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3-07-20 14:20: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9篇)

  《弟子规》读后感 1

  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母亲递给我一本《弟子规》,叫我没事的时候看看。起初并不知道母亲的意图,只觉得是妈妈见我闲暇里整天上网玩游戏,让我多看看书、远离电脑游戏而已。但随手翻看了书的前言部分,我就明白了母亲的意图。她老人家不会是觉得我这个儿子在为人处世、孝敬父母、尊师敬业等方面让他不满意?脸泛潮红的我忍不住快速浏览起全书,想从中发现自己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做法与书中所讲到底有多大差距。然而刚读不久,我就被他所震撼,原来我平日里的言行、做法与古人谦逊、平和、仁孝的理念相聚甚大,《弟子规》就像一面镜子,将我的人生经历中的所有错都反射了出来。越读越感到自己前错太多,越发的感慨,越发感觉到《弟子规》是我们做人的指南,越能够体谅母亲的心思。母亲是盼儿成熟、盼儿成才。 《弟子规》的七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七个方面的道理。《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些都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然而,我们现代人又能做好哪些呢?而我又做到了什么呢?这不仅又让我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书中写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古代从三岁孩童到古稀老人皆知的道理,我们现代人有多少人知晓?即便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我又做到了多少?我不禁自问。看来,明道理而践行之才是真正的为人处世之道啊,我要学习的路还很远啊。

  《弟子规》首先让我明确了“入则孝”的道理。父母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父母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父母。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面对这几句话,我感触最深,也受益很多。因为这正是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得最不到位的地方。对手头上的工作不能合理分配时间,经常一件事没干完就急着办另一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是经常敷衍了事,不能认真排除疑点。《弟子规》给我指出了毛病,并讲明了解决方法,相信我按照书上所说的去做,工作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那时起,自己时不时抄起此书,翻看两眼,感悟其中的道理,对自身的修养和品行以训诫。

  上月,分局组织民警开展读好书活动,又向每位民警发放了《弟子规》一书。我又再次细读。细读全书,感悟其中的道理。书中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对照《弟子规》,发现自身的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弟子规》一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养成和道德品质。让我学着用书中的道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指导家庭生活和工作学习,我要努力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修养自己的品行。做一个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民警察。

  《弟子规》读后感 2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

  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这一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算得上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李夫子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敦复斋,起了一个斋号讲学。李夫子讲学讲得很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了。所以,人们称李夫子为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个称呼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这个称号,李夫子也是担当的起的。

  除了《弟子规》外,李夫子还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教书实践的经验,写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做《训蒙文》。李夫子在钻研《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出于对水仙花的喜爱,李夫子曾经写了上百首赞颂水仙花的诗,后来集结为《水仙百咏》。

  我本以为,能够写出《弟子规》这本著作的人一定是个拥有状元、榜眼这样的学位的人,所以说李夫子只是位秀才这一点出乎了我的意料。现在的我们认为,李夫子是位成功人士,他虽然没有有高等的学位或宏伟的家世,但是他很努力。所以,成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弟子规》读后感 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列述的是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命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局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为学文”七个部分。在这七个部分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便是‘入则孝’。

  “入则孝”的内容为教人如何善待父母亲,依我所见,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篇,父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并细心呵护我们成长,我们难道不应该善待父母吗? 那如何善待父母亲?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来与你们分享罢!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个人所要继承与发扬的美德。一个人做到孝’那这个人的为人必定不会差到那里去,在家孝敬父母亲,在外孝敬比自己年长的人。 《弟子规》说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讲的是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父母亲敷衍了事,信息社会中的我们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不会合理使用手机,甚至于父母亲“请”我们吃饭我们也是答而不动。所以《弟子规》中非常贴切的给我们描述了这个道理。尽孝从小事做起,不违抗父母亲之命,做让父母亲满意的事。

  《弟子规》中有“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父母亲生病时,要先替父母亲尝药的冷热与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的床前。孟佩杰,当今时代的孝女。她8岁起就开始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风雨无阻12年,现在她又带着养母上大学。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弟子规》很早就有了,但是读了它以后我发现它对于今天的中国仍行之有效并不容忽视而更应学之用之,从《弟子规》中我学到了如何感恩。

  乌鸦尚知反哺,更何况我们是有意识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弟子规》所传承的'孝道,那可想而知的是社会将会混乱,多了尔虞我诈,眼里全是金钱与名利,老人将得不到赡养,孩子将没有良好的教育。读了《弟子规》更让我懂得了孝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进步性。唯有心存孝心尽孝道才能让一个家庭更美满、和谐《弟子规》中的孝多指孝敬父母亲。依我所感,孝的含义可以更广,可拓展为孝敬比自己年长的人。譬如老人家。善待老人家,给他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怀。在现在面对过马路现象中做到牵着他们过马路这等举手之劳的小事。根据心理学来说,你在帮助他人之后,心里必定有些小小的满足感、自豪感,从而可以获得开心。那么,再说得长远一些,人越开心活得越久,何乐不为?其实《弟子规》表面说的是理,内在则在阐述道啊!

  我们是否注意到父母眼角边的皱纹?头上多出的白发?手心里越来越厚的老茧?父母在渐渐的老去,而我们在慢慢的长大,越长大就更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父母很容易满足,他们不需要我们挣很多的钱,而是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老去的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渴望得到关怀,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像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那般去陪伴他们,照顾他们。在外打拼的儿女,也请多·回家看看。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习,父母努力工作为的是什么?就是希望我们能出人头地,以后·生活得更好,他们为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我们啊!所以学习好就是給父母最好的回报,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孝敬父母最好的礼物。

  “百善孝当先”,《弟子规》让我认识到了孝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为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到孝心。我也建议那些没有读过《弟子规》的人读读,真的受益良多。

  《弟子规》读后感 4

  《弟子规》是一本讲述了孝礼德的文化瑰宝。“孝”即为孝顺,孝敬。“礼”为礼仪,而“德”即为美德,道德。如能将这本书读透,就能提高人文素养,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虐待”自己的父母,他们认为父母老了,没有用了,为什么要孝顺呢?这个观点正确吗?不!李密的《陈情表》中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鸟鸟私情,愿乞终养。”没有你的长辈,又怎能有今日的你!晋成公绥《乌赋序》夫乌之为瑞久矣,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乌鸦尚有反哺之情,何况人呢?只有能孝顺父母的人才叫一个有良心的人!“万事孝为先。”不孝顺,岂能成大事?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天再痛苦万分,追悔莫及。

  有些人说了:“我的父母对待我很不好,还要孝敬他们吗?”当然,《弟子规》中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舜在小时候处处受到父亲和后母的迫害,但依旧十分孝顺,最终尧把国家禅让给了舜。《老子》第十八章也说到:“六亲不和,有孝慈”所以,无论父母是否对你好,你都要孝敬他们。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中国向来是一个懂礼仪,爱面子的`国家。所以我们要从小学礼,将礼貌这颗种子埋在我们的心灵里,终有一天,礼貌这朵花开放了,你就必将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德,即为美德,德分为“仁义忠恕孝悌礼信。”孝,礼已于上文说了,另外几个我来一一介绍。“仁”,即为对人亲善;仁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另外,孔子的儒教所推即为“仁”。“义”,合乎正义,仁义。“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忠”,忠诚正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恕”,宽恕,原谅。“悌”,敬爱兄长。“信”,讲信用,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在《弟子规》这册书中,主要讲了以上六点的“仁“悌”与“信”。“果仁者,人多畏”,首孝悌用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等等句子都有提及这三点。其余三点也都有提到,只不过较少。此外还有善,善良;谨,谨慎等众多美德供我们去学习。

  这本书是儒家经典,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以《弟子规》为明镜,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并保持或改正。从《弟子规》这短短的几百个汉字,却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仁义忠恕孝悌礼信。还能讲的方方面面俱全,不可不谓一本青少年必读读物。其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道理,能给予人很大的启发,给予人新的生命。

  《弟子规》是一本中华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其精湛,简练的语言和其中深刻的道理,使这本是成为神来之笔。此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通俗易懂。它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因清代与现在相隔年代很近,所以《弟子规》不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深奥,使其更加大众化。

  一书难求,一好书更难求。我们要珍惜学校给我们读《弟子规》的机会,感谢读弟子规的机会。当然,光读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理解,真正明白,真正做到才可以。就像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说的:“知行合一”。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将《弟子规》读懂了、透了就是我们未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读《弟子规》,让我们品味国学经典,树立正确观念,学会做人道理,迎接美好未来!

  像《弟子规》这样的书,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吗?

  《弟子规》读后感 5

  那天,偶然在书架上翻到了那本陈旧的《弟子规》。我轻轻拭了拭书上的灰尘,坐在书桌前静静翻阅。

  这本书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并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当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行醒目的字,我忽然想到了什么,用手抚着那行字,陷入了回忆……

  他是在我四岁时出生的。可惜因为感冒,我没能见到他降临人间的第一眼。但我从照片和家人的描述中得知,他小时候可胖了,抱起是肉乎乎的一团。我一开始并不喜欢他,这个新生的小生命夺走了父母对我的关注,我甚至在表哥表姐的怂恿哄骗下说过要把他丢进垃圾桶这样的话。但妈妈可不会同意,她郑重地告诉我,我应该唤那个小肉包"弟弟",而他会叫我"姐姐"我和弟弟是一家人,作为姐姐要照顾、保护、谦让弟弟。我撅撅嘴,跑开了,心中仍是对他不喜。虽说如此,可我与他之间也是很少有摩擦的。也是,那么小一个呢,连话都不会说,我自然不会跟他太过于计较。

  突然有一天,他会说话了——

  小肉包会说话后,是一发不可收拾,见人就喊,让爸爸欣喜万分。再大些会说句子,那些像是抹了蜜的话让妈妈眉开眼笑。嫉妒万分的我借助身高优势俯视他,他却毫无察觉,反倒抬起头对我灿烂一笑,露出一口小白牙。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他的脸上,散出一片耀眼的光芒。那一刻,我仿佛是看见了坠落人间纯洁无瑕的天使。我不自觉地揉了揉他的脸,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什么触动。我逐渐接受了这个弟弟,也开始像个真正的姐姐,整天带着他到处疯玩。

  那正是三伏天,外面的太阳毒辣不已。我实在是不愿意出去遭罪,便带着他在家中到处疯跑。我们一前一后开心的笑着,跑着,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节。我与他开心的嬉戏,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声尖叫。妈妈也并不阻止我们,只是静静的倚在门边微笑,目光柔柔软软的伴着太阳光撒了我们一身。(fsir)这一派景象,简直美好得像个童话。小孩子是不知累的,我与他跑入这个房间闹一会,又跑进那个房间无缘无故的大笑。也许是我太兴奋了,我的手随意一挥,就这么打倒了书柜。我一下子停住了脚步,也顾不上手的疼痛,看着书柜回的`摇摇晃晃,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最后,一只瓷花瓶从柜顶径直落了下,发出清脆的一声,便摔成了几大瓣。我脸色一下变得苍白不已,盯着那碎片手足无措。

  妈妈闻声而,看到此景,怒不可遏的问道:"玩疯了吧!谁打碎的?"我把头深深的低下去,准备承认。可就在我的话语呼之欲出的时候,弟弟替我背下了黑锅。妈妈双手叉腰,眉毛皱成了一个"川"字。可他仍是用平日中的甜言蜜语,让妈妈消了火。

  妈妈走出房间,他也随之转过头。我的心脏有一瞬的紧缩。害怕从他脸上看见对我的埋怨。可我随即便放了心——他的眼中依然天真一片。他用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握住了我的手,从指尖传的温度让我有些愣神。他说:"姐姐,别担心,有我。"这句话犹如投入池塘中的小石子,在我心中溅起一圈圈涟漪。我的弟弟啊,与我血脉相连的弟弟啊,用他还稚嫩的肩膀默默替我挡下了本该属于我的责罚。

  时光变迁,现在他已经九岁了呢。他开始变高,开始会数学,开始会写字。我看着他一点一点的成长,心中有欣喜,有欣慰。什么时候,也换我保护你吧。

  "姐姐,吃不吃糖?"稚嫩的声音将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弟弟摊开了肉嘟嘟的手掌,里面是几颗水果糖。"嗯,吃。"我拿了一颗吃下,又拿了一颗塞进他的嘴里。我揉了揉他的头,我知道以后的岁月我将陪他走过。

  评语:取材于生活,语言朴实,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事叙述得生动具体,波澜起伏,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结尾处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耐人寻味,首尾连贯,一气呵成,不失为一篇佳作,相信弟弟的未定会有姐姐的一路相伴。

  《弟子规》读后感 6

  我很欣喜的通过尚学路上图书室这个平台,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记得有一次,妈妈在染头,不小心染膏进眼睛里了,喊我帮忙。我却只顾玩电脑,很久才慢吞吞地应答。害得妈妈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点滴。现在想起来,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要知道,妈妈头上那一丝丝银发是因我而生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我都会惦记给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从不一个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也一直以我为荣。在和表弟相处的时候,我还学会了宽容别人,学会了体谅父母。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的宝贵时光。我们所知道的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在课桌上刻的“早”字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中。地球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经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要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所以我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也不声不响的。自从我知道了这句话后,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还有一件事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和我一起学琴的邻居家的姐姐一开始对弹琴十分喜爱,而且她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一个曲子几天就能练完,有些曲子都不用老师指导,她就能自学弹下来,琴班老师非常喜欢她。可是在她妈妈给她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电子琴之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没有往日那股学琴热情了,再后来她就干脆放弃了,无论老师家长怎样规劝,就是打动不了她的心思,老师也为她感到惋惜。我想:我一定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决不轻易放弃!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我有一个姐姐,她吃饭十分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倒是天天小零食离不开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乐鸡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红柿。从来没见她吃过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发烧天天伴她左右,身体也十分虚弱。虽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岁,但是每当我们两个人走在街上,大家都认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为我个子比她高,身体比她结实。我一定要把《弟子规》这本书推荐给姐姐看,让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长。

  我们班同学趁中午吃午饭时,总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结伴去买零食吃。尤其张悦同学特别喜欢吃油炸串,天天买炸串吃,常常吃得肚子溜溜圆,直打嗝。那天中午,我们又在有说有笑地吃饭。突然,只见张悦脸色苍白,眉头紧锁,捂着肚子,还不时发出呻吟声。同学们见状,赶紧问她怎么了。她结结巴巴地说:“我——我肚子疼,哎呦哎呦。”幸亏老师及时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她得的是急性胃肠炎,主要就是因为吃东西没有节制,胃受不了,才得了这种病。为此张悦同学休息了半个多月,耽误了很多课程。我们同学个个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暴饮暴食了。

  对照《弟子规》,我每读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它朝夕相处,我就会成为一个既懂事又快乐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7

  利用周末读了一下《弟子规》,虽然只有 080个字,但却让我获益匪浅。这本书作为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利用古代大家们的思想光辉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与成长,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百善孝为先,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有时候,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啰嗦了几句话,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为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迟早有一天我们要长大,因为现实社会必须要学会独立,这样你才能立足于社会,不会被淘汰。要时刻铭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长辈,在日常生活中,给父母多分担一些,让他们在辛苦的同时,更多一份欣慰。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每个人生活交际圈内,除了父母,就是朋友同学。但是,年少时期的我们,只知道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哥们义气,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允许我们这么做,而且我们也不能这么做,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当他发现你做错事时,他会即时阻住你,在与好朋友相处时,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如果你想别人尊重你,帮助你,那你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将心比心。当朋友身处困境的时候,你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帮助好朋友走出困境。在与朋友同学相处中,凡事不要太斤斤计较,这样会让彼此产生隔阂,失去知心的朋友。好好珍惜眼前青涩宝贵的`友情。

  常有"做事先做人".人与人相处讲究一个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焉。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这样你才会有更多伙伴朋友。现实社会中,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环境下,避免不了不了说一些无谓的谎言,但是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避免犯错误。我们已经步入社会,很快就会明白一诺千金的真正含义,当你在事业上需要与别人合作时,别人首先关心的是你的诚信度。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连最根本的诚信都没有,那你只能是失败的一个人。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很深。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我的短处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读后感 8

  读了《弟子规》,作为初为教师的我们,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说话做事要小心仔细,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学习之余,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来人们往往就忽视了其中的道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觉得父母爱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委屈。“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而我有时却不能如他们所愿,让他们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议,我不但不听,还会觉得烦,有时甚至故意做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所以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家庭、事业和身体的好坏,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同时对于现在的孩子更要让他们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明礼诚信。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的强迫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过读书,会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耐心解决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规则,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还让我们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真正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但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极其优美的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回想一下,骄傲自满的的确确给自己招来了许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经文。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总会有限,人无完人,人总有缺点,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醒。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虚怀若谷,就好像多了许多双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就扩得很大,那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学习更是如此,对于班里的学生,特别对于“后进生”,我总是耐心的指导,细心的关怀,即使对于知识点不是太熟悉,我也会一遍一遍的教导,像慈母般的关怀。

  其中《谨》,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纽扣,要整沽,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才会变得很快乐。特别对于现在低年级的同学,更要让他们养成这种关怀他人,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偷偷打“小报告”,而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自律精神。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读后感 9

  这个学期通过参加研究学习活动,我接触到并且开始学习《弟子规》。我和许多人一样,提到《弟子规》都存在一个误解:那是给小孩子学的,我都这么大了,学它何用?但当我开始学习《弟子规》就发现我错了,里面所说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我做到的很少,有一些道理还不太明白,有一些虽然明白了,但是没有落实到生活中。不过我很庆幸我在高二就接触到《弟子规》并认真去学习,它使我能够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能够少留下遗憾。

  首先,提到《弟子规》会让我想起“道德”二字,我总以为自身与人相处时内心最初的反应,便是道德的根本。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从以往的错误认识中醒悟过来,原来道德的根本是孝。更让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很少做到“孝”这个字,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有道德呢!此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弟子规》中“孝”的部分,它让我懂得了以前对父母的诸多不是。《弟子规》中有不少孝敬父母的准则,虽然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但都体现了“孝”这个字,也说明孝顺父母不需要多少财富或多大的名气,就算是一些小小的关怀也能让父母感到开心满足。世上不求回报地对你好的就是父母了,只要给父母一点点关爱他们就心满意足。回想以前我对父母的种种不好的行为,我就感到愧疚。父母辛苦地工作赚钱养育我们,我们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但我们并没有懂事,和父母顶嘴,惹父母生气,让父母伤心。我常常因为父母的一句轻声责骂就非常地不高兴,因此两三天不理睬父母,现在想起真是非常后悔,就因为那么一点小事我就如此对待父母,父母心里肯定也伤心难过。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一点帮助而感激不尽,却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难道父母对我们好我们才对父母好,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就应憎恨父母吗?不是这样的,《弟子规》中有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就是无论父母对我们好不好,我们都应孝顺父母,岂能因父母一时对我们不好而憎恨他们呢?父母对我们好,我们做到孝顺不难。若父母对我们不好,而我们仍不变其心地孝顺父母,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的孝顺和高尚品德。“孝”不仅是对父母的行为,还是对师长,对朋友的的行为。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开始学习与他人如何相处,《弟子规》中有在家、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这些准则无一不体现出先贤所凝聚的大智慧,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它正确地引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落实。书中提到的“欲平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先齐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立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人都能按照《弟子规》中的准则与人相处,怀着一颗无私的心去对人,那么一定会像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作者)说的那样:人人都幸福快乐无忧无虑。

  但是,在如今的世界,真的人人都能做到像书中说的那样吗?若别人做不到我们做到了有用吗?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在做研究性学习中,听傅天佑老师讲解《弟子规》时我才找到答案。傅老师说:“如今能做到的人很少。但是不是别人做不到我们就不做了呢?不是,我们首先要自己做好,才能带动他人。”这几句话令我豁然开朗,也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关键,那就是自己要去做到,去落实。学习《弟子规》若只是把内容背下来却不去做,那只是泛泛而谈,“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因此最重要的是自己去做。书中有句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只有自己用身教才能带动别人,才能弘扬善,激发善。

  《弟子规》中虽然只有一百一十三件件事,但却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落实,而且当你对照自身坏会发现有很多事情是没有做到的。《弟子规》是古代先贤留下的人生智慧,它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生活指导,能够解答我们内心的疑难,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人做事,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03-23

《弟子规》读后感02-12

弟子规读后感08-27

《弟子规》读后感10-01

《弟子规》的读后感02-04

弟子规的读后感02-04

《弟子规》读后感【热门】03-30

《弟子规》读后感【热】03-30

【推荐】《弟子规》读后感03-30

【精】《弟子规》读后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