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有感

时间:2024-07-04 13:4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资治通鉴》有感(合集)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资治通鉴》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资治通鉴》有感1

  读过关于“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是指曹、刘、孙建国至“三国”先后灭亡,这是“三国”时期,其实不然。三国时期是以董卓乱京,孙策找到玉玺,好戏就从这里开始。

  三国时期,是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也是诗人,词人不受用之时代,所以,诗,词人不甚出名。因为战乱你再满腹经纶也没用,对方一刀子过去你能写什么?而武将则不同,对方一刀子过去,把它激怒了,一棒子跟你拼个你死我活,对方也没办法。这是一个“潜规则”:国家混乱是要武将;国泰民安要文臣。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如:诸葛亮,是个文臣,却能在乱世时,使蜀国安定,这不是武将能做到的。

  说到诸葛亮,就得谈一谈曹操,这又是为何?乍一看,没有什么。可是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诸葛亮与曹操都是丞相;诸葛亮与曹操均开丞相府;诸葛亮为武乡侯,曹操为武平侯;诸葛亮与曹操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均为“皇帝无权”。

  《资治通鉴》这本书比《三国演义》真是得多,希望众位不妨看一看!

读《资治通鉴》有感2

  早上坐公交 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唬得我一愣: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 ,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 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非常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读《资治通鉴》有感3

  历史无时无刻不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可以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鉴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

  最近我阅读了宋朝司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仍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吧。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强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读书笔记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读了这本书更让我感悟到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学习,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读《资治通鉴》有感4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资治通鉴》。它是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记述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我阅读的是少年版《资治通鉴》,全书在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对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剪裁,可读性强,让我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又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沉浸其间,我仿佛亲身遇见一个个历史人物,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与历史人物的相遇中,我了解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伟大与艰辛,见证了我们丰县人刘邦的.雄才伟略,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闻鸡起舞的祖逖……

  在几百个故事中,有些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鸡鸣狗盗》我读了好几遍,也有一些感悟。在司马光眼中,孟尝君是个比较虚伪的人,通过养士获取了虚假的名望,通过这种名望,再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认为,孟尝君能够礼贤下士,让有一技之长的人脱颖而出,是值得学习的。而鸡鸣狗盗之徒虽然没有多么高大的形象,但他们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孟尝君摆脱困境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学好知识,掌握一定的本领,扬长避短,以诚待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我将继续以阅读为伴,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快乐健康成长!

读《资治通鉴》有感5

  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著名的历史书。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里的的商鞅是一个著名的改革家。那个故事讲的是商鞅不是秦国人,也不姓商,原名公孙鞅。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他受不了魏国对他的冷落,投奔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当上了左庶长,实施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了让百姓相信他遵守诺言,他在京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谁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能获得10两黄金。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商鞅就提高赏金到50两。于是,有一个壮汉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奖赏了50两黄金给他。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对商鞅制定出的刑法不敢不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遵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也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读《资治通鉴》有感6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读《资治通鉴》有感7

  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部分人接触到历史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但严格上来说,那已经不算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更加突出的是艺术的体现。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著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重要事件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纵观全书,我从中也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有自己的感悟。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中两个朝代—秦朝、隋朝最为特殊。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也在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他们的迅速灭亡,根本上是其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客观上与其统治者实施苛政,毫无限制的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联。他们在帝国建立之初,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呐喊,隋末的“七十二道烟尘,三十六路反王”,在劳苦大众的愤怒中,建立的王朝如过眼云烟,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联,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必然造成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同时摆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近现代的中国,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奋斗史。中华民国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和国,他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名义上结束了军阀混战的社会,实现了国家政权的统一。然而,以四大家族为主的代表大官僚、大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卑躬屈膝。最终如同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仅仅维持37年的统治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历史更替以及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观察、学习;作为一个读者,我感到何等幸运。然而,读史者的幸运,不必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就让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读《资治通鉴》有感8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故事。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有:三家分晋、陈胜起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等。

  这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这个故事讲的是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个平常的宫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间有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成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有:边防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坏的有: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后人对她的评价是功过参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因病驾崩。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同样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读。

读《资治通鉴》有感9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这是多么宏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务。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很多困难是现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书中还有很多斗争历史人物的记载,我最喜爱的是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协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恒久影响着后人。我还喜爱李时珍,因为他的《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中看不到的.学问,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养尊处优,尽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说:“历史是开启人类才智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毅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奋勉图强。

  《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毅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航灯……

读《资治通鉴》有感10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书,但是,最让我上瘾的还是《少年读〈资治通鉴〉》。

  《少年读〈资治通鉴〉》,刘娟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共20册。它是一套连续的历史故事集,通过311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鲜活地演绎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朝代更替、历史兴衰、人世沧桑。

  该套历史故事书的内容非常真实、画面感强。比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豫让想到智囊 子的知遇之恩就泪流满面,后来听说智囊 子的头骨被做成酒具使用,死后仍受侮辱,他痛心地捶胸顿足,指着天,发誓到:“士为知己者死!苍天在上,我豫让也要为智伯报仇,否则我死不瞑目!”读到这段话,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豫让对天发誓的情景,真是有志气极了!除了这样气冲云霄的语言,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气势恢宏的语言,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

  这套书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的任务对话,模拟真实的情景,让我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为了不让整个历史读着感觉零零散散,这套书还非常注重故事的连续性,让我能真实、立体地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此外,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还对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做了注释。

  《少年读〈资治通鉴〉》是我百读不厌的历史书!

读《资治通鉴》有感11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机智聪慧的孔伋;巧言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贤德明智的齐威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蔺相如;勇敢无畏的'荆轲;足智多谋的韩信;猛悍刚强的项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为宝的齐威王。

  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各国纷纷入侵齐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他翻然悔悟,下定决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时,周王室势力十分衰弱,各诸侯大臣都不来朝拜。但齐王仍然坚持朝拜周王,这一举动深深感染了百姓,夸赞齐王贤德。 齐王十分注重人才的识别和利用。一次,齐王询问大臣地方官政绩如何,大臣们都称赞阿城大夫,指责即墨大夫。后来,齐王派人去两地巡查,发现事实与大臣所说相反,说明阿城大夫贿赂大臣,不好好治理阿城,齐王十分气愤,杀死了阿城大夫和称赞他的大臣们。而即墨大夫认真治理即墨,不贿赂大臣,受到了齐王的嘉奖。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齐王不受蒙蔽,以人才为宝,经过一系列整顿和改革,齐国逐渐强大,开始称雄于诸侯。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齐威王也因善于纳谏用贤、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十分佩服齐王,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积极培养人才,不徇私枉法,赏罚分明,理智果断,顾大局,识大体贤德的好君王。

读《资治通鉴》有感12

  柏杨版的《白话资治通鉴》是个好东西,虽然据说柏杨是个分子,虽然他执拗地非要把尧舜叫做"尹放勋先生""姚重华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说,现代的青年的确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古文修为来读拗口的通鉴。读史可以以史为鉴,可以增强古文文学修养,也可以像读故事一样只是为了好玩,只要不是为了增强古文修养,不去读原本而只是从白话版通鉴读起,大概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非要讲究读史书原本才算读史,无非是为了增强少数专业人士的优越感罢了。

  但即使是白话版的资治通鉴,也未免太厚太长。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一共72本,我从第一本开始读,读到第七本,已经开始觉得读不下去了,因为前面的内容开始遗忘,往往有"接不上头"的感觉,这可能也是看大部头著作的`常见痛苦吧。无奈,打算边看边写笔记,以加深印象。既然是笔记,肯定是见识浅薄谬误极多,无非自娱自乐而已。

  既然是自娱自乐,当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是把书上记载的历史,分割成以10~20xx年为区间的时代,命名为某人的时代,并对时代中主要人物进行评分。评分采用四维制:

  A.当世功业;

  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国家统一、开疆拓土、促进民生、宏扬文化方面的贡献;最高分不得超过200。

  B.后世影响;

  主要指此人身后,其开创的局面对后人的影响,侧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响;最高分不得超过200.

  C.技能;

  指人的个人才华,包括军事、内政、战略、文学、科技等等。最高分不得超过50.

  D.私德

  指人的个人品德。最高分不超过50.

  影响指数=A+B+C+D

  存在指数=(A+B+C+D)^1/2

读《资治通鉴》有感13

  宋代司马光编撰了一部《资治通鉴》梁启超评价为“皇帝教科书”

  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的,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

  战国是一个崇高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唐太宗是一个明知且有远见的黄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读《资治通鉴》有感14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曾看到一个视频感慨颇深,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身上长了肿瘤,仿佛全世界顷刻间轰然崩塌,在她高呼"滚蛋吧!肿瘤君"的同时,成百上千万的网友们也为之感慨,同时暗自决定从此健康生活,远离病痛。人生似乎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从别人的悲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今人如是,古人也毫不例外。我想宋司马光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应是一样的道理,名为"资治",以古鉴今,实则是大智慧。

  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史书的传统,现存的官修史书,影响较为深远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应当都能排的上秩序。不过相比其他的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具有许多"异于他人"之处。不同于《史记》、《汉书》的纪传体,《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线,"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这本书以史学求"通"思想寻求一种发展。

  关于《资治通鉴》的创作意图,作者司马光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可见司马光的修史目的是非常的明确,也正因为这样,在书中,作者在探讨历史盛衰的问题上体现出了明确的史学求通的思想,着重总结了历史盛衰的经验,关系秦为何亡、汉为何兴、隋为何亡、唐如何兴,以历史事件为轴,深入探析历史背后的运转规律,以指导当时的政治实践。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的发展是一段时间的时代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为谋划、运转的`结果,只有知兴亡盛衰,才能从亡国的历史的获得教训,从兴盛的骄傲中获得经验,补实践之不足,亡羊补牢,永葆生机。

  历史的事件与人物如此,我们今人同样,时隔几个朝代的我们,依旧可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知史,同时也在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寻找智慧。

读《资治通鉴》有感15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爱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依据我国古代出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识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子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洁又生动地告知人们:清廉,正直,刚毅,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日仍旧珍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行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很多宏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视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爱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选择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英勇地推选自己,并靠着机灵,威逼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呈现自我,充溢自信念的品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当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才智。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懂事理的孩子。

【读《资治通鉴》有感】相关文章:

读《资治通鉴》有感04-24

读《资治通鉴》有感06-13

[优秀]读《资治通鉴》有感06-15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03-23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02-20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04-01

《资治通鉴》读后感03-07

资治通鉴读后感09-29

《资治通鉴》 读后感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