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一群动荡时代的崛起英雄。 时代是大环境的必然趋势。 善,恶,智,愚,信,疑,明,暗。 但是,真正英雄的境界不是为自己创造舞台,而是为人民创造时代。 其中,我喜欢最好的“桃园”这个好故事。 上面写着:刘蓓,张飞和关羽,偶然在一家茶馆见面,三个人在各个方面都相处融洽,在桃园成了兄弟,一起参军。
故事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早已是家喻户晓;那些闪烁着艺术光辉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和狡诈多疑的曹操等也是人尽皆知。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关羽这个人物,他重情重义,忠肝义胆,英勇无比,在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还依旧和手下将领喝酒吃肉,谈笑自如,由此可见,关羽的气度是多么豪迈!可无奈“骄兵必败”,在关羽攻打樊城时,陆逊只不过用了一个计谋、一封信,就把一代名将骗得晕头转向,最后步步紧逼、咄咄逼人,关羽的性命竟落在孙权的手上!我为关羽而感到惋惜,惋惜他一生锐不可当,却败在自己的虚荣心下。同时,我也从关羽的失败上悟出了一个道理:谦受益,满招损。我要把这句话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有人问:你觉得哪一部分让你感触深刻?我会回答:当然是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一气周瑜讲的'是诸葛亮如何夺荆州和南郡。他先让周瑜去打,周瑜使计让敌人出城,准备改天再把两座城攻下。可诸葛亮却趁没人时,攻下了两座城,把周瑜气得箭伤冒血。
随后诸葛亮又帮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这件事差点没把周瑜气死!
最后一气是诸葛亮不光破了周瑜的计谋,还寄去了一张连劝告带挖苦的信。这封信气得周瑜头昏目眩,又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所以长叹不已。最终周瑜哀叹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合上了眼睛,一命呜呼了。
读到这里,我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睿智以及他宽广的胸怀。她不仅把周瑜耍得团团转,还能趁机拿下两座城……他的智慧让我十分敬佩。同时他在周瑜死后给周瑜吊丧,还为周瑜题诗,陈述了对周瑜至死的伤心之情。这让我觉得诸葛亮的心胸宽广,毕竟他们还是一对敌人啊!
除了诸葛亮,我觉得周瑜死的活该。如果一个人的心胸太狭隘,一定会像周瑜一样被活活气死;如果一个人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广,这样的人才算聪明。
请大家做个聪明的人,心胸宽广的人吧!这样世间会充满和谐,没有嫉妒。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既有精致细腻的细节描写,也有简练概括的轮廓勾勒。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以至于我是常常看的废寝忘食。这样一本《三国演义》,会是我终身受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有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诸葛亮。提到诸葛亮,你一定会想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这样的词。但是,诸葛亮的一次次成功,真的是因为他神吗?
诸葛亮有两次成功的借。
第一次是“草船借箭”。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于是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来害他。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还立下军令状。他找到鲁肃,请他准备20条船,船上插满稻草人,蒙上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要有20个军士擂鼓呐喊。他的计划不能让都督知道,不然就全完了!鲁肃答应了。第一天,第二天,没有动静。第三天凌晨,诸葛亮叫上鲁肃去取箭。到了江上,雾很大,隔着几米看不见人。诸葛亮逆水行舟,到了曹操的'水寨。诸葛亮让军士们擂鼓呐喊。曹操看不清虚实,于是让将士们射箭。射到天明,雾渐渐散去,诸葛亮让军士们一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又吩咐调转船头,顺水行舟,很快就驶远了,曹军再追也来不及了。回到岸边,军士们一数,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周瑜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矣。”
第二次是“孔明借东风”。周瑜因为发愁曹军实力太强,所以病倒在床上,无数的名医都治不好。诸葛亮来了,他对周瑜说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说自己可以借来东风。周瑜一听,病马上好了。诸葛亮让周瑜为自己准备一个台子,插上旗子,台子周围要站着士兵,眼睛都看着旗子。准备好了,诸葛亮登上台子开始做法。做了三天法,东风骤起!
这就是诸葛亮两次成功的借。仔细想想,诸葛亮的成功其实是靠着三识:识天文、识地利、识人心。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必有大雾,借东风也是他预料那夜必有东风,这是识天文;知道什么时候改顺水,怎样顺水,这是识地利;知道周瑜心胸狭窄,一定会加害他,东南风起之时,就是他逃回之日,鲁肃忠厚老实,以大局为重,一定会帮他完成任务;曹操疑心重,决不敢派船出战,这是识人心。把“识天文”、“识地利”、“识人心”,总结来说就是一点:知识全面而准确。所以诸葛亮的“神”,其实就是因为他有广博而雄厚的知识。
诸葛亮在帮刘备平西川、定益州、安西羌、六出祁山的征战中奇计倍出,都是知识雄厚、灵活运用的成果。制作木牛流马,发明连发强弩,真是识多而活用。看来诸葛亮深居茅庐中,却在刻苦攻读高端科技。
在生活中,一些科学发明,如高铁、飞机、航天飞船等都离不开全面广泛的知识。如果只有单一的知识,是无法做出更好的东西的;而当知识全面了,才有能力创造出更先进、更便捷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向着能力的全面性努力,学习中也要向着知识的全面性努力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不读三国,怎知英雄?都说“男孩看三国,可添英雄气”三年级时,妈妈给我买来《三果演义》。打开扉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读起来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让少年的我沉醉其中,向往着那英雄纵横,逐鹿天下的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的,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成功塑造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如此鲜活的形象,有“宁将我负天下人,休将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曹操;爱民如子。以贤德服人的刘备;手执青龙偃月刀的'义士关习;勇猛耿直的张飞;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这群英雄豪杰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忠肝义胆、一身正气的关羽关云长。
骁勇善战·猛土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这首诗写的就是骁勇善战的关羽。关羽温酒斩华雄,董卓的手下华雄打败了许多大将,正在营前挑战,关羽亲自请战,说如果斩下华雄的脑袋,就砍下他自己的头。曹操听了,很佩服关羽的勇气,于是亲自为关羽倒酒,但关羽却说:“没事,斩了华雄,再喝酒也不迟!”然后,关羽提刀上马就冲出去,只用了一个回合就斩了华雄,回来时,酒还温着呢!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勇者,才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坚毅无畏·勇士
关羽刮骨疗毒,关羽率兵攻击樊城,冷不防被毒箭射中,他忍痛拔出毒箭,但毒深入肌肉,很快肿了起来,手下寻来神医华佗,心里很高兴,问这毒能否治,华佗微微一笑:“我自有方法,就怕你不敢!”关羽毫不犹豫要一试!华佗用刀把关羽的伤口划开,把骨头上的毒一点一点地刮去,众人不敢直视,但关羽却在饮酒,下棋,谈笑风声!
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要像关羽这样坚毅无畏的精神,做个关羽那样的勇士,积极面对学习的困难和生活的磨炼!
忠肝义胆·壮士
关羽在“桃园三结义”后对刘备忠心耿耿,在投靠刘后恪守信义,因保护嫂嫂被曹操捕获,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是赤兔马美人温酒,这样的招待也不为所动,最后千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复归刘备。
忠、义、仁、信、勇,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是忠于师长、梦想;勇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敢于见义勇为;气是做人要有骨气,仁是爱家人,爱生活,信是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读了三国,方知天座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围归晋,历史如梦。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辈当努力,谁与争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书是一盏明灯,指引给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一叶扁舟,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书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那扇智慧的大门;书是一杯浓茶,让我们回味无穷。在闲暇时光,抱着对读书的一份热爱,我读起了《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这首对英雄们的赞歌,我走进了“三国”。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二字,着重描写战争。在这本书中,不论是以德服人的刘备,还是义薄云天的关羽,亦或是奸诈的曹操,其人物都十分生动形象。
我敬佩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他手持一把羽扇,谈笑间即可使樯橹灰飞烟灭。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又骂死司徒王朗;他有勇有谋,因为马谡失掉了街亭,司马懿趁虚而入,转眼间即兵临城下,他用一招“空城计”就让司马懿退了兵。他忠心耿耿,为了实现旧主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扶持着刘禅,直到病死五丈原。
我敬佩关羽,因为他的义薄云天。当刘备的妻子被曹操所俘获时,他为了救她们,甘愿被曹操所俘虏。但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后来,他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出逃,并将嫂嫂们安全地送了回来。另外,他为了报答曹操的不杀之恩,虽立下军令状,仍放走了曹操,如果说诸葛亮是“智绝”,那关羽就不愧为“义绝”。
曹操,真是一代奸雄。在他小时候,他特别讨厌自己的叔父,于是在叔父面前装中风。当叔父告知曹操的父亲后,曹操又对父亲说自己没事,还说因为叔父不喜欢自己,所以说他得了病。从此以后,曹操的父亲便疏远了曹操的叔父。曹操从小就如此,真不愧为“奸绝”。但曹操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他胆大心细,勇敢机智。这表现在他敢于刺杀董卓,并且在失败后能巧妙地化解尴尬场面,并且能够全身而退。
这本书中,每个人的性格形象都十分的突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性格如三国人物的人:有像诸葛亮一般聪慧的人;有像刘备一般重情重义的人;有像关羽一样忠心耿耿的`人,也有像周瑜一样小肚鸡肠的人。我们应该多多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立足。
《三国演义》是三个地方政权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而奋斗的故事,虽然后来各国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司马懿家族后来居上,但他们奋斗的过程鼓舞着我们前进。在我们今后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且为之不断坚持,不断奋斗,去争取成功。正所谓“男儿不展凌云志,枉负今生八尺躯。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假期与儿子亲子共读的时候再一次阅读了《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说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
这部小说具有较强的史学性,是明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内容而撰写的历史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火连年,百姓苦不堪言的历史故事。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在《三国志》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传记,《三国志》里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都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如同饮水平淡无味。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吃火锅一样火热,酣畅淋漓,使这些枯燥的历史鲜活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小说部具有较强哲学性,比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败走华容道”这些故事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为人之道。
著名的“出师表”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贤相。且不说他运筹帷幄,身处茅庐却能知晓天下大事;且不说他战群儒,激将周瑜,让东吴成为自己的联盟;且不说他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且不说在他的带领下,蜀军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单说他的忠心,就足以让一代代读者叹服!而三顾茅庐的另一位主人公——刘备,之所以能屈驾枉尊,向一个“山野村夫”讨教治国之道,都在于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以天下人的幸福为已任。这样的人,善于识人,善于用人,他不成功谁成功?这些都体现出处世哲学
这部小说有着极强的文学性,比如描写战争,善于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几笔带过,而把战争的场景留给读者去想象。就说温酒斩华雄,罗贯中把关羽和华雄厮杀的场面省略不写,而关羽上阵前刘备等人温了酒,等关羽取下华雄的头,酒还是温的。这是用侧面手法烘托关羽武功高强,众人难敌的.华雄,远不是关羽的对手,而关羽斩华雄不消片刻,可见关羽武功已是登峰造极。
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善于用人物的外貌、心理、言语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经过罗贯中的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熠熠生辉,多少年来,他们在中国老百姓之间,妇孺皆知,再一次感谢这位伟大的作家!再一次向经典致敬!
总之,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享受了文学之美。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在亲子共读的时光里缩短了与孩子的年龄差距,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奠定了孩子的文学基础,增强了自身的文学修养,读书有诸多益处,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十分的精彩,比如:王允用义女貂禅献了“美人计”,使吕布杀死了义父董卓。诸葛亮用自我的智慧分别使用了“借东风”和“草船借箭”以及各种谋略把周逾活活的给气死了。还有《三英战吕布》以及《周逾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是一些十分经典的章节,可是,我最喜欢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下头就让我给大家讲解这一章节的主要资料以及我读完这一章节后的深刻感受吧!
这一章节的主要资料是:孙权的部队大战华雄之后,败落而归,但孙权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又派了许多人马,去打华雄,但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正在孙权万分火急的时候,关羽突然站出来请求前往,孙权因关羽官小而拒绝了关羽,但因曹操力荐而又正缺少人马,所以答应了。曹操让关羽喝杯热酒再走,关羽把酒放在桌上就去了。回来后,关羽拎着华雄首级走了进来,孙权一摸,酒还是热的,十分佩服关羽,所以,这一章节便成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典故。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里的《关于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之后,我对关羽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觉得关羽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勇敢的人,孙权手下所有的勇士都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而关羽这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但他明白自我有杀掉华雄的本事,所以,他并没有因为怕别人嘲笑自我官小而不敢站出来,而是勇敢的站了出来,向孙权请求前往,关羽的这种不怕别人嘲笑,敢于承认自我的本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孙权这事就做的不对了,他因为关于的官职小而不想让关羽前往,那岂不是用关羽的官职辱没了关羽的本事了么难道官职小的人就必须没有本事么要让孙权明白并永远记住一个道理:官职小的人并不代表是没有本事的'人。
温酒斩华雄读后感(三):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十分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可是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在上一篇读书笔记里面,我是通过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当中的“义”的眼光和观点看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而这次我有感而发的书籍,是集“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统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说《水浒传》是一道菜,那它则是一大锅火辣的火锅――虽然只有一个“义”这一个味道,却也是浓墨重彩,让人欲罢不能,大呼过瘾。而《三国演义》,则更像是一桌子的盛宴,五常俱在,五味齐全。对了!这本书就是四大名著中的另一部宏篇巨作――《三国演义》。
说到《三国演义》,还是要从他的故事背景开始说起。东汉末年,昏君无能,宦官当道,逆行倒施,天怒人怨。正所谓是“时代造就豪杰”,和水浒传一样,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只不过这次,是连东汉王朝也一起反了。而本篇故事,正是讲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一统,司马立晋这段时间中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所共同绘制的演绎的.一篇可歌可泣的宏篇长卷。
前面说到,《三国演义》是集君子五常精神的大成之作,那么它到底“大集”在哪儿呢?
首先,是仁。整篇《三国演义》,都弥漫着“褒刘贬曹”的味道。这个“刘”当然就是刘备。而所褒奖的,就是刘备的仁义的王者之道。他爱民如子,恐治下民众受曹操屠戮,携民逃亡;爱惜将领,甚至一怒摔子。这,就是一个仁者的风范。论兵数战力,蜀国不及曹魏;论粮草后勤,蜀国不及东吴。可就是因为刘备的仁,才使得蜀国具有其他二国所不及的一个优点,就是人才。正所谓仁者,天下向也。
再者,是义。关羽,不失为其中的佼佼者。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是:关羽被曹操所俘虏,但曹操对关羽礼贤下士。他看关羽身上的粗布绿袍已旧,故让人缝制锦缎翠袍一件,并让人给关羽送去。关羽却言“旧恩不忘”,把刘备送给他的粗布绿袍穿在里面,贴身而着。从这些小事,我们也能看出,什么是义。
还有,礼。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以礼相待。张飞嚷着要将“诸葛小儿”“捆绑来见”,刘备阻止了他,并以礼数征服了诸葛亮的心,使得卧龙出山,帮刘备达成三分天下之宏图帝业。这就是待人以礼的魅力吧!
第四,智。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诸葛亮:诸葛之智近乎妖。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华容道设伏,七擒孟获。乃至到死,还设计了一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妙计。还有在整个故事中的各个谋士,不管是连环计的凤雏庞统,还是毒计满腹的贾诩,又或者是曹
操败走赤壁而大哭曰“奉孝在世不至于此”的郭嘉,都是智的代表,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智谋。
最后,便是信了。最讲信用的,还是要提到关羽。关羽被曹操俘虏之后,提出几条苛刻要求,其中有一条:一旦得知哥哥下落,便要领两位嫂嫂投奔大哥而去――这是兄弟的信义。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投哥哥而去, 曹操也讲了信用,放他而走。待到日后,关羽在华容道念曹操之恩,放其一命,这些不都是古人间的信之美么?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五常俱在。这就是中华传统的美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是一种智慧。
——题记
寒假里,我又一次捧起了从三年级就开始阅读的《三国演义》。这一次阅读,我不仅领略了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通过与书中英雄的对话,学会了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没有主人公,只有强者。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有的诸侯心胸狭窄,只计较一时得失,却终失天下;有的封建守旧,一心只想匡扶汉王朝,却败于汉室的不为;而有的重用贤能之士,心系百姓疾苦,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群雄,我最崇拜的,当属曹操。下邳城中,曹操降了关羽,并接受了关羽受降的条件。许多谋士劝曹操杀了关羽,以绝后患,曹操却爱惜关羽的才华和义气,不但不杀关羽,反而送战袍,送赤兔马,意图感化他。后来见关羽去意已决,干脆送他平安离开曹营。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一个仁义、惜才的曹操。也正因为如此,在他败逃华容道时,幸得关羽放行,才得以保全性命。看到这,我不禁为曹操的深谋远略叫好。我崇拜曹操,不仅在于他兼有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诸葛亮的谋,还在于他有处变不惊,审时度势的大智慧。
曹操戎马一生,几次经历生死,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董卓欺君弄权,嚣张跋扈,满朝文武大臣都非常痛恨,却又想不出对策。曹操向司徒王允大人请命,借取王大人的七星宝刀,去相府刺杀董卓。无奈事情败露,正在曹操陷入险境之时,他急中生智,双手奉刀,顺势跪下,说:“恩相赐我好马,我无以报答,有一把祖传的七星宝刀,想献给恩相,肯望恩相收下。”这一跪,不仅打消了董卓的疑虑,还使曹操得到了好马,及时逃脱。潼关之战,曹操被马超率领的西凉军队追杀,在慌乱逃跑途中,曹操时而脱下红袍,时而割断长须,时而用旗角围住下巴,时而绕着大树转圈,最终成功地摆脱了敌军的追捕。好一个处变不惊,这不仅在关键时候能救曹操的命,也是成就他日后成为一方霸主的法宝。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会经历战乱时的命悬一线,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曹操处变不惊的智慧,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记得一二年级乒乓球比赛时,一遇到强大的对手,我立刻慌了神,平时训练的'技能一点儿也发挥不出来。自从“认识”了曹操,不管再遇到多么厉害的对手,我都会想,假如是曹操,他会怎么做?那一刻,真的像曹操附体,我会沉着冷静地处理每一个球,切球、削球、拉球,不一定每次都会赢,但一定会判断准确,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厉害了,我的三国!厉害了,我的曹操!
如果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回到三国时期,我愿化作江面上的浓雾,助诸葛亮草船借箭;我愿成为一匹骏马,陪赵云驰骋沙场;我愿化作一腔热血,在关羽胸中流淌;我更愿意成为曹操的一个脑细胞,去了解这位“盛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心中所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文学著作。而我最钟爱的一本文学作品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而编写的七十三需的三国故事。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振奋人心。起初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关羽关云长,相信大家对此人并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将之首,义绝关羽。书中有关他的故事情节描绘的也是有声有色,就拿温酒斩华雄来说。十八路诸侯无一人敢战华雄,这时关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战,曹操为其壮酒送行,关于说:“回来再喝也不迟!”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头进了帐。一摸酒壶还是温热的,曹操大赞关羽的武艺高强。
还有一件家喻户晓的事件,那就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兄长还在人世,义无反顾地带着嫂夫人离曹。一路上遇到曹军将领的百般阻挠,然而关羽越 战越勇杀将了过去。最后曹操下令让关羽与其兄相聚,这才免了伤亡与其兄弟相会。从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关羽义绝冲天。然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关羽变得自傲自大以至于失了荆州,身首异处,一代武圣如此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位传奇人物的出场让我逐渐的喜爱上了他,他就是诸葛亮。刘备三兄弟三次恭请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被其诚意所打动,从此为刘氏江山奔走效劳。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实在太多了,咱们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说起,那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相关情节。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 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 ,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 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 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从此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建立功不可没。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后又出师北伐,对内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汉出现了兴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诸葛亮的离世使蜀国元气大伤,蜀主无能,使蜀国走上了下坡路。
《三国演义》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当时军阀混战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也是我钟爱《三国演义》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中国人,可以说基本都对这句古诗词耳熟能详了。这句词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的开篇词。这句诗词充分体现了三国那场精彩而又激烈的历史大戏中众多出场英雄们的最终归宿,被淹没在了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人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有人成为了笑柄,也有人寂寂无名。但最终都敌不过时光的飞逝,逐渐被人忘却。
三国中,我很佩服一位英雄,或许他称不上什么英雄,他没有什么耀眼的战绩,甚至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像郭嘉一样精于算计,也没有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也没有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他就是荀彧,曹操尊称荀令君。没有荀彧,曹操恐怕早在攻打徐州时,被吕布偷袭丢失根据地而败亡了。荀彧作为一个文臣,在吕布偷袭陈留后,面对吕布大军压境,城内军心不稳,内奸四处活动,他没有丝毫慌张,稳军心,除内奸,与吕布周旋。坚持到曹操大军的回援,保住了曹操最后的根据地。
在汉献帝逃到洛阳,向各大诸侯发出求救令后,各大诸侯无动于衷,曹操这边群臣也是极力反对,是他荀彧第一个站出来,提议前去迎接天子。然而他真是为了挟天子令诸侯才站出来支持的吗?从后来他反对曹操称王,宁死也不愿支持曹操来看,荀彧此时站出来不是为了曹操,不是为了扩大地盘,而是作为一名汉臣,看到大汉天子遭人追赶,四处躲藏,于心不忍。由此可看,荀彧与曹操其他手下的不同,其他人眼中只有主公曹操。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其父为汉臣,而他也早早入朝为官。董卓篡权,天下大乱,荀彧便弃官回乡,同时四处寻找能够平定乱党之人,最终选择了曹操。他的初衷并不是升官发财,谋取功名,而是心系天下,还天下人民一个太平日子。所以在他心中,没有主公,只有这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大汉了,而他就是那个企图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大汉王朝重新拼接起来的'人,他知道自己无带兵打仗之能,只好选中曹操,依靠他来维持并拯救汉朝。
然而,汉朝气数已尽,哪怕那位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想的也只是君临天下。在曹操要称王的那一刻,荀彧他内心是多么的心痛,他知道汉朝已无力拯救,他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内心的初衷,极力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此刻曹操,他是多么希望荀彧亦臣亦友的人能够支持自己,只要荀彧能够支持他,荀彧要什么他都会给。然而,文人的风骨告诉荀彧,我宁死也是汉臣,最终选择自尽而亡。
在今天,这个花花绿绿的中国,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初衷,敢说一句无愧于心呢。而荀彧他做到了,他敢说。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三国演义》人物纷繁,战役不断,引人入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更是家喻户晓,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七擒孟获。
建新三年孟获率数十万军队侵略蜀军。诸葛亮亲率五十五万大军迎敌,将敌方主帅七擒七纵,让对方主帅输得心服口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擒了王,却不杀王,反而将他放了,岂非徒耗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孟获很得当地人心,因此,收服孟获也就相当于收服了那块地的民心。文中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也就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说:“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服堪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而且,孟获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他雄踞边境,更是因为如果南方不安定,以后怎么北伐谋取天下。
可是,在地形胜于蜀军,军队总人数不少于蜀军,军队战斗力不亚于蜀军的情况下,孟获为何又屡屡兵败,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之中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几点原因:
一轻敌自负。在书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记载:“人每说诸葛亮善能用兵;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还未开始正式交锋,便如此轻敌,诸葛亮名声远扬,如此布阵,孟获也不思考是否有诈,而是直截了当做出了错误判断。此时孟获在寨中,终日饮酒取乐,不理军务,谓众酋长曰:“吾若与诸葛亮对敌,必中奸计。今靠此泸水之险,深沟高垒以待之……”刚刚被诸葛亮放出来,就放此豪言,而让他自信的理由仅仅是一条河流。不仅如此,孟获在被活捉时总是会说一些类似:“此非汝之能也……”,又或是:“此乃弟贪口腹之故……”等等话语,来表明他的被俘只是运气不佳,如此轻敌,怎能不败?
二无识人之才,乏精细之谋。在第三次与诸葛亮的较量中,他试图派弟弟孟优诈降,以达到里应外合的效果,打败诸葛亮。但是,这计谋实在是乏善可陈。一直顽强的孟获突然投降,诸葛亮根本不会相信,况且还不是本人亲自来,而是派弟弟来。光是这诚意就令人怀疑。不仅如此,孟优还是一个贪吃的人,被诸葛亮灌得大醉,别说里应外合了,就连睁开眼都是件难事。最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诸葛亮活捉。
三冒失挺进,不吸取教训。在第一次,第六次,第七次的较量中,都被诸葛亮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尤其是第七次,依靠着藤甲军,让蜀军难以抵抗。虽不是胜券在握,但也有不少的`优势,却还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让藤甲军冲入了峡谷,使藤甲军全军覆没。
四丧失信心,部下骚动。在不断的失败中,孟获的部下渐渐地对胜利不抱有希望,反而被诸葛亮的睿智、包容和自信所折服,认为孟获必输无疑,连自己也人头不保。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孟获拱手交给了诸葛亮。
也许,诸葛亮正是看透了孟获的这些缺点,才使得他如此自信,将孟获七擒七纵。
从诸葛亮身上,我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从孟获身上,我学到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说到书,大家会想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名言警句。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帮我解决了许多难题呢!下面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书的收获吧。
平时经常听爸爸妈妈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我总是没有时间好好看看这本书,因此感到很遗憾,终于等到了假期,我拿出爸爸的《三国演义》翻看起来,阅读了许多章节以后,果然,真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好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回《空城计》。这一回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遇事不慌、机智勇敢的特点。
话说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非常乐观。可麻烦事来了:司马懿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这边逼近!因整个城里只剩下了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对方却拥有十五万兵力,所有人都吓得脸色惨白,大吃一惊,但诸葛亮却稳如泰山,并且下令:“第一,收起所有军旗;第二,所有站岗的士兵都回到营里,大家都不要出声,凡有大声讲话者,一律斩首;第三,四面的城门都打开,每个城门前留二十个军士装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清扫街道。魏军一到,大家都不要惊慌,我自有防御敌人的好办法。”大家虽然听得有点摸不到头脑,但都相信诸葛丞相的能力。等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诸葛亮披上鹤氅,带好纶巾,走上城楼,凭栏而坐。又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他神情自若抚起琴来。
司马懿大军赶到,一看敞开的城门、扫地的`百姓、先是大吃了一惊,再看见城楼上自得其乐的诸葛亮,又吃了一惊。心想:诸葛亮能这样悠闲,肯定早有防备,我一攻打必定会输得很惨。想到这里,司马懿还是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危为安。
你看,诸葛亮多聪明呀!他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能随机应变,我们也应该向诸葛亮学习,遇到危险、困难要静下来想办法,不能慌张,勇敢的面对,做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我不由的想起,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习惯性的摸口袋拿钥匙,突然发现钥匙不见了,家里又没有人,我也没有电话,急得我团团转。但是我知道只是着急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站在门口四处张望,想着办法。突然看到了前面不远处的小区超市,对了!我可以去小区超市里,让里面的阿姨帮我给妈妈打个电话,我自己就暂时在那里等妈妈回来。主意拿定,我抬腿就向小区超市走去……后来这件事还受到了妈妈的夸奖,说我没白读课外书,能动脑子解决问题了。
呵,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还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聪智,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我仿佛进入了另种境界。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这些我就不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是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 因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连少数民族都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个国家中最强大最繁荣的大国,是曹操为魏国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的,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大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面。虽然“是非成败转头空”,但掩卷沉思,透过这厚重的历史,我们还是看到了古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历史沉浮,正应了那句话: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曹操同时代的人物评论家许劭称其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或许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误读。终其一生,曹操未取代汉室称王,始终以丞相自称,对被骂作汉贼不以为然。正如曹操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若没有曹操,当时的北方仍将处于战乱之中。相反,他“治世之能臣”的一面却显现无疑。他在《观沧海》一诗中的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示出他政治家的博大胸怀。他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他厚待关羽,任其过五关斩六将二部追究。他相信张绣,迎接许攸,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无遗一,念之断人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袁绍,其人“外宽而内忌”,终致官渡之战一败涂地。曹操对于成败看的也很开,赢了固然可喜,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正是他的心胸成就了他的王霸之业。胸怀宽则举贤任能,胸怀宽则四海归附。真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个人的胸怀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事业,也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周瑜能知道吴蜀唇齿相依,与蜀国并肩作战,相互支持,则三国之势必然长久。然而他嫉贤妒能,气量狭小,“既生亮,何生瑜”,终致一代风流儒将一命呜呼,实为悲哉。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能有多大的`作为,就必须有多大的气量,虚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聚集人气,成就伟业。成就伟业需要需要各种人才,正如小平同志说的,“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放眼当下,我们正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果能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包括外国人才为我为我所用,岂不善哉。“举贤不避亲,用人不避仇”,我们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团结各界优秀人才的良好平台,唯才是用,不因人废言,只要对社会、民族、国家有利,天下英才都可为我所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周旋于个人的利害得失,于国于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我们立身处世,若有宽广的胸怀,就更容易实现我们人生的理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3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3-10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4
三国演义读后感【热门】12-24
【热】《三国演义》读后感01-30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