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10:37: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发现母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母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1

  在《发现母亲》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有一位母亲,肚子里怀着宝宝,她骑电动车在过马路时,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她被撞倒一米多的空中,就在即将落地的一刹那,她保持着用双手捧着大肚子,用头和膝盖着地,顿时头部鲜血直流。路上的人看见了,赶紧叫了救护车。后来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位母亲的脸虽然毁容了,但是肚子里的孩子却正在安详地睡着,丝毫不知母亲经历的危险。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她明知这样做轻则毁容,重则丧命,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下来。还有很多母亲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也都用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保住孩子的生命,是伟大慈祥的母爱让她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我们今天还做了一个游戏。一条船上坐着爸爸、妈妈、姥姥、我和弟弟。船要沉了,只要每次把一个人丢到水里,船就会在上天的保佑下向岸边靠近一步。我不喜欢这个游戏,觉得它很无聊,船上一共五个人,要抛下4个人,才能保全一个人的生命。游戏的最终结果是母亲和我在船上,母亲为了救我自己跳下了船。要是换作我,一定不会保留自己的命,要么全家人在一起同生共死,要么也会先救其他人。要不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发现母亲》读后感2

  王华东的《发现母亲》一书,我自一年前购来,至今已经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受到震撼。发现母亲这一口号是如此振聋发聩,又是如此动人心弦。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过世的母亲。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给我的教育却超过了所有的老师。她一生贫苦,一生节俭,饭无求饱,衣无求暖。而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她却又那么慷慨。自己家再穷,她也从不让路过的乞丐空过手。一勺饭,一把米,或者一个窝头,她的眼里充满怜悯。有时她还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严冬里燃起一盆火,温暖老人单薄的身子。母亲教给我同情和怜悯,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我已经连续六年参加无偿献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时,也能安慰地下长眠的母亲。

  母亲一生勤劳,即使在中风偏瘫过后,也没有停止她的劳作。小时侯,一从学校回来,总能吃上热腾腾的饭。我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一年到头只做两次饭,除夕晚饭和大年初一早饭。其余的日子,全由母亲操劳。五十五岁那年,母亲终于病了。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回来时只有右半边肢体活动自如,左臂抬不起来,左腿挪动不灵,而她自小就是个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该有多难!可母亲硬是学会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学会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她就开始劳动了。左手扶着盆和面,做出可口的面食;一只手从沟底提水浇菜;一只手摘棉花……母亲是多么坚强!她永远不愿意麻烦别人,哪怕是她的儿女。每当我有些懈怠时,我的耳旁就会响起母亲的话:“不要爱惜力气,用了还会长起来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么呢?广义地说,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做得像我母亲一样好,的确不容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遗憾。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比较复杂,有的时候真是让人为难。照顾少了吧,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照顾多了吧,又怕她养成依赖习惯。好在有高人指点,我总算是个读书人,《发现母亲》就是一本好书,我会继续读下去,学下去。

《发现母亲》读后感3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发现母亲》读后感4

  读了这本书,作为一个母婴顾问,一个母婴护理培训老师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皮肤传爱、哺乳连心、母子感通、子宫心理、宫外孕育、脂肤性格”。这一系列的育儿真谛需要我们去传播、、、

  从小我就一直坚信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没有母爱,孩子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花,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我很庆幸在我还未成为母亲之前能够理解“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成人,我们回报了她们什么?她们现在积累的只有白发、皱纹、驼下的背、、、

《发现母亲》读后感5

  这周五,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到阶梯教室,听王强老师作报告《发现母亲》。

  报告是用幻灯片来演示的,看完片子,我们眼睛里都充满了泪水。

  这些泪水,有我们因为自己做了愧疚的事情而流下后悔的泪水;有母亲为我们做了太多太多事情我们却无法回报而流下愧疚的`泪水;也有想到了将来可能还未能报答母亲的恩情,母亲就已经离开人世而流下伤心的泪水。

《发现母亲》读后感6

  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这是华东交大汪东华的一本书。还是03年出版的一本书,是大女儿4岁时,汪教授来商丘做讲座,我因有事,让小史(史艳春)去听课,帮我买的一本作有者签名的书——虽然书纸早已经发黄,但我仍然爱不释手……作者的签字——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汪东华200310.19,书的封面,大手拉小手——拉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仅这些文字,足以让一个母亲感慨万千……

  书的扉页,作者题记——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代替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于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家长每次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还无理取闹,归根结底是母亲出现了问题。多少年轻的小姑娘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做了母亲。她们不会教育孩子,不知道母亲这个终身制的'工作是需要学习的。她们只会依样学样,别人怎么教她就怎么教,自己母亲怎么教自己,她们就怎样教自己的孩子。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影响都无法比拟的。

  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最好条件,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任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而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老师终极一生也不能达到的。

  老师的是百分率教育,但母亲施行的则是全概率教育。母亲教育一旦受到动摇,它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老师给的仅仅是知识的教育。

  仅以此文与各位同业老师又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互勉!

《发现母亲》读后感7

  做了二十年教师,一直觉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读了王华东的《发现母亲》后,我如坐针毡,因为我又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一般会被认为,《发现母亲》是一本讲早期教育的书,倒不如说它是讲全面教育的书,作者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或者说:“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育”,“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正直动力”。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学校教育,《发现母亲》让我找到了那些学校教育顽疾难以治愈的症结----家庭教育的薄弱。

  《发现母亲》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从教材到教育理念,从教育方法到教育设备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育的确在改变,而且已初见成效。但是,受王华东老师的启发,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们不妨做个试验,把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习生涯中的老师换一换(可以换换班级)也就是换成同时代的其他教师,我想结局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同样环境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统一的,老师的素质虽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会很大,每位老师最低标准也要拥有教师资格证。而如果把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送到一个不同环境的家庭里去养育,孩子将来的结局肯定会与亲生姐弟大相径庭。我们都能看到,从一个家庭里走出来的几个孩子都有惊人的相似,除了遗传素质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后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各级的政治机构、专业机构在引领,有众多的家长和监督部门在监督,这些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个专业机构和部门在监督评价检查每个家庭的教育情况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种自发行为,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悬殊。所以,我国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现,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否则,再好的学校教育也像一个跷脚走路的残疾人,它永远难以发挥出速度和水平!《发现母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他自序中的话:“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教师要做母亲。自从有了学校组织,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普通百姓就逐渐把学校教育神化了,特别是父母,把学校教育当作孩子成长成才的必然方式。

  《发现母亲》用理论和实践证明:母亲才是孩子教育的源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地,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源头。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源头,但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像母亲,教师要做母亲。班级教育从前苏联兴起以来,世界上盛行学校班级教育,这是教育普及的结果。于是,教育者的研究逐渐转入班级教育的狭小范围,教育家以及教育实践者过多地关注的是整体、是全体,造成了对学生个体注意的冷漠。随着研究的回归,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个性成长的要求。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好实施对学生个体、个性的研究,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首先做母亲,即使你不是母亲也应该从母亲的育儿那里来学教育的技术好方法,历练母爱襟怀和母爱的艺术。像母亲那样对孩子,以此为基础的教育首先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教师的爱更可能解开学生的生命密码,学生会像相信母亲一样依恋、热爱教师。我们是做教师的,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学生当成是我们的孩子般的来爱护、教育。读了此书,有3点很值得共享。铃木镇一认为要改掉坏习惯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培养正确的习惯以超越它。确实是,一个坏习惯是很难改正的,他是学生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特别是坏习惯往往有它优越舒适的特性,很难让学生一次改正,但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过程,经常的在孩子的耳边提醒,以督促他们形成好习惯,超越坏习惯,我想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也许就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了。家校结合的方法:冷静的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错误,启发孩子理解老师的心情,指出老师是关心和爱护他的,老师虽然生气,只要他认真改正错误,老师就会欢迎,同时,母亲要把孩子改正错误的决心转告老师,让老师对孩子不抱成见。对孩子的进步充满信心。

  书中倡导的好:教育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之一,我们也该一道成长了,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更给身边的`孩子做个榜样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比如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智力同知识并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老师讲解水的知识时,孩子们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认识快,理解快,记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浅,记得少,明显地表现出智力的差异。即使记住了,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不一样,文彦博运用它去树洞取球,司马光运用它去砸缸救人,曹冲运用它去称象的重量。对水的认识属于知识,而掌握和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才是智力。知识和智力虽是不同的范畴,但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结果,但绝非是目的。如果把知识和智力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就不只关注知识的积累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是否发展了智力。举例来说,我在引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和古诗词时,往往我注重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古诗词。今天看来,如果记住了古诗词,不会运用,那等于储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积累和运用,这才是教育目的。为此,我在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古诗词时,应该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表达已积累的古诗词,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已经背诵的古诗词来自己创作诗词。这样,就会使积累和创作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当然,明了了这个道理,在语文教学中,都要建立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理念。学习生字,教学目的不光是记住生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认字、解字、记字;理解课文内容,不光是要会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只要心中有“高度”,学生也就一定能达到这个“高度”!

《发现母亲》读后感8

  这个月我读了王东华著的《发现母亲》这本书。作者王东华:男,1963年6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发现母亲文库》主编,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致力于人类文化启蒙的教育专著研究,20xx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著名作家莫言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讲述“母亲”从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困惑,在王东华的叙述里,现实中许多我们认为很普通很正常的事原来都让人触目惊心,引人深思。

  这本书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这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无不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的感到,我身上肩负的双重责任非常重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孩子的未来跟母亲,跟老师都是分不开的。我们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惯。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茁壮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9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首先,衷心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们教师一本价值不菲的《发现母亲》这本书!《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读它,让人荡气肠;读后,使人感慨万千。

  《发现母亲》这是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开展的一本好!《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一生下孩子就把他们抱给婆婆或自己的妈妈,从此轻松自在的.做起母亲,这种摒弃母职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有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既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对我们很有启发:“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病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是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各自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

《发现母亲》读后感10

  《发现母亲》这本书,在09年刚进入母婴中心时,就听曹主任说过,更清晰的记得她说过书中的两句经典“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但我却一直没有接触过它。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他提出:“女性的特点适合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发现母亲》读后感11

  看到我抱着厚厚的四百多页的《发现母亲》,同事感慨道,为了笑笑,你能读这么厚的书!其实,四百多页又何其多呢?为了笑笑,我可以付出更多,因为我是母亲。为了孩子,也是为自己,陪伴笑笑成长的道路上,化育孩子与教育自己不可偏废。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没有母亲,人类就没有未来。人类的繁衍、哺乳、教育、习育到化育,都离不开母亲的陪伴与付出。呱呱坠地,生命诞生,然而满足于三餐喂饱、四肢成长的孩子,它生命是不健全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很多人不能理解。就像我当初坚持送二岁半的笑笑学习艺术,家里的老人甚至她的爸爸都认为,不到三岁的小孩站都站不稳,还能学什么?带她去香港迪斯尼乐园庆祝三岁生日时,也是被泼冷水说,三岁的小孩子没有记忆的,现在带去玩太早了。然而,事实证明了我的决定是正确的,笑笑现在唱歌、舞蹈、小模特表演都特别出色,参加晚会、比赛既享受掌声也锻炼勇气,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方面毫无障碍,特别是迪斯尼的那趟旅行她能把看到的巡游表演动作吸收到自己的演出里,还树立了与米奇王子同台演出的梦想。最近送笑笑到瑞尔学习迪斯尼神奇英语,我还是没有逃过旁人的质疑,不过笑笑很快适应了课程,上课表现积极、与同学游戏中学英语,回家爱听“叽里呱啦”磨耳朵,缠着妈妈讲英文绘本,欢乐地徜徉在ABC的世界里。

  生儿育女是母亲的生理本能,如何培养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生存能力卓越的孩子,则是需要一个母亲不断的觉醒,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向伟大迈进。母亲与生俱来的脂肤性格,决定了孩子亲近母亲,热爱母亲的天性。婴儿的范式模仿、母亲的言传身教,日常家庭生活的点滴熏陶,对于营造孩子的良好的生存成长的第一环境至关重要。母亲必须抽好孩子人生陀螺的第一鞭。孩子就像向日葵,从小小的种子发芽到成长,都需要太阳的温暖呵护。作为母亲,就是要适时的发现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内心最细微的活动,都是母亲应该关注并第一时间予以呼应的。笑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工作之余思考的课题。学舞蹈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付出的事情,笑笑上一对一课程偶尔会淘气,会有厌倦的情绪,作为妈妈,我并没有暴怒或者气馁,相反我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引导她热爱艺术。通过带她去闽南大戏院观看演出接受艺术熏陶,给她淘漂亮的舞蹈服、发饰,搜集小演员的DVD等,她又重新焕发了艺术热情,练习与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

  三岁见老,笑笑成长的路还很长,我愿意做她的太阳,珍惜光阴,分秒必争,学习做一个伟大的母亲,好好陪伴她,化育她,让这颗小向日葵光彩绽放!

《发现母亲》读后感12

  这本是母亲看的书,但我也从中收获良多。这本书关注的母亲对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及贡献。它打破了一般思路从母亲要干什么,而是认为母亲对孩子更多的是指导。

  如果一个国家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教育系统有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这值得我们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对今后的发展有深远作用,甚至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开史书,有才无德之辈比比皆是,但骂名远扬。我们应该在母亲的教导下走对路子。

  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会有一个助手,那是母亲。在我们伤心时安慰我们,在我们成功时分享喜悦。他们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茁壮成长,这也是我们需要感激的。书中有一个观点,母亲与父亲是不同的,母亲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一个预先的期望,并变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亲更多的是扶起伤痛,走下去。胡适曾将家乡的生活,说:“除了读书看书以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胡适有强大的塑造性,是对孩子未来的加工,当孩子走上社会时,是孩子的维护者。母亲支持孩子的发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孩子学不好是学校的责任,却往往忘了作为家长的责任。现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学校培养。家校的'联系才让孩子更好的前行。书中还认为有着慈祥的心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谐的,那些失去这种慈祥形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出现偏离,对于母亲来讲,她们的心灵应是无争的,平静的,也总是博大无比的。

  应此孩子能够在这片心灵下自由安详的成长。而当这些孩子在自由安详的环境中成长,母亲的心灵却受到外来威胁时,他会把这种不安全感不自觉的传导孩子身上,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灵封闭,甚至会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极的影响。母亲应在这是转变这种观念,如果孩子上学与知识和同学有矛盾,要学会引导。这更需要母亲的关怀,母亲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操心,为我们得到的努力,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设么,不是吗?好好学习,好好感恩。

《发现母亲》读后感13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五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历时两个半月,跨越了阳历年,我决定在今天读完482页的《发现母亲》(看,还没读完,就急着表现:我完成了一个大工程。),期间,连我儿子有次都说:妈妈你成天背一本书,背来背去又不看,你背着它干嘛呢?我说:这是读书人的习惯。问美琳借这本书时,我信誓旦旦的说一个半月看完还给她(这个计算方式是按照每天持续稳定的读10页计算,并觉得自己会偶尔兴致来时一天读个20几页)。一个半月到的时候我才读了不到一半。整个两个半月我有很多次几天都不读一页的时候,事实证明我看书真的很难,决定在1月15号看完这本书,我在1月14号不得不给自己立下“手机不能带进卧室”的禁言。那一晚书读的酣畅且睡的美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自制力这么差的人,只要扔掉手机,关掉电视,我也是可以读书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14

  《发现母亲》是作者王东华殚精竭虑数十年所写的母亲教育专着,它不止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从文化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望。

  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强烈震动撼着读者的心,例如,书中指也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好习惯、好生活”已现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书中对孩子的习育问题同样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其中对一个人“潜教育”的论述更应引起一个教育者的深思:教可以教出神童,却教不出天才;教可以教出才子,却教不出大师;教可以教出士兵却教不出将帅,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只重教与学,却不能很好地与家庭教育的习和育相结合,实为一大遗憾。

  《发现母亲》是王东华教育事业的开篇,而他所作的《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系列丛书,就是他的理论的实践展开。

  阅读中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每一个母亲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孩子对你的.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阅读这本书,这是民族对你的要求,把它放在床头,不是为了天天的阅读,而是为了一种时时的提醒。

  推动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

《发现母亲》读后感15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老师殚精竭虑历练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在书的封面上除了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外,还有这样两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我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

  我也是一个努力想做到更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未来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未来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者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发现母亲》读后感】相关文章:

《发现母亲》读后感03-08

发现母亲读后感03-17

读《发现母亲》有感04-19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03-09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03-09

《发现母亲》读后感(精选20篇)05-09

发现的近义词01-20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03-27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01-11

《发现孩子》读后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