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堂》读后感

时间:2023-03-21 16:24: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懂课堂》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1

  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让我们以课堂为场域去诠释课堂,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书中谈到“单元设计”这一章节时,更让使我停下来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停下来仔细阅读、领会作者的思想。他对“单元设计”的定 义以及分类使我有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对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 可以大体分为给予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科学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和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两种。

  “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备课中运用颇多。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2

  沟通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一条不可跨越的河,但是如何跨过这条河,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则是一座桥梁,桥梁搭建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

  日本学者研究,在教师训斥的场合,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反思的情绪,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厌恶。这样的研究告诉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我不喜欢某某老师。我问他为什么,那你那么功课成绩如何,他说他不喜欢这么课,成绩很不好,就是因为不喜欢这位老师,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这时候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擅长与老师沟通,或者直接是不沟通,这样长久以来,学生欠下的债也越来越多,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因为学生性格的问题,教师在沟通上就要因人而异,但是毕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有选择的去沟通,比如说一些有抵触心理的学生和一些成绩在末端的学生,采取鼓励式的沟通。

  当然,沟通的形式实在太多,针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就算成绩不是能够进步,最起码让学生觉得学习生涯中没有缺失教师的那份关注。

《读懂课堂》读后感3

  “反思性实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指在课堂中有“技术性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对技术性实践进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课堂。正如钟启泉先生提到,中国课堂危机并非危言耸听。我们要排除万难,除去课堂转型焦虑,实实在在应对挑战,踏踏实实的做好课堂改革,对改革不断反思总结,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所以如何让自己走向“反思性实践”,首先必须热衷于课堂改革,勇敢面对挑战,不逃避,不退缩!钟启泉先生教我们教师要懂得“学习集体”编制原理,课堂着眼于“小组协作学习”,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积极对话教学。另外课堂“做中学”也是课堂改革一大转型。“探索”是人类的天性。所以我们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势在必行。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教会我们许多课堂技能方法,对我们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在参与课堂改革转型过程,要让自己走向“学的专家”。钟启泉先生说“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学习儿童,学习教材,学习同事,学习社区,从自己的经验中持续地迈出学习的步伐。”呼吁教师学会“学”。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反思总结”。在课堂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变成课题去研究,查阅资料,征询骨干教师意见,课堂实践,再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关笔录。然后便达到了“学”的效果。

  总之,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仅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还是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读懂课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07-13

读懂幸福小学作文09-07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03-14

《父母课堂》读后感07-17

父母课堂读后感07-05

《透视课堂》读后感09-08

父母课堂的读后感02-25

《高效课堂》读后感03-15

高效课堂读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