛的第一名,获得父亲的赏识,哈森不顾一切的去追逐那顶蓝风筝,即使将受到非人的伤害,他也没有将蓝风筝拱手让人,之后仍铭记着自己的承诺,将蓝风筝送给了阿米尔;在被污蔑偷窃时,他没有揭发阿米尔的所作所为,而是恳求阿里守住这个秘密,在自己名誉受损的第一时间,他想到的仍是阿米尔。
“他为什么这么傻?”每次读到关于他的事件,关于他对阿米尔至死不渝的.忠诚时我都在想。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或许是哈森的身份让他清楚地明白阿米尔是主,自己是仆;或许谁哈森一直打心眼里的认为阿米尔自己的朋友;或许哈森一直把阿米尔当做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或许……
后来哈森走了,但他留下来的索拉博也继承了他良好的品质。他善良正直,在某次事件中,为了保护阿米尔而攻击了阿塞夫。那一刻他爆发了,他用自己小小的身躯保护了阿米尔。
索拉博一直铭记着父亲哈森的话,“不能攻击任何人,哪怕是坏人,他们也只是无法分辨好坏才误入迷途的。”
索拉博就像是另一个哈森,阿米尔想在索拉博身上来弥补自己当初所犯下的错。他对索拉博很好,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
就如同当初哈森对他说的话一样。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风筝》有感4
读完《野草》中的一篇文章《风筝》后,我脑海中涌现出了几个小标题,随后了解了一些背景信息,感触颇深,于是有了这篇题记。
是童年
十岁的孩子,在乡村的春天,孩子们正值天真无邪的年纪,他们喜欢聚在一起放风筝,享受着春风带来的快乐。我的小弟弟也沉浸在这种快乐之中,渴望着能够放风筝。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
似童年
本来,在童年的时候,我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充满童真,充满快乐。但是由于长辈的教导,我却认为只有那些没出息的孩子才会有的欢乐,那些玩乐都是他们才会去做的,所以我开始厌恶这些活动,甚至不让小兄弟一起玩。我把长辈的话视为至理,深信不疑,完全忽视了小兄弟背后的绝望。正如故事中所描述的,两个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声笑语,被长辈规划好的童年束缚着,这些规划成了他们身上无形的枷锁。故事中对环境的描写、风筝的憔悴以及我长大后的态度,都透露出我内心的无奈和悲伤。这算得上是真正的童年吗?这不是被束缚、被禁锢的童年吗?
非童年
等到我长大了,了解了童年的真谛,才明白自己小时候长辈所阻止的,正是孩童的天性;才明白自己所过的童年,是长辈又一次的糊涂账;才明白自己那时候阻止小兄弟放风筝是错误的行为。我无可避免的对小兄弟产生了愧疚,虽说小兄弟说已经不记得了,但伤痛是存在过的,无论怎么弥补总归会有伤痕。有这样灰旧的回忆又怎么能说得上是童年?长大后回想之前的人生,要是没有一份欢乐的回忆,怕是人生会有缺憾吧!反正就我自己而言,是不赞成这样的童年能给孩子们带来好的身心发展的`。从文章字句中也不难看出作者也对这种童年方式是不赞同的。
护童年
作者通过描述我与小兄弟童年时玩风筝的场景,揭示了封建宗族制度对儿童天性的伤害。这种制度下,孩子们被迫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和期望,失去了童年本该拥有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这种制度的批判态度,呼吁人们摒弃这种过时的教育方式,保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让他们拥有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天性,玩具是他们的忠实伙伴。孩童时期是培养一个人才能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呵护儿童的天性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才能呢?家长可以在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他们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当发现孩子对某种活动或领域有浓厚兴趣时,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深入探索,共同成长。家长不应过分干涉孩子的玩乐,而应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快乐中茁壮成长,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才能。
读《风筝》有感5
直到读完最后一页前,我的心情都还像书的重量一般沉沉甸甸。
可是合上书的那一刻,却又犹如无边辽阔的蓝天般释然。
满满的一书文字,更是对心灵的一场救赎与释放。或许每个人在主人公阿米尔的赎罪旅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震撼,也产生了共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幼年的阿米尔因为惧怕暴力,只是远远地在一旁看着好友哈桑受尽欺辱。他的确因此而逃过了一场暴打,但却也因而受尽了漫长的罪恶感的折磨。我想每个人都有隐藏着的黑暗面,你可能因此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犯下大大小小的错误,于是缠绕在心里的罪恶感就像藤蔓层层包裹着你,有人因此选择勇敢面对,解放心灵,也有人会因为害怕汹涌而来的舆论与惩戒而就此畏畏缩缩,不敢承担。
书里的阿米尔,一开始的确因此而选择逃避,再三说谎。当他意识到哈桑其实看见他袖手旁观,不施予援手的时候,他甚至为了不让哈桑去向父亲告密而设法栽赃,逼走了哈桑一家。记得书中如此描写阿米尔犯错后的悔恨:“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哈桑并没有说出真相,只是静静地离开。阿米尔发现,这比打他一拳更让人难受,可是接踵而来的战争让他还未来得及补救便已随父亲迁往美国。从此哈桑杳无音讯,但是陈旧的伤口总是隐隐作痛。直到中年,他重返故乡阿富汗,知道哈桑逝世,他又收养了哈桑的儿子,才解放了自己困顿多年的内心。
书的开头写到的阿米尔与哈桑一起玩过的追风筝的游戏,在书的结尾再次被提到。时光一瞬而过,中年的阿米尔在一帮孩子们中间追着风筝,笑得无忧无虑。少了童年的玩伴,却多了一份对人生的释然。一只风筝,此刻对他而言更像是心灵的追逐。
人性的复杂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揭露,丑陋的地方令人发指,但是温暖的光芒从不曾因此而磨灭。不仅仅是阿米尔,他的父亲、他的.未婚妻,都曾有过各自无法释怀的伤疤。但是最终,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心灵的救赎。他们都是勇敢者,不曾逃避与退缩,生命里的风筝最终也都落入了他们的掌心。
或许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而那只高高飞向天际的风筝,对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梦想,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想要填补的缺口,是心灵的慰藉和治愈。无论我们在追着什么样的风筝,只要脚步不停止、不退缩,手中的线就不会断,风筝就不是遥不可及。
读《风筝》有感6
初读这本书,真的作者刻画的哈桑这个人物有点傻,尽管阿米尔少爷背弃了别两年,根据老师的建议,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掏出这本这本书,可是第二次念时,却存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体会,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重新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心思善良,内心极其整洁的人。
时别两年,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再一次十分不情愿的拿起了这本书,可是第二次读时,却又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书中的哈桑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哈桑了,而是一个人心思纯净,内心无比干净的人。
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受了阿塞夫等人的毒打和羞辱,而正在打听哈桑的阿米尔正看见了这一幕,可以她却以为自己的畏惧和软弱不敢东站出帮忙哈桑,而哈桑出后恰好看见了阿米尔,他晓得了这一切,阿米尔的内心分后非常的内疚与痛苦,他用一切办法去干活哈桑跑,以免自己看见哈桑后备受内心的折磨。最后,哈桑和阿里跑了,过了好多年,他们都长大了,可是在给阿米尔的信中却并没显现出来半点的生气,反而说道自己就是阿米尔最钟爱的朋友。
哈米尔让哈桑做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反抗过,反而在阿米尔用石榴打他时,他也只是伤心的哭而已,并没有还手。
心思清澈的人,在考量事情的.时候,永远都是最后考量自己,他们稀奇古怪的危害别人,更不懂为什么必须危害别人。现在的社会,存有一些人为了存有一个更好的职位,甚至不择手段回去危害那些无辜的人。
现在,我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哈桑的品质为标杆,做一个内心纯净的人,当一个心地干净的人。
读《风筝》有感7
偶然间听人说起这本书,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奇特的书名。如今,我真正得到了它——这本《追风筝的人》。
哈扎拉族人,一个经历了被羞辱、被践踏,在蹂躏中顽强抵抗的民族。阿米尔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而哈桑,仅仅是阿米尔家的仆人,在后来的战争中被随意残害的哈扎拉族人。两个人身份截然不同。哈桑,至始至终对阿米尔——他的少爷怀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即使在那场风筝比赛后。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阿米尔少爷,眼睁睁地看着他被侮辱,看着他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他,却跑了。即使哈桑知道,知道阿米尔背叛了他。却毫无怨言。他具有令人敬佩的宽容、忠心。哈桑敬爱他的阿米尔少爷。不只是敬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用一切去为他付出,却从不求回报的人。
像绿叶,从来都只是在背后默默衬托着鲜花的光辉,像野草,在风中坚韧不拔,傲然挺立。哈桑,始终在坚持,始终在等待阿米尔,等待着自己在出生时说出的第一个名字的主人。可惜,终归他们并没有相逢。哈桑走了,离开了,被残忍的组织轻松地用地雷炸死了。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往事永远不会被埋没。我看到,一个人犯下可怕的错误,他可能用一生来弥补。有些事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来了。阿米尔就是背叛过后,重新踏上寻找本质的路的人。哈桑走了,不会再回来。阿米尔即使用他的性命,也要把哈桑的儿子带出战场。带到自己的身边。这是给自己内心的救赎吧,我想。错过的就过了,再一次的情形,就不会再放弃了。
当一个人犯下了让自己不可原谅的错误,背叛了对自己全心全意的人,他的心里好像就留下了一道刀口。当再一次的情景,相似的人再次出现,人就开始赎罪。他们对不起自己的心灵,想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即使这很困难,但或许他们会用一生去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
错过的,犯下的错,都是过去的了,而现在,曾经背叛过最重要的人的他们,也许只能用那种方法,抹掉自己曾经的过错。用对他人、对对于被自己背叛的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人的无私奉献,来弥补,弥补往事割下的伤口。即使赌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因为自己的灵魂,已经得到了救赎,那一道伤口,也即将愈合。
读《风筝》有感8
春日暖阳,微风和煦。周末,带着孩子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放风筝。孩子问我:“爸爸,风筝要飞到哪里去呢?风筝为什么能飞那么高?”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和追逐风筝的样子,让我想起了第二季度董事长推荐的好书《追风筝的人》,还有书中那个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巨作,它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20xx年一经面世,风靡全球,曾被报刊杂志界盛赞为“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一鸣惊人之作”、“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救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哈桑,与另一位主人翁阿米尔有着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是主仆,又是一起长大的好友,甚至还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们复杂的关系和成长经历突显了人性中的爱、恐惧、愧疚与救赎。
在这本书中,我既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芒,也看到了希望和善良。在我看来,所谓友情,大抵就是阿富汗街道上那追风筝的少年所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所谓忠诚,大抵就是即使遭遇背叛,也要独自背下所有的黑锅,维护对方;所谓懦弱,大概就是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而选择了一错再错。所谓成长,大概就是多年后的自我救赎,勇敢承担…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话,感人至深。这句话贯穿了整个故事,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感动。少年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纯粹得让人不忍直视,作为发小,哈桑纯真无邪,他对阿米尔的感情,不掺任何杂质。可在12岁那年的追风筝比赛以后,阿米尔却再也看不见哈桑的笑容,他只能背负着愧疚和罪恶生活。
在我们小的时候,或许也都有那么一个玩伴,和我们形影不离,在田间小路追逐嬉戏,一起爬坡过坎,他无论何时都会无条件的`站在我们这边,但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各自奔波,失去了联系。愿我们能及时醒悟过来,像少年哈桑一样,保持善良,不管世态炎凉,能始终拥抱自己的朋友;也能像中年阿米尔一样,勇敢地认清自己,及时纠正错误,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愿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风筝,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无论遇见什么困难,都能始终选择勇敢面对,而不是懦弱逃避。
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是一只风筝,在飞往更高更远的天空时,不得不受着那根细细的线的牵引。但也正是这根线,保护着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追风筝的人》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中,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是亲情、友情、爱情,也代表着正直、善良与诚实。
或许,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但无论如何都要学会担当,学会勇敢,做一个善良的人,尽量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和难以磨灭的愧疚。愿我们每个人的风筝都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读《风筝》有感9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读《风筝》有感10
两天的手不释卷,我读完了这本《追风筝的人》,心中有无数感情纵横交错,错综复杂,亲情、友谊、负疚、后悔、宽宥和赎罪交织在一起,成为一张网。小说的故事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随着一只风筝飞上天空而展开。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我的眼前出现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风筝是什么?阿米尔和哈桑一直在追逐的是什么?风筝像蝴蝶轻盈的划过天空却留下了一生无法弥补的伤痕。在风筝大赛上,阿米尔为了赢得冷漠父亲的注意,他奋力竞争,荣获冠军,但想拿着风筝去领奖时,风筝却被猛风吹远了。而哈桑因坚持要给阿米尔追回那只已经得奖的风筝,结果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侵辱,眼看着同伴受难,阿米尔却因为心中的懦弱躲在角落里,没有挺身而出。一念之差,改写了两人的`友谊,甚至命运。命运的不幸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它总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夺走我们某种重要的东西,比如亲情和友谊。而留下的是一生的遗憾。看完整个故事,我为那个对阿米尔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却不会有嫉妒,始终把阿米尔当成不可背叛的朋友和兄弟,一直容忍阿米尔的嘲笑,甚至是原谅后来阿米尔的背叛与伤害心地善良的哈桑感到不公与可惜。也为那个犯下错误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阿米尔感到欣慰。阿米尔无疑是幸运的,他没有停止对哈桑的愧疚,对自己的自责,更没有停止过对人性的追寻。最后,他赎回了灵魂——他丢失在巷口的灵魂。要承担的责任,无法推卸;要克服的困难,无法逃避;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更无法选择。生命,它要求我们在风风雨雨中勇于前进,敢于承担,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细细回味每一份苦与甜,慢慢体会每一份情与怨。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一只风筝飘荡空中,远远的,看不清是什么颜色,那长长的风筝线后面,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追寻吧!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了它,千千万万遍”!
读《风筝》有感11
细读经典名著,品味百态人生。暑假临至,不由得选择卡勒德-胡塞尼经典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我更在意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救赎。《追风筝的人》十分精彩,不单单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勾引人心的便是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从懦弱再到承认以及无畏。而解救索拉博就是他的救赎。后来我也仔细研究了救赎,我发现其实救赎是很难的,想要救赎,那就需要多个条件,缺一不可。要有心,要有能力,要忍受成长带来的痛苦,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比方说:大家很熟悉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男主也是如此:他的有心就是被关进牢狱之后,这么多年并没有体制化,还依旧向往牢狱外的世界。而他的能力就是对法律与人性的了解而忍受成长带来的痛苦,就好比他面对着在狱中欺负他的同性恋。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运气,那就是在男主逃狱砸水管时,刚好倾盆大雨,雷声盖住了他砸水管的声音。那这么一个大过程下来,他最终完成了救赎。那回到书中呢,也是一样的,就拿阿米尔那场战斗来说,虽说这场战斗是救赎,但里面的`运气成分要大于能力。要不是有索拉博那一发弹弓;如果阿塞夫没有讲江湖道义,打输就放他们走的话,阿米尔很有可能就会挂在那里。所以如果当我们没有这些运气的时候,还处在一个强权和良知泯灭时代下,那么这个时候的救赎是很难的。那人除了出卖良知,除了逃跑还有死亡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所谓的救赎,其实就是求一份心安,而让每一个正常人心安的事情往往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就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做这个选择,仅此而已。
我们再来说说,这个风筝的意向。风筝呢,在书中只出现过两次,这两次都改变了阿米尔。一次是哈桑追回胜利的风筝却遭受不公的待遇,那另外一次是在结尾,阿米尔为了唤醒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深处的心,他在一群孩子中拼命的奔跑,为索拉博追回风筝,追回索拉博那深处的童真,终于获得索拉博一点点反应。书中的风筝大可以被解读多种意向,像哈桑的风筝,它就意味着勇气和忠心;父亲的风筝则是他的成就;而阿米尔的风筝是自我救赎和放飞的成长。就像这本书的译者李继宏老师所说的那样:“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追”。但是回到这本小说中的风筝,还有另外的解读方向,书中风筝游玩方式与我们日常的游玩方式稍有差别,我们常规的风筝,无论风筝飞得多远,我们手里始终有那么一条线,移动的只是我们脚底下那块以人为中心的狭小的土地。表达的是我们重情重义,心之所向的感情,像我们的伴侣、家人、甚至故乡都是这种意象的存在。但是书中的风筝更多是一种比赛向的方式,我们要用手上的风筝去割断其他的风筝,赢得比赛,最后让天空只剩下我一个。将其他风筝割断以后,我们还要去追那个胜利的风筝。简而言之,这个风筝是有输赢之分的!而书中这个风筝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要赢,我们要做更好的自己,虽然这个说法本身没什么毛病,也很正能量,但是我从这里面呢看到另外一种更合适我自己的心声解释:我自己是觉得生而为人,难得来人间走一趟。有着自己的追求是更好的,孔子也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但是我想,我们最好的目标不一定是那个胜利的风筝,最好的自己也并非是最后胜利的那人。更多时候,是我们参与了这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尽力了才是最好的人生。输和赢不是我们人生的概括,父亲说过:名和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做好自己是最难得的。因为在客观因素上来看,赢家就只有一个!或者说他必然是少数人,而那些少数人赢了他说我做了最好的自己;而那些输了的人,尽力的人,你又凭什么说他们不是呢?在书中阿米尔赢得了那场比赛,获得了父亲的奖赏,但是也酿成了哈桑的悲剧。所以赢,也是有的两面性的。面对李继宏老师的那句话:“让我们勇敢去追”。读完这本书,我更想说的是,面对任何事情,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如果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追能够让你更加完美,那么你就努力的追,全力以赴的去追;但是如果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不追这个选择,并且还能使得你内心得到安宁,那就不追。人生绝对不会只有一种过法,是赢是输,也要有你自己的一票,心安便可。
读《风筝》有感12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这部由卡勒德。胡赛尼写的著作引发了我内心深刻的思考,有对国家与民族的思考,对善与恶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
阿米尔从一出生开始就是少爷,享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财富,荣誉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尊敬与爱戴。而哈桑却只能是少爷的忠仆,从他刚出生就一直被灌输着这种奴性的观念。就像他的爸爸哈里一样是阿米尔爸爸的仆人,他们是朋友,但更是主仆。所以阿米尔开口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开口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
有优越性的阿米尔以捉弄哈桑为乐趣,用文盲来讽刺哈桑,甚至让哈桑以吃土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忠诚。其实,阿米尔的并没有这么强势,甚至有点懦弱。他嫉妒哈桑,只能通过这种伎俩泄泄私愤,因为父亲不仅仅爱着他,还爱着哈桑,哈桑的每一次生日他都不会忘,有什么好事总是想着哈桑。阿米尔偶然间听到父亲说:“一个不肯为父母挺身而出的人,长大后必然是懦弱的,要不是我亲眼看见他从他母亲肚子出来,我真不敢相信他是我儿子。”听到这句话的阿米尔内心是很悲痛的,谁不想拥有一份独一无二的父爱啊!所以在风筝节的那天,为了重拾父亲对自己的爱,他买了风筝,干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最终的结果如他所愿,拿了第一名。但是要把风筝追回来,他才算真正的第一,而哈桑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
一直到天黑,他在一个死胡同里找到了被一帮混混欺负的哈桑,而条件却是只有把追到的风筝交出来,才能幸免于难,哈桑却誓死捍卫。阿米尔内心的懦弱这个时候跳了出来,尽管每次他有难,哈桑总是挺身而出,但是他不一样,他害怕怕,最终他退缩了,默默地离开了那个地方。哈桑拖着风筝,黑色的血地在雪地,刺眼之极。
由于阿米尔对哈桑内疚,所以阿米尔为减少自己的伤痛,设法让哈桑离开这个家,以为只要哈桑离开了,他就能从那悲伤的记忆中走出来。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但是是哈桑自己知道阿米尔要他离开的,忠于阿米尔的哈桑继续履行他对阿米尔的诺言,离开了这个家,可是这样的结果则让阿米尔更加无法原谅自己的错,可是他还有选择吗?
血淋淋的情节直击人性,“懦弱”,“自私”,“逃避”这些字眼正是我们每个人所讨厌的,但它们又时常出现在我们身上。或许每个人都有罪,因为懦弱与嫉妒他不愿意让他人言说。沉默,是大多数人都会做的.。或许懦弱就是我们的天性,没能保护我们所要保护的人,确实是一种罪恶。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面对道德与利益的博弈,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就是教会了我,勇敢的救赎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没有良知和美德的人是不会痛苦的。追风筝的人也许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我们已长大,足以面对一切的时侯,在每个人学会自我省悟的时侯,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为了灵魂的安宁,我们应该去找回,应该去挽救。
读《风筝》有感13
《追风筝的人》小说精彩感伤,展示了同一片阳光下,地球另一边,可怜的底层人在和平时期无可避免,在战乱中就更加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让人怜恨交加,唏嘘不已。
历史的长河,埋葬了无数的冤魂,洪流滚滚向前,即便今时今日,我们拥有短暂的和平与幸福,又有谁知道,命运之手会在下一个转角带给人们怎样的精彩抑或是噩梦?
个人的力量,难以与洪流对抗,唯愿身边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短暂的一生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辉,无愧于天地之间。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如果说哈桑的忠诚、勇敢和扞卫给了我们一个“兄弟”的正面榜样,那么阿米尔的妒忌、懦弱、冷漠、背叛、陷害就是无可宽恕的反例。很多人为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而感动,为了那个结尾露出的不经意的微笑欣慰。
在面对自己犯下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错误时,会产生两类人。一类人是逃避、隐瞒、甚至欺骗,总之不想直面错误,不愿承担责任,害怕认错带来的痛苦,最后跟随时间的路过慢慢忘却。另一类人逃不过良心的谴责,从此种下心结,备受煎熬。而解脱的办法却只有一个,即正视错误,承担后果。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就是这一类人,在伤害自己的小伙伴哈桑之后,逃离阿富汗,来到了美国。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并不能令他将痛苦遗忘,反而驱使他的良心在下半部书中布满了救赎。
自我救赎,只是改正错误的一个过分好听的名字。从阿米尔的经历就能看出,错误就像谎言一样,是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从妒忌哈桑的受人喜爱,到故意侮辱和戏弄,再到对伤害的袖手旁观、为了让哈桑离开的故意陷害,阿米尔从来没有想过怎么停止第一个错误的想法,而是任由妒忌和好胜越来越强,任由自己纵容自己的懦弱和自私。
读《风筝》有感14
赢得了父亲关注的风筝却失了内心一直躲避的依赖,来自哈桑的依赖。为你,千千万万遍,拉米尔的`生活继续着,可哈桑仍然在多少个日夜,多少个生活片段里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如果在那条街道里拉米尔呼救,如果容许哈桑的邀请,如果在石榴树下歇斯底里后将那三个字说出口,如果在风雨里将哈桑挽留下来,可惜没有如果,拉米尔对自己如此苛责!所以得知哈桑将那锁住他俩回忆的房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期待拉米尔的归来时,我内心也同样难受;得知哈桑跪着被子弹带走生命,我忍着憋住喉咙带来的痛,看着那些残骸。所以才能对拉米尔即使体无完肤也要强忍着带走弟弟的儿子的那一刻感同身受,才能为拉米尔呼着能办签证的喜讯却瞥见血红浴缸的绝望心急如焚。
哈桑与拉米尔将父亲分裂成两半,最终欣慰于拉米尔还是勇敢地追回那只风筝,复原了父亲。我同样也很敬佩拉米尔父亲,以致得知了哈桑身份的消息对他的伟岸与威严也未减半分。最难已提及的过往终究有一天能淡定地笑着说出来,那时终于再次成为了一个好人!
看完之后又慌神了,久久沉浸在书中各种情节里,难以翻开另一本书。对我而言,得有一个体面的辞别才能对另一本书充满期待。
读《风筝》有感15
两年前,亲戚家上高中的小孩让我帮她从网上买《追风筝的人》,当时,我快速的翻阅了一下就把书交给了孩子,约摸觉得小说写得还不错,但没有细看。今年五月,再接触这本小说时,很快被构思精巧的故事情节、细腻的人物内心、情感描述所吸引,快速读完了第一遍后,闲暇之余总爱拿起这本书再看上几页,时而回味,时而思考,虽在书边潦草的写下了很多读书瞬间的所想、所感、所思,信马由缰;五月底,又费劲地看了一遍英文版,虽也有些许不同体验,但撺掇成一个读后感,却又困难,这或许就是纵有思绪万万千,腹中无才笔下难。因而,这个读后感权当是凑个数吧。
思考之一:比背叛更可怕的是什么?人性是丰富而复杂的,有美善,有丑恶,有忠诚,有背叛。我们敢于面对人性的阴暗,并且有自我救赎的勇气和行动是这本小说突出、赞扬的主题。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甚至作恶,何况是孩子呢?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小时候,或因无知,或因胆怯,或因自私,或因讨父母欢心,我们都会像阿米尔一样,犯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错误或恶行。我们可能会在读小说见到自己儿时的影子,这也可能是读者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因之一吧,其实错误、恶行并不可怕,不是常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嘛!当然,这不是可以犯错可以作恶的理由。这只是强调,犯了错后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去改,如何去救赎,如何勇敢的去承担你的责任。小说赞美阿米尔,是因为他良心未灭,坚持自我救赎。虽然他的背叛、他的诬陷,一定程度上说,甚至是造成哈桑的悲剧重要原因,尽管他年少时候没有勇气,甚至长大多年都没有勇气去公开承认所做之恶,但他良心煎熬,内心痛苦与愧疚,说明他人性的善美并未完全泯灭。书中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究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那个荒芜的巷子藏着的是阿米尔内心关于人性的恐惧和愧疚。在接阿辛汗的电话后,他挣扎过,斗争过,但他最终义无反顾的冒险前行,他没有放弃自我救赎。阿米尔在救赎,其实,他爸一生也都在救赎,他出资建孤儿院,力争为哈桑创造更好的环境,但他也受制于社会道德、时代制度束缚而无法彻底突破。
然而,现实中,那么多欺骗背叛,谎言陷害,多少作恶的人,即便是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审判,他们内心有过真正的不安与愧疚,良心煎熬吗?那些为作恶不改而泰然处之,不视作恶为恶,这才是比背叛比作恶更为可怕的人性之恶。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文化和社会道德建设有比法律惩处更远的路要走,更多的事要做。
思考二:人有人性,国有“国”性,我们驯服人性之恶,歌颂人性之美,谁来匡正国“性”之恶,国家做恶?我们的社会、文化都突出宣扬人性之美,倡导人性至善等价值观,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然而,即便是科技发达,富裕繁荣的今日,世界战乱不断,杀伐不止,无不显示国家利益的争夺,国家利益集团或统治集团的贪欲。作者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对祖国的回忆和热爱,但这种爱却无处寄托,阿富汗先后被前苏联、美国侵入,其悲剧可能源于阿富汗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许有其深刻的社会宗教原因,然而,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驱动其贪欲,侵入、扰乱和破坏了这个曾经美好、和平和她的人民为傲的国家,使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本小说也是一部描写阿富汗的政治史诗。
因而,我想,国家作为一个特定人群、民族的集合,更需要一套具有普世价值的“国”性标准,国家关系需要法律、协议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国”性的软性约束,每个国家的“国”性善行都应受到赞扬、鼓励,“国”性之恶都要受到批判和抑制,每个国家都懂得该如何去不伤害他国,当国家作恶后,要有强大地软性力量让他去改正,去努力实现国家救赎。德国战后的自我救赎和日本的死不悔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除了外部因素,我想一是德国和日本的民众、统治阶层对战争的认识是全然不一样的,二是,施于这两个国家纠错与赎罪的外界软性力量强度也截然不同。当然,归根到底,现在的国家关系体现在国家实力对比远远多于“国”性软力量上的调和。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修炼人性,做到忠诚、爱国、正义,真正去爱你祖国,爱你的人民,去学会审视自我,洞察国家民族的伟大与缺陷,去维护、完善国家“国”性,爱她而不盲从,爱她永不背叛。只有每个人真正地忠诚于祖国,坚持纠正和坚决抵制利益集团为求私利、为满足贪欲而出卖国家,置国家于风险之中的行为,不断强化国家实力和“国”性力量,才是推动那些曾经作恶国家反省,救赎,匡正那些正在作恶或意欲作恶国家的根本手段。
思考三:小说中多处细致、细腻的描写了小阿米尔在长大过程中渴望获得爸爸的关注、赞扬的心理描写,特别是风筝比赛时对爸爸望过来眼神的不同解读与揣摩,将一个孩子的敏感,希望宠爱和认可写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和理解,还有就是亚瑟夫来参加阿米尔的生日派对时,父亲也没察觉或注意到阿米尔的反感与恐惧,作为朋友和“知音”的哈辛汗却洞察到了这些细微的情节,虽然阿米尔以他父亲为傲,但有时却奇怪的希望哈辛汗当他的父亲,这是父亲的失职,这些最终造成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和“阴谋”。如何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每个做父母的应该特别警惕和重视的,孩子小时候的心理、心态直接决定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敏感的孩子可能需要一生去弥补心灵的缺失。另一方面来讲,小说中勇敢、正义的爸爸从内心里不是特别喜欢与自己性格不一样的儿子,而敏感的阿米尔准确的捕捉到了这些信息,就更加需要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甚至独宠,加速了背叛与悲剧。家长不要将孩子设计成自己希望的那样,不要将孩子复制成自己模样,不要常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记住:孩子时刻需要你的关注、爱和认可。
思考四:“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本书的经典语句,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付出一切而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但是,你心理负担可能千千万万斤。当一方的付出让另外一方无力回报时,你的付出成了对方的负担,这就是为啥阿米尔希望哈桑反抗,哪怕任何的反击都会让他好受一些。所以说,人与人之间,无论多么亲近,都要留足空间,不要让爱成为负担,成为压力。
思考万千,下笔难。人生都会有风雨,只有握紧手中的线,才不会丢失我们的风筝!愿此,与读友共勉!
【读《风筝》有感】相关文章:
读《风筝》有感04-19
读理想的风筝有感04-23
读《风筝》有感15篇04-19
风筝读后感03-20
《风筝》读后感02-22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8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7-1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1-27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