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时间:2024-06-26 11:36: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

  今年是我成为教师的第十年。十年间,我褪去了初为人师的青涩和稚嫩,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欣喜和幸福。我自认为,为了学生和教学我付出了热情、努力和心血。可是,仅仅只有热情和努力就能够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吗?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带着这些思考,我走进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读着读着心中的疑问渐渐明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样子也渐渐清晰。

  做善待学生的老师

  “善待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包容学生。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评价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批评学生,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面对生气,于老师是总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以包容的心智慧地处理问题。这份包容不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更是为师者的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于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欢、信赖和尊重,还在于他的“真诚恻怛”。时刻以“真诚恻怛”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为。这种对学生怀有的恻隐之心,既让学生不与老师形成对立面,同时也对老师更加敬佩。于老师不仅在教我们为师之道,还在教我们为人之道。于老师大发雷霆时说的愤怒的话不会超过三句,往往第三句还没开口,就会被“恻怛”制止住了。想想自己,在盛怒之下愤怒的话何止三句,哪句不是直插人心窝的狠话、气话,与于老师相比真是惭愧啊。今后一定要改!

  “善待学生”就是要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于老师的眼里、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对于优秀学生,于老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在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还通过“近比”“远比”让优秀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当然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足,总能给与学生真诚的期待,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点。当学生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时,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肯定别人的优点。当学生落选时,于老师爱的天平在一段时间内会倾斜到这些学生身上。于老师还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可及”之处,做最好的自己。是啊,教育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悦纳学生的不同,教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一个老师的心中可以装着所有学生,并能用不同的方式关爱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这种情怀、这种境界怎能不令人敬佩!

  做有智慧的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喜欢他”这是一种智慧。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呢?于老师说即便对不喜欢的学生,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喜欢,教育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说实话,要让老师喜欢每一个学生,这有些不现实。对于有些学生,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不尊重。不喜欢并不等于不尊重。“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是啊,即便我们内心里的确不喜欢他,我们做出喜欢他的样子来,这会让他多么开心,这会给他带去多大的精神鼓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这不是欺骗,恰恰是老师的智慧所在。记得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教我数学的孙老师是我姑姑的好朋友,那时的我乖巧、伶俐,本想着姑姑的好朋友一定会喜欢我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每次在班里我都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如:作业本的名字写的太小了,戴的头花太时髦了,就连姑姑在我额头上点个红点也能让孙老师罚我站讲台……那时的我不敢跟家人说,总觉得是自己犯错了,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呢。我明显的感觉到老师的不喜欢,可令我不解的是,孙老师每次去奶奶家找姑姑时怎么就不挑我的错误呢?老师的不喜欢,让我对数学课也很排斥,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有次竟然只考了20分。只到现在我的数学依然不好,这或许就是那时所留下的阴影吧。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重要了,教育一定要以尊重打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欢,学生就会加倍地喜欢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是一种智慧。庄重盛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形象,教师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匍匐在讲台之下,这样的教育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于老师引领我们:走进学生,就是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走进学生,就是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给学生讲故事和笑话,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走进学生,就是公开承认错误,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于老师给自己规定“约法三章”,这份规定无不彰显着一位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尊重。于老师窥到了教育的纯真,用自己对课堂的坚守力求让课堂变得情趣、活泼、自主。你看,《翠鸟》这一课中他变身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员,《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他又成了狡猾的狐狸,《草》一课他又化身为妈妈、哥哥、奶奶……课堂上的于老师是多变的、智慧的,这都源于他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种大智慧。

  做用情、用心的老师

  从“童心不泯”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于老师说,他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童心不泯,让他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发现、体会生活、大自然中的美;童心不泯,让他更加理解体谅学生,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牢记心间;童心不泯,让他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带领学生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于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他不曾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于老师用情、用心给学生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从“无言之教”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人们的共识。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老师用情、用心地书写着这本“无字之书”,于无形中无痕中影响着学生。这本无字书中有“较真”的练字:不琢磨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于老师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本无字书中有绘声绘色地朗读:朗读不读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也不会善罢甘休。这本无字书中有别有用心的“下水文”:于老师要求学生写的作为,他几乎都先“下水”,这样走进课堂才有底气。于老师说如果没写“下水文”,感觉就是一种“失职”。这是何等的严谨。这本无字之书中还有坦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同样也会犯错误,可是犯错误后,你是逃避、不直接面对,还是真诚地向学生认错、道歉?于老师选择真诚地认错、道歉,并把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从于老师的身上不仅仅学到的是本领,还学到了于老师可贵的品格。于老师的这本“无字之书”一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中,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本“无字之书”中,我也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行无言之教。

  从“激励唤醒”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激励的巨大作用。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但是激励也大有讲究,于老师归纳出五条“原则”,既:针对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只有了掌握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励才能做到“实指性”。激励着眼于教育,激励才有“引领性”。表扬、赞美、真诚、动情,激励才能做到有“鼓动性”。除了五条激励“原则”,于老师的激励手段更是灵活多样:“语言激励”、给家长写纸条、巧立各种名目发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书)等。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心中有大爱的老师,才能用情、用心的表达爱的激励。因为爱,爱课堂、爱学生,所以更加用情、用心。

  做把课上得有意思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只有把课上好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所说的好课呢?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这个标准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从他的课上,我们能感受到这份坚守。是啊,课上的有意思,学生才会学的有意思。这样的课堂想想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意思的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课上得有意思呢?于老师用了很多的课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注解。

  有意思的课能让学生学出“恍然大悟”来。阅读教学,我们大多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课文中的有些东西学生能够感悟出来,有些东西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怎么引导,怎么点拨,怎么讲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还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技巧,既不能一味的“放”,也不能一味的“讲”。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怎样把课讲得“恍然大悟”的。在教《在仙台》这篇课文时,于老师抓住一个往往被大家忽略的“星期六”一词,引导、点拨学生体会藤野先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鲁迅批改讲义的认真和负责。这种点拨、引导让学生有种“拨云见雾”的感觉,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学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林冲帮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引领学生概括出林冲的为人、人品——“让”,又分别从“躬身施礼”、“不敢不敢”“只好、请教了”“扫”等词语中凝练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等品质。这时林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具体可感,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具体。把课教出“恍然大悟”,这样的课不仅多了些内涵和味道,还多了些活泼和情趣。这样的课让学生走进语文、爱上语文,并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有意思的课是让学生学得轻松的课。这里的“轻松”并不等于简单。学得轻松是指: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身心状态是愉悦的。要把课上得轻松,课下就要多下功夫。于老师在备课时把课文钻的很深,想的很多,充分考虑学生的“解读先结构”,既从学生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出发,把课上得轻松、有情趣。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寓意是不能听奉承话。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即便“心里有”,也难以表达出来。于老师就采取“续说故事”的办法,让学生去体悟。这样的教没有“说教”之嫌,更没有“灌输”之嫌。再来看看于老师如果指导学生感悟“母爱是什么?”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主旨是怀念母亲、赞美母亲。于老师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读出“母爱是一堆细节”:“躲”“挡”“笑”。学生从这些细节里读出了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宽容。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概括了母亲伟大、无私的品格。试问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难忘的记忆吗?不,语文能力、语文习惯已悄然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印记对他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读到这,我不仅对于老师的解读文本的功底佩服之极,为什么我就抓不住这些词语,就想不到这样的点拨方法?这跟于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的课题,他也用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叹:做于老师的学生可真幸福啊!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也为能做我的学生而感到幸福!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看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师。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喜欢用圣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认为高尚是教师的座右铭,假如哪个教师表现出不如意之处,立马会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好像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大事一样。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级老师去上厕所,与其一所教学生相遇,该生瞪大眼睛,一脸好奇。离开厕所后,该生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上厕所。”殊不知,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琐事,许是因为学生家长在家里过分美化教师的结果,做为老师,一笑置之即可,等学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适应老师的种种平凡之处。然而,教师的平凡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庸俗一概而论。教师毕竟负有教育的责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所以在学生面前还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这不是和前文自相矛盾了吗?一会儿说教师是普通人,一会儿又说要有高尚的情操,怎么可能做得到?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更不会互相矛盾。小学生是一群纯洁的天使,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说不文明用语,不穿奇装异服等,尤其不在学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学生做,自己却从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不玩手机,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游;比如要求学生看书,自己从不看书等。也许你会问,我一天上班这么累,难道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吗?不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个前提条件,不在在校时间,尤其不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做。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得对得起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培养的是“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别担心,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人无完人,我们只希望他们的童年更加阳光。

  我们可以怎么“装”呢?我们要在人前“装”,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生活,通过生活聊聊学习;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我们可以假装关心他们的学习,通过学习谈谈行为;对邋遢的学生,我们可以替他们整理一下服装;一无是处的孩子呢?我们至少可以对他们笑笑吧。我们还要在背后“装”,我们可以假装我们特别遵守纪律,开会认真听讲;可以假装我们很爱看书,随时拿一本书翻翻;可以假装我们很友好,办公室里的老师都亲如兄弟姐妹……

  “假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变成“真装”了,如果我们能“假装”一辈子,那我们就真的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3

  读书就像是和人谈话一样,读于老师的书,就像是在听于老师慢慢谈话,于老师那些话如涓涓细流慢慢沁润着我的心灵,于老师把自己一生的经验都写进书里告诉我们。

  让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于老师一直说的,使他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是读书多,于老师生活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都读过那么多的书,而生活在现代的我,条件比以前强太多了,而自己读的书太少,特别惭愧,你看于老师在书中从古到今,从外国到国内的教育家,教育著作都无所不知。于老师特别要我们读读《论语》《学记》《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启蒙读物,还要我们读经典小说,背古典诗词。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言谈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惭愧的是这些书我很少读过,就《三字经》《弟子规》还是前几年学校倡导要读背的。于老师还要我们再开阔一点,读外国教育家文学家的书。有些书,虽读过,但忘的`也快。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目标要多书,读经典,读小说,读教育名著。要了解国家大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师。

  除了读,更重要的是去践行,去思考。也就是第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写,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自己读的,自己遇到的,经历的,有意义的都写下来,在写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写到这,回想自己那些年也常常写教育随笔,刚开始时用手在笔记本上写,后来是电脑上写,(现在还保存有那几年的随笔)再后来注册过博客在那上面写过。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自己越来越懒,已经荒废了很多......虽然自己也写教学反思,但有些东西还是单独记录下来比较好,自己的走过的路,有一些方法、体会自己单独记录下来更好一些。便于自己整理。下一目标:写随笔,每周一篇。

  接下来就是上课了。于老师说,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原因:就是喜欢上她(他)的课。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上好课,于老师的经验:每年在开学初就订好2篇课文,作为重点讲的公开课,到时请大家都去听,提意见,接着修改,之后再讲再听,然后把这些过程用笔记下来,那么一篇论文也就出来了。这个方法我们校长也教我们这样做过。但我真正能做到的时候却很少。也不说2篇,我觉得就选择一课,开学就定下,认真准备,到时一定要让大家都去听听。

  成功的人生是由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后由这些小目标组合成一个大目标的。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实际中给自己定下每一个小目标,然后不折不扣去完成每个小目标,才会实现大目标。虽然我也已经工作了几乎十年了,但还有很多东西都不懂,很多方面还不会,每个人都想在工作生活中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成功。不说自己也当个教育家,最起码也该做一个游刃有余的好老师。所以必须得有目标,然后去实行。

  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4

  说来惭愧,知道于老是在大三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名师的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都热泪盈眶,被这样一位发自内心关爱学生,有情怀的老师所感动。所以毕业之后一直想听一听他老人家的课,可谁曾想,去年年末,于老就这样离开了,这也成了遗憾。再翻开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时,心情有些难过,但静心阅读,读着读着便是满满的感动。于老说自己:“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再看看自己,教书没几年,却教得自己都认不得自己了,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我想最关键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都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想成为一名老师?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其实,这几天一直心情有些沮丧,因为带的班级的孩子总是调皮,学习上不去,时间不够用,活动做不了,种种的困境给我带来了很多负能量,但当静下来沉浸在于老的情怀里时我觉得我的困境是必然会经历的,因为我首先没有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又怎么来处理事情呢?很多时候,我看到孩子的`调皮与“愚笨”时,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但其实我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孩子,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我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最该记得的就是“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读着于老的文字,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不值得一提的两件小事:一件的主人公是小楷,他是班里的小活宝,那一日天气突然转凉,下去参加集体晨会的时候小楷居然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我虽然嘴上责怪着他,但还是不忍心孩子冻着,于是将自己脖子的围巾披在了他的身上,我的一个无意之举自己早就忘记了,可当读到这个画面出现在孩子的文章中时,说不感动是假的,我还是会被孩子虽然稚嫩却特别真诚的文字所打动了,他说:“那一日早上,虽然天气很冷,可是我的心却是暖暖的,谢谢张老师让我知道了,原来爱不一定来自父母也有可能来自身边遇见的人!”简单的记录,却给了我心灵一次撞击,让我知道了,看似“不懂事”的孩子其实比谁都心明如镜,他也懂得你对他发自内心的关心,就像于老说的:“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方法、技巧的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就像当我用了“情”,别的孩子其实也是看在眼里,他也懂得。所以当我给没有吃早饭的小彤一些小点心垫饥时,别的孩子也看在眼里,他们也懂的这是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爱,所有的这一切他们都记录在了文字里,或许也有可能保存在他们的童年生活里。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看于永正先生一次次的激励孩子,一次次耐下心来、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以及在“行无言之教”,于老会认真书写每一个字,会一次次地朗读给孩子听,会写下水文,会为了孩子去做很多事,用自己的无言之行去教育孩子,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个老师,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我想这也是教育最好的方式——“影响”,因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从来都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庆幸自己正在一点点的尝试,虽然我可以做的很少很少,但就像那一日,我愿意为了孩子去放弃语文课的时间,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组建自己的小组进行读书汇报,有些孩子尝试了从未有过的思维导图,有些孩子给我们演了一出不成熟的课本剧,有些孩子画了一幅幅人物画像,还有的索性就讲了个故事,一节课,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但孩子们却不再像在语文课堂上那样拘谨,他们显得更加轻松地释放自己的内心。或许他们只是小蜗牛,请允许我牵着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去看风景,虽然我们走得可能不够快,但一路走一路都是收获,我也想在教育中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收获。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5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感触颇深。此书总共分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第五章的行无言之教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眠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有一次,于老师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教一年级时,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书中有一段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约法三章:

  一、不背手;

  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

  四、到学生家里走走;

  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

  六、幽默;

  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八、做值日;

  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6

  我常常想,好教师应该是怎么样的?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还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些困惑就像小石子丢进湖泊里泛起的涟漪,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荡漾,引发我的思考,但却寻不到一个答案。

  读了于老先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如果学生喜欢你,甚至在毕业之后也时时将你记挂在心上,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微信电话问候,想必此时教师的心中必然是温暖的,满足的。而于永正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满满收获的好老师,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他是怎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在这里,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心

  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甚至细微到今天老师有没有看自己一眼,有没有向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行为。

  刚开学的一两个星期,班里学生梓恩的妈妈跟我沟通说:“侯老师,我们家梓恩跟我说上课的时候她老是举手回答问题,而您没有经常提问她,她问我说侯老师是不是不喜欢她”。我一听,觉得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真,我跟梓恩妈妈解释了班里那么多同学,一节课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同学,同时也表示以后会多关注。在那之后,我多留了些“心眼”在她身上,课堂巡视的时候我会在梓恩小朋友的位置走过的时候多停留一会,下课的时候也时不时找她说说话。一段时间过后,梓恩妈妈我跟说:“侯老师,您现在是我家的大明星了,梓恩回家总是说起你,她现在特别喜欢你,特别喜欢上您的课,还说考100分不要奖励票号,要奖励您跟她拥抱一下”。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如何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呢?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几个非常实用的好点子:微笑、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表示期待、给予特别的奖励和称号等等,对于这些做法我很赞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这么做的,下课的时候我喜欢跟同学们聊聊天,还会跟他们一起做游戏,更多的是我还会奖励学生奖品,有时候是一支好看的笔,有时是一块巧克力,有时是玩具……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我的亲近,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喜欢。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

  二、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确实,只有我们怀着一颗童心去看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读懂他们的行为。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却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平时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孩子课余时间会找我聊天,有时也会把他们孩子之间的一些秘密告诉我,而我会把自己当作是孩子去融入他们,去了解他们。蹲下来看学生,你会发现比你高高在上,板起一脸严肃的样子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三、不要让表扬迟到

  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由此可见激励的重要性。白云华附独特的票号奖励机制,学生非常喜欢。“四好班级”“激情早读”“文明宿舍”“学习之星”“富豪榜”等等,无不体现激励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拿起了这一“武器”,让孩子在激励中学习,进步。激励也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完整,我会马上表扬,督促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这样他以后也能记住,完整回答问题是很好的做法。如果我隔天再去表扬他,那被表扬的体会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迷迷糊糊不知道老师在表扬自己什么。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激励学生,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事例,传递着他从教50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让我们一同伴随着学生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7

  以前听于老师讲课,被他独特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喜欢上他的教学,喜欢看他的教学实录。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再一次给我思想的触动,同时又愈感亲切。读着读着,就如同和一个慈祥和蔼的人在对话,从中获取他历经风霜的智慧。我愈发喜欢上这位白发苍苍、久经风雨、充满智慧的老者。

  我像于老师一样,也有这样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有时问自己,我的学生喜欢我吗?记得教的上一届学生,调皮的小男孩很多,只要犯了错误,我有时对他们会很严厉的批评,有的家长对我说,孩子对我是又怕又喜欢。我就暗暗想,等下一届,我从一年级就管好他们,温柔一些,尽量不发脾气,只讲道理!我现在教一个新的一年级了,的确是做到了温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孩子们好像比较喜欢我!记得放寒假的那天,有两个小女孩放学了还不走,我问她们为什么,孩子说老师,我不想放假!老师,假期不见,我好想你!还有一个小女孩在日记中写道:到初中徐老师还教我们吗?要是徐老师一直教我们多好啊!想得还挺长远,我看了心里甜丝丝的,看来温柔一些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但是,是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我,我并不确定,因为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而且是真正的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时刻谨记于老师的`话,用真心宽容对待每一个孩子。周三那天发生了两件事,一是一张纸条的故事,满是不文明的语言,却没有人承认,我说:大家原谅他吗?老师不想知道是谁?知道是为什么吗?我相信我这样做这个孩子一定能明白老师的意思,我觉得他以后一定不会再做这样的事。同学们也对纷纷表达自己想对他说的话,虽然不知道纸条到底是谁写的,但是相信这个孩子一定知道怎么做了。 礼仪课上,有个孩子在课上说自己的小鸭子的转笔刀丢了,样子很着急,于是对孩子们说谁见了?下课都帮他找,这时有三只小手举起来,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见过,一个黄色的,我说下课再说。可那小手却不肯放下,非要说什么的样子,一个女孩说老师,我知道是谁拿的,她在托管里玩过这时,那个女孩脸色有些不对,不敢抬头,我心想这样怎么办呢?我没有问,也没有处理。后来下课,转笔刀顺利回归。来到办公室,心想:这个孩子能承认并还给别人,于是顿时有了教育的策略。下午,看她一直心不在焉的写字,别人都快写完了,她同位突然告诉我,老师她还没写。我批评了她,但又使劲夸奖了她,因为她上午主动把转笔刀还给了别人,知错能改是老师最欣赏的品质,我一定会原谅你。可是这次老师又要批评你了,浪费时间但是她心里的石头应该放下了,她用心写起字来。。。。。。没想到最后她又超过别人提前写完课堂作业。后来我悄悄和她谈话,告诉她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希望她记住老师的忠告,变得优秀,让大家真正喜欢她。后来,班里这样的事没有再发生,我很庆幸,宽容让每一个孩子明是非,更能让班级越来越有安全感,!

  于老师的为师之道,在字里行间让我找到使每个学生喜欢的秘诀!我也暗暗下决心:要有甘草一样的性格,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你喜欢他,要用真心宽容对待每个学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8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的时候学校向老师们推荐读过,当时就有反思,很好读,不是理论,案例居多,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这个月,新学期开始,再拿出来回味回味,看着自己曾经的圈划和笔记,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让知识“活”起来

  一、温厚、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关注、赞赏、尊重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黄金萍老师在我教育教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庐在薛小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育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了,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四、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这么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人,又有哪里可以不学习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9

  于永正,现代教育界响当当的人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应邀到全国各地及海外巡回作学术报告无数次,著书颇丰,“我的为师之道”系列丛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前行的道路。

  本月,细心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清浅的文字,娓娓道出他从教五十多年来的为师之道。全书虽然是于老师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和经验之谈,但是其所述之事与理跟我们的生活经历相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回到了从前,重新忆起曾经走过的教育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最令我感叹的是书中的第一章——《做甘草》。是呀,要想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先做一棵甘草,要具有甘草的三大品质,于是乎,我暗暗发誓——愿作一棵甘草。

  01 要像甘草一样性温、味甘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是说孔子具备五大美德,即“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居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甘草的第一大特性就是性温、味甘。一个老师只要具备了甘草性温的特征,那么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会心平气和地对待,哪怕是学生的表现令他暴跳如雷时,他也能由暴风骤雨变为和风细雨。

  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能做到心平气和,真是得很难很难。记得有一年,我教六年级语文时,一个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我让他站起听课,他高昂着头,脚不停地抖,头也不停地一点一点,表现出十分傲慢和吊二啷当的样子。更令我气愤的是,当我用书打他一下时,他反手给我一拳,一来二往,我俩便在教室里开仗起来。现在想来,我真是不应该呀。如果我早一点读到于老师的“我的为师之道”系列丛书,那么我的思想和心态就不再那么简单粗暴。由此可知,老师的心态很重要,心态平和了,处理的方式就会为之改变。

  同样的我,步入五十后,心态变了,面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会心平气和地进行说教;面对不爱学习的学生,我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榜样引领。现在,我校开始课后延时服务,综合组的老师各负责一个班每周两节课的《论语》诵读。我负责的是六一班,该班纪律不太好,学风和班风都不浓厚。我开始去上《论语》课,每节课都要招呼很多次纪律。渐渐地,我让不守纪律的学生站起来跟我一起读,发现学生读费了力,泄气时,我却放开嗓门大声地读,久而久之,不守纪律的学生收敛了,学生跟我一起读更起劲了。

  02 要像甘草一样包容

  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于老师说:“‘治’学生不如‘接纳’学生,‘晓之以理’不如先‘动之以情’。‘动之以情’是‘晓之以理’的`‘迂回战’,‘情’中所包含的‘理’有更强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在所难免的,一个好老师就应该包容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是,当孩子犯了错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犯错的危害性,找到犯错的原因,并能知错就改。

  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谁都知道自己在孩提时代也有常犯错的时候,当我们为人师,面对孩子犯错时也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孩子为什么犯错,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大度的心来看待孩子犯的错,并帮助他及时改正。

  03 要像甘草一样调和

  甘草的第三大特性就是调和,教育就是在不断地调和师生间、师师间、生生间的各种矛盾,使之趋向于相互融洽、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与进步的良性循环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并非一帆风顺,师生间的矛盾时时显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老师会失控进行适当惩罚,有的老师会因为没有掌握好惩罚的度而伤害到学生,给自己或学校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因此,为师者必须牢记:“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甘草,就是做个好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愿我们从做一个甘草式的老师开始吧!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0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对自己五十年教育生涯的回顾,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总结,更是对人生的感悟,细细读来,就如同一位长者与我交流对话,让我感同身受,茅塞顿开。我记住了于老师的“名片”:正面写着微笑,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反面写着负责,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于老师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践行着这样一张名片。

  首先,要有如“甘草”般的心性和品格。教师的品格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对待一个个目光里充满好奇和懵懂的打量着这个新环境的小豆包们,我都尽最大的努力用特有的温馨笑容和亲切语言,帮助这些刚刚来到新环境的小朋友们,让他们能够缓解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逐渐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来,慢慢打开心扉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已经到来的小学生涯报以憧憬和期盼。

  于是我也成了大多数孩子和家长们眼中温柔的王老师。当然,对于一些犯了小错误的孩子来说,也要学会顺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在教育心理学上,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有限,老师要做的不是训斥,而是帮助爱动爱说话的.孩子认识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于老师总能用宽仁的微笑和态度让他们学会自省并改正。“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抒怀,他们在感动中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长。温良敦厚——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这样润泽、滋养着学生的内在精神。在书中于老师也为此做了总结:做甘草,就是做个好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做甘草,就是做个动脑子的人,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方向和导引。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1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师傅,感谢我师傅的赠送和鼓励,让我有机会细细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正如师傅所鼓励的“悦读越精彩”。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

  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性温”就是遇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边无良人、无美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2

  我们说,老师是园丁,是春蚕,是指引的灯塔,但更多时候,学生能体会到的是——老师是一个陪伴者。

  我们始终都要相信学生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个体,他们对事物有着他们的看法,我们首先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随意否定,不无故责备,他们才回感受到我们友好的陪伴。尊重、空间是孩子们乐意与我们同行的基础。

  我们始终要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理解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苛责或者放弃都无形中让孩子疏远了我们,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做有播种有汗水有期待的教育,时光会给我们答案,有时候,我们和孩子一样,都要慢慢来。

  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教育工作是很磨人的工作,因为我们往往努力的付出了,但是不能及时收到效果。尤其有的时候顽皮的孩子更是不理解家长与老师的付出,我们的付出只有时间会让它们慢慢发光,所以老师要相信孩子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突然想起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读后掩卷沉思,颇受启发,让我对教育的真谛有了更深的认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于永正老师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智慧结晶。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向我们娓娓道来,如何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老师、如何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何成为学生心中的“大姐大”以及如何成为“孩子王”等内容。在于老师整个身上,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诠释着如何才是为师之道。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强调了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注重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在书中,于永正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校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介绍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教育理念等方面来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引领者。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教育不是制约,而是鼓励;教育不是惩罚,而是宽容;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以终为始。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和艺术的事。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航员,而学生是水手,水手需要的是动力,需要的是老师用智慧的'头脑和充满爱的心在每个细节中引导他、鼓励他、宽容他。爱学生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开始。孩子间存在差异,那么就让我们用心浇灌:是花就让他尽情的绽放,是树就让它茁壮的成长,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要让他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敬业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了解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门艺术,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关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只要我捧着爱心、用心呵护、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宽容他们、鞭策他们……相信我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4

  春节到一位朋友家去玩,发现她家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于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便随手打开。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成长。我便决定借回家利用闲暇时间好好阅读一下。一边读一边思考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时不时地写下读书思考,沉浸其中。当我全部看完时,收获满满,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想跃于纸上!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没有老生常谈,也没有空空而谈,的确是于永正老师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传授了实践的方法!我总结了几点感受。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一好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专家型的大师。于永正老师之所以能成其为专家型的大师,也正因为如此。想想,作为教师的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教书,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里,一定要多思考上课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喜欢自己的课堂。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

  二、课堂需要智慧。

  要想在课堂上能吸引住学生达到高效,需要智慧。“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爱是教育最好的別名,掌声是别样的赞美。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能真正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太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太成熟抗压能力较差,都是一群爱玩又爱幻想的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有大人没有的烦恼。所以要给予他们最大的正面、积极地影响。于永正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

  在我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都在努力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甚至对差生更加关注,这点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还要继续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于老师还说,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大爱情怀。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

  我能读到这么好的真诚的能帮助到自己的书籍是我的幸运,学生们的幸运。做人做好人才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他一一于永正老师,是我、我们,教师的明鉴、追求与企盼。我一定践行着大师的步伐,继续努力。用爱心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渐渐地在自己的教学中走向成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在启迪中书写着自己的教育人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5

  于永正先生说他“教了50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于永正先生认为要“是师非师,是课非课”,不要太像老师,也不要把课上得太像课。你看他教《狐假虎威》,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课文,演得活灵活现,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他上《翠鸟》一课,扮演记者去采访小朋友,假戏真做,颇有记者的天分。执教《草》时,他一会儿装作孩子的妈妈,一会儿扮作孩子的哥哥、奶奶,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说出诗意,背出诗文,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情趣盎然。

  前几天我也学他扮演“妈妈”,让孩子用上关键词给我讲讲《玲玲的画》这个故事,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争先恐后地来给我讲。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做动作,玩游戏。生活中,我也带他们去看花看草看熊猫,去种菜浇水吃火锅,去他们家里谈天说地,和他们一起做清洁卫生。我还告诉他们,我还去偷偷摇过桂花。

  拥有一颗童心,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04-16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05-28

我喜欢的老师小学生作文12-19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书心得03-22

读后感《做一个幸福的教师》06-12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4-19

做一个幸福教师读后感04-29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4-30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9-0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