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2-03-25 10:56: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这世上有一本书。它如诗,如画,如歌。它既幽默,又讽刺。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之作。萧红通过自己对儿时的点滴回忆,用自己轻盈细腻笔调把我们引领进呼兰河这个落后,迷信的小村子里。书里的呼兰河到处都显得那样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乌云蔽日,看不到一点阳光。人性的残忍和无情,令人发指。整本书布满了灰色的色彩,那样凄凉。那些因人们的无知,迷信所发生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还记得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12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她,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家的童养媳,一个人孤独无助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动不动就会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里,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只鸡,一头猪,多么可悲﹗但在旧中国又有多少与小团圆媳妇一样的无辜少女?她们生活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非人的虐待,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不如说事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她匆匆离开人世。

  萧红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度过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顽固,使萧红在祖父去世后,对这个家庭没有一丝留恋和感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呼兰小镇风土人情,但它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萧红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他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久久地沉浸在那个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个年代的悲哀和残酷。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唯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我也一样喜欢读书,书带给了我许多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最近我找到了一本我爱的书《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惋的歌谣,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开出一株美而艳的奇葩。”此书带我走进了二十世纪初那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让我领略到了那时的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又生动地将老百姓落后、平凡的`生活状况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庸又愚昧的精神状态。不过,在那里有着充满生机的园子,有和蔼可亲的祖父,也有着作者度过的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小贩,粉坊里挂粉条的工人,这一幕幕都被作者用诙谐幽默但又不乏童趣文字,描绘的淋漓精致。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有不同的故事,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引人深思。这些个文字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让我回忆起更稚嫩年岁时自由玩耍的往事。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写于小团圆媳妇的那一章节,那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正直天正烂漫的年龄,本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她,却被千里迢迢送来这里童养媳。我不太喜欢这段文字,可能我还不够了解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因为活泼,她常常遭到婆婆的打骂,不管白天黑夜,一天八回,有几回,被吊在大梁上,被鞭子抽打,被烙铁烫坏脚心……。就这样,美丽的姑娘永远停止了她的活泼。多么愚昧、可悲的故事啊!

  平凡的生活里有许多平凡的事情,但每件事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我也正是因为享受着平凡的生活,才会对这本书如此的喜爱。安稳、平淡却那么深入人心,偶尔一页读完了仍会被这里的文字“拴”住,它们是如此的有魅力。书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朴素的流畅,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空,听着作者将小时候的童年故事娓娓道来,尽管凄婉,但依旧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读了《呼兰河传》,心中生出几多感悟。

  许多作家描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个光明灿烂的童真世界,或许他们忘了,只要是纪实,便没有完美生活,纵使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风。萧红儿时的那个阶段,那是一个沉重甚至沉痛的社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在她眼里是怎样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会是什么样的姿态,的确很难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这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这本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那些愚昧与无奈不着痕迹地烙进故事里,给予这段往事足够的尊重,却又不会使人感到厚重。读来是一个有质感的年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张力,每一个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所有的见解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敏锐、无知,讽刺、批判、赞扬、歌颂,这些历来对封建的评头论足都与这本书没有干系,平淡的叙事,如同中国水墨的留白,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开篇,文字带着利刃划出严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间旧社会市井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寥寥几人的勾画,仿佛耳畔就响起了清冷小镇上的几声嘈杂。我读时动笔批注,却无从评谈,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意境,通篇都是这样,极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陈述,每一句都是诗。

  同样令人称叹的是书中的人物。这是一部没有“神”的小说。无论历史、文学,我们习惯了绝对,美好与丑恶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厌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厌倦了“万恶”。在呼兰河畔的那个小镇,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个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灭的良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认知,他们不完美,但他们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书中哭笑悲欢。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

  这就是《呼兰河传》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读文学作品,读的无非是一种感觉。把琐碎的往事收集起来,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一个明媚而沧桑的故事,读书人放下书后意犹未尽,一口气想叹吁却最终浅笑着呼出。透过一本书,可以领略到呼兰河畔的世界,碰触到萧红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叹息,这对于一本小说,是最大的价值。

  几多感悟,结为一谈。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没有了旧社会时的封建思想,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地位,也没有了欺压百姓的罪恶统治者。

  疫情期间,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这本书。记叙了旧社会人们的封建,思想,导致无意识的杀人。但其中也充满了人们对“生”的希翼。

  在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小团圆媳妇,才只有12岁,嫁过去了没有几天,那家就开始打团圆媳妇,打得很厉害,总是传来哭声、叫声。邻居都说那团圆媳妇早该打,走路快如风,坐得笔直、不害羞。而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活泼、最可爱的。那家不打了,又开始跳大神,跳了一个冬天,把团圆媳妇都跳出病了,面黄肌瘦,但还是笑呵呵的。这团圆媳妇一病,她婆婆就给她吃连毛鸡、吃黄连猪肉,又请来抽帖儿的,还把他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竟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眼见小团圆媳妇越病越重,人们又想出了法子一当众洗澡。这消息一传开,邻里都来看热闹。团圆媳妇被破棉袄蒙着,蒙的没头没脑的。过了一会儿,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裳,还进大缸,用滚烫的热水浇,她叫着、跳着,但怎么也跳不出来,被人们按着。最后连洗了三次,洗一次昏一次。还没有到二月,那个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那小团圆媳妇一死,老胡家也乱了。我读完后为小团圆媳妇打抱不平总有两三颗冰凉的泪珠落下,不觉感叹一个孩子竟然都会成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我的奶奶就是一名小团圆媳妇,她12岁订了婚,嫁给了我的'爷爷,奶奶的婆婆也对她很不好,经常打她、骂她,有时还骑在她背上打。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婆婆虐待儿媳的画面?难道古人都是以捉弄儿媳为乐吗?奶奶现在有70岁,不识字,还患有高血压、脑梗塞,但是她对生活总是报以乐观的态度,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折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奶奶有封建思想。奶奶共有两个孙子,但是对我的堂弟更疼爱一些,如果堂弟弄坏什么就说是我的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有时我晚上梳头发,奶奶就不让我梳,说晚上梳头不好,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爱我的奶奶。

  我们新时代拥有了新文化,对于那些封建思想我们要巧妙对待,人们的迷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新社会的新风尚是不能改变的。

  通过读《呼兰河传》,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活在希望之中,要明辨是非,对于封建思想不能盲目跟从,建立新的社会。思想意识。生为女孩,我一定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用法律来捍卫自己,决不能让那些无知者和恶人,拿新中国未来的花朵去践踏侮辱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茅盾说,萧红是以含泪的微笑回忆呼兰河这座寂寞的小城。他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对于茅盾的这一评价,“并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这一点,读过以后深有体会。但我并不认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叙事诗风土画或者歌谣,或者说,这些并不够。

  随季节消长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猪肉,夜一来就有的蛤蟆叫和虫叫,八月的女人浆衣服、拆被子、锤帮锤,早晚街巷叮叮当当的乱响……日子不温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理应如此,卑琐而平凡。

  呼兰河城里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庙,有为缠绵病榻的亲人请来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墙头看跳大神的邻里。鼓声敲得有腔有调,赶上雨夜就格外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请神为了治病,却使街坊感慨兴叹,终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来不及庇佑这卑微的生命,还是这大神功力尚浅,不能通灵?“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第一次看到此处,觉得这样的感慨实在突兀莫名。萧红一生与贫困苦难为伴,悲剧紧贴她的`肉身,对一个女人,她经历的实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生走的都是败路。萧红最后沦落于香港,病魔缠身,写回忆录,写呼兰河传。“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经历了这一世的风雨,生于她,也未免沉重。迟子建的北极村是纯澈的明丽油画,大朵的葵花和梦里的家;萧红的呼兰河城是轻描淡写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调不出许多色彩,只得用简单的灰白墨色涂出一片黯淡与寂寞。

  《呼兰河传》是一部很单纯的作品,没有太多复杂的人物性格与情节,像是在讲故事,而不是演剧本。生者如萧红,想必很难再用控诉与疾呼来一发胸中苦闷,所以呼兰河传尽管“好看”的很,却同样“难言”的很。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回忆着有过生活,尽管想要努力微笑,却难掩哀伤。因为过去越是单纯,就衬得现实越发伤痕累累。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那么悲凉?”

  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人生一叹?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她以清新自然的文风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为世界文苑开出了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这本书中最经典的情节也许就是“我”和祖父的园子吧!在这片园子里,有着金色的`蜻蜓,绿的蚂蚱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这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我”和祖父在这园子里度过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其实“我”在园子里根本没帮上祖父什么忙,相反帮了倒忙。“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无情地割掉,却把狗尾草当成谷穗像宝贝一样留着,待到祖父问“我”时,“我”才知道哪个是麦,哪个是草。看到黄瓜时,“我”摘了就吃,根本不管它熟与不熟。与蜻蜓相伴,和蚂蚱一起玩耍这便是“我”最爱做的事情了,当祖父开始浇水时,“我”便也装模作样地拿着水瓢盛上水,向天空中洒去,嘴里叫喊着:“下雨喽!下雨喽!”玩累了,就会找个阴凉的地方,把草帽往脸上一扣,倒头便睡。

  这片园子,就是“我”个人的天堂,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都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在这里,我可以哭,可以笑,可以闭着双眼,尽情地享受阳光的恩赐,也可以像风一样洒脱自在、诉说胸臆,就像蜻蜓、蚂蚱、蝴蝶一样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我”在属于我的自由王国里与动物嬉戏着,祖父在这片园子里辛勤劳作着,估计这就是人们向往中的幸福生活吧!

  我与作者有的一拼。记得我小时候,每当外公大步流星地走向田边时,我就会跟在后面一边跑一边喊:“等等我外公,我也要去。”我坐在田埂上,看着外公淹没在一片麦浪里,他的头忽隐忽现,仿佛就是大海里的一叶小舟,在自由的航行。每当看见外公的脸颊上有豆粒大的汗珠时,我便撅着小屁股,拿起毛巾为他擦一擦,再递上我为他准备的茶水,外公爽朗的笑声顿时在田野上空回荡。

  随着外婆那格外熟悉的叫喊:回家吃饭喽!外公一手拿着锄子,一手牵着我,我们的影子越拉越长,耳畔回响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8

  我喜欢写上世纪真实乡村生活的作家,我总认为通过他们的眼睛,我能窥探到最纯真、最自由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完美地展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以两个部分为主——萧红的童年与小城故事。萧红以细腻却又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真的小城市井生活,不但属实,还有着独属于百姓的生活经历与幽默,称得上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

  书中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堪称一绝。小时候作者是个调皮的'孩子,热衷于看各种热闹,东跑西跑。如果不说,我绝对想不到作者是地主家庭出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作者请祖父给她讲诗,祖父念了一首又一首,作者却总是听不够。这一场景可谓温暖至极,像是热牛奶与热巧克力的搭配,温暖到了人的心里。

  还有作者小时候,去杂物间玩,找东西的片段。作者像个好奇宝宝,东翻翻西翻翻,找到好玩的就据为己有。这让我想到阳光下、草地上的小女孩,穿着蓬蓬裙,手里握着心爱的玩具,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又在草地上坐着玩玩具的场景。这生活就像一帧帧复古而华美的影像,令人艳羡,又令人神往。

  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是美好的,但呼兰小城的生活不全是美好的。

  首先可以看全书开头。作者描写了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在冬天上街兜售馒头。他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馒头撒了,就有人捡起就吃,也没有给钱。老人无可奈何,只能说几句,又离开了。

  然后还有对团圆媳妇的描写。那位团圆媳妇只有12岁,但因为婆家的盲目迷信与吝啬,活活葬送了年轻的生命。那团圆媳妇性格活泼阳光,不怕生,也吃苦耐劳,但只是因为她的无畏与热情,与大多数的团圆媳妇不一样,就被婆家不认可,以至于认为她是病了,请毫不讲科学的江湖道士来看病,不但赔了钱,还葬送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对女性生命的不看重,与人们的麻木愚昧。这样病急乱投医的举动难道不可笑吗?

  我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了人们无法科学的解决问题,只能靠迷信自欺欺人。另外,萧红的语言文字也让我欣赏。她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方言,极具地域风味,读起来质朴又妙趣横生。但这语言的质朴,并为影响描写的细腻。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比如雪、茅草屋等。所以,萧红才会成为女性作家中独树一帜的那一位。

  读《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人情,也让我感受到了萧红既细腻、又质朴,还具有野性的文字,实在是佩服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比起人,他们更像一群羊。在人头攒动的娘娘庙集市,在围观小团圆媳妇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节而永不停息的、呼兰河人们看热闹的路上,我看到一群羊。

  全书最戏剧性与讽刺性的部分无疑是围绕小团圆媳妇展开的部分。在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中,我总是反反复复看到三个角色:其一提出一个偏方,其余之人纷纷附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欣然采纳。如此往复,直到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听从了不加证实的传言,纷纷附和之人却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随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见支持者如此之众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对小媳妇用了药。这像极了我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一只头羊到了悬崖边判断错误跳了下去,而后跟从的一众羊群非但不对头羊坠崖身亡的事件总结教训,反而是想都没想直接跟着头羊跳了下去。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们习惯于跟随,却不习惯与思考,才酿成的悲剧。呼兰河的人,便是跟在头羊身后跳下悬崖的“羊”,换个词来解释,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呼兰河人不会认为自己正在杀死一个本活泼、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们眼里,这样做是正确的,是“合规”的。他们的领头羊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在这一无形的'“领头羊”带领下,他们杀死了爱笑的小团圆媳妇,用言语摧残着善良的冯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妇。在接二连三跳下悬崖的同时,他们沾沾自喜自己没有掉队,嘲笑着还没跳下悬崖的异类……。

  与其说呼兰河的人们是羊,不如说,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没有摆脱“羊”的一面。二战中的纳粹士兵,总是在各种作品中被比作凶猛的恶兽。其实,他们大多数也仅仅只是“羊”罢了。他们种种骇人听闻的恶行,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审视自己的行为,终沦落为领导者与军国主义施暴的工具。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往往会因为它的群体庞大型而酿成更可怕的结果。

  今天的人们,也处处有“羊”的影子。男孩们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还不了解它的好处,甚至那鞋不适合自己,都愿意花费上千元争相购买。再比如网络谣言一天一个所谓的“真相”,却一再被推翻、反转。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们总是不经思考地无条件支持偶像的行为,成为了明星榨取金钱的工具……

  从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来顺受,最后免不了被吃掉的命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理性思考、慎重判断,那时候,我们才能摆脱如此命运,逃离羊群,朝一个真正的人前进。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本书写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像一盘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风韵。《呼兰河传》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这故事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点缀。

  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那些人儿,那些事儿。作者用一个安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门窗,用一个初涉人间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而又向往的童年时,平静下依旧是汹涌潮流。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概是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儿的老厨子;忠厚爱做事,爱妻儿的冯歪嘴;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小团圆;害怕男人的女人们…一座小城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广阔的世界,刚刚提到的人物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子。

  女人们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运,生活其实并不单调,但可怕的却是重复护栏和人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是为了打发着简单而悠长的时光,活着是小城里的人唯一的追求。

  这本书像极了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让我看见了她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令人向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写到童年仍存在寂寞。

  但我认为,她的快乐大于它的寂寞,我很羡慕,我的童年没有大大的后园子,没有神秘储藏室,没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园子里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黄瓜是她的玩伴,还有二伯,老厨子,东邻西舍,磨坊的磨官,他们呀,全都陪着她,这还不快乐吗?

  但这些往往都不会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厨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黄瓜也不知哪里去了,那时世界在作者眼里变成了灰色,虽然作者童年记忆中有着悲凉的'往事,但她依然愿意去追忆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人心愚笨,把别人寻死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把对自家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真是令人发指,而在意识中反抗着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体会,而对我来说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时光总会走,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在我的知识的海洋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呼兰河传》这本书。每当我经过书店门口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然而,此时此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驻足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

  这就是我对《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 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 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 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 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 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 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 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 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 的,是自作自受 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 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暑假的时候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半自传,记叙了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无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灰色是整部书的色彩,语言凄婉,纯净朴素。堪称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这本书又不断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异的有二伯,有萧红和爷爷玩耍的大花园,有人们求子的娘娘庙......

  其中最为深刻揪心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我看到旧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人们思想的极度落后,迷信愚昧深深的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年龄就被买作童养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为自己活泼开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骂,她不过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别人说她于是谎报年龄十四岁。被婆婆用烧过的铁钳烙脚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带抽,昏了用凉水浇,认为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妇样子。不过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病了,婆婆认为她身上有鬼,于是用尽各种迷信的`偏方:请云游真人抽帖、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三次,晕一次用水浇一头醒来继续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家人剪辫子休妻,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多么可悲的旧社会啊,十二三岁正是踏入初中校门,尽享青春美好时光的年纪,但在那时候小团圆媳妇就已遭受这么多的痛。由此可见,旧社会农村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墙,使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只有麻木迂腐。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跟向文明,才能让那历史不再重演!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萧红信手拈来的一片片记忆碎片,而这记忆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尽头的灵魂慰藉......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我们五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祖父的菜园》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还发现,这是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里的文章。

  我立刻把它买了下来,然后被作者萧红的描写深深的迷住了,她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呼兰河。虽然那里十分荒凉,但是,因为是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就像在写卖凉粉的冯歪嘴子的时候,明明他的.生活很多苦难。但是通过描写他的行为和作者自己的感受,能让我们感受到,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结尾,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笑容,那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仅如此,还有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萧红对她生活的呼兰河小镇的描写,一个小小的小城,精心刻画。风土人情,来往起居,从卖馒头的,到卖烧饼的,一个个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这本书中,呼兰河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而且荒凉,落后,那里的人们,迷信,愚昧。在第一章,作者就描写了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大泥坑,坑里发生过许多意外,有许多东西都跌进去了,那为什么人们不肯把它堵上呢?因为它可以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个吃问题肉的借口,每次市集上一有便宜肉卖,都用泥坑这个借口,然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有问题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承认,甚至说出来的人还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但是,虽然这个小城是相当的差劲,萧红仍然是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乡。这让我在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萧红的童年是在这个呼兰河度过的,哪怕这里荒芜,寂寞,比起我们,在这物质生活的到满足的现在,仍在挑三挑四,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永远都不会知足,但是萧红呢?她有什么?只有一个破败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依旧丰富多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她一样呢,还有她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在悲剧降临时都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情,也不想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比如考试失败,事情搞砸,但是你不去面对,困难总会在这里,我们应该向书中那些人物一样,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可以使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03-3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24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10-1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0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0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01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的记忆06-15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4-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0-2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