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2-02-12 11:13: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15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1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够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正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就应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够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好处,因此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发奋,你要坚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忙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处;"从这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就应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潜质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因此,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因此要把握你的生命,发奋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根随笔读后感2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培根人生论》这本书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人生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因而,我认为《培根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论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培根随笔读后感3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培根在此书中谈及的伦理触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而这本书里包含着的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别喜欢他在《论友谊》一章中的一句话:“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示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犹如为打开的挂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里面”他谈到,正是友谊开启理智,正是友谊让人们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谊可将感情风暴骤雨变成丽日和风,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变成朗朗白昼。他写道“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总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议和自己的主张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以人为镜有时候难免不合实情,所以最好的药物便是朋友的药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会提出公正而客观的建议,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他在《谈读书》中也说道:“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必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以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古人说“学皆成性”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们读的书就像吃的饭,会长成我们的血和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养。

  他在《论爱情》中谈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颇深,他写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爱,但却能将其摆在适当的位置,使之与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开,那这人就算把爱情处理的最为妥当。”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杨贵妃的美丽,是那样动人,牵人心弦,唐玄宗也同样这样觉得,沉迷于热恋之中怎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贵妃的受宠不无关系。其实不只是爱情,生活中还有太多和爱情占据着同样地位诱惑人的东西,有时候如果我们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学会将它共处,和自己的本职分开,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费时间。

  在《论习惯和教育》中,他谈到“人的思维多取决于性格上的倾向,其言论都取决于被灌输的趋势和主张,但其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习惯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须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毋庸置疑,形成于青少年时期的习惯最为良好,我们把这种习惯成为教育。”像孔子也曾谈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不仅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在学校,在家里,老师,父母要求我们做的事不就是要我们养成习惯吗?这也就是所谈到的教育。有一句话说“选最佳的生活道路,习惯会使那条路走起来轻松愉快。”习惯,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车,而教育,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登上这辆车。

  简洁、干练、精致,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有让人拍手称快的绝句,又有让人深深反思的警句。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风,一个智者的笔触。

培根随笔读后感4

  一日,微风卷起我的发稍,掀起我随风舞动的衣襟,我抛下一切沉重的包袱,轻轻地、慢慢地飘到了天上。透过云层,我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个人的身影,他在对我微笑点头,不停地向我招手,带着我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他轻轻地推进开了第一道门……

  学问——完善之门

  我带着满心的疑惑,慢慢地跨进了门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柱子,我走近一看,发现上面清晰的字迹: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学习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我抱住这个柱子,把头轻轻地依偎在它上面,感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懂得!我们学习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否则我们就是一个填装知识的容器。我们学习要有一个目标,既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用知识来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这样学习会成为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我就能快乐中得到提升、拥有学问、让人敬仰。

  学问,不可或缺。

  逆境——锻炼之门

  他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了一条船上。突然四周波涛汹涌的向我袭来,船上的帆也被打翻了,怎么办?怎么办?我束手无策,难道我就只能这样等死吗?或许我应该冷静一点,我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平稳的操纵着手中的方向盘。没想到,我做到了,我成功地到岸边了。

  这个神秘人就在岸边等着我,他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好事属于顺境,那是人人所期盼的,但是好事属于逆境,那就值得人敬佩——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慕。

  我被暴风雨淋湿的日子数不胜数,或许当时我很沮丧、气馁。但我都挺过来了,我只是想通过泪水来发泄我心中的郁闷。但哭过之后,我还是必须振作,我怎么可能会被一场小小的暴风雨冲走了一切呢?

  在学习中,常常考试失利,我也曾抱怨为什么上天那么不公,我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努力,为什么没有回报?但是,我要和上天一搏,如果他是想要挑战我的毅力,那么我奉陪到底。在比赛中,常常失败,但我永不言败。虽然这次我失败了,但是我还是会站起来,未来要迎接我的挑战还很多,我要做好准备去迎接,在下一次让自己绽放光芒。

  逆境,不可逃避。

  真理——探索之门

  神秘人又带着我飞啊飞,飞啊飞,我们竟然飘到了意大利。我亲眼目睹了,伽利略在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经过。本来有多少人迷信权威,不愿意相信伽利略。但当亲眼看到这一事实时,便是哑口无言。我也在一旁拍手感叹,我钦佩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神秘人笑了,慢慢的'说道:“要探索真理就要像求爱求婚一样,认识真理就要直面真理,相信真理就要与真理同在,这才是人性中至高无上的美德。”

  敢于探索真理的人是真正值得人敬佩的人,我们也应该要勇敢的探求真理。在课堂上不要一昧的听从老师说讲的内容。我们要转动自己的脑筋,敢于质疑老师,提出疑问。这就是探索真理。

  真理,勇敢追寻。

  这个神秘人,在我耳边说:“我叫培根,这本书送给你!”他便飘走了。我将这本书拥在怀里——《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5

  读《培根随笔全集》有感: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培根随笔读后感6

  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物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该人底天赋犹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此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

  “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智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顶好研究经院学派底着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辞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

培根随笔读后感7

  从小妈妈就会买很多文学杂志给我,但每次读到第一页的“卷首语”时,我总会隔过去,因为我觉得那些文章读得太累。所以,妈妈常常在我不想读卷首语时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佳作,要在心情静如止水的时候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谛。”我便常在最平静时翻看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获。暑假,我读了弗兰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觉得它就是我们人生这本书的“卷首语”。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培根随笔读后感8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我是在老师的推荐下认识这本书的,那时语文老师让班上的同学每个周末回去摘抄《培根随笔》上的好词好句来进行赏析,我也因此认识了这本书。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篇篇的随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对世事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理解与态度。其中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警句迭出。

  在《论学业》中写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慎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说理透彻,具体的把自己对于学习的事物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变化的想法直接的表达了出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也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不禁佩服作者的思想。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应该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要从学习中感到快乐,也要理解学习的作用,才能从学习的“苦海”中脱离出来,正如培根在书中所言“学问并不教人使用学问,对学问的使用,乃是一种在学问之外又高于学问的智慧,是一种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智慧。”有些人全盘否定学问,有些人尽信学问,而有些人则在心中斟酌对比,这就出现了书中的“机灵的人蔑视学问,朴实的`人羡慕学问,而聪明的人则使用学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应不断推敲,来实现对知识的使用。

  除了学问,友谊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论友谊》培根提到了友谊的三个果实,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为自己分担烦恼,向自己提出忠告以及做自己的镜子,书中写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从这里可以看出,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双方都是朋友时,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受其他的因素限制,因此人们才能向朋友吐露心声,并从朋友那里得到继续前进的力量。因此人们才能从朋友那里听到他们的忠告,才能改正自己。因此人们才能把朋友看做另一个自己,甚至还要超过自己。而一个人若是没有真正的朋友,就会同书中所说一样,会体验到一种纯粹而又可悲的孤独,“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除了朋友以外,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读《培根随笔》的过程中,有些随笔并不能一次就读懂,读通,往往要经过多次的翻阅,而我也常常绞尽脑汁去跟随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正如培根所认为的一样,有一些书是需要读者去不断咀嚼和消化的。在书的前言有提到关于培根的生平,他也不是一个是十全十美的人,而是一系列的沉浮中慢慢积累,凝聚他的心血,才有了《随笔集》这本世界性的书,这也是为什么培根在《论伪装与掩饰》中为这两者做了客观的批判:“最完美的人品素质需要谦虚坦荡诚实的名声,守口如瓶的习惯,适当的掩饰技巧,以及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的伪装能力。”

  读完了《培根随笔>,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我受益匪浅,脑袋里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得到了充实,相信蕴藏在书中文字的积极向上的能量会帮助我们继续完善自己。

培根随笔读后感9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培根随笔读后感10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1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说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从《论高位》、《论帝王》、《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从《论爱情》、《论友谊》、《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富有生活情趣。从《论逆境》、《论幸福》、《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自强不息。从《论伪装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工于心计、老于世故。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培根随笔读后感12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初射之光最亮。”但实际上,一个人自身所发生助理智之光,是往往受到感情、习惯、偏见的影响而不那么明亮的。俗话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恰好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一是关于事业的。

  就前者而言,朋友的良言劝诫是一味最好的药。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由于在紧要关头听不到朋友的忠告,而做出后悔莫及的错事。人尽管也可以自己规戒自己。但毕竟如圣雅各所说:“虽然照过镜子,可终究是忘了原形。”

  就事业而言,有些人认为两双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比一双眼见到的更多,或者以为一个发怒的人来必没有一个沉默的人聪明,或者以为毛瑟枪不论托在自己肩上放,还是支在一个支架上放会打得一样准——总之,认为有没有别人的帮助结果都一样。但这些话其实是十分骄傲而愚蠢的说法。在听取意见的时候。有人喜欢一会儿问问这个人,一会儿又问问那个人。这当然比不问任何人好。但也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两种危险。一是这种零敲碎打来的意见可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因为最好的忠告只能来自诚实而公正的友人。另外这些不同源泉的`意见还可能会互相矛盾;使你莫衷一是,不知所从。比如你有病求医,这位医生虽会治这种病却不了解你的身体情况,结果服了他的药这种病虽然好了,却又使你得了另一种新病。所以最可靠的忠告,也还是只能来自最了解你事业情况的友人。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似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么能这样来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所以古人说:朋友是人的第二个“我”。但这句话的容量其实还不够,因为朋友的作用比又一个“我”要大得多!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一位知心的挚友。却能承担你所未做完的事。因此一个好朋友实际上使你获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个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办的。比如人为了避免自夸之嫌,因此很难由自己讲述自己的功绩。人的自尊心文使人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低首下心去恳求别人。但是如果有一个可靠而忠实的朋友,这些事就都可以很妥当地办到。又比如在儿子面前,你要保持父亲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虑丈夫的脸面。在仇敌面前,你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一个作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计较这一切,而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处简直是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如果他平生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我只能告诉他一句话——那就会认倒霉好了!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培根随笔》,我只是浅读了四篇,遂忙于应付作业,写此读书笔记,大家莫笑。说实话,我基本上都与那十七世纪的老头有代沟,所以读他的文章(说理性极强),我大多是总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请诸君莫怪。

  第四篇论复仇。培根先生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是吗?我讨厌那些愤青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只能比军人还气愤地扎呼着。国与国之间,定有法处置。何事法可荣,定为正确之举(虽然并非明治之举)。何事法不荣,定为否举(虽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确的)。相信吧,法律有时人说不公平,我倒觉得法律比任何东西都公平,因为掌握一个度就好了。其实爱国贼比卖国贼更可恶,他们在道义上占了一个至高点,替国家做决定,当时击伤李中堂的日本愤青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在战场上的复仇,就要逢敌亮剑,血溅七步,万夫皆有种,无视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节义,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战场,即使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我们也要交于军事法庭处置,佛曰:得饶人处且饶人。从中我们看出,报仇之举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为。讨还血债,作为我们不能忘却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债,如果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

  第三篇论宗教信仰。培根过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统一性了,其实统一会带来安定没错,但想想还凑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对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宁勿施于人。正如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的.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宗教信仰是无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发展着。

  论家庭幸福。是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东西变幸福,能使你开辟新航道,能使你远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当年为保持皇权的一致,乾隆老爷子一生气,踢了大阿哥一脚,并把他骂了一顿,没过几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须要保持,也没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准不是一致,而是和谐。家庭要和谐,请看“和”字怎样写,“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种的,种出了粮食来吃不就和谐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标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还有就是论死亡。很多人都惧怕死亡,很多问题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每个人都面对结束,也要面对开始。结束的是人生,开始的是灵魂,是每个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说,不要惧怕死亡(这只是一种理论,要真到那时候,又有谁能不怕呢?)我对死亡的理解是,听起来简单,但又不能不惧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时,即不自然也不释然,或是说不能走得放心一点儿,这会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总上所述,乃是读后感,无他,只是心潮澎湃。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2-05

《培根随笔》的优秀读书笔记02-14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03-22

《培根随笔》读后感02-19

培根随笔读后感09-02

培根随笔读后感09-02

关于《培根随笔》的读后感04-26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03-01

读《培根随笔》有感03-27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02-18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15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1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够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正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就应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够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好处,因此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发奋,你要坚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忙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处;"从这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就应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潜质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因此,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因此要把握你的生命,发奋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根随笔读后感2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培根人生论》这本书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人生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因而,我认为《培根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论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培根随笔读后感3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培根在此书中谈及的伦理触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而这本书里包含着的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别喜欢他在《论友谊》一章中的一句话:“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示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犹如为打开的挂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里面”他谈到,正是友谊开启理智,正是友谊让人们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谊可将感情风暴骤雨变成丽日和风,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变成朗朗白昼。他写道“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总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议和自己的主张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以人为镜有时候难免不合实情,所以最好的药物便是朋友的药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会提出公正而客观的建议,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他在《谈读书》中也说道:“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必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以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古人说“学皆成性”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们读的书就像吃的饭,会长成我们的血和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养。

  他在《论爱情》中谈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颇深,他写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爱,但却能将其摆在适当的位置,使之与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开,那这人就算把爱情处理的最为妥当。”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杨贵妃的美丽,是那样动人,牵人心弦,唐玄宗也同样这样觉得,沉迷于热恋之中怎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贵妃的受宠不无关系。其实不只是爱情,生活中还有太多和爱情占据着同样地位诱惑人的东西,有时候如果我们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学会将它共处,和自己的本职分开,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费时间。

  在《论习惯和教育》中,他谈到“人的思维多取决于性格上的倾向,其言论都取决于被灌输的趋势和主张,但其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习惯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须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毋庸置疑,形成于青少年时期的习惯最为良好,我们把这种习惯成为教育。”像孔子也曾谈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不仅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在学校,在家里,老师,父母要求我们做的事不就是要我们养成习惯吗?这也就是所谈到的教育。有一句话说“选最佳的生活道路,习惯会使那条路走起来轻松愉快。”习惯,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车,而教育,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登上这辆车。

  简洁、干练、精致,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有让人拍手称快的绝句,又有让人深深反思的警句。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风,一个智者的笔触。

培根随笔读后感4

  一日,微风卷起我的发稍,掀起我随风舞动的衣襟,我抛下一切沉重的包袱,轻轻地、慢慢地飘到了天上。透过云层,我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个人的身影,他在对我微笑点头,不停地向我招手,带着我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他轻轻地推进开了第一道门……

  学问——完善之门

  我带着满心的疑惑,慢慢地跨进了门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柱子,我走近一看,发现上面清晰的字迹: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学习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我抱住这个柱子,把头轻轻地依偎在它上面,感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懂得!我们学习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否则我们就是一个填装知识的容器。我们学习要有一个目标,既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用知识来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这样学习会成为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我就能快乐中得到提升、拥有学问、让人敬仰。

  学问,不可或缺。

  逆境——锻炼之门

  他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了一条船上。突然四周波涛汹涌的向我袭来,船上的帆也被打翻了,怎么办?怎么办?我束手无策,难道我就只能这样等死吗?或许我应该冷静一点,我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平稳的操纵着手中的方向盘。没想到,我做到了,我成功地到岸边了。

  这个神秘人就在岸边等着我,他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好事属于顺境,那是人人所期盼的,但是好事属于逆境,那就值得人敬佩——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慕。

  我被暴风雨淋湿的日子数不胜数,或许当时我很沮丧、气馁。但我都挺过来了,我只是想通过泪水来发泄我心中的郁闷。但哭过之后,我还是必须振作,我怎么可能会被一场小小的暴风雨冲走了一切呢?

  在学习中,常常考试失利,我也曾抱怨为什么上天那么不公,我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努力,为什么没有回报?但是,我要和上天一搏,如果他是想要挑战我的毅力,那么我奉陪到底。在比赛中,常常失败,但我永不言败。虽然这次我失败了,但是我还是会站起来,未来要迎接我的挑战还很多,我要做好准备去迎接,在下一次让自己绽放光芒。

  逆境,不可逃避。

  真理——探索之门

  神秘人又带着我飞啊飞,飞啊飞,我们竟然飘到了意大利。我亲眼目睹了,伽利略在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经过。本来有多少人迷信权威,不愿意相信伽利略。但当亲眼看到这一事实时,便是哑口无言。我也在一旁拍手感叹,我钦佩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神秘人笑了,慢慢的'说道:“要探索真理就要像求爱求婚一样,认识真理就要直面真理,相信真理就要与真理同在,这才是人性中至高无上的美德。”

  敢于探索真理的人是真正值得人敬佩的人,我们也应该要勇敢的探求真理。在课堂上不要一昧的听从老师说讲的内容。我们要转动自己的脑筋,敢于质疑老师,提出疑问。这就是探索真理。

  真理,勇敢追寻。

  这个神秘人,在我耳边说:“我叫培根,这本书送给你!”他便飘走了。我将这本书拥在怀里——《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5

  读《培根随笔全集》有感: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培根随笔读后感6

  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物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该人底天赋犹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此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

  “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智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顶好研究经院学派底着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辞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

培根随笔读后感7

  从小妈妈就会买很多文学杂志给我,但每次读到第一页的“卷首语”时,我总会隔过去,因为我觉得那些文章读得太累。所以,妈妈常常在我不想读卷首语时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佳作,要在心情静如止水的时候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谛。”我便常在最平静时翻看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获。暑假,我读了弗兰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觉得它就是我们人生这本书的“卷首语”。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培根随笔读后感8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我是在老师的推荐下认识这本书的,那时语文老师让班上的同学每个周末回去摘抄《培根随笔》上的好词好句来进行赏析,我也因此认识了这本书。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篇篇的随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对世事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理解与态度。其中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警句迭出。

  在《论学业》中写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慎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说理透彻,具体的把自己对于学习的事物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变化的想法直接的表达了出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也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不禁佩服作者的思想。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应该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要从学习中感到快乐,也要理解学习的作用,才能从学习的“苦海”中脱离出来,正如培根在书中所言“学问并不教人使用学问,对学问的使用,乃是一种在学问之外又高于学问的智慧,是一种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智慧。”有些人全盘否定学问,有些人尽信学问,而有些人则在心中斟酌对比,这就出现了书中的“机灵的人蔑视学问,朴实的`人羡慕学问,而聪明的人则使用学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应不断推敲,来实现对知识的使用。

  除了学问,友谊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论友谊》培根提到了友谊的三个果实,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为自己分担烦恼,向自己提出忠告以及做自己的镜子,书中写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从这里可以看出,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双方都是朋友时,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受其他的因素限制,因此人们才能向朋友吐露心声,并从朋友那里得到继续前进的力量。因此人们才能从朋友那里听到他们的忠告,才能改正自己。因此人们才能把朋友看做另一个自己,甚至还要超过自己。而一个人若是没有真正的朋友,就会同书中所说一样,会体验到一种纯粹而又可悲的孤独,“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除了朋友以外,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读《培根随笔》的过程中,有些随笔并不能一次就读懂,读通,往往要经过多次的翻阅,而我也常常绞尽脑汁去跟随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正如培根所认为的一样,有一些书是需要读者去不断咀嚼和消化的。在书的前言有提到关于培根的生平,他也不是一个是十全十美的人,而是一系列的沉浮中慢慢积累,凝聚他的心血,才有了《随笔集》这本世界性的书,这也是为什么培根在《论伪装与掩饰》中为这两者做了客观的批判:“最完美的人品素质需要谦虚坦荡诚实的名声,守口如瓶的习惯,适当的掩饰技巧,以及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的伪装能力。”

  读完了《培根随笔>,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我受益匪浅,脑袋里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得到了充实,相信蕴藏在书中文字的积极向上的能量会帮助我们继续完善自己。

培根随笔读后感9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培根随笔读后感10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1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美》、《论善美与性善美》、《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说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热爱哲学的人。从《论高位》、《论帝王》、《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从《论爱情》、《论友谊》、《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富有生活情趣。从《论逆境》、《论幸福》、《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自强不息。从《论伪装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他工于心计、老于世故。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论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培根随笔读后感12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初射之光最亮。”但实际上,一个人自身所发生助理智之光,是往往受到感情、习惯、偏见的影响而不那么明亮的。俗话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恰好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一是关于事业的。

  就前者而言,朋友的良言劝诫是一味最好的药。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由于在紧要关头听不到朋友的忠告,而做出后悔莫及的错事。人尽管也可以自己规戒自己。但毕竟如圣雅各所说:“虽然照过镜子,可终究是忘了原形。”

  就事业而言,有些人认为两双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比一双眼见到的更多,或者以为一个发怒的人来必没有一个沉默的人聪明,或者以为毛瑟枪不论托在自己肩上放,还是支在一个支架上放会打得一样准——总之,认为有没有别人的帮助结果都一样。但这些话其实是十分骄傲而愚蠢的说法。在听取意见的时候。有人喜欢一会儿问问这个人,一会儿又问问那个人。这当然比不问任何人好。但也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两种危险。一是这种零敲碎打来的意见可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因为最好的忠告只能来自诚实而公正的友人。另外这些不同源泉的`意见还可能会互相矛盾;使你莫衷一是,不知所从。比如你有病求医,这位医生虽会治这种病却不了解你的身体情况,结果服了他的药这种病虽然好了,却又使你得了另一种新病。所以最可靠的忠告,也还是只能来自最了解你事业情况的友人。

  友谊对于人除了以上所说这些益处似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益处,多得如同一个石榴上的果仁,难以一一细数。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么能这样来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种益处了。所以古人说:朋友是人的第二个“我”。但这句话的容量其实还不够,因为朋友的作用比又一个“我”要大得多!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一位知心的挚友。却能承担你所未做完的事。因此一个好朋友实际上使你获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个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办的。比如人为了避免自夸之嫌,因此很难由自己讲述自己的功绩。人的自尊心文使人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低首下心去恳求别人。但是如果有一个可靠而忠实的朋友,这些事就都可以很妥当地办到。又比如在儿子面前,你要保持父亲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虑丈夫的脸面。在仇敌面前,你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一个作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计较这一切,而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处简直是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如果他平生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我只能告诉他一句话——那就会认倒霉好了!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培根随笔》,我只是浅读了四篇,遂忙于应付作业,写此读书笔记,大家莫笑。说实话,我基本上都与那十七世纪的老头有代沟,所以读他的文章(说理性极强),我大多是总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请诸君莫怪。

  第四篇论复仇。培根先生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是吗?我讨厌那些愤青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只能比军人还气愤地扎呼着。国与国之间,定有法处置。何事法可荣,定为正确之举(虽然并非明治之举)。何事法不荣,定为否举(虽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确的)。相信吧,法律有时人说不公平,我倒觉得法律比任何东西都公平,因为掌握一个度就好了。其实爱国贼比卖国贼更可恶,他们在道义上占了一个至高点,替国家做决定,当时击伤李中堂的日本愤青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在战场上的复仇,就要逢敌亮剑,血溅七步,万夫皆有种,无视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节义,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战场,即使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我们也要交于军事法庭处置,佛曰:得饶人处且饶人。从中我们看出,报仇之举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为。讨还血债,作为我们不能忘却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债,如果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

  第三篇论宗教信仰。培根过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统一性了,其实统一会带来安定没错,但想想还凑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对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宁勿施于人。正如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的.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宗教信仰是无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发展着。

  论家庭幸福。是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东西变幸福,能使你开辟新航道,能使你远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当年为保持皇权的一致,乾隆老爷子一生气,踢了大阿哥一脚,并把他骂了一顿,没过几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须要保持,也没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准不是一致,而是和谐。家庭要和谐,请看“和”字怎样写,“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种的,种出了粮食来吃不就和谐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标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还有就是论死亡。很多人都惧怕死亡,很多问题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每个人都面对结束,也要面对开始。结束的是人生,开始的是灵魂,是每个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说,不要惧怕死亡(这只是一种理论,要真到那时候,又有谁能不怕呢?)我对死亡的理解是,听起来简单,但又不能不惧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时,即不自然也不释然,或是说不能走得放心一点儿,这会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总上所述,乃是读后感,无他,只是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