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4-10-25 13:48: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集锦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集锦1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教师而言,既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它向我们揭示了日常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间相处问题及学生个体不愿意做作业等令人头疼的现象背后潜藏的真相,并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告诉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相互关心、乐于学习的氛围。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学生才能开心地学习?其次,我们怎样才能满足这些条件?也就是说,怎样建立良好的课堂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秉承的核心观点是:只有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时,他们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只有营造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才能让学生愿意冒险,愿意积极参与学习。

  作为一名班主任,反思我自己的班级日常生活,我希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更加负责,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班级运行机制和方法。为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缺陷需要马上改进: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加评判的观察,恰当地表达感受等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顽劣的孩子。当感觉到我对他们的要求、期望与他们的行为之间有差距的时候,急性子的我难免感到失望甚至泄气。尤其是面对一个带了三年的班级,即使提醒自己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形时,我还是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影响了对孩子的判断。比如对待Y同学,由于他确实喜欢耍小聪明,因此,只要他发生什么事情后,我似乎总是缺少一份信任后的耐心倾听,对他的要求比较强硬和武断。

  营造安全和信任的学习环境,重点关注课堂上的各种关系。作者提到课堂上的四种关系:教师与自身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自己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书中写到:“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经常自查自纠,诚实守信,我们首先要能够自我反思、诚实守信。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我们就要花时间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观点。你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学习者,你觉得现实和远景之间有差距吗?如果我们意识到是如何与学生互动的,我们就会觉察,自己是不是在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并鼓励学生学习的课堂关系。我们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都在传达对他们的看法,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这段话正应对了我前面指出的个人不足之处。

  以后要有这样的意识:凡事静下心来多倾听学生的想法,用心与学生沟通,关注当下,而不先入为主。倾听中,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引起的矛盾、烦恼比比皆是。作为一位以语言表达为主的传道授业者一一教师,沟通方式尤其重要。有幸读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这本心理学书,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启迪和思考。

  沟通无处不在,暴力沟通也随之常伴,有时不经意间我们的语言,会造成别人的误解、反感、生气,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暴力语言,它的杀伤力很大,直接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那非暴力沟通,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是爱的语言。

  寻根求源,马歇尔博士给我们总结了造成暴力沟通的四种情况: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情景,“你怎么这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看你那同学谁谁谁多听话,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呢?”“作业又没完成,罚抄课文”……结果呢?导致一些孩子,不会的题,干脆不做了,拖拉作业的依旧拖拉,甚至都变本加厉了,违反纪律的依旧我行我素。致使我们又气又急又无奈!有时候也常常安慰自己:“这些孩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冷静,冷静,再冷静!?那场景实在是屡见不鲜啊!这样不恰当的沟通也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怎么办呢?马歇尔教授给了我们很理性的解决方案:观察和倾听。既要全面客观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分析原因,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赖。

  孩子的内心比较单纯,非暴力沟通比较容易实现,与家长的沟通,甚至家长与家长的沟通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引起矛盾,不但影响我们的教学常规,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甚至使我们处在掏力不落好的尴尬之中。

  以下这些场景都是我们工作中常见情况,需要我们非暴力沟通。如领导布置的各种学习文件、信息表格,需要家长学习、签字、填报及时完成。还有,订报纸、订校服、订牛奶,原则上领导要求我们不能强制,但又想让每个孩子都完成,这时候我们只有通过智慧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及孩子们完成我们所布置的.任务。

  还有一次,下班回家,正准备休息嘞,打开手机发现家长群里已经炸开了“锅?,两位家长“针尖?对“麦芒?的唇枪舌战,能够想象他们怒拔剑张的样子。原因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一点小摩擦而已。家长护犊心态可以理解,可战火的气焰得立即泼灭呀。这就需要我们去通过观察,耐心的倾听,客观正确的判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一一击破。非暴力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要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用马歇尔教授智慧的沟通方法,来优化我的沟通方式,使沟通更畅通,家校联合,共筑坚固的教育长城,打造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1、描述一个事实;2、说明自己的感受;3、解释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习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对于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杨宇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豺狗语言远离了内心的连结与合作,切断了人们与自己以及他人的连结。眼界狭隘,思维单一,还会让我们把自己所做的错事当成理所当然。也会破坏家人之间和谐有爱的关系。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我们应该多用长颈鹿语言,它会让我们的胸怀远见,彼此坦诚,满足家人的需要。

  读家庭会议这几页让我找到了怎样跟儿子沟通的技巧,因为儿子在很多事情上不愿意跟我讲(之前我跟儿子谈心方式错误的原因)。我打算多准备几个笔记本,写下我们对彼此的需要。

  安全感我自己一直都没有,所以也不知道怎么给儿子,导致他胆子特别小。后来我遇到老公以后从他的身上我慢慢的找到了,他也会教我怎么给孩子安全感。现在我在老公和儿子跟前都像个小女生一样,我会随时跟他们两个撒娇,儿子也会像大人一样保护我。这样做以后儿子的安全感好像比以前多了,还学会了保护我。对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也希望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

  读《非暴力沟通》读了这么长时间关于怎么和孩子相处的书,感觉自己也进步了一些,只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还会对他发脾气,生气最多还是因为:我心里你的`‘应该’,比如出门呀你所有的事情应该是准备好的,放学回来不用我说你应该是主动去写作业的,晚上睡觉你应该是我们规定的时间就要睡觉的。我们规定的几点写完作业你就该写完的等等,孩子只要没有做到,我就非常生气,还很痛苦,总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还没有自觉性。我的定力还不够,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

  如果孩子们相信他们的的需要对你很重要,也会更加放松,更少的出现习性反应。他们无需摆出防御姿态,提防父母用高压手段胁迫自己做事。随着这种信任的建立,你将会体验到一种奇妙的惊喜:你的孩子将会乐意跟你合作,满足你的需要。找到在一起和谐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的家是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地方。如果你深深地渴望连结与和谐,那么你就正在带来这一切。在这个家里我们每个人都能试图理解其他人行动背后好的理由,在这里,你和孩子都深信,你们的需要都会得到考虑和关照。你们会用充满尊重的方式关注需要而不是批评、指责和惩罚。在这里,我们一家人协力让彼此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而精彩。

  读了一段时间书以后,自我感觉自己进步很大,首先不对孩子动手了,其次不用暴力语言对孩子说话了,有的时候还会现学现用。以前我家里就像战场一样,现在火药味几乎没了,我偶尔还会跟儿子撒娇示弱。我和儿子吵架最多的是因为他没有按我说的做,我语言暴力,他叛逆委屈,气急了我都想把他再塞进我肚子里,没生出他多好。那时候我很少找自己的错,就算是心里知道也不会承认,还常常劝自己为了他好。最近这段时间我好多了,我会静静地坐在距离孩子不远的地方陪学习也会陪他玩游戏,看着他脸上天真的笑容,我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少孩子开心的时刻。至少现在还不晚,我会写下我想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一起开心的意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走下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的后记部分,作者讲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故事似乎与此书没有多大关系,但认真品味,感觉这故事是把握全书精髓的钥匙。这把钥匙告诉人们:在与他人或与自己沟通时一定要充满爱心,不然书中介绍的那些沟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话术,而这样的沟通其实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爱心为何这么重要?因为这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在沟通时,掉入人们习以为常的打标签,先入为主的陷阱。语言是人类用于人际沟通的伟大发明,只有掌握好这工具,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但语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们周遭的客观和主观世界。把颜色数字化后就会发现,在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万种颜色,相比之下,人类用于描述颜色的词汇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词汇是稳定的,但词义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态下,对不同的人是会变化的。比如读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某一章节后,饱经沧桑的人说“懂了”,初出茅庐的人也说“懂了”,虽然是同一个词汇,但词义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何在本书的379~381页,作者拒绝用业内公认的学术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沟通的原因。如果没有爱心,是无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心理状态的。

  无论是请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计划做某事,人们都希望能心想事成。当请求和计划能满足真实的需求时,心想事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发现真实的需求呢?作者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去听需求方在说什么和做什么,因为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同一行动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只有通过观察和感受,不要受说什么、做什么的干扰,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实的需求,所提出的请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还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来后的第二个星期,他家附近一处公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这个事件萌发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关注。《非暴力沟通》首发出版的具体时间无从查考,不过据网上的资料,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法就已被用来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了。

  20xx年1月,《非暴力沟通》一书的.汉译本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此时距首部苹果智能手问世己过去了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幕的徐徐拉开,给世界带来了数不清的颠覆性改变。对于《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介绍的方法也不例外。个人感觉,至少有两点对《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介绍的方法提出了挑战。其一是信息不断以翻倍的方式暴增着,而每个人每天所拥有的时间却仍然是不变的24小时。结果人人都很匆忙,时间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态,让打标签成了人际沟通中的标配;其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借助智能手机,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不见面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沟通交流,不仅因为萍水相逢而极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对面沟通交流时,那些丰富的动作语言也难以被感知。在这种情况下,《非暴力沟通》中介绍中的那些方法如何来加以变通运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书中第十章说到“充分表达愤怒”。我想愤怒也是我们常有的情绪之一,以往我们有了愤怒的情绪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这个愤怒情绪发泄出来,却忘了应该怎样表达出来。

  书中给我们了四个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前两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做到,后面两个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们会因为愤怒而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的追根溯源。没关系当我们学习了这四个步骤后,我们要学会先倾听他人,然后给自己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没关系,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关于爱自己,我想这个词在一年前还离我很遥远,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一个整日围着孩子、围着老公、围着家打转的黄脸婆,甚至于连黄脸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邻居的爷爷奶奶,甚至是老爷爷老奶奶。那个时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会说你别矫情了,哪有人会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说家往往是最让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发生了转变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妈妈做了妈妈以后,就只记住了妈妈这一个角色,当然也只扮演了这一个角色。当我整日陷在对现状的痛苦和煎熬时,我没有办法好好爱我的孩子,更没有办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让自己停下来,静下来,想想清楚。在静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我没有了自己,我爱孩子,爱父母,爱丈夫,却唯独没有一丁点的爱自己,我把自己丢了,不知道体会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达自己。当然我是自己有觉醒后找回来自己,或者说做回了自己。有些时候可能是别人对你的一些评价引发的,那么我想我们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来,静一静……体会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诚的表达。

  我想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培育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爱去爱孩子,爱家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犯错,没关系,允许自己犯错,谁不是在一次次犯错中学会了成长。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一定会培育好对自己的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感觉这是一本“How too”的书,讲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习,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平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习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通过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让人们获得爱、和谐与幸福,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1、非暴力沟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往往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如果你从刚开始的谈话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与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展开心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

  2、批评往往暗含了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比如说我觉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变好带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3、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4、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应该”只会使自己更加自责。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比如说比赛获得第二名,很多人都会说我“应该”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从第二名中找到满足自己的点,就不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总有人要第二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愤怒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就是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7、往往正确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③体会自己的需要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气就是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气干嘛。

  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摘抄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语录,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2、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没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在面对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习,也适合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非暴力沟通》读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处:其一是爱自己(第九章内容),对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对自我表现的包容;其二是非沟通的四个关键性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以及第三点对话中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整本书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关键——爱,这也是后文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然后展示了“非爱”的异化的沟通方式;继而分五章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对个体具体的或连续性的行为发表不带道德评价的意见,而不由此行为推测、总结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们不对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表达此刻的心情)、需要、请求(减少抽象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请求内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沟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倾听别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与感激,热爱生活。

  在阅读中,除了“爱”以外,给我很深映像的另一个词是“具体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中,作者一再强调我们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在表达感受和发出请求这两点上,我觉得这种具体化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冲突。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当然,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风俗,也让我们更擅长体会别人的情绪。(至少我个人感觉,内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爱自己给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第九章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过的文章,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对自身需要的关注”,让我觉得以“满足需要”为导向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我的愤怒与不满——虽然这是句正确的废话,但当我在与人共事中再体会这句话时,确实感到身心的一阵轻松。(当然这也是因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而后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还没有体会到二者的区别,因为我这确实是我的工作,虽然我很讨厌。

  其它几章除了具体讨论非交流沟通的细节外,我个人喜欢的还有第二章。异化的沟通方式的提出,让我反复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总是不经意的采用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沟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点关于听到不中听的言论是的内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赏,负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并非行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暂时触动一般,不过对于两个人的对话交流,我觉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这两章。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点扯淡(毕竟国内没有教会那种氛围)不过就沟通方式而言,理论讲解的很清楚了。虽然我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全地按照那四个步骤去实施,但是那种自我克制、客观具体的讨论事物的态度我想自己是会努力做到的。同时,从需要是否被满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也是值得一试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20xx年,我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草莓与我形影不离地相处了三个多月,我俩之间也由最初的相谈甚欢到后期的剑拔弩张。我逐渐意识到,她的说话方式简直是我的复刻版,这也是我俩剑拔弩张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慌。我突然开始反思自己,我与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问题!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义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并且尝试理解并运用这种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观察事实并表述你观察的`结果,而并非轻易评论。比如,草莓某天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原来我会生气的说:“你看电视怎么总是故意超时?言而无信!以后还想不想看了?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的钢琴还练不练了……”结果就是她愤愤地关了电视,进入书房,心不甘情不愿的打开书或者挪开琴凳。她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这种翻旧账,转移注意力的沟通方式,并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书后,我尝试着只表述观察结果“你今天看电视的时长已经到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今天的英语作业已经完成,语文小卷还没写”听到这些,她并不反感,我们还可以心平气和地继续研究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表达感受,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可以用“兴奋、喜悦、甜蜜、感动、幸福、满足……”这样的词语,没得到满足时可以用“害怕、担心、焦虑、泄气、紧张、伤感、生气……”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感受,让对方了解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比如,出门时,草莓跑到我前面,帮我打开单元门,等我出去再关上。现在我会跟她说:“谢谢你帮我开门,你的帮助然我感到很温暖!”代替了原来的“你真懂事!”“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可以使她明确她的做法给别人带来的感受,而这件事并非是评价她的一个标准。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对方不想让他们做什么。每天晚上睡觉前,草莓经常洗漱完毕后再去摆弄一遍她的小宠物们。让原本十分钟就可以结束的睡前工作拉长到了半小时。我现在会直接跟她说:“我希望你能在十点前躺在床上,保证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我希望你能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来照料它们。”

  读完《非暴力沟通》后,我逐渐意识到,语言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而出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愿我能慢慢改变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带动周围的人,将是令我非常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作为一名教师,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对于师生关系还是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喜爱程度都是有许多益处的。可是该如何沟通,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但当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沟通是可以学会并运用的。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上课为什么总是说话?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能干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那么,我们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我们有时难免会批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言语互相伤害,我们便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们感觉孩子不重视我们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抵触;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自己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们知道学生只是个孩子,所以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习,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11-12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3-2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3-0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8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热)05-3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热】06-12

(精品)《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