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读后感

时间:2024-05-27 18:31: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情人》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情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情人》读后感

《情人》读后感1

  说实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并不看好,被冗长繁杂的文字和时间模糊的跨度折磨的丧失信心,我甚至怀疑过这本书的水准。但是反复的劝慰自己,它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于是我重新整理思绪,再次进入到角色里面。才发觉,作者之所以长篇累牍的叙述家庭琐事和社会背景,是为了迎合她的'内心感受,她想让读者们知道,她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基于她的生活背景。如果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最令人感慨的就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他们的结合是错误的。但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无比幸福而快乐的。然而,故事最终仍旧是个悲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惆怅和折磨呢?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后半部分,作者的笔锋愈加凝练,一段段色彩凝重的自然风景把故事渲染的美丽而绝望。而男女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离别的撕心裂肺和伤心欲绝。爱,不能光明正大的爱;恨,只能压制的心底。看着揪心,摸着疼,真是无尽沧桑尽在其中啊。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妹,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情人》读后感2

  读这本小说是受一个师姐的读后感所影响的。昨天晚上三小时读完了这本小说,最大的感受是独立的个体对爱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结局出人意料,远野为了情人离婚,抛妻弃子,但修子却和远野分手了。按照中国传统,情人好不容易修得正果,坐上正宫的宝座,应该是皆大欢喜。为什么修子反而分手呢?因为感受不同了,文中的修子极其自私,不是她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工作中自私,是她在认知和情感里极其自私。她享受个人独处时光,乐于和远野过二人世界,不愿意对别人负责,更不关心其他人的感受。就像最后,远野为了修子抛妻弃子,不顾一起地想和她在一起,修子却退怯了。她不想承担远野为她牺牲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

  若换在我身上呢?如果我喜欢??的人为我不顾一切,抛妻弃子,只是为了和我在一起,和我结婚,我会接受吗?我现在的回答是和修子一样的做法:离开。不是不爱,是那份对方为你做出巨大牺牲所带来的愧疚与压力都会让你无法忍受。而且,一旦你和他结婚,以后的日子还是回到了他之前离婚的平淡日子。与其这样,不如分开,保持新鲜与神秘,那样最初的那份爱也会铭记一辈子。

  这本小说写得很好,把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都如实描述出来了。里面的人物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把女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修子精神和经济都独立,尽管她年龄较大仍单身,但丝毫不影响她对自己的认识。她说过到了她这个年龄,她是不会为了别人而改变。

  我现在就有点像修子,坚信自强则万强。我不会为了一份依靠或者仅仅为了一份保险而匆忙结婚。如果双方没有最起码的爱,以后几十年又如何走过呢?

  但我欣赏的是她的独立,不喜欢的是她太过于自私,不为其他人考虑考虑。

《情人》读后感3

  很多书以前都碰过,只是没兴趣翻开,昨天才发现这是王小波竭力推荐的小说,于是才耐心地读了一遍,这篇小说很短,所以根本无需跳着读,第一遍读并未发翻译文字有多高明。

  或许各人对文体的嗜好不一样,但内容确实是惊到我了,整篇文字都是抑郁凌厉的,这是女主整个家庭的底色,她的大哥哥性格描写尤其让人觉得真实恐怖,我承认世界确实是有这样一类人存在的`,他们自带阴森森的邪气,到那里就弥漫到那里,如果你抵抗力差,他就会伸出无数的触角,侵犯你,让你变得一样的懦弱疯狂竭斯底里。如果是你的亲人,你的生活或许就再也不能平静。其实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劣根性存在,只不过大多数人隐藏得很好。

  这篇文章和《呼啸山庄》《马佐夫兄弟》的风格类似,人物的性格用现在话说是双相情感障碍,躁郁和抑郁并存,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控制力,表现出的都是极端的行为。或许上帝是公平的,很多天才都是这样的人,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情人》读后感4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作家。在英国,品特被誉为“现代莎士比亚”,20xx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语言的起伏变化与散漫,在平淡的处境中逐步增强危险、恐惧与神秘感,刻意省却人物行为的动机与解释等等。这些特征也多少决定了评论家们对其剧作荒诞风格的肯定,也奠定了品特作为当代英国重要的剧作家以及荒诞派戏剧传人的地位。

  《情人》作为其代表作,坦白的说,第一遍看这个故事,荒诞而情节诡异,丝毫没有看懂作者写作的意图。在进行一番资料查阅后,我才对这部荒诞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人》以一对度过激情期的夫妻对话开篇,理查德过问其妻子萨拉的婚外情,而其妻子竟以一种平淡的口吻进行回答,似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这样反伦理道德的对话,我相信不只会使我,更会让任何的读者感到万分诧异。而当继续往下品读,当一段段怪异的对话摆在人们面前时,一切都不那么怪异了,因为后来在台词中发现,无论是一脸正经的理查德,还是放荡猥琐的麦克斯,或者是不拘言笑的萨拉,还是风骚妖冶的妓女;其实从头至尾都是一男一女两个人。

  对复杂矛盾的剧情的`顿悟给了读者一份喜悦。当理解到了这一层面,也就差不多懂得了品特写这部剧的用心了。

  人生就是如此一出戏,你是谁只取决于你究竟想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可以说理查德和萨拉是真实的,情夫和妓女只是幻觉中的人物;或者,情夫和妓女分别是理查德和萨拉的深层自我,而丈夫和妻子只是他们彼此的面具。

  在生活中绝口不提游戏的情节,却在游戏中扮演着对方的隐私,久而久之,游戏也变成现实,生活越来越荒诞,最终真真假假男一分辨,我究竟是谁?这里究竟是看园人的房子,还是我自己的家?理查德试图打破这个游戏,他跳出角色去警告妻子,终究无果。最终却无奈的发现他只能转身,不能回头,这场闹剧已经不是游戏本身了。荒诞而讽刺。

  究竟哪个是游戏?而哪个又是人生? 品特的荒诞剧给我们的是一个亦真亦假的世界,里面一个个的演员诉说着自己的人生,然而,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虚伪时,又是否能确定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由一个个演员组成的一个演出呢?

《情人》读后感5

  终于还是眷恋纸张的味道,在这个离不开电脑的时代里,哪怕我有多么舍弃不了电脑这种物品,我的身边总还是会有那么一本两本的纸质小说。在孤单寂静的时刻,在对着电脑头晕目眩的时候,书本终究还是能带给自己最好的抚慰。

  张小娴小说里的人们总是很温柔,哪怕是多么激烈的个性,在她的笔下你也还是能体会到温暖。《情人无泪》的结局很悲伤,但是这悲伤里还是能感觉到温暖,因为不管怎样,能够在自己爱人将要失明的时候充当过她的眼睛,能够在自己爱人活着的时候好好爱过她,这已经弥补了很大的缺憾。我承认被他们的爱情打动了,我说不出更多的评论,我只是想记下这个故事,然后提醒自己好好的去爱别人。

  我知道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如果我固执的要把爱情当做我的全部去看待的话,在这样的社会可能会有人嘲笑我吧。我说,我想要过世外桃源的生活,然后有你陪着我。如果我说这就是我的梦想,是不是会有很多人呲之以鼻。我从来没有向往过城市生活,也没有向往过未来会有多富有,我甚至是想如果城市不包容我,我还有那个小山村可以回,我还有个小瓦房可以住,或者我还有一亩三分地让我可以自给自足,呵呵,果然,这些想法还是太天真了吧,确切的说应该是太自私了吧,毕竟来到这个尘世,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活,不仅有上一代的'希冀,最终还有下一代的期待。

  一个人的时候,找人聊天,因为我希望自己开开心心的,不希望自己是别人的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没有权利让别人陪我耗费时光,我赌气,我流眼泪,最后还是妥协,我害怕我的阻碍在很多年后被人责难,我要求不了别人,我还可以要求我自己适应等待。

  上天已然待我不薄,给了我尚算富足的生活,给了我健全的身体,还给了我活着的权利,我又如何要求更加富裕的未来,如何要求得到完美的面孔和身材,如何要求用死亡去验证活着的美好。所以,我只能妥协,卑微而且毫无他法。

  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孤单的日子,我想当这样的日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也会越来越麻木,习惯了便好。我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哪怕是在尘土飞扬的城市里,我也从来不曾说过我还需要比这更好的生活。

  越往后说就越语无伦次,人总是喜欢这般隐晦和矛盾,冰可乐的味道不佳,酸奶又太浓稠,找不到合适的食材,一个人吃饭总是最好将就的,慢慢就习惯了。

《情人》读后感6

  《情人》其畅销之剧足可与《飘》相媲美。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在白发暮年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居然有力量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动人心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少有的奇迹。她在作品里所表现的那种伤痛,那种无助,那种绝望,那种爱到尽头的孤独,使人流涕,使人痴迷。那是一种无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苍茫恒源的美丽,也是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岁的时候,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了她的人生,与她共同编织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泪流满面,我被他们那种超俗的爱恋所感动。现在社会情人是一个贬义词,是说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无婚姻关系的单身男女,其实他们是一种事实婚姻吧。在我心里他们是真正的夫妻。一对男女可以超越年龄的约束和世俗的压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让我感到情爱的伟大与神圣。现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与美貌,寻找的是肉体的刺激与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灵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异的思想和超人的才华、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现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钱财、男人的权势利益,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谁还会再为爱情去树立丰碑,坚守一块心中的乐园?男男女女活的`好现实,非常现实的活着,平淡了就出去风风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恋爱是恋爱,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几人能把爱情进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与忠贞只是嘴边的一个遥远的童话。

  在我眼里,情人—杨·安德烈是一位真正的懂得爱的男人,杜拉斯一个快七十岁的女人即使再会保养再显得年轻也不会有少女柔嫩的肌肤和充满激情有活力的身体了。他爱的是她的才华他们在一起的动力是两颗心的交融,心灵的吸引。现代人又有谁还会为品行的高贵,灵魂的纯洁而感动呢?

  亲爱的朋友,我为他们高歌!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在天堂一样的幸福快乐,做神仙伴侣逍遥自在,享受爱的甜情蜜意.........

《情人》读后感7

  是因为王小波的书里推荐了几次王道乾翻译的杜拉斯的《情人》,所以我就想买来看看。文字翻译的确实很美,是我喜欢的风格。但不知道是原著书写问题还是翻译问题,人称有些混乱,我有几处没看懂。

  看书名会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写他的情人的故事,但其实不是,作者是个女人,这本书的主题绝非一个法国少女与一个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而已,里面有原生家庭,不同人种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一九二几年,我们是法国白人,一家人生活在法殖民地印度支那(相当于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父亲在我四岁的时候死了,我还有母亲和两个哥哥,生活很贫穷。在我十五岁半的时候,我在渡河的船上认识了大我十二岁的有钱中国男人,他在巴黎读过书。从此以后他天天都来学校找我,他说他爱我。他对我说:将来我一生都会记得这个下午,尽管那时我甚至会忘记他的面容,忘记他的姓名。但他其实是很怯懦的,要他违背父命而爱我娶我,他没有这个力量。他找不到战胜恐惧去取得爱的力量,因此他总是哭。他的英雄气概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父亲的金钱。

  我把他介绍给我的家人,他知道在我的家人眼里他是没有希望的,结果只能是连我也失去。我的母亲对我说:在殖民地你根本不能结婚。

  他的父亲说宁可看着他死,也不同意他和我在一起。他请求给他一点时间,对他来说,放弃爱情绝不可能,对白人小姑娘发狂一般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那么新,那么强烈,强行分开那太可怕了。

  我们相爱了一年半,法国的船来了,十七岁的我要回法国了。他也懂得他和我分手任我走掉是我们这段故事最好的结局。

  不知白人少女去后多久,他遵照父命与十年前家庭指定的是少女成婚,完成家族、上天和北方的祖先所期求于他的`一切,即承祧姓氏。战后许多年,他带着他的老婆来巴黎,他给我打电话,是我,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我,他根本不能不爱我,他说他爱我将一直爱到他死。

  书中还大量描写了母亲的生活和两个哥哥。母亲很宠她的两个儿子,但儿子都不成器。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其中有憎恶、恐惧,还有很多恨,这恨就隐藏在血肉深处,盲目而沉默。

  “小说处理的题目大体仍然是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如讲到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等等。小说中对于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些普遍现象,既置之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加以描绘,又常常按不同层次给以测度,由此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这是王道乾的译后评价。

  有读者评价杜拉斯的其他书:“一个专门写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复杂得要命书的作家,她还搞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电影。”,1984年发表的《情人》却引起了热烈反响。对这份爱情我倒是没有特别深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到现在,不同地域和人种之间的大融合程度已经不复以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母亲和两个哥哥,这种亲情的爱和恨让我感到非常痛苦。里面也有些无关紧要的描写,有些人曾劝她删去这些段落,小说的出版家最后决定保留,因为他觉得情人代表许许多多人物。

《情人》读后感8

  除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记忆中很少读法国作家的作品吧,这两周抽时间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书,虽不甚明白,但终究还是稍有体会。正如译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涩难懂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转换过快,往往使得读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经老了。

  简单的开头,却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世事的煎熬,容颜的摧残;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绝望是那么的彻底。

  然而,终有一天,她遇见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爱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当白日已尽,他们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时,她会莫名觉得眼前这人像是自己的父亲,但就是这样他们彼此拥有。

  可是后来,他们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航船横越大洋,她最后还是走了。

  再后来,经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最后,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她一听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

  后来他不知道和她再说什么。

  故事到此为止,仅此而已,你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但那不重要了,是吧?毕竟往事已成追忆。

  总体来说,小说大多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

  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

  “继而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情人》读后感9

  《情人》是一本挺好看的书。渡边淳一笔下的人物,都是丰满的,温和不张扬,但紧要时刻,也会露出锋利和暴躁的一面。

  修子是个独立的女人,有工作,有能力。三十几岁没有结婚,不乏追求者,但情愿做远野的情人,与远野维持情感和经济上的平等,不接受远野赠予的金钱。相比于结婚安定,她更享受作为情人的自由和乐趣。

  在她眼中,男人与女人并不是整天厮守在一起才算幸福,男人女人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各自没有独立的能力,很难保持男女间的关系自始至终。书中写道:“修子就喜欢在这种气氛下悠然地享受人生,不管怎么爱着这个男人,也不想失去自己一个人时的清静,自己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最重要的。”

  修子有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一个女人,单身的女人,三十岁一过,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管怎样要好的朋友,也不想让他来破坏自己的习惯,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修子一直不想结婚,潜意识中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个原因,或许也能迎合当下很多未婚大龄男女的心思。并且,对与女人来说,二十几岁时很怕嫁不出去,上了三十岁,一种女人的倔强便油然而生,或者说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再要改变已是非常不容易。

  修子爱远野,但没有那么强的占有欲。书中这样描写修子:“大多数女性,一旦爱上男人,随着与他的关系日益加深,便会想知道他所有的一切。不管他与自己是否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都要搞个一清二楚。但是,修子不是,她只要得到自己感到充实的爱,便心满意足了,她喜欢将这种感受深深地埋在心里。”修子一方面爱惜自己的独立,另一方面知道远野爱自己,所以有恃无恐。

  但当她的占有欲开始萌生的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促使她最终决定和远野分手。我觉得是那些事,让修子觉察到自己的自由在被侵犯,她在被束缚,在被个人强行占有。还有远野妻子和女儿的出现,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不道德的。她以为自己的独立并没有干涉到远野的家庭,事实上,她仍然是那个破坏了他人家庭的人。

  渡边淳一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修子。相比起来,远野并没有占多少篇幅。他是修子生活里的一个陪衬,当这个陪衬想要抛妻弃子娶修子的时候,修子反而提出了分手。修子和远野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能成为他的妻子。

  修子有几个性格各异的闺蜜,书中的她们和《欲望都市》里的几个闺蜜有相似之处。虽能成为多年老友,但各自的选择和人生大不相同。我喜欢书中修子和闺蜜春日出游时的聊天。

  “说起苹果,什么时候是季节呀?”

  “当然是秋天啰,隔不了多久,这满街便是苹果的芳香呀。”

  “苹果花,是白色的。”

  “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加上初夏的微风……

  修子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苹果气氛》,这优美的旋律,这遍野的雪一样洁白的苹果花,弹奏出一首津轻初夏的风物诗。”

  仿佛能看到几个装扮时髦的女子在盛开的樱花树下聊天,望着远处,想象着苹果花开时“那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

  修子三十三岁了。在初秋的时候,她脑海里浮出的一句:秋日如断绳的吊桶。她反复默念着,感到女人的青春正似这秋阳一般,转眼便逝去了。她是一个矛盾体,她享受情人的自由,也对婚姻有些许向往。她爱远野,但仍要决绝地分手。她无情,但在向闺蜜倾诉分手后,眼角渗出眼泪。

  “可是,既然已决定分手,再回想过去、怀念旧情也没什么意义。今后将会有怎样的人生在等着自己,这虽然不能知道,但现只有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是正确的选择。绝不后悔,修子也不敢这么自信,但只有坚决地走自己的路才对。”

  这不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这里面包含着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对家庭和爱情的认知。小说里毫不遮掩地描绘出人的两面性。四星推荐。

《情人》读后感10

  当爸爸的人还在酒馆里没羞没臊地给别人当酒保,然后把自己也喝个烂醉。她鄙视他,然而却已经跟他绑在一起分不开了。要出世的孩子对她是个天大的负担,要不是因为威廉和安妮,她早就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了,成天和鄙陋的人事打交道,在穷苦拮据中挣扎。

  有时候,一个人被生活攥住了,他的躯壳给带着随波逐流,就这样变老,完成了自己的历程,然而这样的生活没有真实可言,让人觉得生命似乎就从来没有眷顾过自己。

  有时候,她对卿卿我我厌倦了,就想敞开心扉,跟他说些严肃的话题。结果她发现丈夫用心在听,却什么也听不懂。没有心灵上的理解,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法更进一步了。

  母亲深深地爱着儿子。就在幻灭的苦痛最难忍受的时候,就在生活的信念摇摇欲坠的`时候,就在灵魂感到苦闷和孤寂的时候,他降临到了她身边。因此她把儿子当成了全部,这让做父亲的感到妒忌。

  夫妻间的斗争开始了,那是场可怕而残忍的战争,直到一方死去方才结束。她拼命让他承担丈夫的责任,履行父亲的义务。但他和她截然不同。他天性注重感官上的享受,而她却逼他道德、虔诚。她还强迫他去面对现实。这让他忍无可忍,于是便爆发了

  是那种不轻易落泪的女人,像男人一样,要伤心到极点才会真的哭起来,那呜咽声撕心裂肺。

  男人的鲁莽行为像是尖矛一般穿透了她对丈夫的爱。之前她跟他斗争的时候还心怀气苦,觉得他跟自己疏远了,并时时为此幽怨。现在她不再为他不够爱自己而烦恼了。对她来说,他已经成了个外人。这样一来她的生活反而更容易忍受了。

  遗憾的是,她跟他太不一样了。他本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但是她无法接受这一点。她要他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这样,她一心要让他变得高尚,但这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这让她把他给毁了,也伤害了自己,留下了伤疤。但是她自己的品质却维持着没有变,另外孩子也给了她安慰。

  “我也说不准到底是不是希望没钱花,因为他只要有了钱,家里就不得安宁。”

  妻子躺在床上,听着他在花园里鼓捣东西。他一边吹着口哨,一边锯锯锤锤。外面刚刚破晓,天青气朗,屋子里孩子们还在呼呼大睡,丈夫则像个快乐的男子汉一样忙活着,这样的时候总能让她感到温暖安宁。

  两个人剑拔弩张,脑袋里一片空白,只觉得对方面目可憎,要狠狠骂一通才解气。她和他一样,心里也被怨恨和怒火充斥了

  他走近她,满脸通红,眼里都是血丝。突然他一把抓住了她的臂膀。她害怕得叫起来,拼命挣扎。这时他稍微清醒过来一点,嘴里喘着粗气,粗蛮地把她推向门口,又用力将她推了出去,砰的一声关上门,在里面拨上栓。他回到厨房,跌坐到扶手椅上,头里的血还在沸腾。他本来就喝醉了,人又已经精疲力竭,脑袋慢慢沉到了两膝之间,就这样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有一阵子她的思想不受控制,脑海里机械地重现着刚才那一幕,一遍又一遍。每过一次,那些话语和片段就像烧红的烙铁一般烙在心上。每次回想起之前那一小时发生的事情,那烙铁就在相同的地方烙上一次。烙过的印记越来越深,伤痛反而渐渐远去了。

《情人》读后感11

  读一本书,多大程度上的赞同和感受都来自于你对这个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我看书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无法自己解答的问题和无法自我消解的矛盾希望从书中获取一些解答。作为个体应对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总有一种慌乱和不自信。不清楚自己作为一个怎样的存在才是最恰当的。也慌乱憎恨自己在人来人往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任然孑孓一身。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多大程度上是被人需要的,被人关怀的,被人记挂在心里不被背叛的?我很疑惑也很难过。似乎,命运不把你推向深渊,就没办法引起你的关注,所以,它势必会不动声色,挟持你于无形无影之中。

  当我看到书中作者也在挣扎,煎熬,困顿,无法轻易逃脱繁笼的时候,我获得了同情和逃脱。我逃脱了一个人承受直插心脏的孤独和疼痛。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同船的人,因为风雨同舟,感同身受。

  当你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世界是不是就不再慌乱?社会是不是就不再浮躁?个人是不是就不再空洞?有些事是无法阻碍和跨越的,就像社会进步,就像阶级。虽然,我总觉得自己无能的`、不自觉的被社会推着走,但我却没有勇气逃离这条路掉头不去走。人有多大能力改变,突破,承担起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我不懂生存的规则,我不会曲意逢迎,不够聪明和灵活到用所有人喜欢的方式和他们相处,还没有足够的格局接纳所有人,因此像个刺猬,总保持距离。让人依赖是需要能力的,我缺乏这种能力,就只好适当保持孤立。

  让人幸福是一种能力。金钱,性能力。物质和精神总需要满足其中之一。我们的爱情就在金钱与性能力之间纠缠不清。不过现在的男人真的不多了,特别是同性恋开放的时代,女孩拥有真正快乐的机会越来越少。

《情人》读后感12

  一场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一场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就是那个陌生的中国男人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杜拉斯的《情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她自己的故事。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她于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 ,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怀念和回忆的爱情,即使是无望,同时也是幸福的。

《情人》读后感13

  今天我阅读了《意外的情人节》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熊妹妹和它的伙伴们正在跳绳。忽然,小熊妹妹最讨厌的比利走了过来,它跟小熊妹妹一起跳绳,比利不小心被绳子绊倒了,几个人摔做了一团。小熊妹妹正想去追比利,突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教室。珍妮老师说:“同学们,情人节就要到了,我们要举办一场情人节派对,大家要互相赠送情人节贺卡。”“太棒了!”全班同学都欢呼了起来。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最讨厌的比利送什么样的贺卡呢?

  等回到了家,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比利的贺卡上写什么?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你这样的大傻瓜是没人要的。还是水仙是黄色的,玫瑰是红色的`。脑子进了水,我也不会要你的。”“你在想什么?”熊妈妈问。小熊妹妹说:“我只是在想要送什么样的情人节贺卡给比利。”熊妈妈问:“比利是你的朋友吗?”小熊妹妹说:“不是朋友,我跟他有仇。”小熊妹妹开始做贺卡了,它在贺卡上写:怪物可以是奇形怪状的。但要说最吓人的,那就非你莫属了。猜猜我是谁?

  然而,当比利打开贺卡时,小熊妹妹却忘了看,因为在它收到的贺卡当中,有一张让它惊他不已,那张贺卡上挂满了爱心和鲜花,上面还写着: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这时,比利走了过来,它说:“小熊妹妹,这是我攒了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贺卡。”小熊妹妹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学校开会,它们两个坐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了人虽然有坏处,但是也要看别人的好处,就像小熊妹妹和比利一样,比利最后不是变好了吗?

《情人》读后感14

  第一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两年前的事了。杜拉斯的作品代表着激情和疯狂,以至于第一次看《情人》没有真正看懂,男女主人公爱的取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似乎不可思议。

  带着这种遗憾,再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情人》用梦呓一般的笔触,描写了一段不能理解的异国恋情。在西贡的湄公河上邂逅了她的中国情人后,她惊心动魄地开始叙述她的爱情。在这种爱情中,甚至有一种灵与肉的冲撞与升华。

  故事没有结尾,但正是因为没有结尾才有了《情人》的永恒。

  当她看着船一点一点离岸而去时,当她看着那个如此爱她的人永远消失在视野时,当她偷偷躲在船舱里哭泣时……其实,这时我才真正读懂,应该为他们高兴什么,他们永远活在彼此的回忆里,可以在老去时对她(他)说:我还记得你……

《情人》读后感15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

  这是让科克托在《存在之难》中的一句话,当我读到这句话时,象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似的,顿时脑子一片空白。记得曾经读杜拉斯《情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 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 容。”

  “我已经老了”,这个被王小波称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太多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 厥。杜拉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读她的文字就象在那个燥动 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 上直撕毁到地上。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就象她在《情人》里说的:“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 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杜拉斯的固执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剧变化的照片不可理喻。曾经美丽的杜拉斯被固执与任性消灭 了,被酗酒杀害了,惟有拿华贵的文字当她的祛皱霜。她在《劳儿之劫》中写道:“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毁了自己?”杜拉斯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个玩火者,也是一个情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无法拒绝她。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 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皮裹在界限与无限中。

  博尔赫斯说:“人类的三个能力:记忆、理解、意志并非学究式的幻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记忆负担,你可以失去记 忆,但不能失去对记忆的知觉,否则你想从某个地方重新开始就拾不起来了。“它会在做梦时,在夜间工作时,在翻阅一本书或拐过一个街角时浮现出来”。只有那 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时间的记忆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战胜时间,在某个注定的时间“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 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无论你愿意与否,在这里,我们都不能不提及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写给他的至爱毛特岗的情诗——《当你老了》。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爱意下屈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陰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是的,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个人才是你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爱。

【《情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情人》读后感09-19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03-22

情人节发给情人的句子06-05

《情人》读后感8篇03-27

情人的语录01-13

给情人的句子03-15

情人节给情人的祝福语02-06

写给情人的句子07-06

感谢情人的句子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