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优秀)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毫无疑问,一本好书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你往往会读出不同的意味。
初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于其中的种种建议,并未深思。这次期中考试过后,偶尔看到了一篇长长的期中考试总结,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写的。他在里头说:“你成绩不好,就会被集体忽视,当你是宇宙真空里的空气,不存在。”
“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考试——在考试中得首功的人,是老师心中的骄子。”
“这是一个小社会,学习好,成绩好,地位高。”
……
我向来坚信我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从不因为成绩好而青眼相加,也绝不因为成绩差而疾言厉色,我甚至还为此颇有几分自得,以为自己就是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了。可从这份学生的总结中,我分明看到了我的不足。为什么这个学生会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郑杰的这句话忽然闯进我的脑中。我仔细想想,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呢?我不能认为自己对学生不够关注,在我的心里,也许确实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一席地位,可他们的地位确实完全相等吗?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尖子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变化,及时提醒及时鼓励;我总是能敏锐地从细节处把握后进生的思想动向,揣摩到他们的心理,防患于未然。可是,对于那占大多数的`中间生,对于他们常年不变的成绩,对于他们的乖巧沉默,我又是怎么做的呢?认为他们令人欣慰,不需要老师操心,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学习与表现会忽然给班级带来“致命”的影响,换句话说,他们“很安全”。在疲于应付性格偏激生,疲于指导后进生,绞尽脑汁为尖子生指导学法的时候,这些中间生确确实实被“忽视”了!
可正如书中所说,“普通人在片刻间可能成为弱者,这时他格外需要人们的关怀。其实再坚强的人,一生中都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心理上的,有时又或是精神上的。”我们那些普通的学生,既不拔尖,又不调皮捣蛋,总是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他们,难道就从不会在心底渴望老师的关注,难道就不会对老师久久不来的注目心生怨怼吗?
好在,一切还来得及。
感谢《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谢那位普通学生的一份不普通的总结书,我知道我会在我的路上又往前进一步。我也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会从建议中读出更多况味。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1、做一个善良的使者
这世间的角角落落,多会有善良的人、善良的心。想起春天的天空下,蒲公英的种子,借着微风的力,就飘向田间的角角落落,落地就生根,生根就发芽,然后开出一片灿烂金黄的花。那个善良的心,也会像这样朴素的种子,借一股东风,让最美的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朱成玉《善良的种子》)
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做人、就应该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心中有爱。教师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使者,就如蒲公英一样,在学生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
有一种善良叫“理解”,有一种善良叫“尊重”,有一种善良叫“博爱”。
在我们实践的教育经验中会发现学生善良的心很容易被老师,成人的感染,但伤害也许发生在不经意间,可能一句话,可能一个举动,也可能一个眼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让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的前程与发展。让我们在学生失败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暖的眼神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在他们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他们痛苦的时候送上一个关怀的拥抱,在他们有困难思维时候伸出一双温暖的手……。这些都是小事,但为人师者应“不以善小而不为”。愿我们都能为善良的使者,为孩子送去知识的同时播撒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
2、热爱数学是教育的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数学和蔼亲切,数学生动活泼,数学耐人寻味,数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周期现象的特写;孙行者,者行孙,孙悟空的名字便成了排列组合;“曹冲称象”触摸到了等量代换的脉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展现着极限的定义;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就了游乐场里的翻滚过山车……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必然需要智慧,需要思考。而数学教育的任务正是教育者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并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师应当用有效的方式启发与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使他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到有用的东西。
儿童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的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并不在意,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验表明,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有滋有味地学数学、做数学,让他们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经历难忘的数学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应用逐步养成的数学思维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这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用了很多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阐述的非常生动、有趣、明白。特别是那些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独特见解,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味、反思。此书令我受益匪浅,原来要做一名好老师,不容易;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更不容易。因为我们要用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当主动地学习,终生学习。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18条: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因为老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
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兴趣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去发现学习的乐趣。在一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和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从而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21条: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引导不慎,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62条: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需要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去弄明白问题,会让学生收获成就感,感受到思考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吸取知识能力也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关爱、关心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后进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商差不多,成绩并不能衡量孩子的智商。记得有一个同学跟我说过:他初二时候的成绩还不错,可是到了初三,因为班主任因为他犯了一点错,就在全班面前批评他,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此后每次上那个老师的课总是睡觉,不然就逃课。那个老师也不管他,慢慢地他开始厌恶学习,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最后辍学了。听完之后,我觉悟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因此作为教师,对后进生不要轻易放弃他们,要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例如,哪怕他们学习只进步了一点点,也要鼓励他们;
要经常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或者专门为他们挑选作业,鼓励他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问题,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
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作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综上所述,教师应当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个非常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结合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个人体会给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读这本书后受益匪浅,虽然我还没有从事于教师行业,里面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讨论,我真感觉非常好。就拿他的第一个建议来说吧!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举的这个例子很是生动形象,“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学生的先天条件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以给他们固定地说你要干什么干什么,我们身为人师,应当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或者给他们稍微确定一下实用于他们的目标,帮助他们一步步有信心的完成预期给予的任务。也就是说我们要分人各自培训,这使我想起我们以前的老师,老师规定一个任务让我们能力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完成任务,可是有些人完不成,老师就另眼相看,致使那同学内心存在不满。那时候的我认为这样的事情理所当然,并不怎么把它当回事,可如今看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感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一些分析,得出较为人性化的结果,我们需要对不同的人不同看待!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要不断的读书,使自己充实。书籍就是我们思维的来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籍应当成为我们终身的朋友,在我们困惑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拿一本书来读,或许在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不想的当老师,是因为我感觉我认识的老师他们为教育事业都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比如说是整个青春还有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每天都得忙着备课,还要时时刻刻想着我该怎么做才能让我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事事自己都得操心,日复一日地在讲台上讲着课,自我感觉自己承受不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或许是自己太不了解教师这个行业了,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欢乐,其实备课应该没我想的那么难,有些优秀教师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备课,他们并不感觉累,他们像鱼儿在大海里畅游一样,自由自在。我应该是还没有真正尝试过教师这行业。读书可以让我开阔眼界,为自己的思想注入新的源泉。当我们读书读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知道给学生上课的内容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用作者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让我想起一句诗来“问其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当教师的话就得爱上这个行业,爱上这个行业后才可能尽心尽力地为班上没一个同学考虑,如果我有幸当上教师,我知道我要用自己的爱去滋润孩子们,去让他们感受到我是关心他们的,不让他们感到身为学生就只能毫无表情地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我会爱护每个同学,同时也会爱护同学们对我的信任,身为教师,首先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在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交流,并取得交谈的主动性和一定的决裁权。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似乎懂得了一些道理,虽然我懂得不是很多,但我会慢慢去体会其个中含义,慢慢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行为上也会进一步地约束自己,使自己尽量符合一名教师的要求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早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听老师提级过前苏联当代非常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但自从工作以来,总是感觉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拜读,寒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一种获至宝、遇知音之感顿上心头。
书中内容大致如此: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部书是他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撰写的。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这样的一本书,所有一线教师应该人手一册。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深有同感,因为它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以下就自己读完后印象最深的一条建议阐述一下感受。
我是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大学时也系统的学过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但工作以来却有个疑惑一直缠绕着我:为什么在低年级会出现一些落后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到高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但在现在却一点也没减少。
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普通中学出现了一些新的,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了确保学校生员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我们不得不一再下划入学分数线。生员数增加了,可是学生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线下生来到了我们学校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在有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近几百分。
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认为他们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这样的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应该就是我们平时所谈到的“个性教育”,即了解学生,尊重事实,灵活教育。
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操作呢?首先,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我们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对差等生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成功的欢乐中找到那遗失的学习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老师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一旦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计良药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校里,学生最想看见的可能就是老师那灿烂的笑脸,而不是那阴沉沉的黑脸,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和幸福,他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但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于是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学习肯定会好起来的。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这样: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总之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其次,要让学生鼓足信心尊重自己。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对老师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
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对老师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尊重学生,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我还记得文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费加”,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
我们在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
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殿堂!它会给人力量,改变人生。让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那黄金屋中找到那颜如玉!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提到“教育”,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学校,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需要接受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不但相互关联,而且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为: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尝试性的改变: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立了“家长学校”,并向家长们传授“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做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这一理论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准则,只有当我们重视了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得心应手,孩子们得到的教育才能更全面。
二、做家长的合作伙伴,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不要把家长当作助手,而应该视为朋友,别忽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尊重他们,常常与他们沟通,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常给家长提供一些培养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与家长配合,肯定其子女的进步与成绩,恰当、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共同研究教育措施,与他们保持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共同成长。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给家长一些帮助
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孩子不但不听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但没有任何效果;还有些家长妥协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感到束手无策。从对学生们的调查中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他们认为,大部分家长在教育自己时,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很少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较多地关注成绩,学习不好,就严加训斥;表现有进步,就百般宠爱,孩子越来越任性,家长的管理也越来越难。遇到有这种忧虑的家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来教育孩子。
班里有一个机灵活泼的男孩子,他是五年级时转来的,当时他妈妈告诉我,孩子脾气很倔,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次转学也是因为任性和不服管教,家长很伤脑筋,满脸的无奈。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也领教了他的“厉害”——不听话,与同学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看到家长那失望的神情,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一次又遇到他闹情绪,我采用了“冷处理”,他怄气,我也不理他,后来在妈妈的再三劝导下,他勉强地承认错误,我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家长有多辛苦,父母对他充满了希望,他却让父母非常担忧……他妈妈听到这些,不禁热泪直流,孩子的头也越来越低,肩膀有些战栗,我知道他哭了。临走时,我对他妈妈说:“孩子一定能改,要对他有信心,多和孩子谈谈,听听他的心里话。”后来,这位妈妈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就及时来与我交流,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现在的他简直是人见人爱。
2、给家长一点信心
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遇到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性格和行为上都会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也慢慢地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但是,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关心的,只要我们教师做到善解人意,就一定能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小调皮,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在学习上充满惰性的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的顽皮、懒惰而对他无可奈何,甚至劝我:“陈老师,你不要管他,这孩子没希望了。”我听了哭笑不得,现在到要我来劝她教育孩子了,我告诉她:“孩子的路还很长,你将来还要享他的福,你能眼看着孩子没有未来吗?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改好的!”现在,孩子的表现虽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但是,他的妈妈已对他有了信心,我相信,孩子的未来也会非常美好!面对学习差,不守纪律,整日坐立不安,上课小动作不断,常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会由失望到绝望。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给家长鼓励和支持。只要我们与家长以诚相见,以心换心,真心实意地交流,就一定能扣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奏出最美的乐章!
3、给家长一些方法
儿童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强,这个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孩子的脾气个性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则是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如今的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家长由于无前车之鉴,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显得有些迷茫。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不服从家长的管理,甚至有的离家出走。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在家长会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育儿心得,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他的孩子顽皮好动,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点儿“暴力倾向”。他爸爸告诉我,他经常与孩子交谈,有不对的地方会立刻给他指出来,但是他总是会强嘴,一般情况下不打他,犯错误时,就会狠狠地教训他,如果表现好了,就带他出去玩,吃好吃的。我听到这些,不禁为孩子担忧,也为这位家长担忧,我告诉他:“你这样直接地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他并不一定愿意听,如果你先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再说打孩子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只会更不服管教。“家长听后,连连称是。我相信,他再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交流。
4、给家长一片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家长的眼中,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特别是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之外,也要善加利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必须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主力。在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完整、没有阻碍的空间。教师更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感觉到,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
家长会上,我向家长郑重承诺:“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希望家长也不要放弃。”我向家长介绍“亲子沟通‘六要’‘六不要’”,向家长推荐教育孩子的书籍,向家长转达孩子们的心事,我甚至还给家长布置过作业,请他们写写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一做法,缩短了亲子间的距离。
家长会上,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各位家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孩子的自身动力,只要大家的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顺利地从童年走向少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你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
三、建立“书香家庭”,让阅读滋养孩子的生命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极大地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在书海中遨游吧!
我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家长一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而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读完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心中涌动着许多久违的感觉,幸福和感动更是充盈着整个胸膛。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第五十三条:“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也是目前一个敏感的话题。郑校长说:“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列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批评重了怕孩子想不通,出了什么老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若麻烦,一些教师宁可抱”多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这段话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们教师的心态。这种消极态度肯定是对教育学生不利的,那么,我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呢?
郑校长认为教师完全拥有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但是教师的惩戒也需要限制。首先我们惩戒学生应该有教育性,惩戒学生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痛苦和屈辱,更不是为了泻自己的心头之忿,惩戒是一种不得已而使用的教育手段。其效果应该是看学生是否改正了不良行为。其次,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怀有一颗爱心,再次惩戒还应合理并公正,不因个别学生的越轨行为而迁怒于群体,不能用集体惩戒,热使无辜学生受罚,惩戒还要符合相关程序,不可随心所欲。如果带着这样的出发点,遵循这些原则,我们的惩戒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自然不会使教师陷入吃不了兜着走的境地。
读了郑杰校长的《一百条新建议》我的灵魂似乎受到了一次圣洁的清洗,很多昏暗混沌的东西一下都明朗清晰起来,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工作中,很多方面,如果我们真的能诚恳地接受郑杰校长的建议,我们做人一定会很成功,我们做教师也一定会很出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触颇多:从书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的力量;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自己制定每日的读书时间,同时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会更加充实,更加更自信。
二、学会感受思索过程中的快乐。
一辈子面对三尺讲台的教学生涯,说枯燥也不为过。但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却能品味其中的乐趣,当然主要是精神上的享受。“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要保护想说话的冲动,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凭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也觉得是在“折磨”我们,一再地让我们读、写、说,但经过一年,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三、在宽容中期待孩子的成长。
花开有它自己的花期,人的成才也自己的期限,个体有差异——有早有晚。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在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因为它意味着造福于自己。而且宽容也能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因此我要努力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新颖的角度,独特的内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我将会继续读下去,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反思去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所震撼。他的教育思想既务实又务虚,既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又注重教育的人文性。
首先,书中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此外,他还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这种全面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却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其次,书中关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他提倡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得到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我深感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再次,书中对于教育的实践方法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教师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他提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此外,他还提倡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在课余学习时间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再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解读,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和净化。
作为教师,我们很多人都体会到过:有时候,一节课40分 钟过得很快,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汇聚到了同一个轨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一节课下来,教师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有时候,一节课却过得很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挤牙膏似的,一词一句停停顿顿,不管如何撕心裂肺的吼叫,总不能平息那烦人的吵闹声。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心情郁闷。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用不放弃的追求。
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 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更难。 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触动。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携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善于赞美学生,最大限度的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式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苏霍母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要终身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甚至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读书,能够改变我们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教育者的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以哲理化的思想,加上鲜活形象的切身教育故事,给我们阐述了“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他没有用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用丰富的实例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演绎的深入人心,读后使我们对教学工作中的某些问题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苏霍母林斯基在谈到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第二套教学大纲”的重要作用。他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并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尝试着用惊奇、赞叹来治疗大脑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苏霍母林斯基通过千百次的观察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象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儿童的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自认为重视了每一个学生,自认为关心了每一个后进生,及时进行补差,重视了后进生,对照《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教育理论,想来真有些惭愧。因为,平时我所谓的关心和帮助后进生,只是在应该让孩子们放松游戏的时候,给后进生补课做练习;只是在应该让孩子活动、舒展身心的时候,占用他们私人的时间;让他们的课余只能在我们老师的喋喋不休和反复的练习中体会学习的滋味。
我想,我们必须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后进生;换一种方法,来帮助后进生,使每一个儿童潜在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每次读这位教育家的经典论著,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经历了好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依然觉得生机勃勃、依然是那么的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品著作,悟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如何去教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给我们阐述了100条建议。其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了教育智慧,内容充实、分析精辟,又结合了生动且详细的案例,深入浅出,启人深思。因此,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自身素质
每一位教师在走上三尺讲台前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我认为,一是要有广博和精深的科学文化识,这指的是要对自己所授教的学科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能够“授业,解惑”。二是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懂得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来研究儿童的各项表现与行为,以便能够选择最适合孩子们的方法来教授。三是要有对教材的熟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其实,我们不光需要熟悉掌握所授年段的教材,其余年段的教材也需要了解。例如,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在熟悉掌握初中教材的基础上,我仍有必要去了解小学或是高中的教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自己教学重要性以及有效性的理解,才有利于更好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担辅助者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用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所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以“爱”开始,用爱去灌溉,去滋养,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去实践。学会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将学生从沉重且乏味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变得简单;学会和学生互相合作,不再一味地宣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而是懂得去让学生更加个性化地思考,在思考中也个性化地活动,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学生引向一个真实、丰富、广阔的生活背景,而不是让他们的大脑里只有一堆抽象杂乱的数据,创造出一种“简单”“有趣”“丰富”的课堂教学。这种“简单”并不是单一,而是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学生们能在周围的不同环境影响下,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趣”也并不是低级的玩笑趣味,而是一种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有时思想交叉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创造,感受学习的乐趣。当教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思想的火花,没有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而“丰富”,则是需要教师组织多彩并激励学生们的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上或其他创造性方面懂的东西,超出教学大纲之外一点点,让他们有一些自豪和满足。如果这三点真正能够得到满足和体现,这样用爱用心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
三、书香伴人成长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标题特别抓人眼球“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总是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为了教学成绩一直在和学生斗智斗勇。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庭。时间到底是从哪里来呢?答案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狄金森也曾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骏马能像一页跳着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教师更是。读书,仿佛就是在和名家大师对话,多读一些教学方面的书,就会时常惊叹“这样的情景创设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样的环节设计好像会让学生们更容易学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面,创新教学新思路,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况且,在如此信息发达、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勤读书,善思考,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这样我们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走在孩子们的前面,拜托“坐吃山空”的尴尬。另外,书读多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学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这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多少收获,又留下了什么不足;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在班级管理中又有哪些做的不到位的?常读书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处和其他老师的经验,从中提炼出课借鉴之处,为今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我们正年轻,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教学生活和教学生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升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身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身的学生。但,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身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身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因此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因此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升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升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身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但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但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身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寒假前从图书馆借阅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深有感触。该书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全书共101条建议,它主要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践,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外语教学课堂上的教与学有机结合。其建议内容主要涉及整体地理解和实行交际教学法、重视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气氛区”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板书的青春魅力等。
以下我就自己感悟比较深的几点来谈自己的体会:
关于课堂纠错:
例如书中第二十一个建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作者首先提出“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接下来认真分析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还就“何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出建议,最后重点就“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提出了八点建议:1.要求学生重说错误的句子;2.教师重复学生错误的句子;3.用不同方式提问;4.直截了当地指出错误;5.以表情或手势给予暗示;6.学生相互纠错;7.教师帮组纠正;8.边练边纠正。作者提出纠错方法很多,但一定要讲究适时、适度、得当。通过纠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千万不能将纠正错误当作处罚学生的手段。
尹刚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所以,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
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课前预计错误,防患未然,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有时故意诱导错误,引导深思教学不仅仅组织单向学习正确知识,引发质疑,更能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展现多姿多彩的课堂。
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关注错误,引导辨析,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学机智,生成精彩的课堂。年轻教师的课堂往往回避错误,虽美丽却虚假;正视错误,虽然会打搅你的课堂预设,却真实有效,显露真实的课堂。我们要善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知其所以然,方能提高学习兴趣,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要仍带着微笑,不说“No. ”,而是说“Maybe”,然后插上一两句话加以提醒,这样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还会在下一次勇于回答问题。发现学生讲错了,有时可以要求其重复。如及时、婉转、耐心、客气地对他说: “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 please.”这样一来可以暗示学生“你的`句子有问题”;二来学生很愿意接受,他明白后一般就会自己改正。有时教学中甚至应该感谢学生的错误,如果学生不犯错误,教师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差错、知识缺漏,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去解决问题。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能张扬个性,充满灵性。
关于引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享用。”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预感,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启发、引导、授予。
书本上说要充分利用课文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综合技能的形成要靠综合的训练来实现。利用课文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师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的训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只要运用得当,是非常有效的。语言学习是双向行为,既要理解,也要表达。利用课文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按照“吸收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口头、笔头表达信息”的思路,有控制地操练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知识,最终落实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规则,口头或笔头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以课文为载体,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模式将课文教学和语言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真正着眼于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关于兴趣:
要防止学生在初学时对英语产生负担感,产生厌恶感,否则会影响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英语学习。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就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好玩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周的2节英语课,如何让学生在短暂而且有限的时间内对英语有更多的了解,产生更浓的兴趣,则还需要我自身在课堂上的教学魅力,用各种教学形式和自身的形象来息吸引注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而且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为一种潜能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是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6-07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03-1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3-01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03-27
[合集]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2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热)02-20
小学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5-26
[精品]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24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18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