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时间:2024-06-11 13:49: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8篇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1

  最近因院长推荐,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大作《中国人的修养》一书,着实受益匪浅。虽然此书已完成百年,较于百年前的民国时代,我们新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然蔡元培先生把握住了历史的脉搏,这本书对我们中国人的要求不仅承袭了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连接了未来社会的文明要求,依旧紧扼时代的脉搏。可以想象蔡元培先生对于时代的把握,对未来,对近现代文明的卓越贡献。正如杜威所说:“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先生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通过这本书,就能感受到蔡元培先生在那个黑暗与迷茫的时代,引领出新的潮流,使学术界,使整个社会拨开迷雾的伟大。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但新时代的中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修养的要求,从这本书中,依旧可以找到完美的答案,其内容并不过时,依旧站在时代前沿。读了这背书,我对学习,生活,修养都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学习方面,我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疑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在是学习生活中最重要一点,其在不知不觉间浸润我的精神,习惯真不可不慎。良好的习惯要想培养,则必须自制。爱快乐,忌苦痛,人之情也,我也不例外,从小就爱玩。儿时爱玩具动画,少时爱游戏电视,今有手机难以释手,然要想在学习上取得突破,这些欲望就需要遏制。蔡先生说:“自制之目有三:节体欲,一也;制欲望,二也;抑热情,三也。”正如流传的段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在新时代,学习依旧十分重要,如蔡先生所说:国家之贫富强弱,与其国民学问之深浅为比例。文明国所恃以竞争者,非武力而智力也。在国家的富强之际,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养成良好习惯,勤勉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

  在修养方面,蔡元培先生告诫了我们许多,提醒了我们:要坚忍而不要顽固;要自由而不放纵;镇定而不是冷淡;要热心而不要有野心;要果敢而不鲁莽;要精细而不要多疑,要互助而不要依赖;要方正而不要拘泥,要谨慎而不要畏葸;要有恒而不要保守等等。这些我们可能都知道,但真正面对问题时,恐怕就想不起来了,而蔡先生为我们做到这些指明了方法,指出了其中的度,过犹不及,让我们懂得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读了这本书,着实令人醍醐灌顶,对于修养问题茅塞顿开,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个矿大人,一个文法人,我必将努力做到这些,提升自我修养,并坚持一生。蔡元培蔡先生之名,自是如雷贯耳。民国至今,凡提北大者,必提蔡元培。这不仅是因蔡元培对北大有着深不可没的贡献,更因北大之兴,既是蔡元培教学生涯中一颗明珠,又为中国教育界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

  我自小顽愚。东北气候寒冷,不能出去玩耍的冬日,只好将脚蜷缩在被子里,怀里搂着暖呼呼的热水袋,嘴里往手上呵着气读书,企图以获得知识的愉悦抵消无法外出的苦闷。家中毛钱不多,杂书不少,一来二去竟也读了些人物传记与小说、报刊。那时候看的最多的是《宋美龄传》,它被放在书架第一层,便于翻阅。也读过一点刘少奇、周恩来,看过母亲的中学课本,喜欢抗战期间牛骨头的故事。但对于蔡元培,始终闻其声不见其人。直到读了高中,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便是人物传记《先生》,其中介绍的十位大师,首位便是蔡元培。彼时我因课业繁杂,已不大看书,惟有这本认真读完。每每掩卷,心中总有憧憬与向往交织而过,激荡得几欲下泪。

  民国是一个美好而又悲怆的年代。人们在惶惑中前进,中国在阵痛中前行。1917年冬,教育界正处于混沌蒙昧的节点,而刚刚更名的北大,俨然是一座陈旧腐败的“官僚养成所”。旧历年还没过,那些随身带仆的学生与保守作态的老师们,便迎来了蔡元培。

  这一迎可谓惊天动地,如一潭激起波澜的死水。我们无法亲历这场最盛大的改革,却可在史料中窥得些遗梦旧事。蔡元培对麻木鞠躬的教职工的深深一个回礼,是对过去的道别,更是对未来的致敬。一位前朝翰林,在一片反对之声里,在不稳定的时局中,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赞誉,不只因为他做了北大校长,更是因为他的思想,在当时乃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都发人深省,可谓“故纸堆里听惊雷”。

  在院长赠书以前,我也曾读过岳南的《南渡北归》,一部讲述民国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书评如此,引之)。与这部掺杂史料、点评与分析的书相比,收录原文的《中国人的修养》(下文一并称《中》)便显得相对晦涩枯燥。问我爱看吗?不爱看。尤其前几章,看得头晕,只好每一章都做些笔记以便资料查找。第一部分《中学修身教科书》(下文一并称《教科书》)看完了,B5的活页纸笔记,便唰唰写了近十页。

  文白交杂,实属正常。毕竟蔡元培曾参与殿试,算得上满腹经纶。当时白话文运动还未大规模展开,《教科书》作为中学教材,自然满篇之乎者也,不难懂但难读。还好1916年的《华工学校讲义》,变得浅显易懂,相较于《教科书》更多些趣味。末尾的《散论》更像蔡对自己的剖析,对兄弟姊妹的.劝诫,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得多了,阅读之始的茫然厌烦自然也转变为喜爱与更深的敬意。

  在《教科书》上篇第一章第二节“体育”的笔记中,我写下这样一段话:“何谓大师?抓握有度。从最洪荒处走过来,向最渺小处说开去。”这不仅是说我眼中的大师形象,更能展现我心中的大师风范。以我之见,大师之风,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受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将读者与听众作为倾心交流的对象,而非随意戏弄的玩物。

  在《中》里,第一部分作为教科书,显得相对正式,而后面的讲义乃至散论,便相当通俗易懂了。我不喜花间词艳丽颓靡、堆砌辞藻之态(且不论内容如何,个别词语的用法可以拿来参考,但整体行文态势食之无味,令人生厌),也不喜当下许多青中年自诩“情感博主”“知名作家”,实则挂羊头卖狗肉,敲着键盘发表一段不知所云的段子、鸡汤,以达显耀或发泄等目的。我尊重他们的写作态度,会适当参考值得思考的段落,但这并不是我所喜爱的行文风格。我所喜爱的,像乐天,像老舍,像丰子恺,皆是些自然成趣,真情流露的大家。也有词语风格独特的,像张爱玲,拿捏人物把握情节,当时无可比;像简嫃,每一篇散文读来都好似一首饱满充沛的诗。她们的风格独树一帜,但也是真诚的。

  真诚,不仅是做人要务,写作方面更是如此。因此,虽然《教科书》因时代原因,读来颇为艰深,但也是我本人文言修养问题,且内容并不难。好的文字,给人以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我一边读,脑海中就一边浮现出蔡先生的样子。我看过老照片,对他的矮小身材,温和神态印象颇深,总把他和胡适之先生联系到一起,觉得他们的这种谦恭有礼颇为相似。

  《中》是文言文优势的集中体现。一篇《德论》,几百字便能准确概述作者希望的学生形象(行文至此,想起1934年黄侃与胡适的文言白话之争,不禁莞尔),但这种简洁却不失有序。以阅读较为细致的《教科书》为例,分为上下两篇:实践心理学与理论心理学,每篇又有有诸如修己、家族等章节。一字排开,从小到大,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说整部《中》是一头牛,那么蔡元培一定希望当时的老师、学生们,如今的读者们做一名庖丁,按他的行文脉络(即这牛的骨架构造与肌肉纹理)去分析(肢解),才能最终悟得真意(将其拆解入腹)。因此,在看书前,尤其是工具书、教科书,抑或学术论文,首先看一遍目录是有必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辅助理解且满足需要。

  细读更能体会到蔡元培的伟大之处,这便是我前文所提及的,蔡的思想。生活学习中,偶有耳闻目睹身边人对于蔡等一干大师的不屑一顾,为此忧虑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宽慰。这种习以为常与不以为然,正是这种思想平民化乃至大众化的体现。倘若蔡的思想,今天仍然被视若神明一般小心供奉,那才是我们的愚昧与不幸。但我也忧虑,为他们无法体会的精神痛心惋惜。宽慰、忧虑得多了,了解得便也多了,正所谓久病成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一条便是“实践决定认识”;中国老话里,常讲一句“时势造英雄”。我们不否认时机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作用,但进一步思考,原因在于此人本身便具有的英雄特质。蔡在前朝变法关口开始了解西学,同情维新,这为他此后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在民国初年临危受命,真正显露了他非凡的才能。倘若蔡是一名旧式文人,学习研究都死板老套,对于黎民百姓、穷苦学生毫无同情,想必也不可能生出变革之心并付诸实践。《中》里不只一次提到的男女平等、夫妻相敬、主权独立等内容,早已成为我们今天恪守的不二法门。

  从古至今,大师的思想都远高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蔡也是如此。《中》的一些话语平实而富哲理,如“例言”所提“立说务期可行,行文务期明亮”,“体育”所论“夫一人之身,本不容以自私”,诸如此类,引人沉思。而其他一些观点也有待思考,如“天职与本务”“自杀”等。做学问、搞研究,所有的科学都是一样,不推崇权威,而追求真理。我们敬重蔡元培,与我们对书中观点进行讨论是不矛盾的,甚至可以在这种思想碰撞里,加深对于蔡本人,甚至对于民国的认识。如开篇所提“孝为百行之本”,正是是国人重孝的真实反映。孝本无过,但以何等形式重孝,如何看待愚孝,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了。读一本书,仿佛在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呜呼!歌德诚不欺我。

  高中时,老师经常劝勉我们,如今功利地读书是为了以后自由地读书。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一百多年后,国庆长假的第二天,窗里窗外一片祥和静谧。我望着不知谁家飘荡在风中的五星红旗,如同望着1917年冬呼啸而过的风雪。那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劳碌半生的中年人走下马车,向着俯首的校役们脱帽执意。是他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而这一鞠躬,带着一身浩然正气,带着一首浩渺绝响,超越了一个时代。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2

  古人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可见修养自身道德情操,完善个人人格多么重要。为什么要加强自身修养?怎样加强自身修养?蔡元培先生《中国人的修养》一书里给了我们答案。

  蔡先生以人们身边熟知的事物为例,娓娓道来,使人于不知不觉中深受启发,比如开篇《合群》一章,先生便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体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进而指出人与人必须结成集体,彼此合作,才能谋求最大利益。引发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的思考。

  本书触动我最深的是《方正与拘泥》一章,文中说,行为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因过于正派而显得死板。对于这一点,先生也举了不少古代的例子。生活实际中,方正不难做到,按原则做事就行,但方正又不拘泥,便很是考验一个人看透事物本质的本领了。许多人欠缺的便是这个本领,过于方正,是死板是死脑筋,不方正不免就流于油滑和油腻,拿捏得当,思维灵活又敢做敢当,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可惜这许多年来,遇到有些事情,本人时常犹豫“该做还是不该做”,而为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现在想来,敢情也有许多人和本人差不多,所以蔡先生才写成这篇来开化我这等脑袋。

  蔡先生关于良心的论述,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部分。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良心的驱动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坏事。所以我们该做什么,都应该交由良心来决定。但是良心却又可能被邪念所压倒;所以,对邪念要趋而避之。我们应该借助良心,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以趋善避恶的良心为基础,以臻于至善的理想为目标,不断实现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格。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错综复杂,许多人感叹“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要看破世间万物凡事做得炉火纯青谈何容易,只要一直摸着良心走路,一直不断增强自我修养,会越来心明眼亮。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3

  从图书馆借来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慢慢品读,心中感概颇多。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修养》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

  公民素质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富强与文明的必备条件。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人道德素养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极大担忧。面向大众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再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的普世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蔡元培先生提出来的公民道德素养的培育有着不约而同的思想契合。

  由此看来,百年前与现今的大环境何其相似,至少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上来看,不得不感叹蔡先生的水平之高!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4

  近日,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读后让人反省,深思!

  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人道德素养普遍缺失。面向大众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那么,中国人需要的修养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大大的疑问摆在眼前,是仅仅依靠修为和品德就可以了吗?从目前来看,修养中的“养”是一种品赏,如何去修,怎样去修却很少有人关注?蔡元培先生的这本《中国人的修养》,秉承中华修身传统,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是一部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现在看来尤其意义非凡。此书不仅对今天中国的青年从我做起,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迪作用,更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阅读的道德指导手册。

  这里我谈一下印象最深的“修己”篇,“修己”包括道德修养和保养生命:健康强健的精神,一定存在于健康强健的身体,运动是帮助身体各个部分发挥作用,是为努力学习做准备,并不是用来随便放纵的。精神是人身体的主要动力,精神不愉快,睡眠饮食就会不舒服,血气就会枯竭,容貌就会憔悴,以致于逐渐产生疾病,这是保养生命的禁忌。顺境与逆境变化不定,悲哀与快乐不断发生,这实在是人生的常事,但是我们应当开阔胸襟,使自己的精神清爽明朗,即使有不如意的事,也应当随着情况来适应它,而不让不愉快的心情停留在头脑中,这样才能涵养精神,使它不致于损害身体的健康。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心境: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性格是人的第一天性,而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平时端正相貌、脸色,说话语气和顺,那么坏的念头就不会萌发,而忠信诚敬的言行,不用追求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蔡先生说:“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也,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因此要想坚强自己的意志,敏锐自己的头脑,一是要获取知识,一是要控制感情。人们往往重视知识的获取,而忽视自身情感的控制,其实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由书得到启迪是应该用感情来控制感情,譬如说愤怒时,用音乐来平静;郁闷时,用游玩来开导,委屈时,用文字来抒发。 思辨而不苦楚,思考而不禁锢,开放而不保守,详读修养的故事,找到一种超越与释放,深深的感怀于大师的妙笔。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5

  11月份,跟着团队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先生的大名久仰,先生的文字仔细读的不太多,特别是先生的新白话文,读着有点拗口,但还是沉下心,每天以三两篇的龟速读完了此书。

  此书主要表达了先生一生所推崇的中华传统文化修身思想和现代公民德育理念。虽然这书的内容发表于二十世纪的一二十年代,但现在读来依然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看本书的第一部分时,这部分是《中学修身教科书》,上下两篇既重实践又重理论,关于这两篇的各种道德的修养自不必说,在修己一章“体育”一节中,先生提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这种提法放在现在一味追求分数、升学率的今天尤为可贵。当今从学校到家长,从一线城市到县城,学生们的业余时间都被各种名目的辅导班占据,早几天北京黄庄的疯狂补课刷爆朋友圈。现在的孩子近视眼成群,体质也有下降趋势,虽然国家为了保证中学生体质,强制体育加试到中考成绩,依然只是表面工作。想想原来的科学家们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研究工作,很多都是高龄之人,而现在许多疾病年轻化,猝死早衰等,修己先修体育,增强体质,康健身体,涵养精神,才能更好的工作,教育应该重视。

  在先生的德育三十篇中提到“坚忍与顽固”“自由与放纵”“镇定与冷淡”尤为让我警醒。在引领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提倡标新立异的时代,分清自由与放纵,坚忍与顽固很是重要,在当今的不关己事不管不问的风潮下,分得清“镇定与冷淡”着实是一股有意义,重庆的公交事件里,固然有司机的职业素养底下,当事乘客的垃圾情绪,乘客们对己外之物不关心不过问的心态也是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观衍之临死而悔,弼之得书而谢,知冷淡之弊,不独政治家,即在野者,亦不可不深以为戒焉”。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6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看见封面上温文儒雅的五个人,看了一下书的作者:蔡元培。对蔡元培的第一印象是历史课本上,他提出的“兼容并包”的思想,他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相信他一定有独到见解能引领北大学生走到教育最前端,就如他说的那句话:“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一为《中学修身教科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实践方面论述了修己、家族、国家、职业等修养问题,下篇主要是理论篇讨论了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德论等修养理论。二为《华工学校讲义》,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德育篇要求舍己为群,尽力于公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己重而责人轻,勿畏强而侮弱等,智育篇包括文字、图画、音乐、戏副、诗歌、历史、地理、建筑、胜刻、装饰等内容。三为《国民修养散论》,主要收录了10篇关于道德修养的演说、论文、手稿等。本书采用文言文写作,需要精读细读,慢慢品味,才能悟透作者的高尚思想和伟大智慧。

  正式研读,我不自觉的思考杨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意图,现作为一名教师,代入感去研读”修己”,认为要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让“其于平日亲炙之事物,不知不觉,浸润其精神,而与之为至密之关系”;让学生勤勉、自制,遇事勇敢面对,敢于承担;培养学生德育与智育,团结同学,教师引领学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

  我深入了解才发现这本书是指引中国人道德修养的指南针、是引领人道德修养的标尺、是研读过程中自我解剖的“手术刀”。高尚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修养努力获得的。修养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人生重要问题。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族群、团体、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所谓修养,就是要在家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讲规则、守法度,讲诚信、守承诺,讲道德、守秩序,讲文明、守纪律,就是要协调处理好自己与内心、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达到个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水平。蔡老先生认为,做一个现代学生既要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歌捷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以及饱含对国家、学术、社会责任的骆驼精神又要“自爱”“爱人”这种主张用朱永新先生的话说就是在当下的大众当中,有“补课”价值.整本书,蔡老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人案例,内容严谨又通俗易懂,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深入浅出。作为当代中国人的我们,生活中很多不道德是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前段时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这件事原本是一件小事,由于修路,公交车司机换路线行驶,一名女乘客由于没有经过自己的站点,就与公车司机起了争执,最后导致14个人遇害,对于这种规则与法律的破坏者,不单单用“可恨”一词,就轻描带写的掩盖过去了,更呼吁个体存有“责己重而责人轻”。

  一本好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对一个人树立信仰、追求理想、转变观念、净化心灵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让每个人都作为最有修养地中国人!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7

  蔡元培老先生的这本书,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编撰的。书中涵盖古往圣贤的哲理,与西方文化的理念相结合,打造以求适应社会的青年读物。虽距今十二余载,这里藏有中国人,德、智、体、美的文化,尽管时代更迭,文化依然灿烂,是中国人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典。

  古文《礼记》原著,写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小至大,由内至外,循序渐进。蔡元培老先生在书本中,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从德、智、体、美全面讲义,为中学生开启新的思想概括。它由上篇将这些,一切概述。而下篇以良知、义务等,展开思想的递进工作。后文中,德育三十篇,讲述为人的品德修养,细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品性。末尾以智育十篇,讲解身心发展中,精神境界的观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三观,打开局限的思想格局,不得不说是精品良言的好书,中国人的思想理论教科书。

  开篇第一句话:“人之生也,不能无所为,而为其所当为者,是谓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作为,而要成为“为其所当为”的,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成为这种人,不是单纯说教就能做到的,必须要有理想,有方法。只有那些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能真正的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可见,当时的人,极其重视人格、道德的修养,这也是中国道德的根基,中国的许多道德、修养,多是由此演化而来的。蔡元培老先生,在西方与东方文化的结合之中,逐渐感到,人格与道德的重要性,和变革的必然性。他明白,国人必须从小培养至关重要的品性修养,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为其所当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该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一生无所作为,或者有理想,没有品德,不去实践。又或是,有道德而没有理想,那这一生也是碌碌无为,不完整的人格。如果所有子民,都不具有完整的人格,那么国家也迟早走向灭亡。由此观之,体现教育之根本,道德修养的`重要。

  在这里我说几点关于书中所感悟的真理,一个是人生的境遇,一个是寸光阴的勉励,另一个是感恩的品德观念。我记得有一句话记录:“既有不如意事,亦当随机顺应,而不使留滞于意识之中,则足以涵养精神,而使之无害于康强矣。”大意上讲:(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应该随机的去顺应它,而不是将它留在意识当中。应该养足精神,有利于健康。)这里我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也有关于同义的说法,就是遇到事情时,应该随着它改变,并享受变化的过程。蔡元培老先生讲的,就是利于身心健康,身体是一切的根源,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好的作为。同时,也是对人生变化的解答。还有“人生至此,要当百折不挠,排艰阻而为之,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见险而止者,非夫也。”这句话也是激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千险万难,我们需要养成百折不挠的气节,看到比较难的事情,就望而却步,并不是英雄好汉。)这也不是老先生所提倡的。

  在做人方面,老先生指出,年少时要养成忍耐的习惯,即使是愤怒,不能忍耐的时候,也应该先平心静气地去观察,这样就可以远离愤怒了。若是别人的才能比自己强,那我应该喜欢她,尊重她,并且观察我不如她的地方。也只有这样做,我们每一个人才能有所进步。

  在珍惜寸光阴方面,老先生说:“少壮之时,于休学为宜。朱子有言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而来年,日月逝矣,岁不延误,呜呼老矣,是谁之愆?”在这里讲到:(一个人年少的时候就要去学习,就像朱子说过,今天不学,要等到明天学,今年不学,要等到明年学,日新月异,时光过逝,等到老了,你又能去怪谁呢?)教使一个人,年少时应以学业为重,不可明日复明日,要珍惜时光。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无不作诗句言表“寸光阴”之金贵,千古流传,激励后人珍惜时光。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亦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可见古今往来,无人不知晓时光的金贵和勤勉的重要。

  在感恩的讲述中,我最喜欢,也是最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是老先生讲的:“苟无时,则虽经验百年,读书万卷,或未必果有成效,从师者,事半功倍者也,师之功,必不可忘,而人乃以为区区修脯已足偿之,若购物于市然。然则人子受父母之恩,亦以服劳奉养为足偿之耶?”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老师,虽然有很多的经验,读了很多的书,但是未必会有效果及成效,若是有老师,则一定会事半功倍。老师的功劳不可以忘记,然而,每个人都以为区区聘请老师的金钱就可以偿还授业解惑之情,那这和菜市场买东西,银货两讫又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为人子女受父母的恩惠,通过服侍和赡养就可以偿还吗?)同老先生所倡导的一样,做人一定要知恩图报,更应该终身不忘。吃水不忘挖井人,人的品德修养应该做到这样,才不枉一世为人。这是一个良好品性的体现,也是为人一生的价值。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体现一个人修养、德行的重要概论。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读物。蔡元培老先生所讲,也是中国文化流传至今的理念。不可否认,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人格的培养,对当今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根基。真正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炼,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它关乎公平、正义,时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8

  又是一年国庆,在寝室里闲来无事翻开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早听闻先生任北大校长时着力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于是更为听说先生是本校校董之一而与有荣焉。

  翻开书,读起久违的文言语句,像是和先生直接对话一样,亲切而熟悉。初见目录,《中学修身教科书》《智育十篇》等章节,更是让人直接地感知到本书的分量,这些文字不仅浮于纸上,更是跨越时空将先生的谆谆教诲带给后世众人。于是一边读书,一边听先生关乎做人和生活的礼教,真切感知着成长的力量。

  本以为先生会从宏观的角度大谈青年人的修身立世,读书后才知道先生是个极其细致的人。俗话说,细节处见人品。也正是细节处的点滴才最能打动人心。先生在《修己》里表达了自己对中学的青年在体育、习惯、勤勉方面的期待,用正反论证生动地阐释了“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的道理,让读者心悦诚服。

  先生在强调个人修养的同时,更是勉励青年人将目光放置于家族、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每一章的大论下都有五到六个具体的小节,这些小节涵盖方方面面,对青年人的整个人生都做出了颇有远见的指导。先生自己秉持思想文化拯救中国的观念,身体力行,书中中西方相结合的文化观念让人耳目一新,读来为之称快。

  每次读这种特别的教科书时,总是格外慎重。因为作者的思想决定了书的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提供了生活的方法。而《中国人的修养》当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这本书的真诚之处在于每一字句都是先生真正想给青年人讲述的,而不是空谈理想主义。长篇大论或许可以博得广识的赞美,但本书字句精炼,毫无累赘之词,书生本色,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在自述中总说自己有所不足,其谦逊、儒雅的气质也体现其中。《美育与人生》结尾中“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一句,刻画出我心目里最最理想,也最最惬意、安适的.生活,若是世间人人皆得此法,就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精神家园。

  浅读《中国人的修养》,不仅更理解先生说的“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更是看到先生在混沌的乱世中为理想点灯的执着与勇气,食物断然可以饱腹,而唯有理想才能做到自救与救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执行,我们后辈应当继承先生的风骨,认清世界、秉承初心。

  书到此就快读完了,做人的日子依然很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先生的教导与理想,每走一步,都是安稳而有力的。

  一代青年以理想的号角传奏当今时代,振聋发聩,余音绕梁。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12-21

修养的名言02-19

有关修养的名言02-15

人生修养名言02-11

品德修养自我评价12-10

修养的名言2篇02-24

关于人格修养的名言02-15

《谈修养》读后感04-30

道德和修养话题作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