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时间:2024-05-24 12:33: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拿到后,一看书名似乎就知道此书大概讲些什么内容,可是直到读完之后才发现此书的理论高度。它不但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著作,还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例如,在第六章解读对话中,作者说:“孩子的对话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对话是否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是以一种有趣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旧观点联系起来?对话是否表露了儿童对新概念或观点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朦胧的,孩子的语言表达也是有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成人的理解与孩子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记得上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新小朋友小顺,他的好动与坏习惯令老师们头疼,我第一次去班里带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就告诉我,要特别关注小顺,因为他一不小心就会离开位置溜走,上课也会冷不丁来几声怪叫。带着对他的偏见我来到我们的花花班,小顺来了,一看见我就显得有点兴奋,拉着旁边的小语指着我说:“她是‘花’老师”,小语瞪他一眼、小嘴巴一翘:“不是的,她是吴老师”,说完马上转过头来告诉我:“吴老师,小顺说你是‘花’老师”。只见小顺不急也不恼,一个劲看着我笑,小脑袋一歪指着我说:“呵呵,你就是‘花’老师”。我有些纳闷,可瞧他那个样子实在是蛮可爱的,我把他拉到跟前:“谁告诉你,我叫‘花’老师?”他很神气地回我:“我妈妈。”我正想很严肃地纠正他,我不是‘花’老师,我叫吴老师,可还没等我把话说出,他却更加兴奋地指着幼儿园的大门口方向说:“在那里,你在花里,好多花,全是花,‘花’老师!”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教师简介”里我那张在花丛中的.照片啊。我大笑一把抱住他:“哈哈,你是看见了吴老师的照片了?”他使劲点头,嘴里还在嘟哝:“‘花’老师呵呵好看!”。我问他:“你喜欢照片里的花还是照片的吴老师?”他毫不犹豫说:“都喜欢,花好看,你好看!”边说还调皮地用手指指我。我告诉他:“吴老师有一次去看牡丹花,也觉得那些花好好看,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所以,就在花丛里拍了那张照片。小朋友还不知道你为什么叫我‘花’老师,你现在去告诉她们,好吗?”“好!”

  现在想来,好在小顺是一个开朗、大胆的孩子,好在他的急于想告诉我原因,才使我强于更正的话没有及时说出,才让我听到了孩子对我的认识、孩子对称呼的理解,才让我们有了一段很开心很开心的谈话。就像《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2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提到,教师经常无意识地用不同的活动把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得太过充实,以至于儿童几乎没有时间去尽情享受并探索每个学习机会,我对此深有体会。

  我班有个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时间经常往厕所跑,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厕所有小朋友时她就去,厕所没有小朋友时,她也要在那里蹲着等一会儿,我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后,我悄悄尾随其后,只听辰辰一到厕所就和佳佳聊开了:“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我妈妈说放学给我买汉堡吃”……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真的要小便才去厕所的,而是把厕所当成可以和同伴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老师的干扰,能使她小小的心灵的.情感得以寄托。

  我可以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她去厕所吗?不行!这样只能压抑她的宣泄,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我领悟到,平时给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太少了,才使得她们不得不到厕所去寻找自由,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们的每一次告状,每一个表情,每一回争执,每一次轻轻抚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传递着幼小心灵的需要。以后的日子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不受干扰的谈话时间:来园后、吃点心后、午餐后……而我也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伤,聆听他们的秘密,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创设一个健康宽松的 空间,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欧的教育者们把环境说成是儿童的另一位教师,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环境应该成为充满学习、乐趣和希望的地方。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3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中有很多真实的案例,每当读到这些案例时我都会想:如果是我来处理这些案例中的问题我会怎么做?

  在《学习与老师的儿童观》一篇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让孩子们协商处理是否拆掉积木的问题,在我看来一些孩子长期玩一个区域,并霸占废旧材料,我肯定是要“劝”这些孩子把材料拿出来,然后让别人来搭。当我看到书本中佩吉和戴夫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协商处理这一问题,以及孩子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劝”或者说“建议”其实不是尊重孩子想法的表现,他们因为知道不能霸占玩具,知道要听老师的.话,通常都会“服从”老师的建议。但是,孩子真的内心就“服从”而不挣扎了吗?看了案例我就觉得至少让孩子来协商,让孩子来做这个决定,他们内心应该会不那么挣扎,会更心甘情愿一些。

  我还想到类似的案例,两个小朋友抢一把椅子,都认为这把椅子是自己的,我尝试让其中一个孩子谦让一点,告诉他们抢东西是不对的,要谦让一些,但孩子没一个肯让步的。我只好换一种口气说:“既然不能肯定谁的,那我只好拿走了,你们要么做旁边一个空的凳子,要么自己去搬一个新的凳子。”结果其中一个孩子坐了旁边的空椅子,另一个孩子还是坚持要他们抢的椅子。我又对坐在空椅子上的孩子说:“你已经有椅子了,那你愿意让他做这张椅子吗?”坐到空椅子的孩子点点头。问题是解决了,和平的解决了,可是从头到尾的“劝”或“建议”都是老师的意愿,都是成人认为什么是对的,然后让孩子照着做,觉得这是尊重孩子,其实只是流于表面。

  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像案例中的佩吉和戴夫老师那样,让孩子自己协商解决问题,正真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是让孩子听从。不仅注重师幼间交流的有效性,也关注孩子间的交流,让幼幼之间也能有更多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彼此,解决彼此的冲突。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4

  有幸翻阅了由丽萨·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让人受益颇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让我们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习观,学会把握对话时机,掌握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促进、收集、解读、应用对话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翻开导言部分,作者例举了两类未能投入学习的类型:一种是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一种是以安东布列塔尼为代表的被动学习的孩子。

  读完这两个例子,不由让人深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两类的孩子,可我们在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记得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他话不多,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也能举手发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满活动室乱跑,平时早晨来园后总是静静地坐在小桌子边上画画、捏橡皮泥或者折纸工。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调皮的孩子那样,容易给老师带来麻烦,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样,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

  所以他尽管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却容易被忽视。可当我们私下和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原来孩子在家话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泼好动,这和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样子。

  正如书中坦言的,对这类孩子而言,“学校似乎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以探索世界、满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个取悦老师、做个‘好孩子’的地方。”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被动学习者,尽管他们有时也会发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体验不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对于这类的孩子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设计课程。孩子只有当处在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5

  《老师,你在听吗?》第七章,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这一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劳拉,6岁。她拒绝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包括他她的老师、同学。但是她在家绝对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她在家里会经常和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乐意来学校。在学校的休息或午餐时间,她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学校她就是不开口说话。

  她的老师没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现在的劳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劳拉第一次在班级中讲话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突然瞥见劳拉的小手高高的举在半空中。我是多么兴奋,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说话的小朋友发言结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劳拉。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接着我们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似乎也明白这对于劳拉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脸上的表情来为劳拉的表现感到高兴,而不是用一种让劳拉不知所措的过分激励的方式。”从那天开始劳拉并没有奇迹般地在学校的任何时间都开口说话,她依旧保持她的安静不语,但是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尔会用语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我们班的小C,他长得人高马大,他也是这样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园见到老师、阿姨是他最尴尬的事,因为他很不愿意说“老师早!阿姨早!”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看书的时候会自言自语,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发声。他很要好,每次老师布置的手工、绘画都力求完美,因为动作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于是大哭大闹。当他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也常常拽着老师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让你猜测,如果你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场疾风暴雨。

  大班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个月里,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阿姨说小C长大了,进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却多了几分担心,因为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没听见他的一点声音,哪怕是哭声。我多么希望小C像劳拉那样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话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我目前需要明确的事。他喜欢看书,他对汉字认读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跟他交流汉字也许会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如:亲切的态度、积极地鼓励性的回应以及对他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信任,能让他渐渐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参与到对话中。

  不管这些对于小C来说是否有效,我必须尽力去尝试。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一员;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报!我静等着花开的美妙瞬间!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6

  读《老师,你在听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读来深受启发也感慨万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成长轨迹、发展速度、表达方式和个性差别,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应该理解和尊重、宽容和接纳、引领和帮助,用爱去关怀,用心去感悟孩子的“一百种”,教师要学习做孩子一百种语言的聆听者,就要学会走进幼儿的内心,而理解和尊重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

  一、理解和尊重

  那么理解什么又尊重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和我们成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权利、有受保护及被关爱的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所以成人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其不受伤害;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想法,使其获得重视和回应;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使其及时获得满足;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鼓励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宽容和接纳

  幼儿年龄小,身体和机能尚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各种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处于相同年龄段的幼儿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快一些,有的滞后一些、有的明亮一些,有的则暗淡一些。面对千差万别且独一无二的个体幼儿,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拥有一颗包容之心,理解和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一视同仁,敞开胸怀拥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其实能力差异大的孩子更需要成人的关心和鼓励,所以平时生活中成人更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积极鼓励,注重孩子纵向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和评价所有孩子。

  三、引领和帮助

  幼儿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成人应该是他们身边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遵循孩子用自己的发展速度去探索和发现、去感知和表达。在孩子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成人帮助时,这时才是成人介入的时机。孩子的路要靠自己走,孩子的天空需要自己飞,孩子的世界需要自己去创造,成人真正的支持和帮助就是解放孩子的大脑,鼓励他们去思考;解放孩子的眼睛嘴巴和双手,鼓励他们去发现去表达去创造;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活动和探索。。。。。。理解和尊重,宽容和接纳,引领和帮助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有了这样的理解,再面对孩子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丰富宝藏。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应该多一份耐心和细心,仔细聆听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背后隐藏的丰富“语言”;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和理解孩子诸多行为背后的丰富“语言”;蹲下身体,用心接纳、真诚帮助,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倾听细小而羞涩的“语言”。一百个孩子就是一百个世界,一百个世界发出一百种声音,我们便是那聆听者!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7

  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儿童观是很重要的,儿童是“空白的”,儿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种观点会影响你对待儿童的方式,你如何与他们互动,如何向他们提问,如何应对他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涌现出的对世界的看法。这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记得一天早餐过后,小朋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玩了起来,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秩序是那么井然,让人感到老实似乎多余的'。可安静没有持续多久,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孩子插好的刀枪等都派上了用场。李翔装着怪脸,拿着刚插好的剑向刘帅打去,陈维的大炮向唐欣的机器人炸去,张笑飞的刀向刘建强的宝葫芦砍去……活动室里顿时像战场。

  我走过去,把散落在地上的插片一个一个地捡起来,他们看到我在捡积木,都不打了,低头捡起积木来。我把捡起来的插片放在小桌上,搬来小椅子,坐下来开始插。孩子们都围了上来问:“老师,你插什么呀?”“机器人,可我不会弄。”“我教你。”刘帅又重新坐下插机器人了,并且认真地教我插着。“给我个红插片,再给我一个红插片,不、不是这种,是梅花的……。”孩子们东找西找才凑齐了插机器人的插片。机器人插好后我拿在手里,说:“这个机器人真不容易插,要是一下子撞坏了多可惜,咱们应该建立自己的基地,保护自己的武器。”

  “那我们怎么玩啊?”孩子们问我,我说:“我想通过猜拳,谁赢了谁就可以冲出基地,碰一下输家的武器,同时拆掉他武器的部分,拿到自己的基地,插在自己的武器上,你们说这样好吗?”孩子们欣然同意了我的建议,高兴得玩了起来。游戏过后孩子们都对我说:“老师,今天我们玩得特别开心,以后你还跟我们一起玩吧,你不会的我们教你。”

  以往遇到孩子们打闹的情景,我总是采取制止的方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是这样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破坏游戏的情绪。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其实,孩子们插好的物件就是用来游戏的,而非摆设的。满足孩子们活动与游戏的需求,这是老师的教育职责。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孩子们中间,以一名游戏者的姿态参与孩子们的游戏,自然而然的引导孩子的游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而且还可以得到孩子们那颗金子般的童心。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8

  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曾经说过:“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观和儿童观,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点。丽萨·波曼女士在书中例举了三位教师面对孩子扔积木时出现的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觉得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认为这是孩子想获得他人关注的表现;第三位教师则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需求产生的挫败感。

  每一种观点的产生都是教师们的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这些不同的观点又会引起教师产生不同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会创造出一些条件支持可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对话或是扼杀儿童相互交谈、彼此倾听的机会和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学习观,意识到儿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他们是独立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虽然我们都认同儿童是有能力的.,可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在每天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却常常会忽略这个观点。当面对能力弱的孩子时,我们往往缺乏耐心,总是不由自主的包办代替,没有给他们留下足够探索、思考、操作的时间。

  在书中作者提倡我们要跟随学习者而不是书本来创设课程,这是对我们忽视儿童的深刻提醒。“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经验情境中,儿童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开展大班社会活动《兄弟姐妹是一家》前,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宇宇刚去过大草原,可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遇到过赛马节,因此我在活动中认识蒙古族的部分中增设了观看赛马的环节。

  当赛马的视频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宇宇的兴趣,他显得非常兴奋,因为宇宇对蒙古包、摔跤、骑马等蒙古族人的生活特色印象深刻,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所以他看边主动向同伴们介绍了很多自己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

  同时也引起了他了解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将自己的旧经验与新经验联结在了一起,从而建构了新的知识。这让我感悟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孩子,“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先前知识与经验,你才能识别并为他们提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经验。”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9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0

  每次寒暑假,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这短暂的假期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不能忘记,那就是给放松的“灵魂”充充电。这次的寒假,又会有怎样的神秘礼物等着我们呢?《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年轻教师的我们来说,无不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

  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茜茜画的。我也没多想,就问她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茜茜只是一贯地保持她甜甜的笑容,没有说什么。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听见了之后,她笑着对我说:“也没错的呀,没有熟的西瓜不就是可以那个颜色的吗?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茜茜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她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茜茜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她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茜茜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

  再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戏的主人。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一种关系。让我们一起努力,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想法,把倾听作为我们的习惯,多倾听孩子,多用心观察、了解孩子,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大胆地成长,你会发现,孩子们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1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对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角色定位也做了十分到位的解析,让我们知道如何在与幼儿的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学习环境中,试着把过程录下来,过后再来反思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语言表达和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今后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能够“游刃有余”寻找突破口。

  书中提到:时不时地反思一下自己在促动型对话中所承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记录下自己与儿童的互动对话,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根据对话记录你可以对自己提出一下几个问题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我问了哪类问题?我是否应用了其他一些策略,如总结和重复?这些问题是否启发了儿童更多的思考?有些问题会局限儿童的思维吗?

  提出问题进行反思在一开始会让教师产生些许的恐惧,因为它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其实那是促进自我成长的助推剂,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分析自己在与幼儿互动对话中的表现,并全面地解读自己。

  首先,解读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在与幼儿的互动对话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我们都知道应该是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那么在与幼儿对话时,我们的语言是否真的起到了这些作用呢,可能还是需要再对自己严格地审视一下的。

  其次,要解读所提的问题,而不是针对提问者。只是解读和评论客观的.问题,而不针对具体的提问者。问题要客观,并且不能伤害个人情感或侮辱人格。

  最后,解读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自己的话语。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花语的“你来我往”,要确保能理解儿童所说的话,而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语言。师幼间的对话应该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特别要关注是什么促成了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对教师问题的回应,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学会理清思路,进而清楚地表达。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2

  你觉得儿童是什么?对于儿童是学习者,是和你密切相关的人的这种说法,你的看法是什么?成人倾向于持有两种认识儿童的观点:儿童是“空白”的,儿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种观点(或是你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会影响你对待儿童的方式:你如何与他们互动,如何向他们提问,如何应对他们的想法以及不断涌现出的对世界的`看法,以下是我记录的一则案例:

  一次美术活动,涂色画一大苹果。幼儿通过摸、看、闻和吃等的活动已经对苹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用红色把苹果的形状画在纸上,然后请小朋友拿红色的蜡笔涂色。当我走到明明旁边时,只见她正用绿色的蜡笔涂色。“明明,你怎么用绿色笔呀,你看小朋友的红苹果多漂亮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吓了一跳,连忙用手捂住画,并来回搓动,仿佛要把画的颜色搓掉。

  看着她这样,我又好气又好笑,说:“没关系,涂绿颜色也挺好看的,只是绿苹果还没熟,不好吃呀?”听我这么一说,明明笑了,捂着的手也松开了,说:“老师,我姑姑就吃这样颜色的苹果,她说可好吃了,我是给姑姑画的苹果。”听他这么一说,我仔细一想,对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说起苹果就常常是红苹果,画苹果时,认识苹果时往往是以红色苹果为标准,仿佛苹果只有一种颜色。当孩子在生活中看到了绿苹果并画了出来,说明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我们所给的唯一标准反而限制了幼儿对自己认识的表达机会,我们应当尊重、表扬幼儿对自己认知的表现。

  如何更好地教育幼儿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对儿童的认识,尊重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在共同的探索中认识和发现事物。让孩子有用眼睛看事物的机会,并承认每个孩子的感受。原来我们的教育观是多么的让人不安,因为它压抑了幼儿的自主性,甚至幼儿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儿童时,本质上幼儿没有自主的权利,它只能听老师的,否则那就是错的。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包括幼儿。承认幼儿的认识尊重幼儿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动力,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让我们转变教育的观念,一同伏下身子,从幼儿眼中看世界,了解、理解、尊重幼儿,走进童心世界,把认识和探索的权利交给孩子。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3

  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问:孩子,你在听吗?现在想想我们当初一味的反问孩子,可孩子还小,他懂得会比你老师多吗?答案肯定是不会!那么《老师,你在听吗?》正式我们现在该去思考发现的……

  在研读时有这样一句话“给儿童指导也许能教会儿童如何按照指示去做,但不能让他们投入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提出的仅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那么儿童不会参与到可以扩展他们图式的互动对话中。”

  正如文中指出的.那样在“完成课程”和“确保孩子们知道这些东西,并通过考试”。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主导着师幼之间的对话。确保我们的声音能最大限度的传达到幼儿的耳朵里。可是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孩子们在我们提问的当下又在想些什么呢?孩子们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呢?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我们忽略掉。而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忽略掉得也许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的探究欲。

  过去的也就让它过去吧!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孩子们有时间去思考。因为一旦有了思考的时间,你在交流自己的想法就会变得重要。时间能让我们加工信息、反思、联系自己原有的想法。对话需要有一个放松的节奏,这样儿童在其中才有时间去思考、反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此同时还可以在倾听幼儿谈话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孩子们的兴趣点,从而为孩子们创造对话的时机,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参与到对话活动中。

  观念正在改变,而倾听习惯也是需要培养的。

  让我们蹲着与孩子们交流,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回应。

  让每个孩子觉得被尊重。

  让孩子们的声音被最大限度的听到。

  你瞧,倾听的种子正在发芽……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4

  “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是出自于《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的一段话。在日常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老师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时,教育的方法和实施才会更加有效与科学。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将自己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学习与你的儿童观”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我发生了共鸣:

  第一,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观点中最突出的几个字是“主动建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便捷”,实施了所谓的“主动”学习活动,以便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学习。事实上,主动建构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兴趣、教师的语言、教育环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从思考中、实验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自身经验的建构。

  第二,学习始于先前知识

  幼儿的学习并非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幼儿先前对这些区域、材料、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材料和环境的辅助,幼儿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儿已有能力或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

  学习并不是凭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经验。“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对于喝光牛奶的包装袋、班级水龙头水流的大小等现象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亲自动手摆弄,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发现,积累经验,这时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幼儿才会更有兴趣去探知与学习。

  科学的儿童观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平台,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快乐学习的经历,促进幼儿自主构建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同时,科学的儿童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贴合实际,指导实践。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5

  《老师,你在听吗?》,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使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是对话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适当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说的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不再是暂时性的了,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了,这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每次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2-28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5篇04-21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4篇03-1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3篇)03-1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精选36篇)03-14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4篇)03-1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3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