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1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邹忌和齐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邹忌,我敬佩他的谦逊,佩服他的勇气,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观的亲自去分析评价他自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断和睿智的分析,让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去逆龙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纣王面对进谏却炮烙挖心,周厉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竟以止谤为喜欢,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这么强大的反差,也难怪他们各自的结果不同了。
我希望,现在,在21世纪,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讽谏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2
最近我在《中国成语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邹忌的人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帅,大家都说他帅。可他真正见到徐公时,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远比自己帅很多。然后他把这事告诉齐威王,平时不能只听表扬奉承的话,而听不进批评的话。威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给他提建议,都有赏,于是齐国就慢慢强大起来了。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只喜欢听表扬,而不听批评,就肯定会飘飘然、自以为是,所以得把这两者相互均衡一下,才是最好的。
我曾经读过一篇寓言,说:齐国有一个国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约一百八十斤)。可他手下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这张弓重九石(约五百四十斤)。他的箭术不怎么好,可他手下的大臣为了奉承他,都说他的箭术堪比后羿。所以齐王到死都以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术比后羿都要厉害。
所以,人们不要只听表扬而不听批评。虽然好话好听,但也要有容纳批评的胸怀。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3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4
今天,我又去听了路老师的一节课。路老师这节课上的是文言文。重点是分析文言词语的.的意思,以及朗读课文。
上课之前,路老师先带学生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紧接着是朗读课文,路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进行点评。继而总结出文言文朗读的注意事项:停顿、语速、重音、语气语调等。并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教师给予范读,可谓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具体实例。紧接着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去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读完课文之后,接着是解决文言词语的意思。路老师以课件的形式,将课文展示在大屏幕上,并把要注意的词语标以红色,并给出了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讲完词语后,路老师找学生试着一段一段翻译,并加以纠正,讲解非常细致。并让学生比较妻妾的回答,为后面分析人物做了铺垫。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路老师自己也扮演了一个角色,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5
古代君王大多数是高傲、固执、偏见、独断的,听不进任何人半点的意见,但邹忌能“讽齐王纳谏”这可以说是历史上一则很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故事,值得后人借鉴学习。邹忌之所以能说服齐威王纳谏,关键是他应用的方法得当,事例类比得体,言辞中肯得法。由此感动了齐王,使齐王心服口服,终于采纳了邹忌的见解。所以说,方法是成功之母。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吴国君主孙权赠送给魏国君主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大臣们都没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可这并难不倒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将大象放在一艘船上,刻下水面到船舷的距离,然后放置石头,使水面达到之前的刻度,再称出放置石头的重量,就可以得知大象的重量了。
由此可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一种恰当的方法,方法得当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样是身处于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在吴国军队,他自称可以在三天内得到十万只箭矢,军队里的人都不相信。诸葛亮于是命令人砍树造小木船,割茅草扎稻草人。他挑了一个大雾迷蒙的早晨,让人将千百艘小舟推向湖中心,当时的敌人——魏军以为敌军入侵,就在城墙上弯弓放箭。雾天难以瞄准方向,射出的乱箭不是插在稻草人身上,就是钉在船上。就这样,诸葛亮把小舟收回,不废吹灰之力就从敌人那儿弄来了十万只箭。
由此可见,在战场上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一种恰当且有利的战略方法,方法使用得当了,可谓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我大伯家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堂哥,他从小个性倔强,但又贪玩不爱学习。大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个锦绣前程。趁年轻时多学点知识,多读点书,长大了好为百姓、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农村而奉献才能。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促使大伯心情十分急躁,他曾打、骂、逼、罚,但都没有奏效,堂哥反而背道而驰,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的现象。这使得大伯十分头痛烦恼。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够好呢?是不是要让他真正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呢?在堂哥初一放暑假期间,大伯就带堂哥一同去下田干农活。
当时虽是“三伏”,高温也得下田干活。早上出工,冒着雾气,小飞虫就来叮咬;太阳将下山时,蚊虫也开始活跃起来,堂哥白嫩的`手上和脸上都是一个个小红点,使他痛痒难熬。
就这样,没到一星期,堂哥就连连叫苦,但他在大伯面前不敢出声。此时,大伯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开始婉言开导说:“如果你学业上不求上进,这样繁重劳累的农活与你相伴终身了。你看人家学业有成的,发明了拖拉机,又开创了插秧机,改善了农村劳动的强度,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知识能改变命运啊!”,表哥这才认识到自己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新学期开始,堂哥就调整好了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在接下来初中两年的奋发学习后,他最终考到了重点高中,三年的高中一扫懒散的坏习惯,表哥最后竟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由此可见教育子女也需要一种适当方法,方法得当了,能让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并付诸于行动。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到曹冲称象,再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最后又从大伯激发堂哥认真读书的故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凡事都要冷静思考,要拿出正确且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6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2-0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5-1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5-20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5-18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书笔记07-01
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02-22
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02-05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学反思03-26
八年级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08-25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