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金融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8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的读后感 篇1
近期,有幸拜读了省联社肖四如理事长所编著的《大地金融》一书,这是一本对农村金融工作者具有深远意义的书籍。实践证明,肖理事长在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上画出了一抹江西特色,打造出了“江西尤努斯”模式,用小额信用贷款将金融服务送进了千家万户。书中内容详实、引经据典、论断精辟,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瞄准农村市场,准确定位服务。农信社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定位好自身的市场与服务。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全省是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众多的营业网点,并且绝大部分网点都分布于乡镇,形成了一镇一点的网点布局。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的主力金融机构,已在辖内34个乡镇全部设立了服务网点,并结合当地的县情、民情及实情,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习惯和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做优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最优、最快捷、最满意的金融服务,让信用社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自家银行”。
把握农村脉搏,做活小额农贷。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农信社要抓住这个有力时机,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大地金融》通过介绍“典型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农信社近年来的改革创新成果,同时也是在探索如何形成专业化、多元化、规模化的金融产品,把准农村发展的需求脉搏,以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需求。作为服务一方的农村主力金融机构,宁都农信社在近几年向农村累计发放了小额农贷近6亿元,充分满足了当地农民的各类投资与消费需求,帮助农民朋友购置了新型农机具,实现了创业梦,住进了新房。小额农贷也成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主打品牌,要抓住和巩固农村市场,就要做活小额农贷,做好当前的小额农贷提升工作,推行好百福惠民卡。
强化合规经营,推行流程服务。该书所讲诉的各类规制流程,都是在提醒着我们“合规操作、合法经营”的重要性。不久前发生的“鄱阳2·11案件”,就是对规制流程的熟视无睹,没有严格执行好制度,没有按章做事所引发的。这告诫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规制流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各岗位风险点的预防,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更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为准绳,按流程操作,规范日常行为,大力推行流程化服务,逐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协力铸造商行,打响特色品牌。此书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改革促进发展的道理。当前农信社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成立农商行,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更好地服务“三农”经济,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捷的金融服务。宁都农信社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将加快步伐,发挥好机制灵活的特性,扩大区域合作,不断做大市场规模,做优金融服务,强化内部管控,协力铸造商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打响特色金融品牌,让农信社成为农民兄弟的保护神,成为这片广袤农村大地的守护者。
金融的读后感 篇2
在南海泡沫中一个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经不能满足英国公众狂热的投资需求,他们在到处寻找下一个南海公司。人们提出了各种荒唐的商业计划,但在公众看来这些商业计划都会带来高额的利润。就在人们都已经疯狂的时候,一个不知名的人宣称他将建立一个前景很好的公司,但不会告诉任何人这种前景是什么。他在招股说明书里保证投资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在他股票发行的当天上午,前来认购的人将他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几个小时之内就有1000人认购了股票,这位人士很快关闭办公室并前往欧洲大陆,从此杳无音信。
这个骗子正好和牛顿相反,他可能不能计算天体的运行,但我肯定他能计算人们的疯狂。他知道人们疯狂到这种程度,连具体的谎言内容都不用编了,只说高额回报,具体内容拒绝透露就行了。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机轻松的施展了骗术,轻松的赚足了钱,这个骗子太精明。
这不由让我联想起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市场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交易是神秘的,总会有一些神秘的交易员在这个神秘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麦道夫就是包装自己,让自己变得神秘起来,麦道夫的吸引投资的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
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则用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 很多精明无比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专业投资人士,竟也被“内部消息”这几个字轻而易举征服了。麦道夫宣称自己采取名为“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这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究竟为何物。
他典型的抄袭“庞式骗局”,来继续保持自己的神秘,其实所有的返还给投资者的收益都是来自于越来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资者。
麦道夫的.骗局并不复杂,并且早有蛛丝马迹显露出来,负责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10多亿美元资产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居然只有3名员工:合伙人、秘书以及一名会计师,但市场上的人对这些视而不见,就连监管机构也同样视而不见。
假如不是因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话,也许这次骗局还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直到潮退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一事件脱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资者和银行家们的游泳裤。数以百计的银行、对冲基金和富裕的个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钱交给麦道夫基金,因为他承诺的是一个如此诱人的数字——即使是艰难时势,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长率。
麦道夫竟然运用简单的骗局一骗就是20年,一骗就是几百亿美元。不禁要感慨,这个骗子太精明,竟然能把简单的骗术运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
华尔街是一个精英汇集的地方,也是充满谎言的地方。如果想在金融行业立足,自己要成为精英才行,所谓的谎言,都是对别人讲的,谁也不会愚蠢到欺骗自己。
金融的读后感 篇3
最近读的《货币金融学》,从中获益良多,接下来谈谈我的感想。
《货币金融学》是由《货币银行学》发展而来,金融的三大支柱是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本书也一这三大支柱为线索开展开来。在讲解内容的同时,更讲述了近年来这些的创新点,教材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一、本书的开头是先引入货币,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所包括的范畴,对各国货币不同时期采取的货币制度进行介绍,以及货币的演变过程,从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然后就是货币的职能。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可以了解到货币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的承接顺序如何和问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演变,再者可以了解货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我们了解到货币是我们经济不可或缺的。
二、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金融市场,其中有金融市场颇为敏感的利率、汇率和各种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对利率和汇率的了解,可以知道利率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是如此的强烈,他作用于企业的借款成本,也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同样汇率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差额。再次也了解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运营模式,在这些机构的营运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相应的金融监管机构来约束。
三、这部分主要涉及货币需求和供给,了解货币需求供给的决定因素和理论发展过程,接着中央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也就是从货币需求和供给出发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来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的读后感 篇4
我读的这本金融学是一本用于MBA初级教程的入门读本。相比而言,本书的涉猎范围更加广泛并且特别强调一般原理。本书将经融学的所有分支领域——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机构学囊括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金融学更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金融学的分析方法有三个“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风险管理。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一些运用于所有分支领域的'基本法则和原理。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解释金融学是什么,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概要介绍,并描述了公司财务报表结构与运用。第二、三、四部分分别阐述了金融学的三个理论支柱,并重点说明金融学如何运用于家庭与企业的决策。第五部分是资产定价的理论与实践,解释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对期货、期权以及高风险公司债卷、货款担保、杠杆融资等或有要求权的定价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讲述了公司财务问题:资本结构、兼并与收购、投资机会的选择权分析。
这本书总的来书还是比较基础的,运用许多实例说明在金融决策中理论如何起作用。对于一个分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并不能把着本书读得很透,但是了解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各种形式的银行、储蓄机构、投资基金、保险市场等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有这么久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经济打交道,了解一些金融常识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
金融的读后感 篇5
大约一个星期以后,同事将他购买的 时 先生的著作《中国怎么办?》带给我,希望我也看看。我当然求之不得,断断续续用了3周时间,终于将书看完。由于年底的工作比较多,所以并没有将读书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现在,工作少了些许,就在此谈谈读书的体会。
《中国怎么办?》是一部金融知识的普及著作,文字浅显易懂,所以连我这种非金融专业的普通人读起来也并不费劲。文章的主线是围绕本轮金融危机展开的,对那些比较关注当前经济前景的人来说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著作,也是非常及时的一本书。
在所有阐述有关金融危机方面的文章中,不乏阴谋论者, 时 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经过多年来筹划的一次阴谋。他的逻辑大致这样:要解决国民的住房问题就需要很多资金,而政府不愿意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来帮助解决,但这又是一个政府必须要来面对的问题。为此,布什政府以低首付、低利率的方式鼓励居民购房。在政府的默许下银行将购房贷款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衍生成为各种有价证券销售给世界各地。政府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部分低收入者拥有住房的需求,刺激了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繁荣,由此扩大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从提供住房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将购房风险转化给了其他世界金融机构。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的供求和财政政策逐渐发生变化,国家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投放量时,很多购房者会因贷款利息的增加而无力偿还贷款,于是就产生了次贷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深陷其中,于是不得不纷纷引资援救。虽然不少美国低收入者会因本轮金融危机而失去房屋,但房屋被美国银行机构大量回收后,导致房价下跌,会使更多中低收入者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屋。虽然次贷危机冲击倒闭的银行系统虽然亏损严重,但却远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相反,却在恰当的时间点,给了正在冉冉升起的欧元一下重要的偷袭,使其遥遥欲坠。
这就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我个人比较认同次贷危机是一次蓄意阴谋的看法,但不认为金融海啸也是美国故意制造的。金融海啸是玩火烧身的结果。)
通过金融危机, 时 先生提出了建立亚元,中华货币,以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之打造成位国际货币的种种建议。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展望金融危机以后的世界,黄金和资源将成为世界财富新的走向。货币,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由于其使用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等的客观因素,终将难逃剧烈贬值的厄运。
金融危机过后,人们会发现,最富裕的美国巧妙地用金融危机中全世界拯救经济危机的钱来为自己的国民盖起了房子。这恰恰说明,金融危机中哭得最惨的一个,却未必是受伤最重的一个;而看似受灾不重的国家,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写到这里,我的脑中突然跳出了唐吉坷德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昨天看了北京大学 张维迎 教授的一篇演讲稿子,仍在力挺完全的市场经济学说,认为现在以及过去的金融危机的成因都是由于政府不恰当的监管造成的,呼吁建立一个全球的无监管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体系(我个人的理解)。他的观点也许是出于一片学者的社会良心,也许预示着未来社会变革的一个新的方向,但我个人认为,他的言论还是一种容易误国误民的谬论,经不起实践的验证和逻辑的推敲。
难以用什么恰当的词汇形 容时寒冰 先生,用普通的逻辑和浅显的知识,配以良知和社会的责任,挑战着周围的五颜六色的重重迷雾。无论这些迷雾多么浓重,他,或者他们,总有一些人,尽管很少,却能一直坚持着以自己的良知来呐喊。然而这个任务太过艰巨,他或者他们以一介书生之力,挑战黑暗利益集团的众多主流,以有限的清白对抗无限的抗黑暗,以有限的真诚对抗无限的虚伪,以有限的真理对抗无数的谬论,以有限的高尚情操对抗无限的卑鄙下流,以至于在我眼里,他就像是唐吉坷德一样,在进行着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一个勇于揭露黑暗,批判现实的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在此,我愿上帝赐给他更多智慧,愿他身体更加健康。
金融的读后感 篇6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开心地投入工作当我刚到银花分社时,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时,当时我对固有的客户一无所知,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和同事们开完班后会的饭局聊天中我感觉到大家好像都觉得吸存与我们这些一线员工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领导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岂不被压榨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学习,有益于领导,但现在明白到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己从这个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还有一点让我现在还很感动的,3月中旬才收到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我们一季度的对公开户数是45户,因为开户所需的时间较多,有时员工觉得“挺累”一个活,而当时我们还差十多户任务数,但时间只剩下差不多一周的工作日,当我看到每有客户要求开对公户时,办理业务的员工那种私下暗喜的表情,当最后一天我们以超出任务的业绩完成了该项任务那种欢呼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们从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信用社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在工作中,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我记得自己也曾经不断为自己工作的失误或业务的停滞不前找借口,工作失误时,以“员工之间没有配合好”“员工新,业务不熟悉”为借口;当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时,我也曾以“信社理财产品不多”、“金融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呵呵,只要有心去找,借口还是无处不在。
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项任务,可以用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当“挡箭牌”,但事实上这只是在掩饰你自己的弱点,自己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寻找借口时,却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作为一名网点负责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是我的责任吗?将困难说得再多、再大,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其实,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我们根本就不愿说出来。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无比高昂,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寻找借口,就会削弱团队凝聚能力;没有人是不犯错的,所以以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错就是错,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金融的读后感 篇7
该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向我们介绍了美国中央银行是如何在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职能解决危机重症,我们看到了美国中央银行运作的大方向,虽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至少认为美国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像传说中那样的不在岗。
美国的中央银行就是美联储,该书介绍了美联储是如何应运而生,又是如何在美国多次的经济危机中发挥自己的职能。该书作者本伯南克现担任美联储主席8年,他和美联储有着近20年的深入接触,2006年接棒艾伦.格林斯潘,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美联储在危机中的责任和义务感受颇深。该书是伯南克在大学的演讲稿编辑成书,共有四讲,一讲是美联储的起源和使命;二讲是“二战”后的美联储;三讲是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四讲是危机的后遗症。文章通俗易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还附有学生的问答录,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美联储是如何依靠货币政策维持金融的稳定。
美联储的成立也是顺应时势,1893年美国爆发异常严重的金融恐慌,有500多家银行倒闭,而1907年爆发的金融恐慌,虽然银行倒闭家数不多,但规模变大。于是美国国会同意在1914年成立美联储,当时的目的.就是稳定金融系统的运作。当然作者也谈到了金本位制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认为金本位制短期内会频繁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长期来看,物价相对稳定。1933年罗斯福总统废除了金本位制,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得不再那么紧缩,经济也在1933-1934年间出现了强有力的复苏。
作者并没有回避2008年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而是较为细致的阐述了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金融体系的漏洞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是主要病症,监管机构的不力和随房价变化而变化的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作者认为2008-2009年的危机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恐慌不限于银行部门,而是扩大到整个金融市场。文中也提到了美联储在这次危机中发挥的作用,比如贝尔斯登证劵经济交易商在美联储的援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购;美国政府支助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联储的援助下两家公司以有限破产的形式被财政部接管;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从事信用保险业务的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被美联储实施紧急流动救援,幸免于破产。而雷曼兄弟公司由于不在美联储的监管范围,最终导致破产。
作者认为美联储已经更加专注于金融稳定,有一整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忙于通过各种计量指标,来识别整个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可能会给整个体系带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这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将被特别监控,并须持有额外资本。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积极救助一些面临倒闭的企业,同时制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就业最大化,其次是保持物价稳定,维持低通货膨胀。主要运作就是新货币政策的出台以及大规模资产购买的计划实施。《多德-弗兰克法案》就是弥补系统监管的缺失,对大而不倒企业的谨慎破产,还有对奇异金融工具、衍生品的透明化改进等。由于美联储的措施得当,美国经济衰退期是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目前为止,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将近3年,而年均增长率为2.5%。经济不再紧缩,而是回到了增长的正轨。
金融的读后感 篇8
近期,我认真地学习了警示教育读本《金融案鉴》。书中选取的警示案例中,每个案件的主人公几乎都有一段超出常人的奋斗史和令人羡慕的光荣史,但最终都栽在“名利”二字上,被一时的私欲蛊惑。正所谓一念之差,一生追悔。这个念就是“贪念”和“欲念”,就是在名利面前忘掉了一切。古人讲过,“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如何遏呢?就是要心存敬畏,坚守底线。对法纪稍有轻怠,就可能一步步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对责任心存敬畏,就是要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面对责任,要有泰山压顶之感,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既对上负责、也对下负责,既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既对今天负责、也对将来负责。“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只有心存敬畏,才会知道什么是“高压线”,遵循规矩、守住底线。
法律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无知犯罪而免于处罚,通过书中呈现的一个个发生案例,那一篇篇惊人的挪用、盗用和贪污巨款等案例,轻信和无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沉重的代价是强烈的警示。发生金融案件,不但要严惩机构内部的涉案人员,还要追究相关经办岗位,管理岗位和领导岗位人员的责任。
相对而言,我们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但是,有效的制度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说到底,案件防范最主要的是控制员工的道德风险,员工如果无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就会使制度的严肃性丧失殆尽,作案就会变得畅通无阻,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多一点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就不可能让风险产生。在日常经营中,片面追求业务发展,而疏于管理,其结果必然导致业务管理混乱和风险监控不力,最终引发风险产生。
作为制度的执行者,每一位员工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控制私欲,明辩是非,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金钱的诱惑,不把工作外的'情绪带入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精益求精,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合规经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的堕落并非偶然,都有一个不知不觉从小变大的渐进过程,都因循从小恶到大恶,最终走向身败名裂的轨迹,如果不拘小恶,忽微常积,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作为投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更应该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事件大小,都要坚定信念、警钟长鸣,坚决执行和维护公司的管理规定,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
金融的读后感 篇9
书的作者很是厉害,叫做葛林,是在汇丰银行工作了26年,英国银行家协会主席,还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商界风云人物”,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抽象金融知识,我的意思是写书的作者因为长期从事这些,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论点等信手拈来,结果我这个菜鸟来看,就看的一头雾水,有一些名词和定理不是很了解,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取的跟内容很符合,通过描述,提出大量的现代金融的,社会的,危机和问题,回顾问题的来源,描述现在的情况,在最后一章才得出结论,金融之路上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其中写全球化和城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铺天盖地的商业,似乎我们的唯一信仰就是利益。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最初信任荡然无存,一切都是交换利益。“所以首先你得让我有利可图才行”这个观点是以前我认可的',现在看来确实有些恐怖。
之前看过一篇文,说是兰德公司预言中国在2020年会变成世界上最穷困的国家,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没有信仰,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只有“关系”。而现在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不也是一样的么?对于文中提到的垄断问题: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资源,政策无疑不在像富人倾斜,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退休延迟政策一样,一眼就看出有利的只是富人,官员权力的所有人,就跟国企一样,拥有最好的发展条件。大多数人变的富有的机会被掠夺了,这比把你家洗劫一空更令人痛恨,就像他还抢走你学会的技术一样。
看来这本书我以后要是有空还得再拿出来认真的读一读。里面有一点,我觉得跟上一本电话营销的书友异曲同工之妙,我相信在下一本书《巴菲特传》里也是一样。在任何时候时候,不要自以为是的愚弄你的客户和身边的人,你瞒的了一时瞒不了一世,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一种信用关系的建立。这跟上面一点有些矛盾,不过我还是坚信这里所说所写的永远坚持正义的原则,以及把顾客当成终点来对待,而不是作为途径。
所以要真诚,要完美,不要欺骗。任何时候都是一样!
金融的读后感 篇10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特别是有关专业的书籍,都只是浅尝辄止,闲时翻翻。但对这本秘书长荐书的阅读,我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抛却闲散的阅读习惯,一鼓作气,用几天时间通读一遍,果然有很多感受,但也仅仅是收获一些金融的表层知识,金融这门学问高深,理论复杂,对于我来说,完全弄懂还是有相当难度,其中的感受也仅仅触及皮毛。
这本书分为五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不像小说一环扣一环,也没有涉及太多专业的学术讨论,在了解本书大致框架之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作者所写的新版后记,通过后记,我重新定义了金融的概念,更新了之前错误且片面的认知。这应该是我读此书的最基本的一个收获。
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社会上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虚拟经济是泡沫,实体经济才是重点,只有制造生产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产出,才能创造价值。实话说,由于被现象迷住了双眼,对金融的相对陌生,也让我在这种错误的观念里沉沦,直到陈教授一翻对症下药的疏导,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对立予以否决,陈教授认为,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只要能给他人增加幸福感,就是在创造价值。对于价值创造,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譬如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但是能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也在创造价值。
在这里,增加人的效用是一个新鲜提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譬如保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在从事增加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等服务行业是虚拟经济。
基于社会大众以及主流政策对金融的定位,陈教授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消除对金融的误解,他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消毒、清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还认为真正理解经济学、理解金融逻辑的决策人,应该说的是“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放缓发展实物经济”,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孰轻孰重,这绝非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绝非是这么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金融的读后感 篇11
唐涯老师推荐的书都是经典,从莫干山回来我就开始了千年金融史的阅读,只恨读的太晚,十分精彩。
历史上几大文明都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国的唐代宋代。读到复利,船舶抵押合同,保税人公司,有限责任,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自由人变为奴隶,或者奴隶自己赎回自由人,代理问题,有种历史和现在错乱不分的幻觉。债务更是导致危机一次次发生,因为债务无限扩大的本质造成的。很多政治家为了赢得民心都进行过销账的行为,中外均如此。历史和金融的结合留足了想象空间,古希腊的.神庙,码头,罗马扩展到很远的银币。我很好奇上海是19世纪20年代的一个金融中心,这个是如何产生的,值得了解。
下肢训练六十几天,很明显的一个体会是修身养性需要投入功夫,典型的滋养型投资。这个微习惯教会了我每一天都要拜访一下自己的内心,以免想法和行为偏离太远。
金融的读后感 篇12
记得听过这么一则小故事:一位来中国旅游的德国朋友,告诉记者他在中国都不带现金的,全部使用移动支付,吃饭移动支付,坐车移动支付……只要带个手机就行了。他觉得这样很好,等他回国后,他要去做推广,希望在德国也能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使用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我当时听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金融改变生活。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大家的朋友圈被马云的无人商店刷屏。有人感慨科技进步太快,有人感叹:要是没文化的话连个售货员都当不了……而我的反应又是“金融改变生活”。
看《千年金融史》也是这样的感受。该书是著名金融学家、耶鲁大学金融与管理学教授威廉·戈兹曼作品。全书公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从楔形文字到古典文明、中国的金融遗产、欧洲大熔炉、全球市场出现。横跨5000年历史长河,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古中国金融,从货币和债券的发明到人类的演变和未来,纵贯古今、跨领域、跨文化、多角度阐述金融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塑造和推动,总结金融规律。
威廉·戈兹曼教授告诉我们,金融有4个关键要素:
1、在时间上重新配置经济价值;
2、重新配置风险;
3、重新配置资本;
4、扩展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渠道和复杂程度。从这四要素看,因为有了时间的加入,金融变得复杂,它的历史也变得漫长。威廉·戈兹曼教授也是依据这点来撰写这部金融史的书的。但有趣的是,作为一部金融史的书籍,他描写中国古代的经融占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一方面,证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金融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威廉·戈兹曼教授在前言里说的那句话:与其说《千年金融史》是一本为欧洲读者写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为中国读者写的书。中国在金融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中国对金融所做贡献的重要性并非广为人知。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这本书,是写中国金融的发展历史的。是向世界宣传中国在世界金融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于是,我也着重看了这一部分。看完之后更加加深了我的感受:金融改变生活。
从作为货币的贝壳出现,到秦始皇统一货币为方孔圆形的秦半两;从飞钱到交子,从商场购物到淘宝快递……都是金融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人们出门再也不需要背上用于交换生活、生产用品的货物,从最初的钱币,到后来的银票,再到后来的纸币,到现在的移动支付,正是金融的发展,让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以前说,出门必带四样东西,“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现在,随着金融的发展,随着技术的革新,带三样东西就够啦——“伸手要”。我想,以后出门,要带的东西一定将会越来越少,出门办事也将越来越省事。
金融的读后感 篇13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盛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该支行的开业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首家支行落户鹤山,表明了该行对于鹤山市金融事业的重视。
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金融的读后感 篇14
偶获信息,得以阅到金融界值得品读的好书。这本长篇小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今银行内幕的生存状态。整个故事使人不觉间跟着情节的起伏跌宕而紧绷着神经。直至看完还沉浸在其中不能释怀……
《查账》讲述了国兴银行与两家企业签订了一份价值一百八十亿元的合同。银行总部接到有关合同不合理的举报后,任命新任企业文化形象建设处处长鲁青与和懂企业会计的业务能手马富贵一同去两家企业查账。此书围绕着查账与反查账,解除合同与反解除合同展开的斗争,并查出合同下的企业利润高达230%。就此一场残酷的为解除合同而展开的商战拉开了帷幕。
小说中的主人公鲁青是位品德才华兼备的中规中矩的中年男人,他曾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经历过生与死的磨难。所以,对商场上的不良做派,机关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恶习极为反感。尽管遭遇了“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的无奈,但仍然秉承“愈挫愈奋屡仆屡起”的理念,坚信与缪斯同行,此生无悔!而马富贵则是位忠厚老实,工作认真,一心不让国家的财产受丁点损失的普通职工兼业务尖子。他们两人的合作可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
小说深入地描写了银行的财产流失,权钱交易下的丑恶。某些民营企业大发银行之才的内幕,揭示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大胆的暴露了金融业的诸多问题——“官本位”横行,官员“高高在上”利益通吃,不理解和体恤职工的弊端。
此书虽为虚构,但也是当今社会的.确存在的事实,业外人士阅读此书亦为我们的国有银行能够拥有像鲁青、马富贵这样的爱国和敬业风貌感到欣慰无比。书中最令人敬佩的人物是鲁青的睿智,才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查账》的出版正如作者闫星华的初稿读者所说:“连续阅读四小时,眼睛已经干涩,可还在读,放不下。”“感动!震动!!升华!!!”
金融的读后感 篇15
金融界里的确有一些奇才,他们赚钱的手段相当高明,赚钱的速度相当快。于是,许多电影、书本里就把那一部分人叙述成了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神奇小子”。梁凤仪的《金融大风暴》里并没有这么多华丽的描述。这本书讲的只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在西方世界,的确存在着一群人(在中国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一切手段,哪怕牺牲别人的名誉、生命,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伴随着这种充满功利、自私的利益的,就是一些带着血腥的手段。《金融大风暴》里的故事从一个陷阱开始,到一个悲剧结束。
殷家宝在美国的遭遇正是那个陷阱的结果,杨的死则成为了故事里第一个却非最后一个金融暴力的牺牲品。故事告诉了我们,一场金融大风暴是如何在某些权势集团中心酝酿,又是如何正式爆发的。大风暴是如何从精神上、物质上摧残大量的'平民百姓的。可贵的是,有一些正直、善良如樊浩梅的人仍存,她见证了多少人在风暴中受折磨并痛苦地死去,好友、亲人,以及那些许多不相识的人。但却只有她才能在物质盛行的年代保持一颗良善的心。而故事的结局是无奈,以及悲哀的。那些制造恶果的人控制着整个体系,他们作恶却不必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运用正义的暴力,才能最终为普通人众带来些许安慰。
但恶果已就,逝者已去,就算元凶首恶已被惩处,又如何弥补芸芸众生被伤害了的心?金融危机仍有,巧取豪夺仍有,草菅人命的事件仍有,只要人类摒弃不了贪婪,这一切仍然会有。
金融的读后感 篇16
我们知道汉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国基本都是在打仗,没有哪一朝真正坐稳了江山,秦朝虽然建立统一政权,但才十四年就完了。所以,汉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吕不韦等名相在金融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只是促进了局部的繁荣。直到汉朝,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集权政府。归根到底得益于汉朝的经济金融制度,也就中国最早的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这一制度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崛起。汉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分田地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让普通老百姓获得了土地这种生产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通过较低的税赋,让利于民,进一步调动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让财富得以不断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与一个汉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1:25;吕雉时代的税赋叫做“十五税一”,翻译过来就是6.6%的所得税)。这种政策,建立了皇权到官僚,再到小农的三级经济社会关系,并以税收作为纽带联结各个阶层,在之后的.朝代也被历代帝王仿效。但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经济框架是一种单向的权力分级的机制(底层的小农根本没有能力和官僚讲价,只能被动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权通过官僚对小农进行管理,政令的执行和制定必然受到官僚的影响,所以官僚阶层会向上向下,双向挤压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皇权不能有效遏制官僚阶层对财富的掠夺,必然导致资源向官僚阶级迅速聚集,这就容易造成“民穷国弱,官僚富强”的局面,从此走向衰败。
东汉末年,官僚已经通过代代积累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封建豪强,当国库空虚、皇权衰弱时,这些豪强在对付外族的入侵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军事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阀,例如袁绍、董卓、孙策、刘表等三国英雄。横向比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货币制度,来说明货币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国,进而影响三国最终历史命运的。曹魏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通货紧缩会导致交易的难度增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积极性持续低迷,失业增加,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全面衰退。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经济迅速发展的朝代,都会允许民间铸钱,通过开放铸币权,来适应社会上不断增加的货币需求。此外,曹魏还施行了较好的土地政策,逐渐摆脱了东汉末年的凋敝景象,农业经济在这里逐渐恢复,商业、手工业、制造业也随着农业的发展渐渐繁荣起来,为曹魏积累了财力和人气。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三分天下,却也仍然是力量最薄弱的一方。为实现其匡扶汉室的梦想,故需要大规模地增强军队的实力,需要大量的军费。到了蜀地,刘备立刻要官办铸币,拿出了一套抢劫式的货币方案,他造了一种货币,叫做“直百五铢”,就是价值一百枚普通五铢钱的意思,但是这种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五铢钱的3倍,官方非要强制按照100:1的价格,去市场上买买买,不接受,杀无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透支社会的财富,切断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通路。孙吴则效法曹魏,推行了类似的土地政策,振兴江南。但在货币制度上,孙吴和曹魏不同,孙权要自己铸币,铸造了一种“大泉五十”,规定一枚大泉五十换五十枚曹魏和孙吴都通用的五铢钱。这也是用行政命令,规定新版一块钱可以当五十块钱花,想用不足值的货币去抢劫。其初衷,是想去抢曹魏,可是曹魏不是孙权的地盘,曹魏老百姓不接受该交易,但在孙权自己的地盘上,这种大泉五十还是可以换五十个五铢钱的,所以就有曹魏的百姓在自己的家门口先把钱一比一换成这种大泉五十,这样到了东吴就变成五十块钱了,最后反被曹魏的百姓占了便宜。蜀汉、东吴都没有能够设计出一套长效机制,短期虽然可以通过一些货币手段来透支社会财富,但长期看,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曹魏最终胜出毫无悬念。
三国之后,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和分裂,中国终于迎来了隋唐盛世。唐玄宗上台以后,裁撤了官办产业(垄断),搞唐朝版的“国退民进”,全面放开市场的进入门槛,给市场松绑,去掉各种条条框框,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颁布《检田括户》的政策,类似开元年间的“限购令”,要求官僚和大地主,只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持有土地,超过的部分,立即没收充公。面对通货紧缩,建立了三政策,第一政府建立粮食收储机制,以高于市价收购农民手里的米,相当于现在的价格补贴。第二废除义务徭役,变成雇佣制,给政府干活,政府就给发工资。第三取消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这些政策都是有益于穷人,是切切实实地把增发的货币给到了穷人手里,给到了流通领域,大大提振了经济。让利于民,藏富于民,让社会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这一政策将唐王朝推向了鼎盛的开元盛世。可最后唐朝的败落,却也败在了其身上。看着经济向好,唐玄宗对国富和民强的平衡发生了改变,政策也从让利于民变成了搜刮和打劫。截税收,建自己的大金库。把原高于市场价买百姓的米,变成了打折买,差额进了大金库。放弃了土地限购令,任由土地价格暴涨。对比唐玄宗前后的经济政策,让人不得不感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经济政策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国运就无法走强。
金融的读后感 篇17
这是本好书。对于任何关注经济的人士都值得认真阅读。书中对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主要是共性分析。如危机发生国或地区都是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持有大量国际负债、大量经常账户赤字等。本书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欣赏:作者认为所有这些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来自于国际投机者的`操纵,而是发生国自身的金融体制不健全,政府不恰当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及其它内部问题。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当然,这所有的危机都应该为我们今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找到了一个金融危机的共性,那就是这些所有危机都要么发生在固定汇率制度上,要么是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或者至少是有管制的汇率制度。我想,这问题就在于,采取固定的汇率制度一定会产生币种价值和金融体制的扭曲,当这个扭曲累计到一定的程度,由某一个诱因引发,就可能使这种扭曲在短时间内释放,而这种释放很有可能不单单将币值释放到正常位置,由于恐慌、投机和惯性的作用,币值可能在短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所有这个过程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经济体来说这种瞬间质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那些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质变可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尽管面临汇率被炒家操纵的风险,但这个波动肯定不会像金融危机这般剧烈。当然,一个国家要采取何种汇率制度,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很多因素。
金融的读后感 篇18
金融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在我国各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大都开设了相关客车。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学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金融学基础(第2版)》是经济学类学生的核心课程。全书主要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信托和租赁业、保险、货币供求与均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等内容。
本书以金融全球化以和WTO后中国的.金融现状为背景,将国际金融和我国的金融结合一起。介绍了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解了近年金融行业出现的新理论、观点和以及现象等。在经济全球换的大环境下,中国的金融业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有具有自身的特点,本书着重讲解了不同环境下的金融现状,根绝中国的实际情况讲诉了很多现实的问题。这本书系统的讲解了金融学的各个分支情况,虽然看过了,但许多还是懵懵懂懂。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在看完一本书过后,时间会让它遗忘,但如果能记住书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观点,以及带给您的启示,或许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在众多学科中,我对经济、金融十分感兴趣,看的课外书也大都是这一系列,我也希望以后的工作能与此有点牵连。同时,为自己以后的投资理财提供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这也是很有用的。
金融的读后感 篇19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致力于阐述他自己的理论: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自然现象属于一个世界,科学家的陈述属于另一个世界。自然现象可以充当独立的客观标准,科学则赖此判断其陈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但在社会科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客观标准。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论:由于不完备理解的问题,事件的参与者会形成固有偏见,他们根据这个固有偏见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构成一种被索罗斯称为的反身性关系。在这里,不会有均衡的结果,只有一个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
反身性理论的确更符合人们的常识。书中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悖论”。索罗斯写道:“跨越国境的国际资本转移深受欢迎,应予鼓励,但投机资本的运动具有累积不稳定的危害,有必要建立一个令投机行为无利可图的`体系。”众所周知索罗斯是管理投机资本最出色的基金管理人,但他竟然主张完全遏制投机行为,真是颇为奇怪。只有索罗斯深知我们现在金融体制的缺陷,这才使他成为最出色的投资家。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超出人们的一般想象,它可能接受参与者某种思想的影响,但事实或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决不是参与者的想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思想也必须接受事态的影响,而且在相互影响中推进。
在均衡和趋势面前,传统经济学家否定趋势的存在及意义,而金融投机家则相反。大凡金融投机家以追逐趋势为投机手段,在预期趋势来临和追逐趋势过程中获取利润。均衡概念意寓市场是即时静止的和终于静止的,而趋势概念或不均衡概念则意寓市场是运动的,运动是市场的本质。
索罗斯金融理念在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一个方面是提出市场本质上不均衡、不稳定的观点,从而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指出它与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的区别是事实与幻想的区别,金融投机家对市场的研究着眼于认为市场的现实是什么,并根据趋利避害原理对现实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在理论上解释了价格趋势运动的过程和原因,从而解决了市场真正底和顶的意义。前者对是否存在干预市场的可能提供了新思路,后者对投资者如何分析市场、如何提高投机绩效提供了帮助。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索罗斯的分析法属于一种创新的分析方法。
金融的读后感 篇20
这是一本描述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描述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历史书。虽然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总体上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本。由美国约翰·S·戈登著,祁斌译。讲述了从1653年华尔街诞生起350多年的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在漫长的历史硝烟里,大国崛起,传奇人物风起云涌。这是一本优秀的著作,读后感慨颇多。
感悟一: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不管路途是多么的曲折。因为生产力和经济是在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是在中学政治中背过的,现在才慢慢理解了它的意思。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的腐败是多么的彻底。由于证券法律法规严重缺失,在股市中兴风作浪的投机商无一例外地都豢养和控制着忠实于自己的法官。股市投机者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腐败的立法官员竞相订立和随意篡改股市规则的游戏,股市博弈的结果,更多地取决于立法官员们侵害公权的无耻程度和技巧高下。”市场在疯狂的投机者和腐败的立法者的推动下,一次次地攀上高峰,又一次次地跌落低谷,狂热—崩溃—恐慌—衰退—复苏—狂热,周而复始,渐渐成熟。人类总是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没有失败的惨痛经历,就不会有变革创新。
历史上华尔街和美国经济数次遇到危机时刻,南北战争打响的时候,林肯说“国家的.根基已经动摇,我该怎么办?”一战爆发时,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将迅速崩溃,而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后,战争创造的军需品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4年的战争,欧洲的明灯熄灭了,“美国世纪”开始了。美国不仅在实业上,而且在金融上,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联想到现在进行的毛衣战,我坚信中国必将大国崛起,不管遇到多大的外部阻挠,不管内部未来有多大的变数。这是由中国的基因决定的,中国的人口、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和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天生就是世界大国。历史上,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200多年前,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3。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复兴之路尽管有曲折,但历史洪流,浩浩汤汤,不会回头。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繁荣富强的祖国王者归来。
感悟二: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石,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能是又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十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重创了美国经济,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灾难。以至于大萧条成了那个时期经济衰退的专有名词,直到40年代大西洋彼岸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挽救出来。而大萧条的起因,除了多年形成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盛顿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始作俑者就是时任总统胡佛。胡佛总统在竞选中许诺提高农产品的关税来救助美国农业。每一个主要的行业都在国会游说,要求给与保护,以免受到“不平等国际竞争”。历史惊人地重复,今天美国总统在推特上说美国遭WTO不公平对待。
胡佛总统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与1930年6月签署法案,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度提高。作为报复措施,其他国家立刻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崩溃了。而美联储将利率定在远远高于当时经济条件所要求的利率水平之上,更为这次崩溃雪上加霜。灾难性的后果是:美国的失业率超过25%,国民生产总值降到1929年峰值的一半。罗斯福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没能够结束大萧条。直到大西洋彼岸爆发的另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将美国经济从泥潭中拯救出来。胡佛总统理所当然成为最大的替罪羊,而华尔街成为紧随其后的第二只。
十九世纪中国的大清帝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闭关锁国,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一个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沦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而今作为自由经济体典范的美国却举起了贸易保护的大旗,而中国却将成为自由贸易的坚定旗手。时移世易,风云变幻,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金融的读后感 篇21
在没读本文之前,总会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和惯性思维,就是特别容易将身体锻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紧密的联系起来,再加上对金融的不了解,更会觉得做交易就做交易,跟身体锻炼有什么关联呢。结合半年的金融学习经历后,在看到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后非常的感同身受。因为我现在面临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必须在金融交易中战胜自己的恐惧、害怕、不自信和畏首畏尾的心理,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就没办法做好金融交易,这也是自己现在每次交易真实感受到的切身之痛。原来做好金融交易考验的不是知识的多少、不是交易技术的好坏,也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能不能时刻战胜自己的恐惧和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理问题。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身体锻炼不是仅仅能够让四肢变发达,它能够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提升我们的勇气、胆量、耐力和毅力,战胜我们内心的不自信和恐惧,而且使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去承载和践行知行合一。如果我们肉体不能去承载我们的思考、思维和思想,那我们的灵魂就注定了不断的在漂泊和流浪,只能水中捞月和天方夜谭,无法去追求和实现对美的期许。
虽然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名利、地位、权力、幸福等等无一不是靠我们的身体去承载。然而身体锻炼不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承载这些,而且身体锻炼还能够让我们不断的去突破肉体带给我们束缚和缠累,每次对外在肉体的突破仿佛都能感受身体内在的新生,原来当肉体在锻炼的'苦中几尽枯竭凋残的时候,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感知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虚无,在这种渺小虚无中不断的感受自己的新生,每当在锻炼中,好像更容易感知到自己的虚无和渺小是如何的小到无内,当把自己完全的看空的时候,就能更真切的体会到整个宇宙和世界是如何的大到无外,从而更加的敬畏造物主的伟大和不可思议。如此真切的感受到肉体既可以是通入天堂的垫脚石,也可以是坠入地狱的绊脚石。
原来刻苦的身体锻炼,能够一定程度的对付人性中的虚妄、自私、自大、恐惧、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同时又是金融交易中非常致命的影响因素,因为从小受的教育太过忽略德智体中的德和体的重要性,以致我们很容易轻看德和体的重要性,便自以为然的固执己见。猛然发现我们成长的路上已经错过太多太多美好的认知和追求,错过太多太多突破自己和成长的机会,但愿一切还为时不晚。
金融的读后感 篇22
洞察金融运作的逻辑,还原真实透彻的金融世界。看到这样的句子,想叹一口气,金融逻辑和金融世界太复杂,瞬息天翻地覆,对待这件事不能不慎重再慎重。以前看过一本书说,说是对钱包里的钱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将每一分每一角的纸币四角都叠得整整齐齐的人对待生活对待金钱也必然是认真的。这里说的可能太绝对,但显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金钱有关,在当下的时代,想要生活的更好一点,也必然需要关心金融,关心这问与生活密不可分又必不可少的知识。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作者陈思进,是华尔街的金融专家,在这本书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普及了与生活有关的各种金融学知识,像利率,汇率,复利,杠杆,股票,债券,期货等,还介绍一些金融大佬的理念与故事,比如美国共同基金的先驱邓普顿,股神巴菲特,投资大师欧文·卡恩等,对于与金融密切相关的.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等作者也细致地加以分析其成因,解决避免之道,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金融之路从来不是风和日丽的阳光大道,金融一路在数字的背后伴随着血腥、倾轧和绞杀,没有道理可言,没有温情可说。数字就是数字,就是生与死的决战。生活于金融围绕的世界里,不能不对此多加一丝关注。
这本书七章内容,一二章多是概念性的介绍,对经济金融入门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尤其是第二章,共同基金的本质也作了说明,对有钱的懒人比较合适。第三章是人物介绍,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别具慧眼。比如邓普顿不是简单选持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而是选择所有人都认为无药可救,已经完全不抱希望的公司。为什么这么做,原因正如其名言“极端悲观之时,正是买入的最佳时机”,不过,这一条也不是奉为圭臬,美国疫情股市四次熔断,连巴菲特都说活久见——这种极端情况,虽然不是时时有,但是意外总是存在。
巴菲特是个传奇,在股市年收益率可达20%,只有少数两年出现亏损,对巴菲特来说,投资风险可控,投资回报稳定是最重要的。他的投资特点也是,他的投资选择基本是那些不会受经济周期约束,获利稳定的公司。风险可控,回报可期,这八个字太重要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何尝不应该如此。风险可控,回报可期。投资自己熟悉的产业,最大限度地掌握投资环节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不能忽视长远的发展。
对于卡恩来说,是投资人中少有的长寿,而这一点正是印证了这一句,‘活得久,才能笑到最后’。比起其他成功投资人的奢靡放纵的生活,卡恩的长寿秘决相当引人注目:“停止购买你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并注重生活的要领,你就会长寿和快乐!”
标红提示:千万不要借钱去投资。
第六章证券化、衍生化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但是这些宏观层面的东西,只有国家层面才能处理,普通人还是小心不要掉坑,不要成为无辜的接盘侠,认真守好自己不多的钱袋子吧。标红提示: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就是资产证券化。而华尔街最赚钱的,就是资产证券化和杠杆化业务。将普罗大众的钱神不知鬼不觉地移山大法般装进自家口袋就是这群所谓的精英。
“金融市场在中国的演进”一章也值得一读。看中国羊如何被华尔街的狼馋涎欲滴地瓜分。警醒警醒。这几章内容都看得人冷汗。不知那些决策者们是否看到这些金融工具背后的利爪!
作者在这一章未沉痛地说,“金融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尽快招募培养经得起国际金融市场考验,并具有爱国之心的金融从业人员,是中国银行业和金融机构走向国际的当务之急。否则,中国作为买方的投资者,却因辨别不清金融产品的风险,只能就市场走势和专业知识等问题,去咨询作为卖方的国际投行,那国际投行不就好比老鼠掉进大米缸,还不使劲吃吗!”
这本《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内容比较浅显明白,适合经济金融入门者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也基本对金融各方面有个较全面的概念。精彩在第六章第七章,其中的观念担忧和提示历历在目,致力于警醒人心,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金融的读后感 篇23
本书以作者在美国华尔街工作的经历,结合美国的金融发展史,并对其中的金钱政治交易、经济危机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循序渐进,浅显易读。相较于《货币战争》系列对大家族金融发展历史的叙述,本书更为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信息,如股票、期货、基金、债券等诸多领域。可能是本书作者长期工作于华尔街的缘故,因此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几乎清一色围绕华尔街展开。通过对华尔街财经新闻、周刊和报纸进行描写,进行阅读带入,进而以列举的方式对美国金融史、近一个世纪历次金融风暴,结合自己身边的金融案例的描写与分析,一方面反映出人性本恶的源头——贪婪;一方面反映人性贪婪背后的丑恶与可悲,丑恶在于华尔街的资本家以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包装风险,借助金融杠杆的'操作方式以小搏大的赌徒心态。同时揭示出华尔街金融资本唯利是图的根本属性。对美国著名富豪家族的介绍、西方金融丑闻的讲解以及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的分析对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发展或有参考意义。
本书首先轻描淡写的描绘了在华尔街工作的日常——新闻,没有新闻才是好新闻。其次,本书对基本金融知识概念进行普及,作者以亲身经验,呼吁广大百姓脚踏实地,远离“毒品——股票、做空、期货。”再次,本书详细讲解了美国金融史,无央行——第一央行——无央行——第二央行——无央行——美联储,其间种种经历既是金融史也是血泪史,间接也说明了为何美国人在经济领域为何长袖善舞。更次,作者对美国历史上的富豪家族进行了大致罗列,并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与中国“富不过三代”不同之处在于:一、国家立法层面,严格苛刻的遗产税制度;二、宗教信仰,美国的富豪更多的选择回馈社会;三、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子女的选择并加以支持,而非定要子承父业。最后,本书通过对全球数起金融资本丑闻的叙述,尤其是英国银行丑闻、西门子丑闻、结合目前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银行由于目前只是贷款经营而未涉及债券业务,不属于混合经营,因而也就没有美国银行的弊端,但是相应的资本回报也就少了很多。同时,还对未来金融市场监管进行的展望。
金融的读后感 篇24
作为一名行者,也许偶尔能在教海泛舟时拾起一两点零星的快乐。可是,能写出一点有含金量的文段,能上出一节让别人从自己的探索中获得启迪的课,对于自己,确实有点难。也许,太多的琐碎小事让自己无法静心阅读、思考。看着上善若水的楼越搭越高,心想时间如海绵中的水,愿意挤还是有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还是保持最基本的不断行走的特立独行的姿势吧!
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喜欢胡风,喜欢川端康成,喜欢紫氏部……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不守规矩的阅读能让我心情平静,就象音乐,更象咖啡。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些书是否不得要领呢?特别是在教学任务繁忙的开学后。因为喜欢,因为缺乏,所以向往那份智慧、灵动、果敢与强悍。
桑迪,在年度CEO之夜,他仍然没有安全感。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受欢迎到被人们称为“靠运气混饭吃的废物”,桑迪最终建立起了他在21世纪的金融大世界。同样,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也始终缺乏一种安全感。我觉得,在论坛上耕耘或游走的同行,内心安全感的缺乏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更强烈。因为不想虚度年华,因为害怕平庸,因为……所以,更觉焦虑,也升腾出更多的欲望。
看看作者的章节标题吧:
1、披荆斩棘杀出条血路
2、加生菜的腌牛肉
一方面可以感受桑迪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与笔触的节奏明快。对于我这样的外行,能读下去,这说明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莫尼卡。兰利注意了读者的心理。就象我们做讲座,上课,一定要洞悉听众的需要一样。读这样的书,一方面是为了汲取那些优秀人物身上所拥有的精神、理念,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作方式。不象我的文字,平淡如家常大白菜。
喜欢桑迪,不仅因为他的有学问、有思想,有探索性的头脑和敏锐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也不伶牙俐齿,他的领导才能也不足,他也鼓不起自己的勇气,也害怕抛头露面,也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虽然出类拔萃,可是,在有点方面却一样普通——一个真实的英雄。
喜欢桑迪,因为他对自己的业务比别人更加精通,他熟悉业务的各个方面。他会不断提出问题,发现细节问题,他会精辟地审视问题,另人不可思议地发现问题……他说:其实我也不懂多少,但是我可以去学。当然,他所完成的每一项业务和每一次高收益都极大地膨胀了桑迪的`自信心。我想,不断地珍惜并抓住每一个机会,因为成功,所以自信。因为成功,所以赢得自我。
桑迪和他的同伴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把工作当作上班,相反,那是他们的生活。教书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们生活、生命的很重要的部分。
还看到麦克德莫特施展拳脚的一小段话,对于一个女人,如何在华尔街拾级而上?凭借出众的语言文字功底,把艰深的思想化为平和的语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能做得一样卓越。
金融的读后感 篇25
这本书以货币为主线,时间为轴讲述了金融,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够乐观有点主观,尽管他说的很有可能是对的。很多人把金融想的过于复杂,其实和我们生活很接近。
作者的观点有点消极的和我一样,我觉得人类的贪念的确创造了很多但也毁灭了很多。
货币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易,产一个苹果就制造等值的货币,然后用货币与货物进行交换,如果永久坚守这个准则,人们对于货币的承认度是永久性的,今天存下来的钱就是未来的物品。但人是贪婪的,一张纸就能换来物品,就跟魔法一样没钱了就印。假设本来苹果一块钱,你辛辛苦苦卖掉一个苹果得到一块钱,结果世界上多了一块钱,现在两块钱对应一个苹果,你的一块钱就贬值了,一个人辛辛苦苦赚钱却神不知鬼不觉的被偷走了半个苹果,另一个用纸获得半个苹果,正一负一中间就有了2点的落差。你也不用愤愤不平,因为这就是人性,如果你有点石成金的能力,保不定你会点的更多。
我自己很讨厌“债”这个东西,不光是指钱,债意思就是过度,俗话说物极必反,债总是要还的,还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极端的毁灭,一种是消费未来。就像股票,本来股票对应的就是价值,那么用脚趾头想一下中国的社会价值什么情况会在几个月内涨2或者3倍?就像印钞票,要么在未来生产相应价值的物品,要么一次次的贬值直到崩坏。就像环境,就像房价都是这样。
金融的读后感 篇26
《金融的本质》完整记录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讲讲座,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媒体讨论较多是第三讲和第四讲,因为这两讲重点介绍了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决策程序,在某种程度也被视为是伯南克对其危机处理措施批评意见的辩解和回应,具有“揭秘”效应,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贷危机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栋,伯主席的评点虽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读《金融的本质》全书,反倒是前两讲关于央行职能和美联储历史这些看似ABC的内容,通过伯南克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解读,更引发我的兴趣。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市场规则制定权和监管权,因而成为金融市场的“首脑机关”。一般认为,央行应当具有独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观干预,目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也确实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权。长期以来,一种批评声音认为我国央行缺少与主要经济体央行一样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掣肘过多,金融部门成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认为,政府干预央行决策并不能提高经济政策的效率,相反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两者搭配关系大致根据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水平决定。这种“两手抓”的经济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证据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深入,市场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异化,缺少可预测性和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在效果上越来越表现出难以驾驭的复杂性,如同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层层传导,大家最熟悉的传导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关键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市场长短期流动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贷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导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供给量的变动体现。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要明显强于利率渠道。近年来有学者还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渠道理论,即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偏好,经验证,货币政策的风险渠道在我国也显著存在。考虑到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认为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根据央行货币政策节奏而逆周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难解释了。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属于经济生活中的“顶层设计”,对每个企业乃至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无论是市场化的还是行政化的,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实施原则,盯紧主要矛盾,为核心目标服务。回归和坚守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本职,告别过多包揽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父爱主义”,是对央行保持战略定力的考验。好的央行不会同时追逐两只奔跑的兔子,这也是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读后感 篇27
最近无意中开始关注一个人——郎咸平。
起初是由于公司业务需求,让我们去主动了解广东台的一档财经节目。我一口气看完了他所有节目,却丝毫没有疲惫之感,可见它是很好看啊!这个栏目叫《财经郎眼》,那张郎嘴能深入浅出的讲很多问题,关于中国的楼市、股市、富二代、老龄化……,还不乏幽默之感。
我越来越喜欢听郎咸平讲话,只可惜节目是周播的,当他们的生产速度满足不了我的吸收需求时,老公送给我一本郎咸平教授写的书《金融超限限战》,非常感觉他雪中送炭。本想着平日座地铁、或是睡觉前可以翻看几页,可没想到,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就再也放不下了,与其说它是本书,还不如说是一本杂志。因为内容就是在写当下的.事,2009年的事,如果放在明年再看,也许意义就不大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曾对同事说,你们千万别看这本书。大家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对中国当前形式剖析的非常清楚,以至于让人为国家的明天担心,所以我不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今天提笔写下读此书后感,关于内容我不想做任何感悟评价,因为对于金融来说,我只是个初生牛犊的认知者,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但我还没有能力做出分析判断。但对于读完此书后的感觉,我想说说。其实做为一个老百姓是快乐的,我们不懂得华尔街那些操盘手如何操纵石油上涨、下跌;我们不用明白美国如何算计俄罗斯、中国;我们更看不到楼市后面来回窜到的热钱。对于我身边的大多数人来说,大家一直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每月用可以承担的限度还着车贷、房贷。用剩下的钱买自己喜欢的包包、手表、衣服,三五好友时常聚在一起吃喝说笑。我想说,我们和郎比,真是太幸福了,正是“无知”让我们如此快乐!
金融的读后感 篇28
梁先生此书述说了随时风起随时震荡的金融行业里各色人物的经历。外行人跟着作者体验了一把未知领域的游戏,窥探影金融市场的冰山一角。书中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描述时而辛辣有趣,时而发人深省。以金融街的一家“鑫城财富”公司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全景式地呈现这家公司在金融街上的繁荣与衰落,讲述新人在这无尽繁华背后一个浮光掠影的故事,穿插不同人物揭露金融街浮华背后的残酷,金钱世界中的'冷漠,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性中的伪善与真诚。这书点出了私募基金管理投资门槛高、监管少,佣金高,玩法变换多端,自由刺激,也比公募的更有意思,如果没有政府背书,任何金融机构都带有庞氏色彩。影射那几年现实中影子银行,P2P,在井喷式的发展期,昙花一现,高歌猛进,最终掉落神坛留下一地鸡毛。
为外行人道出了金融界的乱象同时也揭露了金融的一些本质。最靠近财富的行业最容易暴露人性,在大浪淘金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可全身而退,又有多少人明白创造价值比跟风追逐利益更重要?岳亦山这人设比较深得人心,比较有印象的四句话:
一,当你的能力超出这个界限,规则将为你而变;
二,尚未得到,谈何失去;
三,人生中有些最好的东西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四有的人是你生命的一扇窗户,通过他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与他们的交往机会,你永远都不要错过。
【金融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融的实习报告07-05
金融述职报告07-19
金融实习报告01-14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04-18
金融求职信10-18
金融简历自我评价11-18
金融推荐信07-03
金融工作报告01-06
金融专业实习报告01-27
金融行业自我评价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