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7-25 09:19: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所以利用假期读了一些书籍,以丰厚我的知识储备。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我谈谈感受较深的几点。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

  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宽容之心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寒假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今天浅谈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想。

  当我翻开《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心灵”。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该这样教。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它像一杯咖啡,读后,回味无穷。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倘若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由于频繁的考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曾一度走进为考试而学习的漩涡,联系到自己的数学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无穷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在第26条建议中,我们都会把学生这句“我把做作业的事情忘记了”,当成一句不可理喻的`事。“你忘记做作业怎么不忘记吃饭呀”,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却不知学生的课余时间会被那么有趣的事情吸引,更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接受新事物,而是硬性要求这样那样,其实这样已经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第14条建议中,复习旧知时我们都喜欢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殊不知这样反而让教材束缚住了学生,让学生成了教材的傀儡。从建议中我们知道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放过细节,抓住重点,而这种技能的掌握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的确给了我们许多指导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建议。在第3条建议中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正如古语所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大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至于是自己学会的还是通过“题海”训练会的这却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所以在教育家的指导面前我们得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在提笔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先对《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伟大的作品和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该书是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0余年对教育实践及思想的结晶,流传90余国,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尤为深刻,是千万教师口碑相传的教育宝典。全书分上、下两册,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用提“建议”的形式解决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仿佛与先生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每每研读,都有醍醐灌顶之感,清爽干洌。纵观全书,多次提到一个关键的字眼——阅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通过阅读,且持之以恒地阅读,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炼师艺,升华师技,提高育人本领。

  今年,我有幸回到阔别已久的讲台,内心窃窃欣喜。可面对这些经历三年“疫情”、擅长线上学习的孩子们,我又惴惴不安,不知道该如何让扎根网络的学生,走进线下真实的课堂。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克服糟糕的状态,我踏上了道阻且长的“进化”之旅。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和正确指引,只能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眉毛胡子一把抓,了解学情、收集教学素材、研读教学参考书、请教有经验的同事、挑选典型习题、完善教学设计、撰写教学反思等等。若为人师,教书育人,必先自学。如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他就通过教学事例指出要以读书不断补充知识的大海,以读书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

  作为新手教师,我总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特别是备课时,由于教材的不熟悉往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备来备去效果也不理想,事倍功半,这一切都是源于实践的缺乏和知识积累的不足。幸好得到了热心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他们把自己往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资料无私分享给我。我细细品读,采他山之石,从优秀的资源中得到滋养,弥补经验不足的短板,才逐步地提高备课效率,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

  教师的肩上承担的是铸魂育人的使命,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倘若胸无半点墨,又该如何教书,更何谈育人?书中也提到:要掌握教育这门艺术必须要多读书,点滴积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学生灵光乍现出的新想法,新花样,我常常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真是跟不上节奏!与此同时也敲响警钟——我已经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唯有通过不断阅读不断积累,才能在育人的路上游刃有余,才能为职业发展注入活水,才能在新课改新时代的浪潮下,成为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燃自己青春之火,以丹心筑学生未来之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读了第19条建议我也感触颇深。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一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向大师学习,要领悟他的精髓,要与自己的思想实践联系起来,讲启发,想体会,要和大师作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有收获,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创新。

  本期阅读的主题是"后进生",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几乎成了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每一天具体实践。追求真理,终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二、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三、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思想有着相当的超前性,这些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教育时机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他充满感情的投入,全身心的实践。他的著作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每个后进生都像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透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推荐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到达我们想要他到达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

  我们教师就应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到达,有些是到达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到达,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与忍耐:对不一样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群众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最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就应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我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持续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能够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不好,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

  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建议》让我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利用假期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里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令我头疼的孩子,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苏霍姆林斯基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有人说过,一个人忘掉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了。可是,如果剥除了我们孜孜以求教给学生的东西,在学生的记忆里,还会留下些什么呢?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生命所需要的良好营养,赋予了他们人生必要的.生存智慧呢?

  这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我教过的那个特殊的孩子。记得开学第一天,我看着这个个子比其他孩子矮很多,但是对陌生的环境一点也不害怕的小女孩儿,坐在座位上就自言自语,带的早饭是一小包豆奶粉,弄开以后,趴在课桌上就舔。当我看着她时,没有眼神的交流。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和她讲话,答非所问,含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

  看着这个小姑娘,我想她就像一位折翼的天使,来到了学校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她能随进班集体,不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因此,当她乱拿别人东西时,当她毁坏别的班绘画作品时,我都会当着全班同学面说她的年龄小一点,我们大家帮帮她。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刻意对待她,不区别她与其他同学,并且开展很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她参与其中,及时鼓励、肯定她,让大家忘记她的不同,而记住她好的表现。关注她课间和哪些同学玩,不在班级提及关于她和别人不同的话题。教育大家要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她,要正确对待她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她的缺点,她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她一起玩耍,如果她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对于她,我觉得让她掌握生活中的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她认识钟表,让她知道了每天要按时起床,按时上学,遵守时间,在学校懂得了,楼道内不乱跑,这样做很危险,上课时不乱喊乱叫,那样做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不乱拿别人的东西,懂得了见面向老师问好。每次得到同学的帮助,都要向同学说出:“谢谢你的帮助”.....让她在集体中学会交往,懂得感恩。这些对于她来说远远大于了她学会了课本上知识的价值。记得有一次我生病请了两天假,刚到学校,她就就跑过来问我,这两天干啥去了,我都想你了。一次我踩在凳子上拿东西,只有她走过来说:“别摔着”,我高兴的说对着全班同学说“看,xxx长大了”。渐渐的,大家再也没有把她看成是特殊的学生了,都认为她种种怪异的行为是由于年龄小。渐渐的大家接纳她,她也是我们班级的一份子,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参差不齐的。但是,它们都在发展,都能发展,不管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强壮的还是软弱的,它们都各具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会按着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发展、成长,这就是自然规律。智力上的差异本来对于孩子来说就很不幸了,作为老师,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我们要帮她打开另一扇窗。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折翼的小天使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他们像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前几天刚刚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新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触颇深。李镇西老师是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中李老师用真挚诚恳的言语给我们这些刚刚从事教育职业的新老师提出了许多有用、实用的建议。下面我就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本书总共分为四章,每一章十多个小节,本书从关于给新教师“基本素养”的建议、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关于“修身养性”的建议等方面出发,以新教师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采取叙述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了新教师成长的各种建议。这些建议给那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还处于茫然失措的“菜鸟”教师指明了道路,使得他们逐渐成为一个面对各种教育难题都能得心应手的优秀教师。

  关于“基本素养”的建议方面,这里我从感触最深的两个小节说以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是第一节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书中开头就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然后通过举例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接着给出他自己提倡读的六类书籍:一、名人传记;二、教育家专著及随笔;三、专业书;四、现代科技书;五、当代文学书;六、学习方法书。并且指出了阅读过程中的方法,即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最后给予我们忠告,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完此节,反思自己,多少的时间被花费在了电脑旁,马路旁,于是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多去书店,多读书,读好书。还有一节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我非常同意李老师提出的这一点建议。我认为为人师表除了要有优秀的工作能力之外,必须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好一个榜样。李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像要求学生一样要求自己,你将一定会变得很优秀。”榜样的作用是无穷大的。要律人先律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树立好一个好的榜样,学生自然会被我们教好。

  第二章是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首先是第一节“尽快记住孩子的姓名”。李老师这一节通过举了几个教学的实例来充分表明了记住学生姓名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第一次感到老师在关注他就是在听到老师喊出他名字的时候。同时李老师总结了记住学生姓名的方法:第一,报名的时候,尽可能的跟每一个学生多聊几句。第二,开学第一天,尽可能多点几次名。第三,亲自发作业本和教科书。第四,不断找学生谈心。第五,尽快组织或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尽快互相认识。除却此五点外,他更推荐我们学习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开学之前对着孩子的照片记住孩子的名字。细想一下,记住学生的名字,虽然简单,但确确实实是跟学生交往的第一步,它不仅反映出老师的记忆能力,更加体现了老师的爱心。再有一个小节是“尽可能让自己富有幽默感”。我个人是非常推崇这一建议的,并且我也极为迫切的想成为这样一位幽默的,有魅力的老师。因为我现在还是一名学生,我就特别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特别愿意上这样的老师的课。幽默是一门智慧,它能让课堂充满了生机,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高亢的兴趣,能迅速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那么怎么培养“幽默感”呢?李镇西老师指出要培养幽默感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自己所学的越多,幽默的触角就会越丰富。其次是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保持乐观。最后是幽默来源于生活,所以平常就应该常听笑话,常开玩笑。同时他还介绍了几种幽默语言的表达方式。读完这一小节,我想成为一名幽默老师的想法更加迫切了。从中吸取到的东西我一定会及时的运用,争取善为人师,为“幽默”人师。

  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是文章中的重要部分,这一章印象比较深的是“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一节,李老师从备教材,写教案,等方面阐释了备课的重要性。著名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不备课,或者备的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我认为备课对于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同时新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进行思考钻研,得出自己的领悟,避免照本宣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享受课堂,享受教学,享受教育。

  最后一部分最令我难忘的是“善待周围的人”小节。这一节李老师主要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善待周围的人的重要性,其中李老师跟他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小凯的事情让我记忆犹新,小凯不听老师话,不配合戴校牌,跟老师顶嘴,李老师处理的时候始终保持语重心长的态度。语气和善,最终感化了那个学生。试想一下,我们现在都这么年轻,年轻肯定就会气盛,以后踏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后难免不会碰到这种棘手的情况。大动肝火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只有善待周围的人才能将事情处理好,才能教会学生善待他人,用尊重与交流来解决问题。

  读过了《给新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对自己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将时刻谨记书中李老师的教诲,并把它们一一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去,争取成为一名能力出众,魅力出众的优秀老师,与学生一同成长,让幸福与我同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假期,重新拜读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次是逐字逐句细致又系统的阅读,虽然是还不能全然领会其中的要义,但确实使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认识。这位上世纪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个世界后的今天让读者依旧感受到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观现实,许多家庭、许多学校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够读书破万卷,势必也能做到上课如有神。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于当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不正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不谋而合吗?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当出现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时,常常埋怨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认为考得不好的一切愿因都出现在学生身上。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呢?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档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有能力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就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就能够不停地进步。

  “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时,谈到一位历史老师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节课,这让我们深感惭愧。终身教育谈了多少年,依然说得多做得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依然是挂在嘴边,羞涩在心里;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来追求,当作一项事业来奉献,仍然只是说说而已。

  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论教师读书和写教育日记两个问题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一切教育智慧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因此他的理论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读书,应当成为一种需求,一种习惯,应当是摒弃了一切功利主义的阅读。一张长条桌,一把藤椅,一盏台灯,读书于日圆月缺,挑灯于古典今著,只为一种心境。写教育日记应成为一种心灵的旅行和恒心的历练,日日写,月月写,写教学心得,写教育叙事,写工作感悟,于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中,增强自己教学的理性,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直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说我是用一生来准备这一节课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难行千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踏踏实实的研究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用心去爱自己的事业,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精益求精。那么我们备课、公开课的一些弊端问题,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厚厚的专著仍历久弥新。一个个建议,无不体现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给我们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最切实际的目标和方法。这本书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读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们指点迷津。书中的教育思想,一定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今年暑假又从书架上去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100建议》这本书,虽然是第二次拜读,依然是耳目一新。它言辞犀利,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叙说着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不断反思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反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教育活动的起点永远都是备课,只有做好这个环节我们才能谈得上以后。时代变了,教材变了,考察的内容和方式变了,学生也变了。我们教师的工作好像是年复一年的重复,本质上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习,跟书籍结下终身之缘,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节拍。在河大培训的座谈会上,我曾以“教师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作为主题发言,发自内心的谈到教师的学习、终身学习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用网络的一句话来说——你要是没微信,那就真的没威信了。

  “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他从周围的世界里所遇到的事务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作为教师,始终绕不过后进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一直为他们的愚钝而困扰,一直为他们的顽劣而苦恼,一直为他们的屡教不改而筋疲力竭。可是我们关注过他们的内心吗?考虑过把他们拉入到我们正常的轨道吗?是的,我们努力过,我们坚持过,我们甚至比他的父母更加用心过。然而效果呢?错误的不是你,不是我,更不是学生自己,错误的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分数,正正关注学生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可以培养这样的一个人。为人父之后,我对管理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翻天覆地变化——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正正常常的长大,我们就捞回来成本,剩下的全部是利润。有没有觉得,当我们放下分数时,那些后进生其实还蛮可爱的?

  “一个孩子能提5桶已筋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担20桶,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往往却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做的一样完美,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不论是我们还是学生自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20xx年的教育经验,我们往往会选择性的忽视。什么是好学生,只要自己尽心努力,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只要能有成己达人的思维,就是一个完美的学生。我们不妨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善待学生,善待他们的不完美,静等花开,反而会花开满园。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送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向学校发出追问:“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上课之余,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第一章中的第5、6、7、8、9节,细细品味,感悟多多。这几节谈了关于“问题”学生的处理方法,我非常欣赏安奈特那种冷静理智富于教育机智的处理问题方式。“问题”学生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不同的老师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一部分教师往往会板起脸来,面对全班学生训斥该学生一顿,在老师的高压下,学生表面上认识到了错误,自尊心却受到了伤害,所以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在心里怨恨老师,在感情上和老师产生了隔阂,这样不利于学生快乐健康成长。而安奈特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捣乱,老师只要把他带出教室,表情真诚,切忌恼怒,问一问:“你还好吧”、“你今天的表现有些不太对劲,不太像平常的你。”、“我想你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如果真有什么事,不妨讲给我听啊。”下一步就可以回教室接着上课,他再也不捣乱了。这样,你既向学生指出了他的行为不妥当,同时又照顾了他的自尊心,而且恰当地表达了你对学生的关切,你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你还好吧”教育策略确实感动了大部分捣乱的学生,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照顾、宽容,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错了,立志改变自己,逐步走向优秀。

  其实,“问题”学生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体贴、理解、尊重,对待他们要小心得像对待花朵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教师要学会忽略、学会包容、学会尊重、学会鼓励,帮助这些“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暑假开学我接任五年级,班里的郭帅杰同学,是个独生子,爸爸妈妈视为掌上明珠,过于娇生惯养,逐步养成了霸道的坏习惯。在学校,课间和同学打骂,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经常完不成,是有名的“问题学生”。他的行为使我很棘手,很茫然。后来,我和班干部进行了交流,探讨郭帅杰的问题,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我又向前任班主任了解了情况,交流了关于郭帅杰的管理方法。并且,我多次进行了家访,家校合一,为孩子的成长携手共进。多方“会诊”后,我找到了转化他的方法:课间,我多次找郭帅杰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进师生感情;有了错误,从不当着学生的面批评他,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比方说圆,慢慢开导,逐步融化;课堂上有意多次提问他,课后另开小灶,给予辅导;后来又让他进了班委,让他感觉到老师非常重视他,培养他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平时发现他在某个方面有了进步、有了闪光点,就及时表扬他、鼓励他,增强他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郭帅杰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团结同学,尊敬老师,遵守班规,学习态度端正多了,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看到他的进步,我很欣慰,它使我更深的懂得了教育要学会从关爱、包容做起,那么“问题”学生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的。

  用心灵赢得心灵,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吧,每天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句鼓励、几多包容,给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那么,每个孩子在您的博爱中一定会健康成长、幸福快乐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把这本书做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通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假期,作为新教师的我读了《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从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有多来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告诉新教师,年轻教师在踏入自己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多一点自信,多一点虚心,持一点恒心。有了自信,就会让自己的潜能释放到最大化,有了自己的反思,加上自己的智慧,进而创造自己的精彩。告诉年轻教师自己面对的是日益成长的学生,是日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全社会的`拷问和关注,所以要多读书,多学习,从身边学起,从身边的老教师学起。

  本书还告诉我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轻教师要敢于坚持,要有一颗恒心,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本书在第一章指出了年轻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作者举了很多案例,具体讲述了一些新教师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例如身份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压力;新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等。在接下来的一章中,作者就新教师如何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要能够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问题,要学会与人沟通和相处,要学会与同事友好相处,要尊敬领导;要让和自己相处的孩子感受到快乐,为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教师更要将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为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上网查资料,请教身边的老教师,不过有时学生们并不领情,课堂上东倒西歪,我也曾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过分“活跃”而沮丧过,心想这些学生与想象中的乖巧可爱真是差别太大了,他们每个都是那么“活跃”,那么的不听话,上课时总是给你捣乱,真是令人心烦。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学到很多方式方法调节自己和管理学生。我这才终于明白了“爱学生”的真谛,不仅仅是爱听话的孩子,还要爱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也是那样的可爱和聪明,走近学生的心灵,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就算他们偶尔的调皮捣蛋,也不会觉得心烦气躁,只会更觉得他们天真、可爱。

  读了这本书,使我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艰难的,自己在工作当中不能因为这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多与自己身边的老教师交流,要学会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相处,为自己树立一个职业理想并追逐下去,只要有恒心,我相信成功一定会属于自己,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最近无意中看到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这本书用朴素的语言文字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永不放弃》这篇文章,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郑杰校长说“一旦孩子被证明能在体育方面发展,又何必强求他非成为科学家呢?”虽然我们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但是我们可以让一个孩子的优势尽量得到发挥。我想有“精气神”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对学生有无私的热爱的老师。这是一种情真意切的、发自心灵深处的`爱,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无私的情怀。这种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充满人性关怀的睿智的爱。

  读着这一百条新建议,每一条都是那样的真挚,也让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希望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容地做一个有“精气神”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1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5-23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5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5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经典】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