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时间:2024-11-09 15:26: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传习录》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传习录》读后感15篇

《传习录》读后感1

  老师授教:遇事练心!练心,需要我们扩大自己的意识接受范围,我们的意识心是小的,当我们遇到工作及家庭带来的烦恼,下意识觉得心烦,难解决,人生好难,为什么我命那么苦闷。那也许是不是试着化解下我们的意识呢?这里让我想到了知而不随,知道我遇事难,但不要一天到晚苦闷在真难啊,这事会发展成如何如何的境地,难的我吃饭想睡觉想,所以我们吃饭不香睡眠不好身体也就不好了。

  其实这些都是意识心所产生的的一些列后果,那么为了我们自己活的更好,可否做到知而不随,即知道但并不继续意识下去,不去想一直深究造成多大后果或一直想着难难难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解救困境的自己,然而要不要过多去想最后能不能解决?不要想!就只是做把过程做好,因为事情本身已经发生,最坏不过结果,你尽力解救最坏也不过是这个,对了,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要知而不随,不然很容易浪费情绪。

  因为我们的意识观念决定了每一个细节,细节改变事物的发展。由此让我们的心变大,大到本心出现,能让我们的意识退出,对的是退出,化掉,而不是对抗!对抗是什么,老师说,坚持也是对抗,致良知时,脑子里连续剧不断,总是算着时间多久了,为了我能坚持下去,下意识的`我会去对抗这些念念,坚持自己能把致良知时间拖长。当事情的发生让我自己不舒服了那要如何呢?

  其实,这些感受只是一种存在,什么存在?一时的存在!一时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只有我们心大了能化之,几次化掉之后,随着自然的发生,把自己意识顺没了,私欲能被化之,做到了顺其自然!

  这次的阳明心学让我从不敢接触到内心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刘老师说的把良知活成生活的状态,做大了自己即能造福集体吧。目前只能从我的小集体—家中练心得智慧。

  很喜欢老师说的,发光作盐这句话。盐其实是好东西,无法缺少,但是它又很普通的存在于每家每户,而且当菜不好吃的时候,还会抱怨盐放多了,为什么不去说这个菜本身不行需要盐来提味呢?所以我们本身能作为盐的话,是不是能自我提味?且低调的存在?如今社会的大环境,致于我们的是一颗颗虚浮的心,处处是攀比处处是竞争,存在是无法改变,所以可以自我充实,充实就是增值,充实之谓美,充实了自带光环,做大自己,做盐吧!

《传习录》读后感2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传习录》

  我以前就好名,当时还不知道学习和修身的区别。不管做什么总是喜欢被看见,被夸赞。聊天儿的时候也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自己显得与别人不同。现在好名依然存在,只是隐藏的更深了。不会像以前锋芒毕露,但还是会“闻誉而喜,闻毁而闷”。貌似这种情况在绝大部分人的身上都有体现,主要还是太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往深处来讲,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力量,需要别人的认同才能给自己传达这种自信。实际上自信是自己给自己的,不是别人认为你行你就行,而是你认为你行你才行。

  王阳明说要想克服这种好名就要务实,我理解的`务实就是要有志向,也可以说是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也就是说当你忙起来的时候,心就没有功夫去好名了。如果你觉得时间紧迫,不抓紧努力,就离目标越来越远的时候,你就更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了。反过来讲你有好名之心,就是你闲的。就像你在干活的时候,心在干活上,别人看见你干活,夸奖你的时候,你是听不见的。如果当你干活的时候,别人一夸你干得有多好、有多努力的时候,你就洋洋得意,就说明你的心没有在干活上。

  人虽然不要好名,但要爱惜自己的名声。要让自己的行为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发现哪里不对的时候,要马上的去改正。不能等到自己死去的时候别人来评价,那时候就没有改正的机会了。不追求出名,但是要修身。儒家通过修身去达到“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如果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还不想着去寻道修身,那这辈子是白活了。

《传习录》读后感3

  心学不容易学!

  我看很多给它评论员的文章:这一切的发生会不会是这种—理解不了你,我也不知道碰到同样的事也不知道要怎么处理,所以反过来试图用你给出的答案来解释它,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就像我打不过你,反过来找理由找借口来说服自己,得出结论你很强。这不是学习心学。

  你打算创业,很多人会说,整不成!只有你自己会说我是对的。你相信谁?一些二货肯定会说我肯定要选择我自己认为对的`。那还要学心学作甚。你的内心肯定是:我认为是对的,还没有证明过,他们说的却有很大的概率发生,决策的时候,赌会占很多的。这个时候心学才会上场:想明白我做的初心,原始动力,别人会不会也需要这份动力,要用什么样的手段,让别人认识到这份动力,接受这份动力。这个过程涉及多少的精力,多少的人,你愿不愿花这些精力时间去处理这些,到第二天早上你采取的做法,才会搞懂你到底是致那一块良知。不做好好上班,做那就开始。这就是知行合一。很难对吧?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政策,就是上面想让你这么干,但是和你实际不结合。想哪样干肯定死,不那么干,你会死,这分钟你用用致良知的理论来,就是不干,你来试试,不一定完完全全致良知,不一定都不听从自己的内心。那个对我有益,我可能就会采取它。这个过程看到内心是这么觉得,现实你又必须那样,学问功夫就在这里,致良知不容易。

  结合上面两个:做还是不做,干还是不干。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干有干的理,不干有不干的理,这些理它都不在心外,是你决定要做还是要干。你心想干你脑子就会找出要干的理,你心想做就会找出要做的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那,什么对呢?我是做对还是不干对?这里所说的对是达到心理的预期,你去做了,也达到心理的预期,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你去做了,没有达到预期,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错也是一个反馈),却不符合天理。您看,又撤出天理来啰,心学不好学!

  生有涯,知无涯。

  用毕生的精力去追逐王阳明的心学,也追逐不到,是因为这个学问是他的。但我追逐我的内心,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能指导我,救我,那我就听从它吧。这才是学心学。

  最后:你说古人厉害还是我们厉害。我说是我们厉害,生活就是比以前好啊,这不是说明我们更厉害些吗?你若学完传习录,你去找心理咨询师,你会发觉,心理咨询比传习录有效,快,更能达到目的……事物已经发展,你还想用500年前的东西来pk?就像我用枪,你用木棍,你怠啊

《传习录》读后感4

  终于又得空看书,前些日子只是出差,间歇时因为状态在事务上,索性就一口气只翻累眼睛的杂志。

  昨天早上把《传习录》放进包里,重新亲近一下,养养神。用而不养,内耗自伤。读至中卷《答周道通书》时忽然看出庄子的味道,呵呵。宋明儒书,不避讳援佛解儒,但道家的东西似未见及。孔孟原典里自不见老庄,但后世之引佛以入,佛一方面通儒,另一面通道,故宋代虽政治军事上羸弱偏安,而中国文化始有大成,佛是一刺激,亦是一桥梁。

  觉出王阳明的庄周味道,是在其批评世间乱象,“三代之衰,孔孟既没”,知识分子们“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云云,其批评姿态,颇有庄周做逍遥游前的冷眼阅世、嬉笑怒骂,想来明朝的人,熟读老庄,在此不经意间用上了。当然,最终的立论是不同的。忽然想到,前些日少年宁拿来的那篇认为“李零是以道家立场加点后现代解构孔子”的观点,还是很有锋芒见地的。

  另一个体会是,因为今人接触的孔孟原典有限,可以说,读的多一点的人,也不过是看过四书而已,尤其是易经,更是封建迷信,课本里一点都不曾收录,倒是金庸普及了易,降龙18掌的招式,都是从易经里找的名字。王阳明那会儿自是不同,所以书中许多引用《易》《春秋》《礼记》等处,互相阐发。再看马一浮,说天下学问尽归于儒藏,关键一点也在孔子曾笔削易经,从易门出,则道家、阴阳家及西学之自然科学,尽被纳入其类。所以才知道门槛高得很,孔门有六艺呢,随便翻翻都远着,弥高弥深啊。

  没想到的.是,看明朝的传习录不用字典,看民国马一浮的两本会语,没有古汉语常用字典倒经常读不下去,因为他引的古典更多过阳明,真是个学问家。商务印书馆的缩印本《古汉语常用字典》只好常备着,边角很体贴的削圆了,放在手中很舒服,用起来也足够了。

  阳明引佛,多做批驳,虽然朱陆王年轻时其实都曾淫浸其中,出佛入儒,所以才要格外点出可批处吧。马一浮老,倒是自由出入得很,随手借用,如羚羊挂角,怪不得梁漱溟在学问上那么佩服他。

  且抄一句阳明与陆原静信中之语——“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

  养神啊。

《传习录》读后感5

  阳明先生大名早有耳闻,后世学者对他推崇备至,潜心研究他阳明心学之人也不在少数。自公司开展朗诵活动以来,始读阳明先生《传习录》,目前已读2章,记录感悟如下:

  阳明先生的心学认为世间存在一种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内心存在一种良知,良知与天理是合一的。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知来行事。而同时,知和行又是合一的,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是为知行合一。另外,如果不去“行”,也不能认识“知”,更也不能真正的认识良知。因此,把阳明先生的学说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做人做事凭良知。

  这里就会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时时处处依照良知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义为何?对阳明先生来说,也许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从12岁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认为致良知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那对于我等没有做圣人理想的普通人来说,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我想,此意义应该在于,致良知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美满的人生。也就是能让我们获得更加长久和稳定的`幸福。人可以拒绝成功、拒绝为圣,但我想不会有人拒绝幸福吧。

  阳明先生认为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让我们去追求金钱、名利、美色,人欲唆使人不劳而获,懒惰、傲慢。与此同时,金钱、名利、美色这些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觉得缺,越追求越痛苦。而依照良知来生活,勤奋、感恩、自律、助人、为善等行为,则可以让人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从而体会到喜悦和幸福。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与人欲斗争,就需要克己。当克己成为一种习惯,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战胜的时候,内心的良知会越来越清晰。而人欲的力量会越来越减弱。最终可以找到内心的光明。

  阳明先生的学说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浅。但他的学说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他的思想可以让人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他的思想强调实践,强调只看不做、只想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学习了他的部分思想后,感到整个人的内心充实、踏实、平静了许多。开始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本心,而不再更多的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会如何。自己的理想也变成了要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而也就逐渐不再患得患失、迷茫困苦。

  这本书让我找到内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依此指导自己的人生,相信继续读下去、反复读下去会有更多的收获。

《传习录》读后感6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传习录》

  我觉得王阳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年轻时候的交友哲学和成熟之后的交友哲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想要的结果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喜欢特立独行,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喜欢个性,所以交朋友也是完全靠自己的喜好来评断。王阳明这个回答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因为年纪轻所以容易冲动,“对”不是我们去做事情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儒家提倡不问喜不喜欢,但问应不应该。可年纪轻轻的时候,他的行事准则完全是反的,先问喜不喜欢,再问应不应该。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应该干他也不干。如果喜欢,这件事不应该干,他也会冒着风险去干。因为这就是年轻。王阳明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五溺时代,他更能清楚自己的喜好所带来的结果。所以他说子夏的话是对的。

  可人总是要长大的,当人逐渐成熟的时候,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就不是光问喜不喜欢了。就像成家之后,你去超市买东西,只有100块钱,你看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但是你还要买菜,那你选择买菜还是买你喜欢的东西?买菜一定是更重要的,这就是应该,因为年龄的关系,他排在了喜欢的前面。所以当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他交朋友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子张的交友原则“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就更重要了。我们在社会上奋斗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离不开人际关系的。

  不能说自己喜欢跟谁交朋友,就跟谁交朋友。你需要去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为对方带来什么。如果你光想着和对方交朋友去利用他,他肯定也不会和你交朋友的。如果你对不如你的人包容不了,比你行的也不会包容你。那就真的变成高不成低不就了,怎么还能有人脉资源,你的人生怎么能走向成功?所以王阳明说子张的观点也是对的。

  用不同的.阶段去看待人际关系,这才是儒家说的中庸。人是活的,关系是活的,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在一个标准范围内,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发展的未来?社会的成长是伴随着人的成长不断进步的。儒家提倡渐修,从小到大需要我们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去改变自己。正因为人生有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才可以在挑战中成长。

《传习录》读后感7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传习录》

  这是《传习录》中徐爱记录的最后一段,有一部分情感我也深有体会。在同门聊天中我经常说“后悔加入师门晚了。”没像徐爱说的以前学的那些东西把自己耽误了,是因为以前自己也没学太多东西。加入师门之前,就觉得儒学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加入师门,心中更多的是想跟师父学《周易》,学《周易》的思想也不纯,是想用它来预测未来。随着与师父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师父发愿去传播儒家修身方式这套东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教,和社会上很多的儒学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我结合着师父的教诲,和我的人生相对比印证,才发现我的人生之所以没有达到成功,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以前总是喜欢怨天尤人,经常对别人说没赶上好时代,可实际上我赶上了中国最好的创业时代——互联网爆发的时代。

  儒家思想传递了几千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依旧有指导意义。在与人日常聊天的时候,更多的是说“反求诸己”、“格物”、“观情欲念”……这些都是儒家修身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下手处。入师门三年多,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修心初级三部曲、格物三重境界、念头的分类、如何去除三大病根、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敬慎不败、至诚如神……有很多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概念,现在已经变成了我日常生活当中不用思索就可以说出来的,甚至是成为了我的行为习惯。

  有同门问我怎么可以更快更好的改变自己,我对大家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要坚信师父”。如果你心存疑虑,或者是朝三暮四,你不会有太大改变的。这套东西不是背就能会的。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徐爱说的影响他的那些学说,《传习录》的后边会逐条的说明,慢慢学习。

《传习录》读后感8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传习录》

  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儒家提倡“民胞物与”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意思,那和墨子的兼爱又有何区别?我以前把一体和无差别等同了,但一体不一定是无差别。一个整体当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的。树最重要的部分是树根,然后是树干,然后是树枝,最后是树叶。爱是所有的爱的统称,它包括对父母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物的爱。儒家为什么凡事都喜欢拿“孝”做比喻?因为我们选择不了我们的父母,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这个关系就要靠着天理来维持。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人人都有,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使是爱也是要有一个出发点的,这个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有做到对父母的爱才可以向外扩展。墨子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人人都一样,这本身就违反人性。我对马路边老人家的爱,和对我父亲的`爱,不可能一样。所以我们的爱是一体的,但因为关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爱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体里面头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9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

  当一段时间学习不长进的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以前我给自己的回答是“还是不想”。我觉得自己的回答貌似有一些道理,王阳明的回答则更究竟,就是你找不到学习的本源是什么。

  我们看到大树的`样子,绝对不是它是小树时,我们想到长大后的样子。就像我们看现在的自己,你不会在几岁时能想到今天的样子。我理解就是生长的力量在一点点的改变着我们。“为学”也是有一种力量的,王阳明讲这个力量就是修心。我反思自己,为学的目的是不是修心?目前来看本源是这个,只不过有时忘记了。虽然也在时刻提醒自己,但还是经常逐物。就是为学之心不真切。

  如果对为学着急,就没心思想别的,只能一门心思放在为学上。王阳明曾说过“主一”,方法是持敬。如果对为学不持有一个敬畏心,做事不专注,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然后自己还后悔,悔过又精进两天,又重回懒散状态。就这样来来回回反复。我以前总是这样,意识到自己偷懒的时候就立志,没几天就忘了,想起来又立志,就是古人说的“无知者常立志”,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根本上用功,控制情绪,向未发之中前进。

《传习录》读后感10

  澄问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我的理解就是心其实一直都在,进出的是由心发出的意,意是心的派生物,具有心的属性,但不等同于心。如果心被后天的习染蒙蔽,出去的意就会逐物,就变成了心为物役。如果心没被后天的习染蒙蔽,它所存在的就是天理。操则存是过程,也就是不断的擦拭后天的习染,让明德显现。舍则亡是当我们放弃了擦拭明德,先天美好的本性不再显现,也就灭亡了。

  很多人把心放出去的时候,放到了好几个事物上,也就形成了我们说的三心二意。儒家提倡放在一个事物上就是专注。我认为收放心就是指收放一个意。比方说我看见一辆跑车在我面前经过,我的心放在了跑车上,想着这辆跑车真漂亮,当跑车在我面前消失的时候,我的心要从跑车上面收回来。然后又看到一位美女,心想的这位美女真漂亮,当美女从我身边走过消失的`时候,我的心还要从美女身上收回来。放在跑车上的心和放在美女身上的心是放出的一个心,但我如果不把放在跑车上的心收回来,又把心放在了美女身上,我的心就分出了两个。这样的话,一天当中就会把心放在无数个地方,晚上回家就会特别的疲惫。经常感觉一天也没干啥呀,为什么会这么累?今天一天我的身体是没干什么,但我的思想,我心发出的意放在了很多的东西身上,没有收回来。是因为心累,结果导致了身累。师父教我们把心收回来就是让我们每一天把放出的心收回来,晚上静坐思心的时候让心完整的休息。

  定心不是心不动,是保持在明德的状态下把心放出去,让它随着天理运动,这样心和性就是一个频率了。

《传习录》读后感11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过看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儿>>才知道有这么厉害一个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张“致良知”,说良知既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对明后期哲学和文艺影响巨大。王阳明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平定“宸壕之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今天读到<<答顾东桥书>>一章,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

  像我这样普通的人,就是艰难的获得的知识都是很难到达的。也许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吧,虽然四书五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真正学习传统的国学也是三十以后才开始的,今年我已经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点皮毛。看古籍很枯燥,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结合注释。来兴趣的时候,就看几眼,不高兴的时候,就丢一边。现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偶尔看到了一点古人的观点,感觉受益匪浅,知识还是精华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国学论道版块,感觉相见恨晚,先抛个砖头,露一小脸。

《传习录》读后感12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传习录》

  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说的“惟一”就是指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要想达到“惟一”就要做到“惟精”。王阳明用大米举例,要想得到洁白的大米,这个过程都是“惟精”,得到洁白的大米,这个结果是“惟一”。从《大学》的角度来讲,“止于至善”是“惟一”,“明明德”是“惟精”。从修身的角度来讲,明德是“惟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惟精”。后边提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都是“惟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做到“惟一”。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坚定地奉行,这些都是方法论。这五点都做到了,才有可能达到“惟一”。

  从我自己来讲就没做到。以前觉得自己博学还可以,这几天看师父每天发的修身格言365的引言出处,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审问”就是要问自己是什么?还要问自己为什么?明确这个是不是自己真想要的。要清楚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情欲念。最后如果清楚了,那么就要坚定的.去执行。

  “惟一”就是主一,可以往更深的理解就是我们人生最后的目标其实都是一个。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你一生当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惟精”,这些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偶尔的实现中庸并不能叫“惟精”,也达不到“惟一”。必须需要一生当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保证中庸之道,才有可能达到“惟一”。一生笃行中庸之道就是“惟精”,所以“惟精”就是“惟一”。

《传习录》读后感13

  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传习录》

  这里的学不是学习,是修身。这里面王阳明讲为学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偏执。我自身是存在这个问题的。有的时候明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妥,但依然会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错再错。还有时候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劝解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说的修行的过程都与自己非常吻合,感觉好像就是在说自己一样。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心静不下来,想要的东西特别的多,总是心为物役。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时候,人欲90%以上都会战胜天理。用心猿意马来比喻非常的`恰当,像猿猴一样上下乱跳,像马一样奔跑,一跑就没影,走神严重。用修心初级三步曲的第一步静坐思心最管用。当心静下来之后就容易喜好这种状态,想在这种状态里不出来,就容易变成喜静厌动。可是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不是老哥自己一个人修行。一旦遇到事情的时候,心又开始泛起波澜,从静的状态里出来。所以单独练打坐静心是没什么用的。

  王阳明说出了阳明心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四个字省察克治,简单的说就是事上磨炼。他把后天对心的习染比喻成了盗贼,他的一句名言也是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把天理和人欲之间的斗争比喻成了猫和老鼠,也就是说,人欲的天敌是天理。天理必须要战胜人欲,而且要斩钉截铁,不可姑息。自己距离斩钉截铁、不可姑息的境界差的太远,只能慢慢修炼,不敢间断。

《传习录》读后感14

  格物致知是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朱熹认为,‘格’字是’至‘的意思,致知,则是穷理,所以他说“欲致吾之知,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王阳明则不这样认为,王阳明以为’格‘字除了有’至‘的意思,还有’正‘的意思,还认为穷理是涵盖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这也是有关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学说。他们俩的解释不同首先在对“格物”的认识。

  我都不完全赞同这两种说法。王阳明有感于他当时的世道而非要弄个良知进去,未免过于牵强,至于朱熹对致知没有很好的解释。

  先说致知,那么一个君子要知晓什么?其实在《大学》的开头有一句话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也是就是告诉了君子要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但是,如何才能知晓,”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要格物。我赞同朱熹所说的‘格’是‘至’的意思,那么格物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要接触事物或者参与到事物中去,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如果人对某个事物敬而远之,又怎么可能深知此事物呢,若只是道听途说,很有可能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表象。所以“致知在格物”。

  另外,还要弄清楚格物和致知的逻辑关系。只有格物,不一定就能致知,也就是说格物只是致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和”能够齐家,但不一定就能治国“是一个道理。要在格物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反思,才有可能致知,知晓“物之本末,事之终始"。

  最后,说下这本书。这本书是王阳明的弟子收集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所编集而成的`。重点要看看王阳明的书信,大概就可以知道王阳明想讲些什么。王阳明本人很厉害,文武兼备,但是他教育学生的水平却不怎么样,他的弟子后来还分成各种派系,好像能弄懂他的理论并不多,明朝后来还居然出现了王学末流。

《传习录》读后感15

  “一身惊才,一生跌宕;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无疑是对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不朽”圣人王阳明一生的最为贴切的评价。“三不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于德,王阳明克己复礼、开风化俗、教导人民;于功,仅用三十五天武平定宁王之乱;于文,其弟子著有《传习录》,发扬其心学之思。因此,《传习录》的深入阅读对于理解王阳明是必要的。

  《传习录·陆澄录》中写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意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类似于事物的一体两面,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是故在心学理论中,“知行”常被视为一个整体,“知行合一”则是其认识论的.命题。知必行,行必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是一条普遍必然的规律而非一个建议,“知饥则食,知渴则饮”,这便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就如同我们皆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却仍忍不住贪玩,这并非知行不合一,与其说是我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倒不如说我们更知道当下玩乐带来的惬意,于是我们选择即时性的玩乐而并没有选择带有滞后满足欲望的学习。

  对于人的善恶之辩,中国古代哲学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之分,但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心本无善恶之分,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正因世间有恶,恪守“良知”守善守仁才有其所存在的意义。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世间之恶亦是如此,恪守“良知”可为善去恶。但若是因世间有恶而选择同流合污一起欺压良善,则是让“良知”误入迷途。正因为世界如此,人的“良知”、善、理想,才有存在的意义,恰如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守护微弱的秉烛之光,终有一日将成燎原之势。

  王阳明心学在当代兴起的重要性正如《论语》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就是心没有安顿好的人,即心中无仁之常体。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需求正在直升天堂,人们的精神却在直下地狱,帮助我们整个民族重新找到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能就是阳明心学在当代兴起的意义所在吧。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书笔记12-31

传习录读后感03-09

《传习录》读后感04-05

《传习录》读后感07-28

传习录读后感12篇03-10

《传习录》读后感12篇08-22

《传习录》读后感11篇04-11

传习录读后感10篇08-08

《罪与罚》经典读后感 - 读后感09-06

围城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