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彷徨》有感

时间:2024-11-22 12:07: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彷徨》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彷徨》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彷徨》有感1

  如今都市生活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人们是否感到彷徨,不为人所知。但在封建时期的旧社会中人们身处一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却不自知,唯有那新文学一派的人意识的了,在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中,新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为世人感到彷徨。

  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在看与被看中所彷徨的。鲁迅先生少年时怀着一颗救国的心到日本留学,一开始的他以为国人的病是可以靠医学可以救好的,可是,在他看到日本人处决中国人的时候,日本同学看不起中国人,他醒悟了中国人患的病是心病,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在日本继续学习的机会,回到国内,通过文字来唤醒国人的灵魂。他在看与被看中觉醒,弃医从文。

  细细想来,鲁迅笔下的.人物也大体实在看与被看中反映社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祥林嫂无疑是鲁迅笔下著名的人物,她一开始期待这美好的生活,但却在一次次无情的遭遇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最终走向死亡。祥林嫂一开始是五叔家的帮工,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但她的婆婆却让她改嫁,最后丧夫丧子,被人看的目光也不一样了,原本以为捐个门槛就可以洗清罪过的她,最后还是惨死街头。与其说杀死她的是寒冷,不如说是世人的目光,她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她的东西,人们的目光使她生活在冷漠与无情之中。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的调子挟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从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孔乙己也是鲁迅笔下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咸亨酒馆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却始终与功名无缘。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孔乙己这个人物逼真的描绘了出来,孔乙己最后因为偷窃被人打断腿后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了,之后就再也不见踪迹了。是否真有孔乙己这个人,现在也无从考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代,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物绝不在少数,鲁迅先生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他伫立在苏醒了的人群的最前端,以笔为剑,刺向敌人的心窝,为棍,敲击麻木沉沦的国民,为杆,撑起中国血染的希望大旗,他点燃了希望的火焰,打破了固执的铁屋,唤醒了沉睡迷茫的灵魂,这就是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作品《彷徨》。

读《彷徨》有感2

  《彷徨》透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陋俗,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年头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无论故事情节有多精彩,文笔有多流畅,也掩饰不了其中心总是围围着彷徨一词,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出这种与迟疑不决或懊悔联系在一起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这11篇小说中每篇均能寻到彷徨的轨迹。

  在《祝愿》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曾有盼望最终又幻灭的`妇人,失去丈夫儿子,亦没有幻想和目标,就这样无所作为地面对着冰冷的生活无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怜悯。

  《在酒楼上》写的是我的旧同事吕纬甫,叹说人匆忙一生,生死只是一个圈的起点跟终点,挣扎无效,摆脱不了,对人存于世的意义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种洗掉污迹的东西,但社会上的病态又如何洗掉了,社会的陋俗想求变却无力,为国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最终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想说的只是想打破人们传统又不切实际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根底下该如何连根拔起植入新苗呢,这也是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中国人长命百岁的恶习吗,彷徨的也是假如变更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挚友不能与自己同日而语,事实上还是那目不识丁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妆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变更,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像,只不过魏连殳最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躲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最终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冲突,两种思想的剧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迟疑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虽然是宏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惶失措,剧烈的比照全因中国的制度上,两千年来中国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

读《彷徨》有感3

  读完鲁迅先生《彷徨》一书后,“祝福”这一短篇令我感慨万千。

  祥林嫂的遭遇令人扼腕叹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祥林嫂的遭遇都是那个时代的错。

  丈夫死了,祥林嫂从家里偷跑出来。在鲁镇落了脚。开始的时候,她没日没夜的干,脸上也渐渐多了微笑!或许在这里她体会到了家的感觉。这是多么的讽刺啊,一个人在别人的家里做女佣却体会到了在家里都没体会到的家的感觉。

  后来她又被她的婆婆绑了去,卖进了深山。婆婆可以卖儿媳妇真是骇人听闻。吓!本以为这就是结束,这就是重点。但可惜她的痛苦依然没有结束。不久她的丈夫又死了!只留下一个儿子,母子二人孤苦伶仃。本来这样也还可以凑活着过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上天终究没有给她机会,就连她最宝贵的儿子最终也离她而去。

  后来她还是回到了鲁镇,但是却遭到鲁镇人的嫌弃。当时的鲁镇还依然十分迷信。认为祥林嫂不干不净。这难道是她的.错吗?

  一个勤劳的女人,在遭受了两次精神和生活上的重创后,本来应该得到世界的安慰!曾经那个手脚伶俐的祥林嫂不见了,换来的只有一个每天依靠讲自己悲惨遭遇来获取存在感的悲惨女人。但是渐渐的,她连这最后的寄托都没有了。

  主人家开始嫌弃她,觉得她不行了。但是否有人反思过,祥林嫂的改变难道不都是鲁镇那群人和她婆家那群人的错吗?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重大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没有素质,没有教养的人,他们本来也没错。错的是他们所处的那个环境害了他们。

  最后的祥林嫂沦落为乞丐,在遇到“我”的时候竟然问我“人死后,真的有魂灵吗?”因为她希望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唯一的愿望竟是死后和家人团聚。实在是可怜!

  最后我想说,我们应常常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有没有在无形之中为他人带来了困扰。因为有时你的一个小举动可能会害了一个人的一辈子。

读《彷徨》有感4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题记》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彷徨》,其中的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也让我感慨万分,同时为先生不庸俗华丽却又富含深意的文字而折服。

  从这一个个故事中,我看出了每一个人物背后的心酸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那时的中国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已经有一群知识分子觉醒,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鲁迅先生“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部署新的战斗。”《彷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人们对于新的文化并没有全盘接受,封建思想还在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仅仅只有一部分这样清醒的进步青年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改变中国现状,必须让国民麻木的思想得到改变。因此鲁迅先生便继续用笔来当做武器,以此来唤醒国人。

  我阅读了其中第一篇文章《祝福》,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全文以“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勤劳能干,淳朴顽强。丈夫去世了,这样的她遭到了婆婆的出卖,但祥林嫂内心倔强,并不愿意,于是出逃,到了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她能干,却也免不了被鄙视和虐待。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她又被婆婆家带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祥林嫂不情愿出嫁,又骂又闹,却最终还是逃不过,只好妥协。后来她有了儿子阿毛,生活并不顺利,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此时的她已经受尽了折磨,干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利索了,四婶对她也非常厌恶。她还时不时就会说他的儿子被狼吃掉的故事,大家伙都听烦了,对祥林嫂很是唾弃,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却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看到这里,我内心有说不出的难受。,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文章最后一段对爆竹的描写,像是讽刺,文章的标题也是如此。读完之后让我回味无穷,这个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劳动女性让我体会到了封建思想带给人们的迫害,无数个女性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这个“吃人”的社会,也正是鲁迅先生要拯救的社会。

  看到祥林嫂这样的遭遇,我更加能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前赴后继的战士们宁死也要救国。因为中国有千千万万个人民正在遭受苦难,如果不去改变,那么只会让更多人受苦,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也会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看不到希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照亮了整个民族,同时给了我莫大的力量。我们青年人也应该学习先生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民族和人民着想。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热爱学习,报有求知的欲望,将来长大成人,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百年前,有无数的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觉醒而奋斗,现在的青年人也应该传承这种精神,国家有难时尽自己的全力去援助,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青年人更要去热爱自己的祖国!

  从祥林嫂的身上,我看到了旧时社会的女性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只能悲惨地过完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我为这样的女性而感到同情,同时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和平的年代,有着强大的祖国,女性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法律能够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永远不要忘记伟大的先人们用生命铸就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浪费青春大好的时光,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同胞。

  愿青年们能都摆脱桎梏,勇敢向前,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我也会永远铭记鲁迅先生对青年们的期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自己也要成为一束光,绽放光芒!

读《彷徨》有感5

  鲁迅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的深沉与愤慨之情。鲁迅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为描写叙述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人物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变化的思想轨迹中透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残,忍受着x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压迫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沦落与消沉,透露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冷漠与隔阂,贯穿着鲁迅对贫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殷殷关怀。

  我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前辈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祈求的美好未来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的胜利曙光,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现在,让华夏这个伟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种处境,然而鲁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彷徨,虽然孤独,虽然无奈,虽然失望,却从不曾忘记过用自己的力量与之作斗争。我们身处这个民主的新时代,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应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灭的心,就像海子所说过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保持着不变的信仰,我们所想要的时间会给予我们,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峰

读《彷徨》有感6

  关于鲁迅先生,我了解得并不深入。认识他的途径自然是教科书,那时的我对这位被视为神明的作家抱着或多或少的不耐,把他视为惹人盲从的教条式人物。这自然不是唯一个人的看法,鲁迅自己也提出过“骂杀”和“捧杀”之说,既有人捧他,自然也有人骂他,但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不大高明。如果我们抛掉他身上色彩浓重的许多“家”的称号,或许能更清楚认真地读他。这当然也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但随着当初那份稚气退去,对当时的自己莫名的抵触心理付之一笑后,我确实才真正发现鲁迅的魅力。

  我读《彷徨》,最直接的感触是来自鲁迅的语言。我想,每读一本名家的书,多免不了要为他们的语言折服。这来自于他们驾驭文字的能力,叙述中总无赘言,一字一句简繁恰到好处。鲁迅的文字绝不华丽,却是像版画、浮雕,有立体感,能突出他想表现的情景和思绪。他用字很妙,如《祝福》里,“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或“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再如《幸福的家庭》里描写作家的动作的一段,“跳下床来”“抽出一张绿格纸”,还有《孤独者》里,说S城的人对发表没有顾忌的言论的人,“一定要暗暗地来叮他”,“叮”把那人的尖刻恶毒、暗中伤人之态写得尽致。再来,同样给我留下印象的,是鲁迅善于利用细节刻画人物,并不着痕迹地突出细节。鲁迅的故事里少有令人紧张的大场面,却让读者很投入,感到人物血肉很鲜活,这便是细节描写的奇功。《示众》里描写小学生看热闹的急迫,“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群中直钻进去”,按帽子这个细节,把人丛的拥挤,小学生的急不可耐完全表现了出来。再如《弟兄》里关于看诊的两段描写,中医白问山是“诊过脉,在脸上端详一回,又翻开衣服看了胸部”,而有名的西医普悌思是“两手插在裤侧的袋子里”又“略略按一按脉,又叫沛君擎高了洋灯,照着他在病人的脸上端详一回,又叫揭去被卧,解开衣服来给他看”,这两段细节描写相互对比,展现了西医的高高在上的神气,也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外来事物的不了解和盲目接受的矛盾。

  当然,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我只是写了些集浅显的。鲁迅对人物的把握,的确就像一位医生对人体构造的了解一样准确,说他使用显微镜和解剖刀在对付这些人物也不为过,因为他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那些人物本身都未察觉的意识,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呈现了出来,同时带着一种置身事外的讽刺。在他的这种剖析与呈现中,《彷徨》中的人物便从纸页中走了出来,带来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面貌。

  谈到《彷徨》中的人物,其实相互间是有着联系的,即使是不同故事里的人物,也可以放到一起来看。

  学程、吹灯人、吕纬甫和魏连殳。这四人相对其周围的环境都算是较“新”的,然而又有本质的区别。学程进了西学堂,学了新知识,却并没有真正接受新思想,在家中还是受到古板父亲的支使,没有任何的觉醒与反抗。他的“新”是浮于表面的,是家庭炫耀的资本罢了。吹灯人身上有着抗争意识,虽然他失败了,但从没放弃,可惜,他对于自己在为何抗争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是他的抗争减色不少。吕纬甫和魏连殳在早起都有着一定得觉悟和抗争精神,然而他们的结局都不容乐观,一个在生活的重压和对理想的失望中迎合了旧思想,即使他心中有悲哀也有怀恋,但已没有了充实抱负的心,另一个在悲哀和自鄙里走向了发达之路,他用投入他所憎恨的一切去表现他对生活的失望,他在无情地嘲讽这世界和他自己,这样的人身上别具色彩更浓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争了的人,不是不得其法,就是动摇或毁灭,最后“两间余一卒”,如同散落的军队的游勇,在茫然的丛林里不知如何进军,难怪要“彷徨”。

  子君和《幸福的家庭》中的主妇。她们都是曾经美好的女子,在年轻时醉人的爱情中绽放过极美的笑容,然而这笑容终是在日复一日的劈柴、白菜以及炊烟里模糊,更在生活的艰难中被遗忘。她们不同的是,一个被生活同化,并得以持续这生活;一个在社会对其爱情的不宽容中,连艰难的生活也不得保存。可怜的是她在最后都还对这份虚妄的爱抱有希望,连自己用于排遣寂寞的动物的保留不了,这无疑是对其命运的悲叹。有人说,鲁迅先生为探求女性的出路而写了《伤逝》,那他最终应是绝望了,但我认为,这些女子的悲剧中,她们的丈夫也有责任。

  说到她们的丈夫,《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一面在心里崇尚着真正的创作,一面为赚钱而写作,而且,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对于当时人的价值观有潜意识的接受;而涓生,他有过新思想,却并不是真的献身革命的战士,也不是学问精到的学者,但他一直有一种高尚感,在他心里,子君是低于他的,他一直在评判子君,而不是体贴子君。其实子君的许多想法,放现在也是人之常情,她的悲剧不能只归结在旧社会女子的落后性上,那时时代和个人际遇相互影响的产物。

  高老夫子、万瑤圃、四铭和老妈子。这几个人都是教育者,然而,他们中,要么没有真才实学,坐井观天,要么自以为是兴办女学的新思想者,本质上却虚伪守旧,再有就是外表光鲜,内心粗鄙,蛮不讲理且固步自封,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做看客的需要,调教小孩去做看客。这一个个教育者的形象呼之欲出的同时,也不得不让人为受教育者忧虑,只怕他们也成为这些教育者的翻版。

  鲁迅创造这么多人物,又通过人物的故事揭示他眼中中国人的根性,而他的作品最为人注意也最令人胆寒之处便是在于他所揭示的人的根性,在现在社会依然存在。我们既不可否认这一点,又无法相信自己所处的社会就如鲁迅笔下的一样黑暗,更不敢相信,自己与那些麻木的人物是相同的。如果人的根性未变,而社会确实在进步,那这两个时代的不同在哪?是因为教育、生活的水平不同吗?使我们即使幼稚不完美的本性,也在教育和自我提高中得到警醒。那么,因为社会总有不完美,人的根性也总会有暴露的时候,也会有人一如鲁迅笔下的人一般麻木,但还是有许多人,可以约束自己,就像鲁迅的时代,也不只有愚弱的国民。这种人的增多,就是社会变好的希望。

  所以,我们为了民族的发展,也该以提高自身修养开始,在羽翼丰满时,进而影响社会。人性的弱点不可避免,但我们是可以用补其不足的。

读《彷徨》有感7

  成长有一瞬间给我的感觉就是,并不是学会了避开危险,而是学会了不怕疼痛。

  这是最好的年纪。你已经不再是个小孩子,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又因为年轻,即使做错事,也会被原谅。所以啊,时间别花在犹豫和畏惧上,考虑清楚了就去做。人生没那么多“如果”和“万一”,要时刻保持渴望,和战斗力。

  再强大的人也会有软弱的一天,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硬汉或者铁娘子,那些都不过是遇到困难比普通人多挺了一会儿的人罢了。累了,就靠一靠,难受,就哭一哭,没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相信我,见证你恋爱的',心疼你吃苦的,陪着你长大的,总会有人。愿我们都有最好的安排。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读《彷徨》有感8

  初次拿到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说过苑子文苑子豪弟兄,是看这本书快一半的时候才了解到他们二人的,青春这种东西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世界上没有如果,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后悔,有一种冲动,想想自己也是从大学走来的,虽然我的大学不像大家通常所说的这样是在偶像剧跟被窝度过的,但是在碌碌无为的生活中毫无成就感可言。

  看到高潮处,还是想要再说一次,如果再给我一次高中,我会拼命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相信很多人在刚毕业之初的时候都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当然我也不例外,即使现在我还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看到兄弟二人高中生活的拼搏,一路互相鼓励,共同奋斗,永远都能给自己清晰的定位,相信我们大多数人不成功都不是因为做不到,没有很好的.去定位自己,没有奋斗的目标,看到这里,怎样定位自己,这恐怕是我们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眼高手低这应该是大家的通病,有想法才能去实施,我想首先要客服的是自己,首先要自信,敢想才能敢做,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

  青春之路很苦,也很累,但是不苦不累就不能称之为青春了,在我们痛苦、彷徨、劳累的青春路上挥洒我们的汗水这应该是我们所要做的。

读《彷徨》有感9

  如果说书籍是一缕阳光,那么我便是沐浴在阳光下的一只挥动着翅膀的小鸟,多么自由,多么惬意啊!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它便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小说集《彷徨》。

  《彷徨》这本书讲述了鲁迅先生悲惨的一生。少年鲁迅,祖父入狱,父亲病故,失去庇护的他帮母亲扛下了家里所有的重担,品尝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青年鲁迅,遭遇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中年鲁迅,“兄弟恰恰”的梦就此破灭……鲁迅先生的一生虽经历诸多挫折磨难,但鲁迅先生的坚强却让我深受感动。读完整本书,我的眼眶湿润了。

  《彷徨》这本书,让我真正走进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书中我更加了解了鲁迅先生,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坚强,学习他的奋发有为。

  对比之下,我们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没有炮火纷飞的战争,也没有妻离子散的悲伤。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祖国的未来写下壮丽的篇章。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为小学生的'我,应当更加努力学习,不能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只有不断奋进,才能激发斗志。在上课时要认真聆听老师的授课,回家时要把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我只有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梦想才会早日实现。我回想每次写作业时,总会在不经意间分神,结果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作业,挨了爸妈不少的批评。我也曾像鲁迅先生一样彷徨过,不知该怎么放下玩心,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不再三心二意。在了解了鲁迅先生奋发向上的经历后,我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听讲,制定学习计划表,快速完成作业,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为初中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遇到困难与挫折要拥有阳光心态,笑脸面对。积极锻炼身体,为实现自己当上教师的梦想发奋学习,不懈努力!

  鲁迅先生曾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正如先生所说,我也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巨大的回报!

读《彷徨》有感10

  犹豫,无时无刻不在的犹豫。

  人是奇怪的动物,总有莫名其妙、复杂、多变的情感,让自己不舒服。它会改变,难以捉摸,像女人一样善变,让人看不清楚。大多数人都在犹豫,这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

  路在哪里?路在脚下?我弯下腰,想认识到我的前进方向,但我的脚是黑暗的。我赶紧四处看看,想求助,但我周围只有一个孤独的人。站在雾中,我分不清东南和西北。

  但是路在天上,逗弄着我紧张追逐的目光,不让我看清它的真相。我追上去,但它飞得更快。我伸手看着它,绝望地嘲笑我。

  犹豫,还是犹豫。太阳什么时候能驱散可恨的雾,照亮我的路?到那时,我将在世界的一极开辟自己的'世界。

  最近看了《彷徨》,让我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而愤慨的复杂情绪,就像匕首射击一样,铿锵有力。同时也流露出鲁迅当时的忧郁和犹豫,但对社会的分析和批评也是清醒而深刻的。它贯穿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压力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悼他们的不幸”和“愤怒他们的无可争辩”的关怀。

读《彷徨》有感11

  轻轻地,走进那个多灾多难的季节,挤一滴生命的翠绿,涂满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就是鲁迅,黑夜中孤独的探索者,为与黑暗的抗争耗尽了他满腔的热血,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带着几缕彷徨走近他吧!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中国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鲁迅,他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国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会有的事情。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能将一粒希望的`火种埋在心间,那么梦想的烈焰会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我们需要这种“乐观”精神,这是治愈一切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鲁迅先生含着这颗灵丹耕耘在一个黑色的年代里,在最困顿的时刻它执着地发挥着效力。许多人心中也怀有希望的种子,但他们不具有鲁迅先生的“韧的精神”。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灭了。可见,这种精神不是每个有“火种”的人都拥有的,只是鲁迅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品质。

  “一切是死一般的宁静,死的人和活的人”。死的人长眠于地下也当安息了,因为活下来的人点燃了希望的灯火指引更多的人踏上生的路途,因为更多的垂死的人被救起,活在希望的世界里。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思想本质。彷徨读后感  此时,我想靠近彷徨着的鲁迅,与他一同守望着闪亮的希望,在漆黑的长夜中战斗,迎接新的黎明!

读《彷徨》有感12

  《彷徨》是深沉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复杂的,《彷徨》是游走在荒原上孤魂,不知去向。而在现实与理想的世界里,我们承受着亲人寄托的渴望和要求;在生活的路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恶意与善待;在情感的王国里,我们承受着打击与折磨。揭开封建社会的病态,为知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想向你推荐——《彷徨》。

  《彷徨》是由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创作的,讲述了封建社会的人们陷入在不幸的命运中的悲惨故事。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一阵寒意飘出,我光看着一个个字就能感受到人们的无助与人生无情的拷打。我慢慢地品味着文字,读到“祥林嫂问我有没有魂灵和地狱”时,我眼前浮出一个画面,我仿佛置身于那凄惨和悲哀交接的场面之中,我不得不长叹一声,惋惜祥林嫂被生活折磨而一直彷徨在谣言的世界里。

  而当我读完《孤独者》这篇时,眼眶里一粒粒晶莹的水珠在打转着,心一紧一松的,牙齿不受控制的咬紧嘴唇,突然眼泪一颗颗滑落。哭完后又不经想起文中的情节:“连殳说,见到一个小孩,拿着芦叶指着她道杀!”那时黑暗的社会里,小孩都学会道杀了,那社会会是怎么样呢?再转念一想,鲁迅先生都能将这小小的情节透出封建社会的病态,这语言使得淋漓尽致,你,为何还不去读呢?

  《彷徨》,一本为击破封建社会,为知识分子打开大门,为荒原的孤魂引路的书。

读《彷徨》有感13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是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书对我的成长、思考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阅读《彷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很多关于人生、挫折和成长的道理,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思考。

  《彷徨》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迷茫和彷徨时的心路历程。他经历了许多失败、失落和痛苦,但最终通过坚定的信念和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困境,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和成长的问题。

  我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能气馁,而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正如书中所说,“人生就是一条路,路上有前行和后退,有罕见的阳光,有无数的雨水,有的时候,我们迷失了方向,感到迷茫,但我们必须继续走下去。”

  我也认识到,成功的背后,往往有着无数的'努力和坚持。书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和失落之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和学习,最终获得了成功。这让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最后,我认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和眼界。通过阅读《彷徨》,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读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彷徨》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可以走出困境,迎来成功。

读《彷徨》有感14

  轻轻地,进入灾难性的季节,挤出一滴绿色的生命,充满了难以忍受的过去。他是鲁迅,一个孤独的探索者,在夜晚,为了与黑暗的斗争耗尽了他的血,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带着几缕犹豫走近他!

  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极其黑暗的时代。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令人兴奋,但中国仍处于混乱状态。鲁迅,他怀着无私的爱国主义,在黑暗中徘徊,努力追求民族的希望和光明。

  他紧紧地握着战斗的笔杆,冒着弹雨毒硫,坚强、勇敢、不屈不挠地战斗。当然,鲁迅的“希望”与他当时的想法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进步者,他认为社会总是可以向前发展的。我们暂时把这个想法放在一边,而不是评估它是对是错。然而,仅仅有这样的精神和希望是非常有价值的。

  挫折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如果你能把希望的火埋在心里,梦想的火焰会照亮你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乐观”的`精神,这是治愈所有精神创伤的灵丹妙药。鲁迅先生在黑色时代用这种灵丹妙药耕耘,在最困难的时刻坚持不懈地发挥作用。许多人心中也有希望的种子,但他们没有鲁迅先生的“韧性精神”。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就熄灭了。由此可见,这种精神并非每个有“火种”的人都有,只有鲁迅才有独特的品质。

  “一切都像死亡一样安静,死亡的人和活着的人”。死者睡在地下也应该安息,因为活着的人点燃了希望的灯光,引导更多的人踏上生活的道路,因为更多垂死的人被拯救,生活在希望的世界里。这就是鲁迅的思想本质。

  这时,我想靠近犹豫不决的鲁迅,和他一起看着闪亮的希望,在漆黑的长夜里战斗,迎接新的黎明!

读《彷徨》有感15

  不知道先生取名《彷徨》是否有迷茫孤独之意,在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疾呼,在毫无边际的荒原呐喊,可这声音于生人之中似乎变得哑然无声,革命在艰难中前行,有希望有失望,一路走来,一路走去,又去往何方,彷徨,彷徨。

  但我读这本小说集的时候倒确是有些彷徨的,可能是阅历太浅,理解不够,对那个时代的感知也不够透彻,所以有的文章并不很能理解它影射的内涵,只姑且谈谈读完的感受吧。觉得《彷徨》中的人物和故事没有《呐喊》中如“狂人”、“阿Q”那样病态和极端,而是更多了一些平常的、琐碎的、生活化的内容,但也丝毫不减其压抑和犀利。比如写久别重逢,物是人非。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能改变太多太多,而穿过长长的时间跨度回望,它自会向你呈现它的力量。第一篇《祝福》,是离开很久后重回鲁镇,从祥林嫂的死回看她可悲可叹的一生,除了封建迷信的荼毒,更让我感到震惊的.社会对于女人的不尊重,只将她当作挣钱、生孩子的工具,当这种不尊重来自于同为女人的卫老婆子、婆婆的时候,这种冷漠就更加触目惊心了。

  《在酒楼上》,是离开很久后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偶遇当年的同事,当初也是满怀理想的青年,只是敌不过岁月与生活,琐碎的重大的事在他看来都是“无聊的事”,时间磨平了棱角,徒留了麻木。《孤独者》虽说不是多年后的回顾,与魏连殳的每次相见也都是隔了很久的,这篇小说呈现了一个原本坚定的新青年革命者迫于生存而最终屈服于权势的故事,整片文章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在魏连殳死的时候达到极致。身边很多的同行者都渐渐没落,离开的离开,放弃的放弃,走在这路上,难免不彷徨吧。再比如婚姻家庭。《幸福的家庭》构造比较特别,现实与想象中的家庭交错出现,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

  《伤逝》是少见的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两个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青年,因为爱情,或者还有其他的什么,不顾一切决绝地走在了一起,不给自己留后路,不惧与全世界为敌,他们试图并且努力着用理想构筑爱巢,也尽力维持着这种关系这分感情,也在克制着自己的艰难和失落,可是理想中的爱情是你侬我侬山盟海誓,现实确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毕竟还是要生存的。最后子君死了,我想这不仅是对理想爱情的忧虑,自由恋爱结婚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这或许也表达了对革命道路上的一些不成熟行为的担忧。

  鲁迅对看客的刻画批判向来是入木三分的,他们看市集上的砍头杀人,看游街示众,看别人悲惨的命运,哪怕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边发生在熟悉的人身上,也好像跟自己毫无关系一样,这些事的存在不过是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多一点笑料罢了。只是,时过境迁,这种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消失了吗,改善了吗?或许没有,或者更甚,从前还只是围观者的窃窃私语,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匿名的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不加节制的言论自由,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有的言辞不堪入目,他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改变一生的事情,也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他们热切的盼望着那些公众人物发生一些事情,好给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子,于是又可以嬉笑怒骂,议论纷纷。

  一直觉得,鲁迅先生所批判的讽刺的悲哀的,从来都不止那个时代……

【读《彷徨》有感】相关文章:

彷徨的句子03-12

彷徨读书心得10-12

《彷徨》读书心得03-15

《彷徨》读后感02-19

《彷徨》的读后感03-27

彷徨读后感03-11

《彷徨》读后感10-20

彷徨读后感07-15

《彷徨之刃》读后感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