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5-23 16:13: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备课、上课、准备教具,还要处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孩子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早就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但由于平时事情很多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直没有拜读。寒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我是一名中职教师,我学的是中医专业并没有系统的学过教育学看完这本书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中职院校看到了春天但同时也出现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零分入学使我们的生员迅速增加可是学生的素质确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差生”来到了我们学校对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279分。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并且还要了解他以前的老师是如何教育的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

  情境,在班级管理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教育者就要发现挖掘这些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我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怎么样才能从这样的怪圈中解脱出来?我感到困惑。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要上课,备课,改作业,谈话,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时间?这个问题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条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我们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不会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在这个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对于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女教师工作几十年却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故事。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爱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愿意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第三、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

  第四、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

  从事教学多半年来,我一直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总结,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

  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第五、教师要学会挤出时间读书

  当校长要求我们读好某书并且还要写读后感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这本书我会反复学习,希望能从这位伟大的前辈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读书是其成长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其专业修养与道德素质的关键,但是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我的很多同行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平时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也很难再有精力去阅读。但是我却认为,教师想要践行新的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读书,应该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

  最近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1-20条,从中我获得了很多感受,尤其是其中的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一个历史教师用一生备好课,他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阐述除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名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应该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学需求。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解惑者,教师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是“这桶水”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能够传授给学生什么呢?或者说能够给予学生怎样的帮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并为其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打动,这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唯有读书,才能够使教师视野更加开拓,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此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帮助,使学生能够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而读书,则是可以使我们对自己实践进行反思的最好途径,在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能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文字中所透露的教育智慧与睿智,身处于这些文字之中,我仿佛与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进行心灵的对话,作为教育领域的大师,阅读他的文字,是我能够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了解自己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反过来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旦阅读量不够,书读得少了,那么他的教学就会缺乏灵气,他的用语就会显得生硬而苍白。比如,一个问题常常绕来绕去,最后也没有讲清楚,说明白;用一个词语会思考很久,也找不到合适的;明明想好了,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读书不够,一旦提笔,就会觉得笔有千金重,更加不要说文思如泉涌了。书读得少,人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常常话不达意,这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得否认,教师这个职业的压力很大,除了课堂教学,还要进行很多教研工作,要写很多论文材料,很多教师常常因此发臭,即没有时间写,也会觉得无话可写。而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教研工作与写作方面,一旦阅读量够了,写一篇学术论文,就可以信手拈来。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也开始制定阅读计划,约束自己要定期阅读好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写字台上、床头柜上,随处可以看见我的书籍,书籍是我精深得到慰藉,使我的身心得到陶冶,使我的疲倦和压力得到释放。阅读,应该作为教师一生的爱好和习惯,我们作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多读书,读好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大河……使自己永远保持活力”,也就是说,教师阅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够不断获取新的养分,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体系,思维才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育事业能够永葆活力。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除了以上感悟,我还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阅读要基于专业发展取向。依托任职学科专业书进行阅读,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自己的专业书籍,是教师首先要阅读的东西,并且要反复研究和钻研。比如:如果是语文教师,则应该先阅读有关语言学、文学史之类的书籍;如果是数学教师,则应该先也阅读有关算数、代数以及运筹学等方面的书籍。阅读书籍,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透。所谓“懂”,就是要明白书籍论述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和本质,而所谓“透”,则是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强调,教师要读关于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重要社会问题的报纸与杂志,借以开拓专业视野。“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我们力求使人类的,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政治、思想、科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事无不引起教师的思考与关心。”这些论述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亦非常适切。作为专业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做到与时俱进、日求新得,不然,其知识储备将日趋颓废,甚至难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总之,在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读书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使我真正认识到多年来存在于自身教学问题的成因,那就是缺乏阅读,知识量少、知识面窄,思维滞后、不灵活,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为之而深深惭愧。也是因为如此,我才写了这篇小文,希望能够借助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呼吁同属于教育岗位的工作者们,正确认识阅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将其树立为终身的爱好和理想,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开阔的思维以及勇于创新的意识,进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还要放上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思考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景仰敬畏,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书。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赏识与关爱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基层学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刻体现其赏识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教师的赏识与关爱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可以集中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其次,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这使我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的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有时候也可能习惯一些行为过失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径一事,不长一智,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时常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妮据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越来越感到知识含量的不足文化底蕴的苍白。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读书是迫切的希望!但由于平时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直没有去读。这个暑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早就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40多分。

  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原来上大学时就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但当时为了应付学习任务,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未能体会书中所蕴含的含义,很多知识、理论都没能真正读懂。这一次因为参加读书班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参加工作有了实际的教学经验,这一次读有种不一样的感悟。

  这本书真的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书中的许多案例为我指明了方向,解决了我在课堂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书中提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其实我深有感触。上学期我刚调到城里工作,面对比之前多一倍的作业数量,我感到了时间的不够,每天忙着备课改、作业等,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到学生,可是同办公室的老教师却能游刃有余,我感到费解。后来我就看到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是啊,如果我们能多读点书,那我们的知识大海越来越广阔,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能够轻松地去观察到每个学生。除此以外,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先教会他们熟练地读和写,然后教会他们如何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那其实也是也节约了我们教师的`时间。

  后进生的工作每个老师都日常烦恼的事情,之前,我总是找一些时间来给他们补差,背书、听写,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书中就提到,其实对于他们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阅读去激发他们的思考,由书籍激发出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最强有力的手段。对此我做出了改变,我选择了一本共读书目《汤姆索亚历险记》,每周利用两天的写字课和同学们一起共读探讨从书中所得到的体会。还要求孩子们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的书籍,题材不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阅读就好。一开始有的学生并不能去完成这件任务,我便采用了强制的手段(家长签字)规定他们去完成,但是教育真的是件长期的事情,随着学生们不断地阅读,他们好像从中找到了乐趣。慢慢地,有的同学会主动来告诉我前一天读了什么书,甚至他们的阅读时间早已超过半小时。这里面不乏许多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让我惊喜的是,平时不爱举手的他们最近也开始积极参与课堂,甚至有的回答让我都有所收获,我仿佛是在跟着他们在学习。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有所体会的内容,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我这学期特地将书面作业布置很少,大部分的作业都是阅读方面的作业。可是我发现学生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不知道支配时间,很多家长发信息和我说,学生作业写到很晚,根本没有时间来阅读。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找问题的缘由,后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被管束的太多反而会导致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独立去解决。我对班上两位同学进行了观察,吴同学平时合理利用课间时间完成部分作业,下课的期间既和同学们玩耍了,也完成了一部分的作业,放学后不需要家长管束就能很快完成作业,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除此以外经常在7点左右约班上的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的篮球场打球。而樊同学每天回去都在妈妈的严加看管下完成作业,什么事情都在依赖妈妈,他的妈妈总因为他上课不听想讲回去跟他再讲解书中的内容,这一开始是出于好心,可是我发现樊同学开始上课不再听讲了,还美名其曰:没事回去妈妈会再讲的,慢慢地他连背书这类简单的任务都没有办法在学校完成。他的所有的任务都是妈妈安排好强迫完成的,所以他现在对学习开始慢慢失去兴趣,这也让他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成绩也有所下降。所以我觉得教师和家长不需要太管制孩子,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相信孩子,他们可以做到更好,甚至会比我们安排的更好。

  其实阅读这本书不仅是阅读,更是在让我成长。我通过阅读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不断成长,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有更多的思考,有所成长,其实我们不就是在一起成长吗?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接下来还会坚持,并试着将其中的观点运用到教学中,相信这本书会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不断成长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把这本书做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通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通过参加读书学习活动,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 是个事实。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一个人在工作之余一定要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

  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着,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为帮助学生的学习服务。那么我们又是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醒悟,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又如《谁是学校的主人》让我知道了学生、领导、教师谁是学校的主人呢?我们常说学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可是决定学校大事的时候学生有没有决定权呢?那么学生何来主人之言。那么教师是吗?领导是吗?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还有很多内容如《把困难当作机会》……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几缕斜斜的晨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映照在我手边的一本教师指南上。清晨的阳光如此明亮,让我的心情不由得变得开朗起来。昨天那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被我好好训了一顿,想必他也应该平静下来了吧。下周的研究课要开始了,我需要整理一下思绪。还有儿子的学习需要关注一下……一想到这些,我的心情有些焦躁,但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思绪,因为生活每天都在等待我们去面对,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无论是好心情还是坏心情,每天都会经历。实际上,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没有人能够逃离苦恼,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困扰,作为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更不例外。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它哭泣,它也会对你哭泣……”是啊,“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风景。何不让我们的心态绽放出快乐之花呢?

  身在教坛,笑拥春风。

  脚踏大地,心安理得。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感受空气的.气息,去享受花草的缤纷,让自己的感官灵动起来,打开心灵的门,让心灵出来晒晒太阳。

  在繁忙的日子里,街道上车水马龙,商场人潮涌动,股市起伏不定......让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今天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吗?被批评的学生是否有所领悟?这节课应该如何教授呢?

  是呀,教学杂事,烦事只有在静中才理得清。

  是呀,教学突破,效率的提高,只有在静中才能把准脉。

  “在东篱下采摘着菊花,静静地望见南山。”这是新时代教师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境界。教师需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更加需要拥有静心的能力。只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不被外界干扰,只有静心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只有静心才能享受生活,感受幸福的滋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写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鉴之处。有一点对我影响最大。学生学习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身体,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呢!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与从事体力劳动是一样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很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上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学习上的成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中的乐趣。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达到目标。

  作者写得这些内容就是阐述了,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人,不可能一样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模型的产品,我们也不是生产一种型号的产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对认知快的学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识的横向与纵向上达到发展。对一些认知慢的学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识就好了,设定一定的步骤来逐步发展。通过学习的阶梯性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有的优秀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学习水平的直线下降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用科学的眼光与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丰硕的成果,我确信这一点。也希望我们教育同行,能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为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品一本好书,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相像一泓清泉,不仅清亮明净,映照本身,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老师的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困难的工程,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更是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往往花在后进生身上的时间最多,但可能效果也是最不显著的,甚至毫无进展,于是我开始怀疑后进生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教育无济于事。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认得到“后进生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道理,平常,我对这样的同学往往接受补课的方式,接受多抄写,多读的方法。现在,从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得到启发,我们要重视训练后进生的思维,进展智力,为他们今后1的不绝学习供应动力。这本书洋溢出来的对同学的那种人性化的敬重与酷爱,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感到他在智力进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说的何其中肯,“每当我想到,在很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相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急躁,或者对学问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同学怀着冷酷的心情,对学问毫无喜好地走出校门!假如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假如他没有一门本身喜好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老师应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

  老师要适时发觉,精准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进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本身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得本身。老师还要擅长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慧才能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更改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后进生中起侧紧要的作用。当同学碰到困难时,当同学遭到失败时,当同学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念时,当同学在做一件相像不可能做好的事时,老师要予以激励。给同学一个微笑,告知他:“你能做好,老师信任你……”有了老师的激励,同学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气力在支撑着他,从而对本身充分信念。

  读过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平常的工作中走进了转化后进生的一座象牙塔,只从学问表层去改善,没有从同学的内心启程,用一种公正甚至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同学,而这也就相像决议我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化后进生。我们应当用心发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称赞他,给他多一点的关怀,给他多一点的自信,用爱去转化每一位后进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育专著。

  相比以前读过的教育专著来说,这本书读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文章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我最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后进生教育的建议。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惊奇、赞叹”就是一种大爱,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对后进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个课间,办公室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不得了啦!老师,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见他手拿扫把,满脸怒气,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却噙着泪花,对方是平时也表现不太好的小W。而一帮学生在近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去劝阻。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Z是我们班一位名气在外的学生。说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气和为人。该生脾气暴躁,气量很小,稍有不顺心,马上就会找人发泄,无心向学,很多老师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负同学为一种乐趣。

  面对着怒气冲天的小Z,这时如果命令他放下扫把,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可是能使他心服吗?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我想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态度温和地对他说:“你有什么委屈,老师帮助你解决,相信我吗?”小Z停了半晌,终于点点头说:“相信。”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被我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我等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原来,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见位置太窄了,坐不进去,却见到小W的位置宽,就认为故意整他,走过去一把手就推开桌子,碰痛了小W,小W无缘无故挨了痛,不服气打了小Z,就这样互不相让打了起来,看来的确是一场误会。

  下课后,我又找了他们俩谈话:本来,班上人多,桌椅宽了些,占满了整个教室,下课时,大家出去活动,离开位置时,免不了要移动一下桌子,有时无意中谁的位置变宽些窄些有所难免,大家胸怀宽广,同学之间互敬互让就好了,不应该为这桌子伤和气,大动干戈。经过一番细心的开导,两人向我认了错也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这次事情是解决了,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我该如何转化这样的学生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这就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1、多一点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像他这样情绪特别容易激动的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忘却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我就考虑到他这样的特点,凡事都降低点要求,对于他犯的一些小错误,并不是批评指责,有时甚至只是简单地替他指出即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

  2、多一点耐心。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使其飞跃。虽然小Z在一开学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故态。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多给他一点耐心。

  3、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只有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小Z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时上课较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有时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进心,也很聪明,只是自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在一次班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这一优点,要求全班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次的表扬令他兴奋不已。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他平时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同学的坏行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实证明他很乐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指正,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我很认同这样的话:“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触动动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最近又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一条建议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读后有很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条“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课堂中,现在我们的孩子总是正襟危坐,缺少了灵动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似乎他们并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有这样的现象,纠其原因还是老师的问题,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孩子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小主人,他们不懂得也没有办法融入到课堂里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案例:《圆锥的体积》这节内容的教学,备课时,我想,就有教师操作,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他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再演示不是这种情况时,怎样计算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也听的懂,但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应该重新设计。于是我想到了发给他们一个圆柱和几个圆锥,通过倒沙子,经历操作、观察、发现到最后的结论:只有在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当然会记忆得更加深刻。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其中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么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我觉得老师可以这样着手:

  1、给孩子一个积极思考的氛围,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沉浸到问题中去。

  2、老师成为认真的倾听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听他说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点。

  3、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才能真正点燃孩子的学习愿望。

  学习是一种幸福,带领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里,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练。让火花有一天能变成火焰,孩子能产生独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学校里变的越来越聪明。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5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1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5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8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