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时间:2024-07-22 15:29: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给教师建议》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

  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事物有根深蒂固的认识,有些认识甚至根本就不对,改变起来很不容易,但不改又绝对不行,因为涉及到孩子的未来。

  很多的时候,自以为教会了孩子好多知识,而只要孩子们把这些知识记住就会让老师很高兴,事实上有好多的孩子记住了不少却没有消化,不会运用,反而成了学习的负担,就像柳宗元笔下的小虫子,见一点拾一点,最后累垮自己。

  苏氏告诉我们学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而学习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学过的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为了这样的事情而头痛: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学生却爱搭不理,无动于衷;我们声情并茂给学生们讲故事,却总有学生目光呆滞,心不在焉;面对这样的孩子们我们着急不安,甚至生气,其实,这说明这部分孩子已对学知识厌恶,产生了冷淡和不易接受性,这可是学习大忌,如此以往这个孩子的学习越来越疏远。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呢?苏氏告诉我们,在上课时,学生的`第一要务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借助知识去认识周边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和运用知识的享受,久而久之,学以致用的能力就会逐渐形成,活学活用才有可能创新。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2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有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了解和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同时也为我解答了一些长久存在于我内心深处的关于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为我今后教育教学提供了帮助。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边读边思考,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体会,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体会:

  在每一个假期中,我都认真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材,并且挖空心思寻找大量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素材,运用于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在学习中他们的兴趣很高,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能够举出很多例子。但回家的练习却不尽人意。甚至是第二天上课时,再提问上节课的内容,会出现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有些模糊,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而在昨天上课时,学生们并没有出现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时也没有困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是新课改理念出现了问题?还是我的教学有问题?这个困惑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解答,有时我甚至想干脆用老教法-----直接给学生讲知识,别让他们自己发现算了,这样最其码他们能死记更背住。

  但自从读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一章节后,我明白了不光是我的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再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马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比如说:上小数乘小数时,学生们能够运用将两个因数扩大为整数,用整数乘法计算,再将积缩小回去,解决小数乘法的问题。这样好像是学生们已经理解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老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内容。打开练习本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过程。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老师刚才讲的过程,不能把方法重复一遍。学生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会去与同伴交流,但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在回想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生会自然的把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扎实。

  在读了这一章节后,我又回想起一位老教师。记得我刚上班时,我和一位老教师一起教六年级,她教三班,而我教1、2班。我听同学说,这位老教师每节课都要留出15分钟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一节课40分钟,除去引入、学生探索、进行一定的练习后没有空余的时间,哪有时间来进行15分钟的当堂练习。看来她一定没有好好的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今天看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一章节,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位老教师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尽量缩减自己的教学时间,留出一些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检查的时间,这样会缩减学生间的差距。

  我相信这些时间不会白白浪费,它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了。

  随着学生进入四年级的学习,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学生已经跟不上了,看看别的学校的成绩,人家是那么的好,难道是我自己的教学有问题吗?不是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吗?不是说学生的差异是没有多少的吗?今天我看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让我释然了,原来每一个班级内的学生脑力是有差异的.,并且差异是很大的。

  为什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如何解决这样的差异呢?《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中都为我们讲解的很清楚。

  书中进行了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衰亡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就更长久、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就保持的不久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成就。这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付出的更多。在教育教学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学习成就上来说,不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就都是一样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关于因材施教,关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何因材施教,发展不同学生的智力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进行了分组教学。他们将学生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给这些学生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的脑力工作。

  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序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也就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在布置作业时,老师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布置就行了。

  第三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住的习题,但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解答时,老师千万不可催促他们,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第五组是外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就会中等难度的习题。老师要为他们专门另先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看了这些我释然了,我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用一把尺子模量所有的学生。今天在教学中我了也要试着进行分组教学,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教学中能够在自己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4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这么多学生相比,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趣味的必要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譬如我,摄影就是枯燥生活的调味剂。我喜欢耐心的用镜头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喜欢聚焦,喜欢虚化,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这不正如透过书本、穿过数字,去发现去探索每一个学生美的瞬间吗?一个有趣味的老师,他能将课堂变得有趣,在课堂之余,他还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事分享给学生。

  书中值得借鉴的建议还有很多,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性光辉的教育著作。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中倾注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和丰富经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教师职业的崇高。

  一、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儿童,才能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这一观点让我深有感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对待所有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成长节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心观察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方式,从而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策略。

  二、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培养品德。这一观点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高分考生。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书中认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这一观点让我深感惭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困扰,忽视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了教育的创造性。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因循守旧,害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师的爱心和耐心。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爱,只有怀着对学生的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在日常工作中,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常常会感到烦躁和无奈。但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每个学生都值得我们付出爱心,都有可塑之处。我们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用爱心和智慧去影响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我意识到,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有时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对待所有学生;有时会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时会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我决心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

  第一,我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第二,我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情感发展;第三,我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我会在教学中大胆创新,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最后,我会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更传递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铭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培养下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6

  我第一次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在参加招聘考试时,其中涉及到了相关的知识点。当时我以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所写的书一定是冗长晦涩、难以理解的作品。

  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里面所列的每个标题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对话一样。虽然是初读,但是体会很多,很多内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下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来谈读书心得:

  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每次上课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教师应该明确地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他们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一个原因是对教材的初次学习不够好。学生的意识中越少模糊和浅薄的观念,他们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小,他们对初次学习新材料的准备也就越充分,所以课堂上的认知劳动会更加有效。”请因此,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这堂课必须进行得特别明确,我在教学到《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这一课时,首先我很明确要教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结论,我给出一部分关于十加几的习题,让学生去做,做完之后认真去观察,做过的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经历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最后教师再对规律进行一个总结。第一次孩子们发现规律可能比较慢,说得不够完整,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当我继续出示一些关于几加十的算式来让他们找规律时,孩子们的速度明显就加快了。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同时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对这个规律有清晰明了和更深刻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14条建议中提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其脑力劳动的效率首先依赖于他们在课堂上对教材的首次学习时是否能够有逻辑和有条理地工作。不能只让他们听同学们正确回答问题或者抄写板书,而是要激励他们自己思考,耐心而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在每堂课上多做一点脑力劳动。”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前,在进行讲评练习题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们一起回答问题。但是有几次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总是在大家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停地写东西。后来我发现她其实很多题目并不会做,也从不提问。她只是趁着大家回答正确答案的时候赶紧将其抄写下来。虽然她交上来的练习看起来写得不错,但是在考试时她还是无法正确解答。因此,我现在尽量在每节课之前预设可能会出错的概念、算式或题型,并且提前解释清楚。一旦出现错误,我会立即纠正。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花费的时间相对减少了。上课时,我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动脑筋。不会一开始就请会的学生直接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思考其他学生的对错,并判断其正确与否。当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答案后,我会让其他学生向他提问,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钻研能力,让他们通过思维碰撞获得更多知识,产生更多见解。

  这一学期,我面对的是一群7、8岁的孩子,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级上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仿佛身上充满了无穷的能量,没有一刻停下来的时候。我很苦恼,怎样才能吸引这群坐立不安、好奇心旺盛、随时准备出去玩耍的学生呢?当我讲得口干舌燥时,他们的脑海中却充满了有趣、令人向往和动人心弦的事物,于是我自问:“我该怎样才能吸引住他们呢?”

  我在书中第35条建议中得到了启发。“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校园,对小学生活充满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对学习有好奇感,却难以专心听讲;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整堂课都能认真听老师讲。刚开始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能充满感情地去上,感觉自己上课就像没有感情的大学老教授,学生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结果一节课下来花了好多时间整顿纪律。后来看书所得的启发加上不断去听课的感悟和学习,我才知道,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知识设计有趣的环节和游戏,利用直观教具,让孩子发自内心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发想要去探究知识,边听边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经过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为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导。他提供了许多方法,让我能够不断领悟并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学习。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新手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在教育道路上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导航。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7

  越来越感到知识含量的不足文化底蕴的苍白。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读书是迫切的希望!但由于平时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直没有去读。这个暑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早就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40多分。

  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8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没有看完,但是阅读过的每一条建议都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一口气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清洁”一文,我的心情变得与苏霍姆林斯基写此文时的心情一样沉重。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想通过这一个案例来警示我们的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的积淀,为我们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儿童和少年因其年龄小,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差,也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明白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马上拿出公正的态度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学教师,每天在校上三、四节课,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下班以后,又有忙不完的家务。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想,众多和我一样的小学老师读到这儿,都会很感激他这样一位智者给我们这么好的'建议。因为,确实我们很多人都曾为这样的问题伤过脑筋,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在书中的阐述不就像给了我们一根导航的指挥棒吗?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为如不添加水,总有一天,水会用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9

  个人近期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突然有一种相见恨晚、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苦恼、困惑有了答案。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下面,我就阅读时印象深刻的几个点谈谈个人感受:

  感受一: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多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应该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积累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积少成多,必有收获。

  感受二:教师要善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应当向老师指明这个方向。”,“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这样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能力水平不足,没有什么东西好讲老师,学生也感觉出他是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我们必须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这样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我们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

  感受三::教师要引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其实,他所讲的是与我们的教育培养方针是一致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教育就是要全面的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要善于引领学习,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我们在讲题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好老师决不会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尽管我们今天的教育形势、教育方法、教育要求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0

  认真拜读了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撕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感到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多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确实际事例及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以解惑,让人心旷神怡。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每个老师多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能做到这一点应当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如果在学校里没有一种学科教师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就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

  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当我读到这里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学生中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学生。他对于老师的教育与批评和同学的帮助多无动于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成绩落后,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同学学习,甚止要欺负同学和老师顶嘴。心理极不健康。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我按照书上的提示,我先寻找他对那件事感兴趣,因为他不可能对任何事多不感兴趣的`。

  通过观察及与父母了解发现他喜欢唱流行歌曲,于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龙比赛,但是由于他平时要欺负同学,同学们不愿意和他合作,这可急坏了他,他求着我给予安排,我就借这个机会给予了批评与

  教育,他是满口答应认真上课,不欺负同学。在教育中我也不急于安排,而是根据这个同学爱唱流行歌曲的优势安排了一个关于数量的比赛,果然不出意料他诙谐的动作,较多的数量赢得了同学的掌声,大家多争着和他一组。通过这个活动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使他在某件事、某种活动中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触动他在集体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到听从教师的教育及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成功与喜悦。

  这个事例是我在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根据自己实际的教育问题,依靠他的理论分析进行的由理论到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对我的教育促进很大。同时也感到我们不光要看这本书,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践,好的建议可以去做如:建议教师写教学日记。我从教12年,我从来多不写教学日记,也感觉到损失了多少珍贵的财富呀,我决心从本学期开始撰写我的教育日记。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1

  为了能让我们这些新教师快速成长,从开始入职我们接到要写读书笔记这项任务,总共有五本书,说实话一开始觉得这项差事没有什么意义,于是走马观花的写了几篇。直到这个寒假我才有幸拜读了冉乃彦编着的《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才恍然大悟,读完这本书心里豁然开朗。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边读边写,只是一心一意的在读,认真的体会书里的每一句每一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年轻教师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年轻教师怎样较快地发展自己;年轻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年轻教师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等。文章版式的设计与众不同,这也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每篇文章的开始都会有一句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名人名言,那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

  第一篇文章里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期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我们年轻,正是风华正茂彰显活力的时候。我们是园丁,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我们是年轻的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的责任不仅是千万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旺。这是我们的骄傲!

  由题目所说文章中作者为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这是我们现在寻觅或以后思考的答案。我想这些都是从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有这样的明灯启航,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会少走很多弯路。青年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大家都脱口而出,相比之下练好基本功的大忌是鲜见的。其中包括:舍本求末、浅尝辄止、盲目骄傲。每一点都有事例说明,语言质朴但很有说服力。()文章的最后说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其实还不知道如何备课讲课,应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无数次的失败去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平日里总是有各种埋怨,其实想想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的在同一地方跌倒,把失败的教训作为以后前进的财富,这也正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读书增长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修养。这本书中提到许多具体的方法、技巧,但这不是为那些习惯于依赖现成经验的懒汉而准备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一抓就灵”的万灵药方。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念,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创造成功的方法。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2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身真正拥有了这本“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带给我的不是仰望的惊叹,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鸣。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身的体会。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身的学科感兴趣,那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幽默的语言等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学科。对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提出了他的建议,“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身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劳动成就,那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我想,这条建议与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语言,高尚的人品还不能培养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收获的喜悦中逐步培养的学习兴趣才是持久的。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这一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应该在课堂上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明确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作业,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实行起来是需要较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恒心的,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很多启迪和教育,使自身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3

  教学反思的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对已有的教学经验产生怀疑,从而促使自己重新建构教学经验,进入新教师的成长良性循环。我想: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日记的素材。通过积累事实,我们会从具体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这对于培养和训练教师反思教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一个教育家,能够写出那样大量的、出色的教育着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经验,仅教育日记就坚持写了三十多年。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4

  《给教师的建议》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找到,于是到网上找了零零星星地一些资料,但也不是很完整,只是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虽然只是其中的几点,但读之也是受益不浅了。

  终于这学期买到《教师的建议》,我如获至宝,一下子就看了好些。这本书有这么几点需要说的:

  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时人教育这理论那理念一套套地搬出来,唯恐不能将人吓倒,名词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教育的现状竟怎么也不见得有起色起来。里面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现在的中考高考试卷都很浅,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本书中的一些描述吧:

  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五分”和“四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分数)的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许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了。当我看到许多文章里写道或者听到许多人说:“三分”是代表毫无用处的、很差的知识这种议论时,我就感到不胜愤慨。尊敬的教师同志们,你们应当坚定地对自己说:“三分”——这是一种对于完全令人满意的知识的鉴定。顺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么谎报成绩的现象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有许多学校给不及格的知识也是打“三分”的,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还有,家长们也将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当我们即将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记住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苏氏也早已作古,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一个民族可能因为没有了自我而变得不是一个民族了。我想,这样的折磨起码还要50年。国人都是自以为是的,谁的话也听不进,只有等他们真的体验到那种痛楚的时候,也会想到改变自己。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5

  善于帮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观察的教师,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连接着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

  ——《给教师的建议》

  这是书中的第21条“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想到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我就有些感触。在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时,我们就可以起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比如蝴蝶,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旋转?比如坐缆车,比如拧水瓶盖。

  用心的学生能根据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联系到所学的知识中去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更能达到“学生的知识越‘老’就越巩固”这一效果。不够细心的学生就需要我们的提醒,慢慢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从而让学生获得‘观察周围的生活能获取知识’的体验。

  我相信任何知识若能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肯定更牢固。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肯定是一个细心严谨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的行为,更能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所以要教学生观察和细看周围世界的现象。

  学生观察大自然生命的苏醒的时候,我们观察学生生命的苏醒!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03-16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03-2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6-0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3-01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优秀)06-30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热)02-20

[精品]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24

小学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5-26

[合集]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