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零距离》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零距离》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零距离》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零距离》有感1
这本书是由唐彩斌和张影两位老师合著的,介绍英国教育的访英随笔。他们是我国教育部首批中小学教师海外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他们是幸运的,在英国里丁大学教育学院的安排和领导下,利用半年的宝贵时间,深入英格兰中小学进行观察、学习、体验、交流、对比、思考,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阅读这本书,我对英国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中、英两国的教育比较,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英国的教育体制相当复杂,单是学校的分类就种类繁多。包括:公立学校,独立学校,公学,文法学校,选拔性学校,特殊学校,技术学校等。这些名词看着就让人头晕。其中,哈罗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等名气很大,尤其是举世闻名的伊顿公学,培养了19位英国首相,众多英国王子和公主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英国国家的教育口号是“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小班化就是实现这种“重要性”的基本前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英国的班额小,每个班级多的只30个学生,少则只有15人左右。这样,老师才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学生才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英国教育在中学实行“走班制”,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同一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却在不同的班级上数学课,每个学生都有一张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制定的课程表。多么不可思议!
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软实力,所以,英国政府鼓励每个学校都要办出特色,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只要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否认差异的教育是违心的教育,教育的对象决定着“一刀切”的教育标准化是极不科学的。让每一个学校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据自己的特色取得特色发展,这才是对“公平”最好的体现,是良性择校的基础。
在英国的教育督导机制中,督学请专业的充满活力的第三方教育机构招标,以项目的形式承担。我国也应该实施“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监督机制,向社会购买服务。这样,评价的`结果会更有说服力。在英国考试还是很重要的。英国居然有考试公司!负责学生考试的是三家考试机构,都是公司化运作,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不同的是,英国平时的考试,学生的压力没有那么大,老师们也不公布任何一个学生的成绩,一般只告诉最高分数、最低分数、平均分数。这样,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就知道自己的学习水平在班级处于什么地位了。
英国教育部长在SSAT汉语教育年会上的致辞,更让人见识了身为政府官员的胸怀、坦诚与眼界。从他的演讲中,我知道了英国跟我们国家一样,也有倡导精英教育的体制。(中国是第一个发展起有效的精英选拔制度的国家)。不同的是,这个教育部长敢于说实话,敢于批判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的精英教育体制,导致“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的固化。出生即享有特权的儿童和出身贫困的儿童之间的差距在0──5岁这段时间内就拉开了。在上学前,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天资聪颖的孩子就被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天资不够聪明的孩子所超越。”这样的话出自于一个既得利益者──一位部级高官的口中,实在是需要勇气!看了这位部长的这番话,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为他这颗善良的心,为他身居高位,却仍然体恤民情的情怀而敬佩!
从这位教育部长的演讲中,我知道了英国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也在向我国学习。比如: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人,这是英国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他说:“没有知识作为基础,我们所重视的技巧方法是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的,在高水平的阶段尤其如此。”我们国家重视的是知识的传递,缺少的是技巧方法的指导,以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而英国刚好相反。看来,中英两国的教育互补性很强啊!
世界各国经常发生文化冲突,因此而引发的战争也屡见不鲜。其实,不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这些不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民众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为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实事,为民众的幸福而努力,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读《零距离》有感2
听妈妈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就是诗。那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呢?仅仅是两极之间吗?直至我认识了泰戈尔,我才了解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
就是这样一首诗,没有美丽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全诗重复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而是……”,给人一种音乐的美的享受,又有一种冰冷刺骨的悲哀。
全诗的抒发的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的心随着诗的节拍一起跳动。
想一想:比彼此相爱却无法表白更遥远的'是将他们分隔开来,比痛彻心脾的思念更遥远的是将自己的感情掩饰;比把思念埋在心底更遥远的是尚未相遇便注定今生无缘……
读着这一节节诗,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双双蝴蝶被风打散,并肩的双星愈飞愈远,同枝的黄花无法相依,含情的落叶难以归根……!从古至今这样的事还少吗?梁山伯祝英台有情难全,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坎坷中追求……
啊……!
这一个字似乎可以诠释我的内心的全部。每每读罢这首诗,我的心都会被两种不同的感情所充斥:
一种是悲伤,为爱不能完美而悲伤,感慨人生中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另一种则是欣慰,因为,至少还有爱!
或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是飞鸟和鱼儿的距离,因为一个在广阔的天空,一个在深邃的海底。
我不知道是否读一首诗就会有这样矛盾的感受,不过,我越来越喜欢诗爱情诗了,因为她们是最美好的!
读《零距离》有感3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朱德江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学生的自学和问题的提出。而张齐华老师的课注重学生的操作和想象。
张齐华老师呈现的是《圆的认识》。从用圆规画圆开始,让学生画出大小不一的圆,边画边体会到底是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想象,而张老师恰好利用这点,让学生充分想象,进一步认识圆。
比如:呈现同心圆图片,想象它像生活中的什么?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像标靶。”
“像涟漪。”
“像棒棒糖。”
“像黑洞。”
……
学生的思维很开放,想到了很多生活中相像的事物。
再如:呈现内部有线条的圆,问像什么。学生又展开想象:像车轮、像披萨、像抽奖的转盘、像旋转的风车……
我在思考:问什么张老师让学生想象图形的生活原型?
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圆很多,而且通过提问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设计都运用了圆的特点,比如标靶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车轮的车轴为什么在中心等。
接下来的想象活动更是精彩。只给出信息:
1、圆的半径是15厘米。
2、圆的直径是135米。让学生猜想老师带来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再次强调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中线段直径最长。
学生在操作和想象中认识了圆,学生学的轻松又深入,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吸引。吸引人的不只是授课教师的风采,更多的是感叹学生在丰富想象和操作中掌握知识。
读《零距离》有感4
很长一段时间,我断断续续的读了《零距离的美国课堂》。作者王文,原本在江苏南通的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后来在美国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从教过小学、中学、社区学院等不同的学段,亲身实践美国的课堂教学,并注重和中国课堂的对比研究。在《零距离美国课堂》这本书中,王文用朴实而不乏风趣的文笔,通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生动具体地描述了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园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读这本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自由和纪律总是结伴而行。没有纪律,也就无所谓自由。美国学生开朗活泼、自由奔放,但这种自由是有一个框架约束作为前提的,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自觉遵守约束和纪律,学校或课堂才会有和谐井然的氛围,学生们才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学习、嬉戏。
美国教育非常注重秩序、注重纪律。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始终不懈地紧抓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提倡正面鼓励,正面教导,从细微处入手。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首先源于他们认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培养好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一个好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守纪律。
手工课是学生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时空,因此深得同学们的喜欢。但每次活动之后,教室里总是狼藉一片。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美国的低年级的`教师从不在孩子们走后自己收拾教室,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收拾干净了才能走。尽管孩子们年龄还很小,一时半会儿清理不好,但教师也绝不通融,一定要达到教师认为满意的地步,学生才可以离开。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国孩子在课堂学习中,不会一直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教室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尤其是老师给学生读书或者类似学生独立阅读的课堂活动,学生在地板上坐着躺着都行。王文告诉大家,这种情况确实是很普遍的,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也是在纪律的约束之下的。比如,只要是在学校里,除了室外操场外,一定要低声讲话,不允许大声喧哗、奔跑,未经他人同意不能动别人的东西,要学会倾听,不能打断别人的讲话,等等。“你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必须努力干你应该干的事情。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因为那是你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美国教师不会采用粗暴、专横的手段来维持课堂纪律,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们往往将选择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有的学生不合作,不完成作业,老师就会问:“你的选择是要么尽快做完,和大家一起去外面玩,要么是大家去外面玩的时候,你去校长室完成作业。你的选择是什么?”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并告诉他们不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他们必须对此负责,或是享受奖励,或是承担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主人翁的意识、自主独立的意识也就慢慢形成了。
在行为规范和约束方面,我们对孩子放任的程度以及所谓的“宽容度”要比美国学校大很多。很多学校和班集体没有统一的纪律尺度,或者说有一个从来不认真执行的纪律尺度,管理的松紧程度全看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当下的心情。孩子不知道底线在哪里时,总是不断地通过试探,以便找到纪律的界限。但我们的成人们高兴的时候纪律的界限很宽泛,不高兴的时候又很紧促,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结果在尝试中屡屡受挫,导致一个个学生自信心不足。
我们的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愿意在课堂管理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导致了很多没有纪律约束的自由现状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在这方面,我们是真的应该向美国教育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又守纪律,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读《零距离》有感】相关文章:
读《零距离》有感3篇07-02
高中零距离作文02-26
读《窃读记》有感01-16
读窃读记有感07-03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01-02
(经典)读《窃读记》有感12-20
读《窃读记》有感03-02
【合集】读《窃读记》有感08-13
读“边城”有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