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读后感

时间:2024-09-02 13:37: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精神》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精神》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1

  人和国相似,自尊自爱自强,不能自负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很难想象渊博的胡适先生为何支持全盘西化理论,也是大学者,响当当的人物啊!

  真正的强大,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守住初心,学习强者,为我所用,强大自我,与外界和平相处!

  无论世界怎么变换,物质的不可缺少,精神的更是真正的人的标志!科学很了不起,但是,人文也是另外一只翅膀,绝对不能折翼!

  礼,义,廉,耻,任何时候不能丢!否则,又回到原始社会啦!

  一味地孤芳自赏固然可笑,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是丢失了自己。先好好学习自己家的宝贝吧,不要让别人笑话咱连自己也不懂,甚至中国人的英语比汉语还好,不以为耻。就像热爱外国阿姨超过了爱自己的`母亲!

  真正地学好本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再学习外国的文化,二者融合,就变成了最有力量的金刚葫芦娃,无坚不摧,再也不受欺凌和宰割!

《中国精神》读后感2

  我看了《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以及一些评论儒家思想的书,大致有些想法。中国的宗法制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儒家思想。家为国之本,国是家之范。仁与孝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他们都有一种人本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用礼的方式加以规约。这种规约经过演化,成为民族集体意识,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正因为有“家文化”,无论身处何处的中国人,都有一种寻根思想,这就是儒家思想强大的`凝聚力。国中有家,治国如治家。家家拱国,家平则国稳。家国同体。如何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内化,有向心力?只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维系,并为千万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在精神上能认同。它能与时偕进,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内心的自我关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在自身内外,家国之间,你是否能心安理得,进退有度,有条不紊。最后你在天地之间方寸有度,能宽厚仁德地治理天下。天下能“平”,在于己身内外调和,身心平和,方可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可容天下。天下自然国泰民安,因为厚德载物。只有“仁”即爱人,推己及人,才宽以待人。有宽容的心胸器量,方可承天下之重,容万物之异,疏而导之,四海归心。

《中国精神》读后感3

  读完十分敬佩企业家的故事,真正明白什么叫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就是国家。市场,就是战场。王者,只有一个。你如何捍卫自己的领土并扩大?不仅要制造出自己独特、强势的产品(国力强盛),并且要管理好员工(内部如狼一样想推翻你的臣子、外部绞尽脑汁要从你身上剥夺利益的合作者)。

  外面的战争与内部的争夺,如一把双刃剑,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如何应对这种境地、掌握平衡、守住原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不容易了!跳出董明珠的故事,每一个人其实也一样,外面的战争,如同你拥有的能力与外面同级人的比拼。内部的争夺,是你公司内部的竞争,你可以保住你的位置往上爬吗?有的'人被外部淘汰,有的人被内部淘汰,还有的人被内、外部一起淘汰,想想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地。而董明珠,不仅做到了没有被内、外部淘汰,还引领着外部空调行业的发展,稳住内部企业的管理,把格力打造的越来越好。

  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内部、外部环境包围着,你能扛住不被社会淘汰吗?你能在公司站稳脚跟,地位持续增长吗?人生就是一场战役,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能放弃,不会的就去学,不好的就去改。

《中国精神》读后感4

  老师今天发了一本名叫《中国精神颂》这本书,我带着什么叫中国精神的疑问迫不及待打开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陈晓松、林浩、马鹏飞他们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年仅15岁的陈晓松漂洋过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国读书,他的行为感染了许多中国人。他不懈努力的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他开了一个“中国人俱乐部”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中国话,介绍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他希望无论在哪里,中国人都要以祖国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不忘为国争光。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个年仅9岁的小林浩,在生死关头,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多次冒险救同学。当有人问他你当时怎么会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是班长,他的这句回答让身为班长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觉得自己很渺小,很惭愧。

  小小年纪的马鹏飞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家境贫寒,还要照顾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没有放松学习,成绩依然不错,面对困难也不轻易放弃。

  今后,我会以他们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做个有勇气面对困难和自强不息的人。

《中国精神》读后感5

  “缺少精确”的中国人

  距离本书出版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一百年后,中国人仍然“缺少精确”(P7)。这点感受,主要来自对本人从事的汽车行业的体会。

  这本书买了三年多,因为标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直没有掀开读一页。偶然翻着看了看,瞬间被吸引了。作者的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守旧,不过作者的博学和严谨,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糟糕,因为本书是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作,再由后人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P17中“老子对中国人说:“离开一切很随我,随我到群山,到群山中隐士的小屋,在那儿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很想知道这段话的'原文是什么。

  摘录精彩:

  比如老子,他当时在中国的地位类似于今日托尔斯泰在欧洲的地位。

  ......“五经”。我认为,这就是孔子为中华民族所作的伟大贡献——他为他们挽救了文明的图纸和设计。

《中国精神》读后感6

  读了《中国精神颂》里的《用自己的死换取异国的儿童的生》一文后,我被这篇课文震撼了。

  我刚读完这个题目我就想:自己的死换取异国的儿童的生值得吗?

  这篇文章写的是有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罗盛教,在抗美援战争中,他非常勇敢,读到这里我也觉得特别有精神了。

  有一次罗盛教在练习投手榴弹中,刚投了就看到时一个儿朝鲜儿童在水中挣扎,不一会就没有踪影了,此时罗盛教飞快冲向河中的冰窟窿跑去,那时是河水最冷的时候,而此时的他顾不了那没多,他想都没有想一下子钻入了河水中找那个落水儿童,罗盛教耗尽全力才找到那个儿童,他一次一次的向上推,终于把那个儿童救了上来,而此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沉入河底,那是的他才21岁。

  罗盛教牺牲后,朝鲜老乡们把他埋在了村后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山上,后来这座山被称为“盛教山”他们还在山上种了松树,柏树,还立了纪念碑,修了纪念亭……。

  罗盛教用自己的命换取了朝鲜儿童的'命,他自己死了可朝鲜儿童还活着,可朝鲜人民会永远记住他的,他这种舍已救人的精神值的我们学习,我要学习他那种活着的时有意义,死了也要死得光荣。

《中国精神》读后感7

  20xx.4.10第一次读辜鸿铭的作品,感觉像在群山之中换了一座山来看这群山,角度完全不一样,对错我是评论不了的,水平差太远,有些说法我倒是比较倾向的。想写写读后感,可无从梳理,无力梳理。全书四成的篇幅是《中国人的精神》,也作《春秋大义》,是主要内容,至于后面的《中国的妇女》、《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以及《中国学》,后两篇比较学术向,看看就过了,女人篇的观念还可以理解,求同存异吧。 《中国人的`精神》写得还是不错的,青年人总是会想到“做人”的话题,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辜鸿铭的说法我可以较大程度接受,“君子”,这种儒雅的、温顺的、精神充盈的状态,令人神往。另,辜鸿铭对孔子的解读也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版本,当然我才疏学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勾起我对四书五经的好奇和欲望,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吧,前提最好是读过原著有一定理解。读书治学,不因声名而先入为主,不因立场而偏颇评价,吾心往之,时刻自省。

《中国精神》读后感8

  不是完全认同,但是却是思考问题的一个方向

  辜鸿铭先生生活的时代,正是我们国人所最不愿意去回首的时期。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愚昧,朽木不可雕。拿起这本《中国人的精神》,便是想了解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果真如我们现在所言,自大到不知天高地厚吗?看完辜老写的这本书,才明白,当时的人们,思考的深度一点都不见得比我们现在低,虽然受限于时代,但是仍然能在这样的`文字中读到完整的逻辑,对中国人精神的解释,辜老的写作手法也相当的老练,可能是沿袭了八股文的文风,非常的有逻辑和说服力。

  在辜老看来,中国人的精神,便是因为具备良民的信仰。也就是我们都相信人性本善,当然辜老的文章中也存在很多逻辑上的问题,底层的价值观有些也不敢苟同,但是至少,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也更好的理解了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意义。

《中国精神》读后感9

  素描,抽象,写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无数种绘画方式不断涌现。但是中国古代的绘画却像一个异类,与其他绘画方式的风格格格不入。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能让观者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气韵。

  中国古代的绘画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诗。正如苏东坡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代的绘画与诗是一体的。中国古代绘画所追求的.,并非将现实完美的描摹出来,也并非用抽象的笔法,将内心的感受,用意识流的方式传达给观者,而是以一种中庸的方式,不偏不倚的将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古代绘画既有情趣,又有理趣,阴阳调和,将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的绘画总能引人入胜。首先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既不像埃及壁画那样毫无透视,也不像写实画那样严格透视,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近大远小变为近小远大,或是刻意弱化透视效果,来弥补空间上的差距,让画卷拥有被无限延长的可能。只有观者想象自己身在画中,随画走动。才能品味到细节的精妙、意境的高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画完成一些他本不能完成的事情。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

  如果用4个字来概括中国绘画,我觉得,“请君入画”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精神》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精神读后感05-29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感04-26

中国女排精神心得体会11-28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07-17

精神的日记12-04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05-01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05-19

中国工匠精神演讲稿03-13

《工匠精神》读后感02-27

《工匠精神》读后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