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精选1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陪孩子长大》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1
工作之后就很少读过书,因为平时工作很忙,自从孩子一点点长大后买了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最令我感触最大的是《陪孩子长大》这本书。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我是一个粗心的妈妈,每次上学总对孩子说的一般的话都是:“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是自己的,为自己学,不是为别人”。每次都比较关心考试的分数,对于孩子的陪伴一直都比较少。加上自己是内向的性格和孩子沟通也很少,孩子的世界很少了解。在孩子二年上学期出现了几次不完成作业的事情,当时很着急,心里一下子慌了。认为孩子出现了问题,很后悔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为了教育孩子,我曾经为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大声训斥,在这里我对女儿说声对不起,妈妈对你的关心太少了。工作之余,我会经常拿出来翻看,也会跟顾客和同事讨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书中说的.太好了,与儿女一起长大是责任,也是一种幸福,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知道怎样做最好的家长,开始感受到作为家长肩负的责任有多大。
“教育的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心里学专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中用贴近生活的个案,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父母在孩子内心世界扮演的角色,告诫我们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去帮助孩子,如何去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家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志高无上的位置,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等主要来源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效仿与父母。而不把爱孩子当作借口挂在嘴上,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孩子和家长应该建立在朋友的关系之上来相处,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学习赏识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要犯错的,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家长应该放下训斥、唠叨、惩罚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孩子现在一点点的慢慢的有了很大的改观,变得开朗经常会跟我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我会耐心的去解答,我和孩子约定每月指定一些表格,写出重点孩子现在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也特别喜欢读课外书,会主动要求买书当作奖励的小礼物,字写的越来越漂亮了,孩子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才能成功”。《陪孩子长大》一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尊重他们的心灵,适当引导,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得氛围,要知道只有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孩子自己体验到的快乐会给予孩子真正的动力。
当然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改讲了很多,如何教育要持之以恒,教育要重视家庭熏陶教育要给孩子快乐,教育要给孩子鼓励等等。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家长用心去读,用心践行,一定会收获斐然。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2
本书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通过“快乐童年篇”、“少年烦恼篇”、“青春物语篇”、“长大成人篇”四个篇章,针对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通过案例来探讨在每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读完本书,领悟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去阻止孩子,孩子要靠正确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使其明白自己的选择将使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
孩子有时有小病小痛,父母给他处理一下就行,不一定非要上医院,这时,父母扮演的是“家庭医生”角色。但从全面来讲,父母扮演“家庭医生”这个角色,不仅要医治孩子身体上的小病小痛,还要医治孩子心理上的小病小痛,也就是说父母要扮演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角色。我们家长可以通过反射情感的方法,安抚委屈的孩子,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当然与成人一样,孩子也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他们的情绪是毫无掩饰的,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使得孩子的各种情绪能量得到及时的宣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这些情绪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压抑。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还可以通过玩具和游戏,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具有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的功能。把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如,为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提供积木、棋类、串珠等需要“静心”的才能玩得好的玩具。经常玩这类玩具,有利于培养毅力和注意的坚持性。而这些玩具,对于那些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来说,会更容易令他们沉迷于此,而失去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们就越发变得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制作性玩具可以纠正孩子急躁的脾气。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脚,“破坏性”很强,他们如果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会慢慢培养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给内向的孩子买些特别“好”的玩具,让其有“资本”吸引其他孩子,并从中获得与人交往、分享的快乐。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3
《陪孩子长大》,这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一本专著的名字。经过仔细地阅读,深感获益匪浅,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心理学讲解撼动。那么晦涩的原理和术语,在他的笔下,只是一个个案例,像是一个望远镜,一个小小的洞眼,却瞧得见万家灯火背后正在发生的故事。
李子勋老师在《心理访谈》中做的一个案例——《我的儿子为什么冷酷无情》。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都会逐渐变得冷漠、叛逆、自私、主观、不可一世。任何大人的话都抗拒接受,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敏感地回避。逃学、厌学、打架、早恋、沉迷网络,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催生了这些行为问题的出现,把本来很简单的叛逆心理演变出了许多品行问题。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的,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带给了他哪些心灵的力量?我们又有没有教会他一些在面对困境时,可以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小秘诀?
如果,一定要给案例中的父母挑错的话,症结就在于一个“陪伴”二字。之前的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生活表面的富裕,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以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主要是心理上的。
也许,孩子今天的.问题,不是我们亲手造成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责无旁贷的是什么?是陪伴,是观察孩子细微的变化。是抹去他眼角的泪珠,告诉他如何做个勇敢的孩子。我们可以拉着他的手,带他到学校,找到老师,告诉老师他的心情。找到那些欺负他的同学,如果自己曾经做错了什么,自己先向人家道歉,然后再接受他们的歉意。
在这个过程中,记住,要紧紧牵着他的手。当他说话磕磕巴巴,词不达意很紧张的时候,要紧握住他的手,给他传递去力量。让他知道:孩子,别怕,妈妈陪着你……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4
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儿期心里烦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亲密依恋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亲密的分离,并和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这个部分讲的是青春期,这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章节。当然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成长的烦恼,悲催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也同样面临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第四章:总结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会以后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虽然我早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孩子们也还没到那个时候。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觉得还是对自己非常的有启发。
作为一个典型的比较焦虑的妈妈,我认为这本书的结语他讲的三个原则,对我来说非常的重要。很多道理平时我也懂,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妈妈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么透彻的听到作者讲解原理、利害关系,更能帮助我在平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平和冷静、不忘初心。
作者强调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必须允许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希望自己尽努力帮助他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孩子很少会有内心的冲突,去体验恐惧和焦虑,这样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长的一个环境。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网络上很流传的故事:蝴蝶要经过出茧的挣扎,才会有一对强壮的翅膀美丽如画。旁边人的好心帮助,却让蝴蝶不能起飞。我是不是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犯了很多这样好心的错误?
我非常认同贯穿全书的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说过:管教如果不是基于亲密的`关系,只会带来逆反。我特别认同这一点。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所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偏偏你这么不懂事,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孩子的错,其实大人应该付更多的责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
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得更有潜力。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迎来了一个更好、更强、更有能力的孩子。孩子在观察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信任和接纳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观都灌输给他们,总觉得听不听在你,讲不讲在我。无论如何我要尽到我一个做父母的责任。这个原则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而不要去简单服从于自己教育孩子的决心。
读这种好的心理学亲子书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镜子,我们一方面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满怀希望和热情期待着明天的美丽。
愿伱和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5
《陪孩子长大》一书,里提到的例子都很鲜活,给出的建议也很明确。如同一位心理专家,带我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孩子成长的烦恼,给我讲述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生命礼物,我们只是代为管理,孩子有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他们知道自己的路和方向在哪里,而我们只是一个同路的陪护人,给他们自由、给他们安全。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维护他们的权利,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做到为孩子创设相应的空间和条件,还给他们应有的权利。父母必须了解幼儿的基本特点,按照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养育他们。例如,儿童思维具体形象,我们要避免空洞地给他们讲大道理;儿童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活泼好动是健康儿童的标志,我们应给他们留有充分活动的空间;孩子记得快,忘的也快,我们不能抱怨他们学习不用心…
孩子就像是一本书,我们要理解和宽容他们。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我们必须珍视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兴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就是保护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一味追求"学有所成",甚至从小定向培养,以牺牲孩子童年快乐为代价获取某些特长是必造成儿童心理负担过重。
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合理的约束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之学会约束自己,懂得遵守必要的规矩,随年龄的增长,学会控制、调整自己的欲望,锻炼自己的意志,形成坚强勇敢的品质。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6
这是年前读的一本书,把当时写的读后感分享在这里。方便日后查阅。
最近一段时间,我把《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之前读过李子勋的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感觉很受益。所以,对这个作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再加上这本书读起来也不难,每部分内容也不算多。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积极的态度看待家长和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总是能从问题中找到转机,让当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还在回复问题的过程中把心理学的内容穿插进去,让家长了解到,这是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从而减少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等我读完这亲子关系的36讲,看最后结语的时候,看到作者提到的亲子教育的.三原则。我很感慨,我个人觉得,前面的那些内容,作者也基本是围绕这样的原则来展开论述的。这三个原则如下: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个原则让我想到了,我常听到,自己也常说的“关系大于一切”。有了关系,就有了信任,有了爱,有了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响力。
第二个原则,让我很受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体验。我们也常常说试错体验,孩子很多时候是从错误中成长。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与其让孩子未来到社会上试错,自己无法应对,父母无法协助,倒不如让孩子早点去试错,这样也能更早的成长。当然,这个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刻意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说,孩子现在试错了,未来到社会上就不会犯错了。
第三个原则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文中是这样说的:“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无论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论,还是自己的理论,都是持有开放的态度。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也就是说,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没有可以奉为圣经的“教条”,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家庭有效的东西,对那个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说,教育孩子也是成长自己的一个机会。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机会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7
随着孩子从只会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现在已然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身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尽可能的选择好的学校,课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来看,越是狠抓严管,孩子的学习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著名学者李子勋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以往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观有所改变,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保障。在生活中,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长困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与孩子有效的互动避免生硬的强塞知识,有的时候还需要表现的无知,让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她在挫折与磨练中让自然的长大,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时常让家人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了解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对社会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先纠正人家怎样怎样好的错误思想,每一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套;其次规避望子成龙这种心态,我们没有实现的目标,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学习上的负担,因为学习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基础,可以给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平常,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沙包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对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导孩子的行为,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我们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当孩子有了良好行为方式时,我们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从而强化良好行为的养成。反之,如发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一点惩罚措施,让孩子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行为。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称赞,而且在大家对她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8
“教育的方式决定孩子未来。”心理学专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中用贴近生活的个案展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剖析,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进而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亲子关系。告诫我们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灵……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关系大于教育。“家庭” 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淀。但很多时候家也会伤人。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等主要根植于家庭教育、效仿于父母自身。而我们中国家长又喜欢树立长者风范,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否则就视为叛逆。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和家长都是平等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朋友关系,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聪明的家长会用赏识的眼观看待孩子的成长,多采用“确认放大原理”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在潜意识里采取了“反向教育”,一味地纠错和斥责,甚至给孩子贴标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只重视教育本身,忽略了亲子关系。正如书中所言“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你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他就会怎么变”,因为再好的家庭教育方法都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做保障。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信息时代让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加快了步伐,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下对孩子的成长愈发的苛求,如果孩子犯了错或稍稍落后于人家长就显得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进而转变为失望和冷漠,轻者训斥、唠叨,重者大骂、惩罚,整个家庭布满阴霾。性格刚烈的孩子会表现出反抗,性格温柔的孩子则会感到内疚,背着沉重的包袱学习、成长,以减轻自己的罪责。其实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差异的,遗传基因和后天努力各占一定的比例,我们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和“停滞”,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分析失利的原因,有助于今后消除短板,重树自信。“错误,放对了就是资源;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错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错误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就会感到孩子犯错误并不是罪恶,那只不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敢于犯错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孩子,只能适应成功不能适应挫折的孩子,反倒是没有出息的。
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不重要,有效才重要。目前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关于教育的理论、方法令人眼花缭乱。“择校”、“名师”自成了家长追逐的目标。可在家庭教育中,是坚持“严师出高徒”还是“循循善诱”;是“重赏识”还是“重督促”;是“习惯决定成败”还是“情商决定人生”;是“抓紧早期教育不放松”还是“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名目繁多的家教理念让家长纠结着、困惑着,既想抱着西瓜,又怕丢了芝麻。其实,教育方法、理论本身都没对错,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言“说什么不重要,对方能接受更重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倾听、尊重、赏识、沟通是化解矛盾冲突、消除代沟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教育理念和家教经验的学习都不是为了寻找对付孩子的手段,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家长的育人素养。孩子存在差异,教育方法也不能生搬硬套,方法大于教育,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和保障。
亲情是把双刃剑,该放手就放手。亲情就像母亲的裙带,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亲密依恋、安全与归属感,可有些时候,亲情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妈妈的裙带”太短,亲子之间易于形成“纠结”,孩子与父母的脚步常常绊在一起,甚至摔倒,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亲情的包袱。父母给予孩子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出现反叛,尽管是一种充满内心挣扎的反叛。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种叛离父母的倾向,要独立,要通过否定父母的形象来摆脱内心对父母的依恋,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该放手就放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期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父母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体会亲情和家的温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此时的陪伴和包办则会束缚孩子搏击的翅膀。儿子升入高中后,课业的繁重、学习时间的延长,我也常常担心孩子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身体吃不消,每晚都会督促孩子早早休息,可我的好心并未让儿子感动,反而嫌我唠叨、冲我发脾气。后来我索性由他自己做主,每天只是负责叫他起床、做早饭,如此一来我们的亲子关系反而和谐了。读完此书才明白担忧也需要委婉,过分的关心和唠叨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反感,作业写不完、预习未完成,及时让他躺在床上,孩子也难以入睡,倒不如让他自己控制时间,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后快速入眠……
“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审美态度与世界观。”作者告诫我们最好的教育是浸润,既要接地气,更要指导孩子迎接挑战、适应社会。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9
《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
“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 10
读了陶海彪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孩子的头脑就是一张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良好的习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书中指出好习惯是从小培养的;两代人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是终身受益的,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书中特别提到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好好布置一下家里的阅读环境,要尽可能让书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床头柜上,床前放一个放满图书的书报袋,在书房里为他精心布置一个让他可以自由阅读的角落。精心挑选一些他喜欢的幼儿图书。如:《昆虫记》《动物百科》《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等等好多好多不同类型的书。同时还注重创设轻松的精神氛围,在阅读之前,我有意识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会帮助他们对阅读本身产生神奇的持久的热情。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总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作为教师要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
【《陪孩子长大》读后感】相关文章:
陪孩子长大幸福的句子03-30
陪孩子成长的格言02-07
陪孩子快乐时光的句子11-06
陪孩子玩开心的句子02-22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体会05-17
暑假陪孩子的朋友圈句子11-01
让孩子慢点长大的句子07-11
陪孩子读书心得04-15
感叹孩子长大的句子02-01