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4-09-08 08:25: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道德经》读后感优选[1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经》读后感优选[13篇]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我走向另一个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又行不同道。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首先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身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首先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身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身的力量。

  在《道德经》这五千余字中,它向我们阐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有无限的潜在力,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所在,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要为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不为就是不做那些损害社会损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们只有秉承就先贤得美德,人类的文明在会在欲望中得到升华。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在我国两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各路思想争相斗艳,而其中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儒、佛并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这三个体系对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哲学.宗教,政治,思想等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先人的智慧发展到今天也被衍生到各个领域,同时也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读。而《道德经》作为老庄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庄思想中“胸怀宽广,无欲无求,宁静致远,博爱”的积极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说到胸怀宽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告诉人们应该拥有水一样的品质。一是柔弱,这种柔弱不是指性格上的柔弱,而是像水一样的柔中带刚,不为争强好胜而烦恼。二是甘愿身处卑微,这不是告诉人们要降低身份,而是告诉人们行事要低调,如吕蒙正所说“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中”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像水一样,看似平静却蕴含强大的力量。三是告诉人们要“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自己,这实在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

  而老子同时很推崇另一种精神,即“无欲无求”,也许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喜欢将他理解为老子的一种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应当放下平时忙碌的心,静静的在午茶之后慢慢咀嚼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每天不断的去学习,同时不断的用“道”来修炼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的包容心就会越来越大,思维越来越清净,做事更专一,全神贯注,这个境界老子叫“无为”。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为”。“无为”是我们的硬实力很强,但硬实力跟我们融在一块,没有妄想,没有偏执,没有条条框框束缚住我们的思想,这个境界是无为境界。在无为境界下,可以无不为,办到一般人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做一个安乐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和修养,谦冲淡泊,处下不争。学问和知识也要平衡,不要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只有技术没有良知,失去了道德判断能力。如此看来,老子所谓的“不为”思想更多的是告诉人们要用道德和能力两只手去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个社会的集体成功。

  老子的另一种广为人知的思想是“顺其自然,从天道”。这其中的经典之句莫过于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应当小法天地之理,而天地之理应该效法道,而所谓的道则是自然之规律。这是告诉人们,万物皆有理,而人们作为万物之灵长,更应当遵守自然之规律,在这个充满主观思想的世界里,这样的.思想难能可贵,但正是因为正确所以可贵,正是因为可贵所以人们应当去追求。当今世界的人们,不断的夸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积极的发挥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似乎忽略了自然的规律,而这最终的因果必报于己。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时候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听天命,尽人事”而不断的逆天行事,终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如全球变暖一样。这种尊重自然法则,告诉人们顺应自然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老子同时还十分推崇“谦退”思想。老子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应该自谦。自谦的表现就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谦是会受益的,这一点与孔子有相同之处,孔子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长。谦的反面是骄,骄的表现是:自大,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骄是会“自遗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见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无功,自矜反而不能长。由于谦虚,所以不与人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人能争过自己。不争的人是是上善,“即“上善若水”的思想,这与他博爱思想是相联系的。而这里的谦逊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之一。

  而在解读《道德经》时,我们也应当辩证的看待其思想。老子人生观的要义是法自然,讲道修道,并不只限于个人修身,其目的是由修身推之于治天下。但他忽视了人对自然的推动作用。一切都顺应自然,因而带有宿命论的消极成分,并由此提出了“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这些思想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而在当今社会这是我们在学习这部著作当中应该注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如果完全按照老子的政治主张来治理国家的话,无疑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等等会停留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上,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应该辨证的眼光来读这本书或是古人的思想,辨证的吸收它们的思想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蹋,进而深化我们的思想。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就是李耳所作。它是道教思想的源泉,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翻译最多的经典。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道教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缺乏个人欲望和满足以下是我的感受。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正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人们彼此之间没有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狗之声才能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不需要社会交流,避免人们自己的私欲和一切可能导致国家破裂的负面情绪。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单靠无为似乎是不现实的。但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并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生活平淡,没有起起落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在人们讨厌的地方,但更接近道。品德高尚的人做事有利于大家而不与之抗争,处于卑微的地位,但他的做法值得人们尊敬。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时我们可能需要保护自己,不得不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帮助别人保持谦逊的态度并非不可能。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回报是无限的。

  你把自己当成世界,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爱以天下,如果你能把世界寄托在一起这句话意味着把自己当成世界,那么世界就可以寄托给他:把世界当成自己的生命去珍惜,那么世界就可以委托给他。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处于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不懈努力,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少年强则国强就是这么说的。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它通过生活和治理政策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和长期的真理。我们出生在一个从面对面交流到全面数字技术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需要坚持道德经典中的真理,发扬中国文化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道德经不是一本关于人类生活和其他礼仪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哲学角度的生活教诲的经典。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孝等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的规范。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回忆过去(主要是在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前车之鉴。另一方面,老子主要是从世界上寻找和体验,然后教导生活。与儒家相比,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契合,而不是儒家则以人之利看待自然之利。儒家思想沉重肃穆,庄严施威;道教清晰而深刻,自由而悠闲。

  当代人对古代事件的看法都是用今天的观点来分析的,即使自觉客观,也不能处理当事人的境遇,今天的刻板印象仍然会起作用。道,像规律,但也不是。用心会之,口不能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很道。世界孕育的世界孕育了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了各种规则。我们所能知道和澄清的真相是自然产生的存在,是一种载体,或规则(规则是非法的)。天地和人都属于它,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也是各种载体的产物,因此人法、地法、天法、道法。如何辩道大道恍惚?尺度若何?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行为适合道?拙见之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看自己行为的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可见标准。知不知上,不知病。夫唯病,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夫唯病,以不病。这是自省,也就是辩证理性。

  道是德之本,但这本书的内容也不一样。一、道德经;一、道德经。德乃道的'中枢是道的征兆。所以有两个问题:德先盈后得道吗?或者先体道,然后知德?盲目追求道,总会怀疑自己的美德;能追求美德,也能陷入不同的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谁乐恭他抛弃自己?什么是正道,会有不断的纠纷?这违背了绝圣弃智,恐怕老子也在担心。

  然而,无论如何,老子的思想是另一颗璀璨的星星,还有一些参考,恐怕以后会进一步发展。

  《道德经》读后感 篇5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德经》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道德经》代表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道德经》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仿效自然,以确定处事原则。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始终不好胜争强,而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还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所有这些处事原则,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概括了富有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的。二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规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显然,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而决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想、不做,结果什么事都会自然而然的办好。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党员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我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者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真实不虚假。真实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言语用来表达对事物的真实认知,它的根本在于表达意,在于是否语意清晰、表达准确。言语必自于诚,诚者,发自于心,不欺人,不欺己。如果刻意追求言语的动听,必然会忽略言语的实质,歪曲言语所表达的内涵。说出没有实质内容的话,即便再说得动听,无非是取悦他人、有所企图罢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于仁。”说话要以事实为根本,简约清楚,如果只是为了让别人喜欢听,从而对言语多重包装,那话语的真实性就值得质疑。

  善,做事合乎道就是善。辩,争论是非或真假,指有口才,善言辞。同辨。做事合乎道的人不会总倚仗着自己的口才,说服别人,和人争执高低,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相反,那些总喜欢和人辩论是非真假的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他们看不到事物的整体统一性,总想在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人反而不会因循着道做事。

  把万物割裂看待,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摸到的大象部位不同,如果不从整体上来把握大象,大家七嘴八舌来争辩,永远不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还有一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不是说给别人听,更不是用来和别人争辩的,而是要实践,要因循着道把事情做好。

  知,是“智”的本字,明智,指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刻意追求博学多才,刻意表现自己学问广博的人一定不是智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事因循着道,不刻意妄为就是无为,摒弃个人的意志和私欲,遵从道的法则去做事就是为道日损,把握道,一以贯之,就是知。也就是说判断是不是真正的知,标准并不是博学与否,而是认知道,把握道去做事。博指现象层面,道是本质层面,对现象世界懂得再多,而不知道背后的规律和法则,终究成不了智者。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藏任何东西,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达成目标,反而更觉充实、富有;尽己所有给予别人,反而自己的东西会日益增多。这正是圣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孰能奉有余而利天下?唯道者。”这句话重在说明圣人对”损有余而利不足”这一道的法则的践行。

  《庄子.天道》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大白话就是:天道运行不止,正是因为不积藏任何东西,所以能成就万物;帝王之道就在于不为个人私欲而私藏智慧和财物,所以能使天下归心,人心所向。用圣人之道治理天下,不为自己积蓄财物,四海之内,万民归心。

  圣人无私,成就天下百姓为己任,所以才能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的道理。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创生化育万物,利于万物,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不会对万物有任何妨害。圣人因循着道的法则去做事,超越于名利和私欲,从不会居功自傲、逐名追利。

  《道德经》读后感 篇7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初读道德经给我一种神秘的气氛,自古以来道德经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圣典”对它的解读和争议也一直未停止过。曾经有人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我却认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零一个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最简单的一句,也是最复杂的一句。究竟什么是道,没有人能真正的说清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道。有人认为道是指天道,也有人认为道是指道德,没有人能真正的说清楚,也没有谁能真正的用证据说服谁,有的只是人们自己对于道的.理解罢了。

  很多人都记得一句话叫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道教绝世武功九阴真经的总纲。其实不然,这句话确实出自道家经典但却并非是九阴真经而是道德经。也是因为对这句话感兴趣所以在初读道德经的时候更是花了一番功夫去了解……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写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注释上认为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而我在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上则有不同的看法。天,人应该是按照对比参考的,天道自然的变化是已多余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地方以示公平无私,则人之道则应该集中自己的优势长处,扬长补短,人没有天那永恒的生命来做到所有的公平,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正所谓人无完人,贪多嚼则不烂,人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取舍和扬长避短。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道”;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道法自然,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的适合,当你跟随别人的道路无路可走的时候,那么勇敢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吧,别人的人生轨道也并不一定适合你,集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的朝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也许成功并不遥远……

  《道德经》读后感 篇8

  “天长地久,土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地长久存在,土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它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自己反而占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自己反而生存了下来。不正是他不自私?反而却成就了自己。

  老子认为天地之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才能既长且久。推及到人类社会,圣人也要效法天地,用同样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在老子看来,作为圣人,为了治理好国家,其根本的精神就是要天地那样,不能自私自利。因此,他一则要求圣人要谦虚、退让,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在则说圣人不能为自己考虑,要把自己置之度外,这样才能最终保全自己。

  老子的这段话包含着矛盾双方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老子具体描述了不自生与自生、后身与身先、外身与身存、无私与存私,它们两两对立,但又可以相互转化。这些极富哲学辩证思维的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是随处可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老子所讲,处理好后身与身先、外身与身存、无私与存私的关系,也就是首先为别人考虑,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揭示了这一道理。

  《道德经》读后感 篇9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道德经》读后感 篇10

  人与书最好的状态,就是相遇。

  第一次有这种感触,是在高中。在那时,我收到了姐姐送给我的《泰戈尔诗集》,我徜徉于泰戈尔轻盈又丰满的书写,那是我第一次感知到“思想”驰骋的愉悦。上了大学,没有那么繁重的课业,读书的时间也增多了,各路“思想”向我奔涌而来。我像一只饥饿的骆驼,在图书馆里寻找各路宝藏书籍,边咀嚼、边吸收、边存储。从《人与永恒》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一个人对于生命的反思,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对于生命的'偶然性与唯一性如此珍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哲学。而让我对哲学一词产生更多思考的就是我正在读的——《老子道德经注》。

  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是《老子》一书最重要的注释之一。书的正本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老子的格言、王弼对每一句格言的注、楼宇烈(本书校释者)对王弼注的校释。老子的格言富于暗示,这需要读者们解其新意,识其深意,而此中深意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情趣。老子格言富于深意,王弼的注使其深意得到延伸,而楼宇烈老先生将解释尽量做到客观而全面,博采众家而成。书里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具体而又形象,很感激遇到这样博学又负责的校释者,让我一个零基础的读者也能有机会去研读,让我在尽量客观的阅读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

  这使我想到了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碎片化”影响。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唾手可得,“碎片化”正在无限制扩大人们思维的广度,同时也在无限制压缩思维的深度。一个人,只有思维广度而缺少深度,势必会造成创造性能力的弱化。

  所以,我们的人生需要哲学,也需要思考。繁忙的工作,细碎的琐事,我们的人生不应只是囿于现实世界,更不应与精神世界隔绝。哲学,不仅仅是某一派别的思想言论观点,它是某种知识的增长,是更高价值的追求。哲学能让我们直面自己的灵魂,不断地思考,从而让我们在思考中更好地成长。

  《道德经》读后感 篇11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X—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个心态的体现,知足的人能静,不浮躁,所以他会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富”这个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记的在和一个朋友聊家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富”实际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对外的炫耀。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我说这话不是说自私,而是说人不要为别人怎样看待你而活着,否则会活的很累。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个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麽会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人要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连自己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来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点评,我要想再上加两句。博友讲“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银子。看看我金银都有了,所以我不是应该知足,而是必须知足。

  《道德经》读后感 篇12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中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快乐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开展速度非常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内容也在塑造着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破解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芒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奉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提醒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阐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己,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道德经》读后感 篇13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经典的句子02-02

《道德经》经典语录12-22

道德经里的经典句子06-23

道德经读后感02-04

《道德经》读后感11-22

《道德经》读后感01-24

【必备】《道德经》读后感08-23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25篇)11-25

《道德经》读后感15篇02-04

道德经读后感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